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四)
发起人:wlim88com  回复数:1  浏览数:12801  最后更新:2010/7/26 9:32:57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7/23 21:13:20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四)
第九章 私家藏书、书院、官书局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第一节 私家藏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一、明清私家藏书风气盛行

私人藏书之风,由来已久,至明清而尤炽。这与明中叶以来书坊及私人刻书的兴起有直接关联。明初印刷业发展缓慢,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版,而流布于市问的不过是《四书》、《五经》、《通鉴》、性理之书,藏书者则以贵族为主。自明中叶开始,印刷业滞后的局面大为改观。明陆容(1436-1494)《菽园杂志》载:"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但今士习浮糜,能刻正大古书以惠后学者少,所刻皆无益,令人可厌。"①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不仅刊刻场所突破了官府和建宁等传统刻书中心,而且图书的内容和种类也空前丰富,包括稗官野史在内的各类图书大行其道。这就为藏书准备了基本的条件,故明清成为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阶段,官府、私家、书院、寺观藏书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恪鏊,吴文定宽,史明古鉴,陆文裕深,程篁墩敏树,邱文庄溶,邵文庄宝,杨文襄一清,林见素俊,王文成守仁,杨升庵慎,李空同梦阳,顾东桥磷,文衡山征明,杨南峰循吉,郑澹泉晓,雷司空礼,王凤州世贞,王麟州世懋,唐荆州顺之,先少保凤阿(讳宝),薛方山应旃,李沧溟攀龙,冯北海琦,黄癸阳洪宪,胡元瑞应麟,何元朗良俊,茅鹿门坤,焦澹园兹,顾郝初起元,袁中郎宏道,王损巷肯堂,屠赤水隆,汤若士显祖,李温陵贽,董文敏其昌,何自抑三畏,陈眉公继儒,冯元成时可,朱平涵国桢,李君实日华,谢在杭肇洲,钟伯敬惺,陈仁卿明锡,文湛持震孟,孟俞客自彦,张天如溥。--以上诸公,当世名儒,翱翔艺苑,含英咀华,尚论千古,其所收典籍,纵未必有张茂先之三十乘,金楼子之八万卷,然学海词源,博综有紫,亦可见其插架之多矣。①

姜绍书以明人学问词藻之来源反观其藏书,认为明人博学与其藏彝之富相辅相成。我们则由此可以推想明代私家藏书之盛。关于清代的情况,近人王献唐云:"清代私家藏书,初以江浙为中心。展转流播,终不出江浙境外。迨聊城杨致堂始得《百宋一廛》之精本,辇载而东,情势乃稍稍变矣。"又云:"杨氏藏书,半得于南,半得于北。吸取两地精帙,萃于山左一隅,其关于藏书史上地域之变迁,最为重要。以前江浙藏书中心之格局,已岌岌为之冲破矣。"②从都得到空前发展,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显著的又推私家藏书。

私家藏书包括两种情形,一般的,身为文人都会购买、收藏一定数量的书籍;另外即藏书家,以保存古籍为主,收藏的古籍数量可观,一般建有供少数人内部使用的藏书楼,本文的讨论以后者为主。明清私家藏书之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前代相比,明清私家藏书的数量和规模相当可观,而且总数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官方收藏。叶昌炽(1847-1917)《藏书纪事诗》收历代著名藏书家1100余人,其中明代427人,清代497人,明清两代即占了90%。而据周文骏主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所列著名传统藏书楼凡l05家,其中明17家,清72家,也占了绝大多数。明文渊阁藏书7297种,清《四库全书总目》收书10254种(172860卷),收入《四库全书》的只有3461种(约19300卷),列皇家藏书之前茅。而晚清丁氏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藏书量都达数十万卷。第二,从地域上看,明清私人藏书以东南为中心而遍及全国。随着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地区日益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刻书中心亦集中于此,至明清而愈益繁盛。清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孙从添(1692--1767)《藏书记要》谓:"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金陵、新安、宁国、安庆及河南、北直、山东、闽中、山西、关中、江西、湖广、蜀中亦不少藏书之家。"①明末姜绍书记明代藏书家之多云:

昭代藏书之家,亦时聚时散,不能悉考。就其著述之富者,可以类推。时则有若宋文宪濂,刘诚意基,杨文正士清初私家藏书的发展来看,仍集中分布于南方江苏、浙江两地。同时,北京由于是政治中心,官吏集中,文人众多,逐步成为北方藏书家集中的地区。乾隆中期以后,北京的藏书家更是独树一帜,其时著名的如程晋芳、黄叔琳、纪昀、翁方纲、玉栋、朱筠等。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地藏书之风也很盛。江南藏书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势头,苏州的黄丕烈、袁廷祷、周锡瓒、顾之逵被称为乾嘉四大藏书家。此外,浙江的杭、嘉、湖一带的许多藏书家都声名卓著,如吴骞的拜经楼、陈鳢的向山阁、鲍廷博的知不足斋、汪启淑的开万楼等等。

明清私人藏书之风盛行对图书的流通大有裨益。中国历来内府藏书虽然宏富,但通常是巨编大册,非文人士子所能藏奔,仅为帝王及蠹鱼所专有。这种状况虽然随着明代文渊阁、清代南北七阁的建成,允许士子借读而有所改善,但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由于私人藏书日盛,读书的风气也随之兴起,往往秘册借钞,奇书互赏,通过编制书目、借阅传抄、校刊善本、聚士探讨、惠赠友朋、捐献国藏等,使书籍的编纂、刻印、藏书、利用融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流通和全社会的文化发展。②具体就文言小说的流传而言,私家藏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保存、借阅与传抄

私家藏书促进文言小说的流传首先表现在保存和流通方面。

明清私人藏书的数量相当可观,其总数已大大超过宫廷所藏。如晚明毛氏汲古阁藏书八万四千册,号称海内藏书第一家,祁氏澹生堂藏书十万卷,范氏天一阁积书七万卷,清人藏书数量更为惊人,如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盛时藏书达二十万八千三百多卷,陆氏醑宋楼积书至十五万卷之多。综观明清两代,文人和藏书家手中保存积聚了大量的古籍图书。

尽管这些私家藏书在收藏内容上会带有个人、地域以及时代的特点,但是,一般的,当时人都会遵循四部设有子部小说家一类,并在史部也往往会收录一定数量的小说。而某些藏书家还对稗官野史具有特殊的嗜好,藏有不少珍籍秘本。祁承堞(1562~1628)尝自称:

性尤喜小史、稗官之类,曾攫取四部之余,似经非经,似集非集,杂史小说,裒而集之,名为《四部余苑》。函以百许,种以二千计,每二十种为一函。俟成帙之后,听海内好事者各刻一二函。此亦宇宙间一大观也。然搜之者已十年,仅得一千八百余种,不但不佞之心力竭,即世间之书籍亦竭矣。

又如余姚钮石溪(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世学楼,藏本中有小说家类图书数百种,万历中会稽商溶辑刊《稗海》,多从彼借刻。黄宗羲(1610--1695)称:"越中藏书之家,钮石溪世学楼其著也。余见其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商氏之《稗海》,皆从彼借刻。"②钮氏所录唐宋诸家笔记,鉴别精审,应有尽有。《明史·艺文志》列入小说家类,凡386卷;《千顷堂书目》则人类书类,凡46种,续27种。又如明长洲人朱性甫(1444--151:3)"闻人有奇书,辄从以求,以必得为志。或手自缮录,动盈箱箧。群经诸史,下逮稗官小说,无所不有。"①明长洲人钱同:爰(1475--1549)也是"性喜蓄书,每饼金悬购,所积甚富。诸经子史之外,山经地志、稗官小说,无所不有,而亦无所不窥。"'②高儒(嘉靖时武弁)《百川书志》小说的藏本也甚夥:卷五《史志·传记》将唐宋说部名篇收录无遗,卷六《小史》多收明人小说,如《剪灯新话》、《剪灯余话》、《效颦集》、《花影集》、《秉烛清谈》、《奇见异闻笔坡丛脞》、《湖海奇闻》、《钟情丽集》、《艳情集》、《李娇玉香罗记》、《怀春雅集》、《双偶集》等,卷八又专:有《子志·小说家》一类。毛康(1640-1713)《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子部小说家收文言小说77种,其子部又另设"明朝人小说",收录了《焦螟集》、《甘泉丛残录》、《山樵暇语》、《傍秋j事杂记》、《泾林杂记》、《精骑集》、《寅斋闻见》、《西迁注》、《西:吴里语》、《王守溪笔记》、《霏雪录》、《高坡纪异》、《青溪暇笔》、《岭南客对》、《笔畴》、《野记》《震泽纪闻》等明人小说数种。:朱睦桴(1517一l586)《万卷堂书目》卷三子部小说家收126种小说,其中包括陆楫《古今说海》、徐友贞《前四十家小说》、谷;冲《中四十家小说》等卷帙浩繁之作。王闻远《孝慈堂书目》也:是如此,子部小说家收录《正续稗海》、《眉公秘笈》、《秘笈续函》、《广秘笈》、《普秘笈》、《汇秘笈》、《宝颜堂秘笈》、《藏说小萃》、《太平广记》、《说铃前后集》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由以上可知,明清说部在私人藏书中占有相当的数量,惟有使其流通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总体上,传统的藏书楼分为封闭型、半开放型及开放型三类,藏书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保守到开放,从重视藏到重视用的过程。流通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明末藏书家李如一就认为"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故"每得一秘书遗册,必贻书相闻;有所求借,则朝发而夕至。"①清代浙江余姚五桂楼的创建人黄澄量观念也非常开通:"余既构楼三间,以藏此书,盖欲子孙守之,后世能读楹书,可登楼展视,或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五桂楼书目》)他不仅让阅书者"恣其阅览",还提供食宿之便,以至一时学人纷至。邵英《登五桂楼看藏书》云:"总少人间未有书,洞天深处竟何如。名山盛业君都擅,不数琅嫒福地居。"此外,岳浚、周永年、桂馥、顾陛升及宋大樽、宋咸熙父子等明清时期的藏书家也都乐于把藏书提供给别人借阅。岳浚积书万卷,不吝借人;周永年撰《儒藏记》,提倡藏书的开放流通,并与桂馥共同创建"借书园";长洲顾陛升认为其藏书若能为他人借阅,则书得其用;宋咸熙《借书诗序》称:"藏书家每得秘册,不轻示人,传之子孙,未能尽守,或守而鼠伤虫蚀,往往残缺,无怪古本之H就湮没也。先君子藏书甚富,生时借抄不吝。熙遵先志,愿借与人,有博雅好古者,竟持赠之,作此以示同志。"即使是范氏天一阁因其藏书密不示人受人诟病,也接待过黄宗羲、全祖望等学者。可见,流通的观念在明清时期已日益普遍,并且上升为一种藏书理念。

文士与藏书家互通有无,相互借阅传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一,促进图书的传播利用;其二,有利于文献的复制;其三,有利于改正书籍讹误,提高图书的品质。说部之中,有相当数量以抄本流传,与刻本共同行世,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许多文士及藏书家都有过抄书的经历,且其抄本尤为时人所重。叶德辉曾谈及明以来的抄本:

明以来钞本最为藏书家所秘宝者,日吴钞,长洲吴匏庵宽丛书堂钞本也;曰叶钞,先十八世族祖昆山文庄公赐书楼钞本也;日文钞,长洲文衡山征明玉兰堂钞本也;曰王钞,金坛王宇泰肯堂郁冈斋钞本也;日沈钞,吴县沈辨之与文野竹斋钞本也;日杨钞,常熟杨梦羽仪七桧山房钞本也;曰姚钞,无锡姚舜咨咨茶梦斋钞本也;曰秦钞,常熟秦酉岩四麟致爽阁钞本也;日祁钞,山阴祁尔光承渫澹生堂钞本也;曰毛钞,常熟毛子晋晋汲古阁钞本也;曰谢钞,长乐谢肇涮在杭小草斋钞本也;日冯钞,常熟冯已苍舒、冯定远班、冯彦渊知十兄弟一家钞本也;日钱钞,常熟钱牧斋谦益绛云楼钞本,谦益从子钱遵王曾述古堂钞本,合之谦益从弟履之谦贞竹深堂钞本,皆谓之钱钞也。此外吾家二十五世祖石君公树廉朴学斋,秀水曹洁躬溶倦圃,昆山徐健庵乾学传是楼,秀水朱竹姹彝尊潜采堂,吴县惠定宇栋红豆斋,仁和赵功千昱小山堂,钱唐吴尺凫焯绣谷亭,海昌吴槎客骞、子虞臣寿呖拜经楼;歙县鲍以文廷博知不足斋,钱唐汪小米孙振绮堂,皆竭一生之力,交换互借,手校眉批。不独其钞本可珍,其手迹尤足贵。

二、编纂辑佚与刊刻留存

殊可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藏书与编纂、刊刻往往相辅而行。这对书籍流通大有裨益。张海鹏曾说:"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上以寿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学之沾溉。其道不更广耶?"①缪荃孙(1844-1919)也对翻刊古籍流通之盛德倍加称赞:"单缣另帙,最易销磨;有大力者,汇聚而传刻之,昔人曾以拾家中之白骨,收路弃之婴儿为比。则丛书之为功大矣。"②

私人辑刻文言小说主要存在两种情形:

其一,专门就稗官小说所作的辑佚,或汇刻成书,或随手笔录成帙。对唐前小说的辑佚本身就是辑佚学的重要起源之一。刘咸J圻《目录学·存佚篇》提出:

宋世所传唐人小说、唐以上人文集,卷数多与原书不合,校以他书所引,往往遗而未录,盖皆出于宋日掇拾而成,此即辑佚之事也。胡应麟日:亦有宋世不传而近世往往迭出者,又以拾抄类书得之,此书可证也,但不著明辑者耳。③

综观明清藏家,多有辑说部者。明长洲人顾元庆(1478--1565),有夷白堂,藏书万卷,自经史以至丛说多所纂述,择其善本刻之,署日阳山顾氏文房。他曾编辑并刊刻多种文言小说丛书:《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收宋元至有明弘治间说部四十一种,以明人著作居多,包括元庆自著小说七种;《顾氏文房小说》,收汉魏至宋代文言小说名篇四十种合刻而成;《广四十家小说》,汇编汉唐至元明间文言小说四十种而成。④明吴县人袁襞,一意汲古,家有石磐斋,曾编辑刊刻文言小说丛书《四十家小说》、《后四十家小说》,实为合辑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和《广四十家小说》而成,他还刻有《世说新语》。范钦(1505--1585)天一阁藏书以明代地方志、科举录为特色,但他也曾辑录《烟霞小.说》,书中取明代吴中名贤说部共十三种,分八帙合刊。其中或有惟存此本者,如佚名《纪周文襄公见鬼事》一卷;或有版本极少且罕见者,如杜琼《纪善录》等;或有版本具参考价值者,如陆延枝《说听》,世存皆二卷本,惟此编为四卷。其余各书,亦多为较早刊本,颇足可观。②宣城梅鼎祚(1549-1618)诗文博雅,筑无逸阁,藏书、著述于其间,辑有明代传奇小说丛抄《青泥莲花记》,采前代正史、别集、小说、诗话、佛经中娼女之可取者,以类编排,全书引书二百余种,部分书今已不可得见。胡应麟(1551--1602)对说部尤有兴趣,曾手辑多种书:

自汉人驾名东方朔作《神异经》,而魏文《列异传》继之,六朝、唐、宋,凡小说以"异"名者甚众。考《太平御览》、《广记》及曾氏、陶氏诸编,有《述异记》二卷、《甄异录》三卷......《贤异录》一卷,此外如《异苑》、《异闻》、《异述》、《异诫》诸集,大概近六十家,而李翱《卓异记》、陶救《清异录》之类,弗与焉。今世有刻本者,仅《神异》、《述异》数家,余俱不行,乃其事大半具诸类书,郑渔仲所谓"名存实亡"者也;第分门互列,得一遗二,虽存若亡。余屏居丘壑,却扫杜门,无鼎臣野处之宾,以遣余日,辄命颖生,以类抄合,循名入事,各完本书。不惟前哲流风籍以不泯,而遗编故帙亦因概见大都。④

胡氏曾辑录《搜神记》、《陆氏异林》、《列异传》、《汲冢琐语》等多种小说佚文。祁承蝶也有过辑佚小说的经历:

每至检阅,凡正文之所引用、注解之所证据,有涉前代之书而今失其传者,即另从其书各为录出。如......晋《简文谈疏》、《甘泽谣》、《会稽先贤传》、《渚公故事》之类,则于《太平广记》间得之。诸如此类,悉为裒集。②

此外,吴瑭[隆庆五年(1571)进士]辑《古今逸史》、陆楫(1515--1552)辑《古今说海》、汤显祖(1550--1616)辑《续虞初志》等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二,藏书者辑撰大型丛书时,往往广采博收,包含了数量丰富的文言小说。明清藏家,从事丛书辑刻者甚众。仅常熟一地,明代即有124人进行刻书,其中有l6人从事丛书辑撰,影响最大者当推毛晋,共辑丛书24种,所刊《津逮秘书》,汇辑篇目多宋元说部旧帙,一改前人割裂删节、多非足本之弊,力刻全帙,开启后人刻书新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22称毛晋"中年自群经十七史,以及诗词曲本,唐宋、金元别集,稗官小说,靡不发雕,公诸海内,其有功于艺苑甚巨。"清代有125人从事刻书活动,辑撰丛书者25人,最具影响者为张海鹏,所辑《学津讨原》广采博收,集诸家之长。后又有丁祖荫辑刻《虞山丛刻》、《虞山说苑》等,其中包含的说部篇目都非常丰富。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很普遍。如明末浙江嘉兴大藏书家高承埏(1602--1674)有稽古堂藏书楼,曾以所藏辑刊《稽古堂丛刊》,叶德辉《书林清话》将之誉为"明人刻书之精品"。是书凡十一种,说部占了大半,包括;唐杂俎小说《云仙散录》十卷,唐传奇小说集《剧谈录》二卷,唐代志人小说集《隋唐嘉话》三卷,唐代志人小说集《刘宾客嘉话录》一卷,宋代志怪小说集《友会谈丛》三卷,宋代杂俎小说集《梁溪漫志》十卷,宋志人小说集《南部新书》十卷。

书贾刻书,往往志在渔利,纸墨校勘,工本是拘。而藏家之刻,则具有非商业化倾向,志在传播,存亡继绝,嘉惠士林,所以刊刻与校勘都极精工,这使得家刻书备受读者青睬。此以毛晋汲古阁最为典型,毛氏专门筑楼八问以刻书,上度书版,楼下及厢廊为刻书工场,常年有工匠二十名为其刊版,并广延天下名士校书其中。毛氏刻书又重精良,不仅选择家藏善本作底本,严加鉴别,而且专门派人从江西等地定购印书用纸,故汲古阁书一出,即为读者所重,诚如钱谦益所说"毛氏之书走天下"。①陈瑚言毛晋所刊书次第行世,影响所及,以至滇南长官万里遗币以购毛氏书,一时载籍之盛,近古未有也。其影响迄至清末而不衰,叶德辉《书林清话》称"毛氏刻书,至今尚遍天下"。而且其书还流传至鸡林(今朝鲜)等地,可谓声名远播。④而顾元庆择家藏善本刻之,其书也被书家所珍重。《阳山顾氏文房》所刻多以宋刻翻雕,黄丕烈得其《开元天宝遗书》说:"书仅明刻耳,在汲古阁毛氏时已珍之,宜此时视为罕秘矣。"又说:"唐朝小说,尚有《太真外传》、《梅妃传》、《高力士传》,皆刊入《顾氏文房小说》......《高力士传》竟无此书,安得尽有顾刻之四十种耶?以明刻而罕秘如是,宜毛氏珍藏于前,而余亦爱宝于后也。"②明胡震亨于万历年间辑刻丛书《秘册汇函》,此丛书颇多四部中罕见之书,故为时人所重,其中包括了《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录异记》等小说。

总的看来,明清私家所藏文言小说宏富,抄刻、校勘、辑佚并重,极大地促进了文言小说的流传。但也应该看到其弊端,即私家藏书由于保存不善,容易损毁。而且许多藏家密不示人,流通仍然不够。乾嘉以后的藏家,佞宋之风愈演愈烈,对明清文言小说不够重视,疏于收藏和整理,不利于文言小说的流传。



第二节 书院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谭卓垣《清代藏书楼发展史》:"书院藏书数量很多,但其藏护一般说来并不珍贵而且收藏量也小。,但是它们是值得一记的,因为它们对中国的学术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在此想说明的则是,书院藏书对文言小说的传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明清B院藏书的发展

明代前期.书院藏书未被重视。嘉靖问,在王守仁、湛若水等人的倡导下,明代书院虽然大盛,书院藏书事业亦渐受重视,但由于书院屡遭禁毁,同时,受到陆王心学思潮的影响,明代书院藏书规模都不大,确有数目可考者有限。①入清之后,书院藏书开始呈现出振兴与发展的局面。清代前期,全国新建、修葺书院达1104所,其中顺治一朝l06所,康熙一朝'785所,雍正一朝213所,分布地域广泛。至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书院之建更是几遍寰宇。在这种情况下,书院藏书也相应得到重视。许多书院都获得过御赐图书,各级官吏士绅也纷纷响应,出资建院捐书,加之书院本身的图书出版刊刻事业日益发达,使得书院藏书数量极为可观。兹列举明清部分书院的藏书如下。

《岳麓书院书籍目录》: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刊吴道行续Ⅱ:《重修岳麓书院图志》卷四,著录弘治年问藏书7部。

《白鹿洞书院书籍志》:载嘉靖乙酉(1525)刊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八,著录正德年问书院藏书83部..1038本。后附书版十部,计2768片。

《自鹿书院类分书目》:载嘉靖甲寅(1554)序:剐郑廷鹄《白鹿洞志》卷十六,著录嘉靖问书院全部藏书176种,l940本。后附"镂板书目",载院中所刻书11中,书版3151片。



《白鹿洞书院藏书目录》:载万历二十年(1592)刊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三,著录万历年间书院藏书188种,2047本。《白鹿洞书院藏书目录》:载天启二年(1622)序刊李应升《自鹿洞书院志》卷十五,著录天启初年院中藏书l97种,l855本。

《百泉书院书籍目录》:载万历六年(1578)刊聂良杞《百泉书院志》卷一,著录万历初年书院所藏书26部,275册。

《虞山书院书籍志》:载万历刊孙慎行、张鼐《虞山书院志》卷六,著录万历三十四年(1606)前后书院藏书265部。

《东林书院书籍目录》:载康熙年间刊严毂《东林书院志》下卷,著录万历年间藏书5部4套34册。

《共山书院典籍志》:载万历刊岳和声《共学书院志》卷上,著录万历末年院藏书27部,713本。后附刻版,共9种127片。《关中书院志学斋藏书总目》:光绪十七年(1891)关中书院刻本。书院藏书凡829部。斋中还收藏该院自行刊刻的书版42种。

《湘水校经堂官书目》:光绪十七年重刻本,其经类收书390种,8200余卷;史类收书25种,6300余卷;子类杂编收l4种,16000余卷;子类收250种,2300余卷;集类21种,l000余卷。可以见出该书院藏书非常丰富。

《九峰书院藏书记》:光绪十九年(1893)九峰书院重刊本。该书院共收录图书718种。

《学古堂藏书目》:清光绪年间江苏书局刻袖珍本,该目显示学古堂的藏书情况:捐藏书目66部,经类81部,史类l36部,子类l82部,内容最为丰富,集类113部,丛书57部,共计635部。学古堂收集了清末各书局特别是江苏书局、江南制造局等出版的局刻本,在清末书院藏书中极具代表性。

《资州艺风书院藏书目》:光绪问刻本。四川资州艺风书院,为清光绪资中州牧高培谷所立。高氏治资中时,有感于当地学子求学无书之苦,创建艺风书院,倡导官士捐书,共得18257卷。

《邻水县玉屏精舍藏书目》:光绪二十三年(1897)玉屏精舍刊本。、管作霖于光绪年问在四川邻水县创建玉屏精舍,为当地培养人才。书院藏书l97部,3767册。部分为书院集资购买,部分为乡人捐赠。

《龙游凤梧二仔院藏书目》:民国《龙游县志》附本。咸丰兵火,龙游藏书损失殆尽。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熠(?一1899)以同知衔知龙游知县,整顿书院,增加学阳,又购书311部,8375册,亲13编目,贮于风梧书院。该目编定后付梓,广布城乡.,使人人都知有某书,按目索书。

《固始诂经精舍章程并书目》::兆绪廿六年(1900)新蔡县萃文堂聚珍版。该目由当时的知县杨溶制定编辑,杨氏亲自过问书院的体制、规章及管理,熟悉教学内容及治学方法,并亲自参与过书院的授业工作。书院藏书总fl-A百部,其中:赠书由知县杨溶、京兆学使张仁黼、总镇李日倾等共同捐置,共l50部,18000卷;购书690种,8000卷;另有书院刻书一种,100部。《广雅书院藏书目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雅书局刊本。该目由广雅书院山长廖廷相(1848-1898)和曾被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讲席的朱鼎甫编写,共收录藏书1301种。

《大梁书院藏书总目》:清刻本。大梁书院始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崇祯五年(1632)没于水,清朝几经修建,清道光五年(1825)河南巡抚程福洛又重建。书院购书费用多为官士捐赠,共收录1300余种书籍。

《上海格致=}}院藏书楼书目》:光绪三十三年(1907)格致书院铅印本。全目共收录2220种书,所藏甚富。①

以上所列表明,书院藏书由明至清呈现为逐渐发展的态势。从书院藏书来源看,大抵有三:其一,公家赐置,包括皇帝赐书,地方官府拨款或向官书局征集;其二,社会捐助,包括官绅士民个人捐赠、书院师生捐置、非官方机构赠送等三种形式;其三,书院自置,包括书院自筹经费购书与书院刻书。②其中社会捐助是最主要的来源,由于捐助者的社会地位、学术水平、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不同,使得书院藏书在内容上具有广博、丰富、多样的特点,从而使得部分文言小说得以跻身于书院藏书。

二、书院所收藏的文言小说

毋庸讳言,书院藏书有其特点。由于其藏书是作为教学的工具,故收藏以有用于教学为宗旨:"书籍期于有用,上之研穷性理,将求经济,次之博通考据,练习词章,四者,其大较也。"④从具体收藏内容看,则以经史等学术著作为主。但即使是清代经学家课士也多涉及"子部"之学,如李兆洛:"于书无不备,而必期其有用,四方来学者就其材之近而授以业,《三礼》、《尚书》、《毛诗》、《春秋》三传、《尔雅》、正史、编年、诗赋、骈体、古文、考据、推步、舆地、音韵、篆隶、钟鼎、碑刻、书画、杂艺,各示以古人成书而导之门径。"④清代经师这种兼容"经"、"子"之邵为一体的通达眼光为清代书院在收书的内容及种类方面取向上渐趋宽容奠定了观念前提。

书院藏书虽重在经、史,而兼及子、集,其子部与史部往往收录r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清代以来丛书泛滥,由于其易刻易行,实惠便利,既宜于一般读书之家使用,更:直作公用的书院藏书,故丛书在一般书院藏书中都占有较大比例,而绝大多数丛书都涵括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小说,它们正是赖此得以在广大书院中流传。如《学吉'堂捐藏书目》所收丛书甚富,凡56种,包括《汉魏丛书》、《百子全书》、《知不足斋丛书》、《龙威秘书》、《玉函山房辑佚书》、《二酉堂丛书》、《.琳琅秘室丛书》等;《河朔学堂书目》收录了...古今人著述合刻书目",包括《子书百家》、《汉魏丛书》、《粤雅堂丛书》、《知不足斋丛书》、《丛书三十三种》、《十:万卷楼丛书十七种》等;莲池书院《:}j-卷楼二括目》收录了《汉魏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 《仙源书院藏书目录初编》收录了《武英殿聚珍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等丛书;《叟湖书藏目录》收录了《汉魏丛书》、《知不足斋丛书》、《秘书廿一种》、《艺苑捃华》、《唐人丛书》等; 《大梁书院藏书总目》收录有丛书《.玉函山房辑佚书》、《函海》等。上述书院所藏丛书,都涵括i广数量丰富的文言小说(其收录文言小说篇目的情况,详见"综合性丛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一节),且各个书院之间的藏书往往相类,说明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此外,由于书院的刻书能力有限,使一些坊刻本、私刻本作为书院刻本混迹于其书藏,其中不乏小说。

综观明清书院现存书目,在收藏文言小说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著录的不稳定性。各书院收藏的小说数量相差悬殊。书院藏书大体以经史为主,部分书院由于经费有限,甚至不设子部,著录的文言小说篇目更是有限,且并未将之作为小说著录。如《资州艺风书院藏书目录》,其子部仅收了《世说新语》、《日知录集释》等少数说部。但绝大多数书院都或多或少地藏有文言小说,特别是同、光以降,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引进和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传统书院的藏书也出现了近代化的进程,小说观念发生变化,上海格致书院藏书目录中甚至设有"东西学书目·小说",专门收录通俗小说,文言小说在当时更是被士人所广泛接受。如光绪四年(1878)的《仙源书院藏书目录初编》,子部小说家类收录小说尚寥寥无几:

杂事之属--西京杂记、杂事秘辛、飞燕外传、泊宅编、清波小志。

异闻之属--山海经、穆天子传、神异经、海内十洲记、汉武内传、汉武洞冥记、拾遗记、搜神记、搜神后记、续齐谐记、还冤记。

琐记之属--博物志、述异记、黄嫁余话。

次年所编的《仙源书院续书目》中则大量扩充了子部小说家的藏书:

杂事之属--燕丹子、西京杂记、世说新语、世说旧注、今世说、玉泉子、因话录、云溪友议、金华子、清波杂志、北梦琐言、儒林公议、归田录、青箱杂记、龙川别志、孙公谈圆、画墁录、东轩笔录、泊宅编、墨客挥犀、江邻几杂志、厚德录、枫窗小椟、过庭录、程史、癸辛杂志、随隐漫录、侯鲭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铁围山丛谈、默记、玉壶清话、独醒杂志、耆旧续闻、万柳溪边旧话、珍席放谈、张氏可书、鹤山笔录、唐语林、遂昌杂录、山房随笔、山居新语、客杭日记、天香阁随笔、虎口余生记、天水冰山录、簪云楼杂说、尊乡赘语、觚胜、外家纪闻。

异闻之属--山海经、山海经图赞、山海经补注、山海经广注、穆天子传、神异经、海内十洲记、汉武内传、汉武洞冥记、搜神记、搜神后记、续齐谐记、还冤志、杜阳杂编、龙城录、独异志、宣室志、唐阕史、鬼董、江淮异入录、太平广记、闾窗括异志、暌车志、异闻总录、尾蔗丛谈、见闻录、冥报录、现果随录、果报闻见录、信徵录、新齐谐。、

琐记之属--博物志、述异记、酉阳杂俎、续博物志、陶庵梦忆、蚓庵琐语、旷园杂志、飞燕外传、杂事秘辛、丽情集、板桥杂记。

其二,晚清以前的书院在收录子部小说家类时较保守,作品数量少,且一般只收前代史志中已有的篇目,对时人的作品著录谨慎。《汉书·艺文志》设"诸子略叫、说家",此后,"小说家"一词不仅为历代目录沿用不绝,而且其著录的《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黄帝说》、《虞初周说》、《百家》等十五篇小说也成为确定公私藏书篇目的一种依据。《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又一部重要图书目录,它将四部分类法与"小说家"类目相结合,设"子部./J、说家"类收录作品25部,大体分两类:一是语林类的作品,包括《燕丹子》、《杂语》、《郭子》、《杂对语》、《要用语对》、《文对》、《琐语》、《笑林》、《笑苑》、《解颐》、《世说》(两部)、《小说》(两部)、《迩说》、《辩林》(两部)、《琼林》;二是博物杂识类作品,包括《古今艺术》、《杂书钞》、《座右方》、《座右法》、《鲁史欹器图》、《器准图》、《水饰》。《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所录,亦与之大体相似,它们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小说观念还比较含混,小说观念与小说作品存在分离的现象,一方面"小说家"收录的许多篇目并非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小说,另一方面,许多文言小说散见于子部的儒家、道家、纵横家、墨家、杂家等以及史部的杂史、旧事、杂传、地理等类目。《新唐书·艺文志》的"子部·小说家"共著录l23部说部作品,前四十部多载于《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但著录位置发生显著变化。目录学中"子部·小说家"真正成为著录小说的位置自《新唐书》始。其前40部作品袭自《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又新增晋至隋时的文言小说83部。查阅宋代的其他目录及以后的公私目录,直至《四库全书总目》,虽然所收篇目时有反复,著录位置亦有所变更,但总体上看收录的篇目相当丰富。书院藏书深受官方目录的影响,并不严厉拒斥文言小说,特别是对唐及唐前的作品收录较多,而对宋以后的小说尤其是明清时人的作品则较苛刻,收藏有限。

三,生员的阅读情况

相对于通俗小说,文言小说虽然内容驳杂,但大致可以归入雅文学的范畴。清兰苕馆主人《里乘自序》云:"小说在汉时已称极盛,西京以来,大儒多为此体,类皆光怪陆离,择言尤雅。"百一居士《壶天录自序》称:"自刘向著《七略》,始有小说之名,唐宋而还,递相仿效,降至今日,博学者极意研思,大率矜言奇异,俾世人耳目一新,乌足以资兴感哉!"正因为文言小说被视为可以"寓风雅,示劝惩,阐幽隐"①,它才能被广大士人乃至高层官吏所接}受。受制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其读者层仅限于二子文人。

书院师生是构成文言小说读者群的主体之一。清吕湛恩《聊斋志异序》谓:"余童年从先君读,课业之暇,闻诸同人谈鬼狐仙怪事,靡靡可听。初不知有《聊斋志异》,其后闻之而喜,又以不得读为憾。及长,读之,如有夙缘,神与相遇,而若或引之,几至忘啜废枕。"钱谦益《吴越春秋跋》渭:"余十五、六,喜读《吴越春秋》,流观伉侠奇诡之言,若苍鹰之突起于吾前,欲奋臂而与其撇击者刺。其语作伍二胥论,长老吐舌击赏。华颠胡老重观此书,灯窗小生扼腕奋笔之状,宛然在行墨问。老阿婆临镜,追理三五少年时事,不免掩口失笑。"王世贞"少时得《世说新语》善本:昊中,私心已好之"①,王世懋对《世说新语》则"幼而酷嗜此书,中年弥甚"④。由此可见,许多人自年少读书时开始就对文言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些人未必都在书院就读,但可以见出年轻的学生在阅读趣味方面是相通的。书院师生不仅参与阅读,还为之作注、披阅、点校、辑佚乃至亲自操觚撰写,以研弄笔墨为消遣之法,为乏味的书院生活增添一点乐趣。,如晚清巨儒俞樾,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上海求志等书院。主杭州诂经精舍,授徒多人,章炳麟出其门下,为著名的经学家,、在他讲学期间,文言小说撰述甚丰,包括志怪小说集《右台仙馆笔记》、《广杨园近鉴》,杂俎小、说集《五五》,志人小说集《耳邮》,文言笑话集《一笑》等,:艾笔简雅,叙事生动,是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名著。

明清时期,除了官学书院,私人书院也极兴盛。它们大多与官立书院一样设置于人口密集、生员来源集中的地区,这在清代的广东尤为典型。如乾隆年问建于钦州的回澜书院、建于海丰的丽江书院、建于新会的禹门书院;嘉庆年间建于四会的绥江书院、建于广州太平门外的文澜书院;道光年间建于新会东北的天河书院和清远司署右的增江书院;同治年间潮阳司署前的奎光书院;光绪年间广州巡抚署右的增江书院等,都是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城府之内或附近设置的。而且当时的书院已渗透到了最低一级基层组织,成为一般民众步人官学之门的中介。即使是偏远的地区也修建了不少书院,如同治年间设于四会下第圩的龙田书院、香山长洲乡的烟洲书院,光绪年间设于高明井头村的凌云书院、石城塘蓬村的蓬山书院等。这些地方的书院与义学实为一体,许多书院兼有基层社会的功能。如南海佛山的田心书院,"其始本侨籍人士所建,而乡中士友课文多集于此,于时即不分土侨,虽异乡人士亦咸会焉0"①广东番禺的禺山书院,原为番禺义学,雍正八年(1730)庞屿任知县时,"遂捐养廉四百金建义学于县治之左。有堂以布讲习,有室以资退息,有旁舍以授都养,气象轩露,规模宏备。"②基于书院的这种发展规模、地域分布、社会功能和义学性质,使明清书院师生的总量就显得相当惊人,书院藏书对文言小说的传播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流布面之广与书院的发展速度和师生人数的增长是成正比的。

书院藏书区别于官府藏书和私家藏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书院藏书的目的在于供人借读,没有藏之箧笥之弊,而且其公共性和开放性日益加强,由书院内部借阅扩大到书院以外的人士,逐渐向公共图书馆过渡。如益阳箴言书院《规制》日:"凡院外之人愿读某书者,自具薪水蔬油来院,呈明监院,限以H月而借之。"兴化文正书院的藏书《凡例》日:"储书非易,本不宜携书出院,因念寒士以馆为家,不克入院肄业。倘深藏不出,事近向隅,破格从权,故有出院之议。"从书院的开放、借阅时间来看,图书的流通也很频繁,有利于文言小说的传播。如丰湖书院《借书约》规定:"借书之期,以每月初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为限,借书者是日清晨亲到书藏携取。"浏阳县洞溪书院则每五天开放一次:"领书期,斋外限每月初一、十五H,斋内限以每旬逢一五日,经管人如期守候收发,即或有事外出,须请慎重人代理,毋得致误。"①而厦门博闻书院开放的时间更长,几乎天天开馆:"定于每日早晨十点钟开门,以H没之时关门,天长约以六七点钟为度,天短约以五六点钟为度,院内皆不继灼。"②清代的许多书院都对借阅的时间和数量作了限制以加快图书的流通,如《岳阳慎修两书院新定藏书章程》规定;"生童领书,出具领条,须载明若干日看完字样,向斋长领取。无论何书,至多以十本为度,随即点明每本若干页,每一日约看十页,扣日立定届限,无论是否看完,定令如数缴还,以便他人领看。"@

毋庸讳言,文言小说并不是书院藏书的主体,它所占的比例是相当有限的。但由于明清书院的广布,生员的总人数非常庞大,使各书院有限的文言小说在极大范围和程度上得以流传。



第三节 官书局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太平天国起义使学堂书院官方机构的藏书焚毁严重,其他民间藏书损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读本。统治阶级为了恢复旧秩序,先后在各省设立出版机构,名官书局,刊刻群书。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述及官书局十五处,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述及宫书局十七处,据近年资料,迄清末,先后成立的官书局达四十余处之多。①官书局虽然首刊经、史,也兼及子、集,包含了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特别是宋及宋以前的作品。由于局刻本数量大,流通广,因此本文将之纳入考察范畴。②

一、局刻本价均从廉

同、光以降,各省官书局兴起,为适应社会上的购买力,价均从廉,体现了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后恢复文化发展的意图。光绪七年(1881),直隶省出谕:"以直隶书籍难致禀请筹款购买南方各省官刻书籍运直,原价发售,以惠士林":

咨明各省所买书籍照九五折给价运至津省,由局发交妥实书铺,经手照定价发卖。由局将书价出示晓谕,以杜私加价值。如有小贩买书运至乡间及外州县出卖者,卖价听其自便,不在不准加价一条。

查各省书籍均有定价,能否折扣应咨各省核覆。至省城书铺均与志局相近似,可即在局中发卖。仿照江南、湖北等处书局章程指定钱铺收钱发票,赴局取书,|不必交书铺经手以省周折。俟书价买有成数,每月按时价易银存储钱铺,以便汇解。如行有窒碍,再随时变通办理。其天津发卖书籍或即交府县办理,或交书院,或由招商局酌定处所听候宪裁。

各省皆通水路,运费无多,或由招商局捐运,或另行酌筹款项,不可加入书价一条。......饬下运司营务处由长芦解运月饷及各。营驳船因公来省之便,随时拨解以省繁费。④

直隶书局光绪年间设于保定,后设于天津。因缺乏经费,自己不刻书。专购运南方各省官书局及上海制造局、抱芳阁、金陵李光明庄出版品运至河北,原价出售。从上述引文我们可以看到,直隶官书局为推动士子购书,维持原价发售,多:疗筹措。

光绪十六年(1890)《江南书局书目》云:

江南创设书局原为嘉惠士林起见,非市店之生理可比,以故书局纸张、价目较书肆格外精致便宜。但近年来销数不旺,推原其故,总由卖书俱用钱钞,钱价太昂则书价自必嫌贵。若不急行更改,书籍势难畅销。本道自去冬接办以来,悉心体察,重订章程:板费一律少收,纸价必归核实,工匠刷印装订亦酌予减成。庶几费用稍轻,价目亦可从贱,推广招徕所有.Dt。前书局价目于本年二月朔始概行减折出售,当即据情禀请。宫太保爵督宪批准在案。今恐士商等尚未周知,应即出示晓谕,为此仰远近士商等嗣后书;籍出售,悉照新订价目为凭,毋违特示。

又光绪十九年(1893),内阁中书恽炳孙等呈请"核减书价,以惠士林"。为此江南苏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与有关方面商议,谓;"凡书刻成,均按每部需用纸张书目估计工本,酌加板息二成拟价";"兹奉饬议减,惟有将板息减去一成,请自三月起,凡局售各书,悉照前价九折。"①由此可以见出官书局为降低书价所做的种种努力。

今以湖北官书局书目(光绪七年)为例,将其所涉及的文言小说书价列举如下,为便于说明,将之进行了银两的折算:



从上述定价可以看出:同、光时期书价的下降幅度极大,官书局书目一本书平均售价约为一钱,与清初书价相比,下降了三分之二。关于清初的书价,毛废(1640一l713)《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所录甚详。该书目是毛废因生活拮据,忍痛将其父毛晋所得珍善本书售于季振宜(1630一?)时的清单,故一一标明价格。今将其子部小说家、子部明朝人小说所列刻本价格摘录如下:



毛康所定价目中,高者每本五钱,低者一钱,平均一本书定价约三钱,明显高于晚清官书局的价格。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官书局的定价比之清初有大幅度下降,但与同一时期新兴的报馆、书局相比,其价格则偏高,这是由于,第一,官书局主要仍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部分书籍使用木活字。而后者则多以石印术及铅印术,显示了技术上的优势。第二,与官书局以制钱定价有关。同清初一样,自同治十年(1871)起,银与钱的关系又出现



钱贵银贱的局面。银价下跌,铜价上涨,白银每两所能换得的制钱数目逐渐减少。同治十年,一两银合制钱数1856文,而到光绪十六年(1890),一两银合制钱数为1473文,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仅合l089文。官书局"卖书俱用钱钞,钱价太昂,则书价自必嫌贵"。①许多官书局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难以维系,故大多在经营了二十年之后,一哄而起的官书局又纷纷关闭或改弦易辙为官报局等。

二、局刻本小说的流传

尽管官书局存在的时间有限,文言小说所占局刻本的总体比例并不大,但由于局刻本的流通面广,总数多,所以在推动文言小说的流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官书局是官方印刷机构,比一般书坊在地位上更具权威性,官书局往往有意识地为书院教学和藏书服务。加之局刻本在价格及刊刻质量上也确实比坊刻本有优势,这使其成为书院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官书局运售各省书籍总目》云:现在开办各项学堂应用书籍甚多,本局广采各省官刻家藏坊印各书,售价格外从廉,专为开通风气;

编中价目皆照原价摊入税运各费,再加利一成订定,得利甚微,丝毫不得折扣。

光绪十六年(1890)《镕经铸史斋印行书目》云:广州学海堂、菊坡精舍刊行诸书及家藏板本,向由书肆承印。引因坊间减值争售,遂至纸墨恶劣,印摺草率,而板片亦多缺坏,价虽略省,其实得不偿失,刻书、买书两受其病。今先将板片检齐修好,照交板租,择其要者,拣选纸墨,每种印就数十部,列价于下,随时有书。庶读者可得完善之本而购求亦甚便矣。

官书局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努力,使其与书院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书院购书多为局刻本。大梁书院"所购各书,大半官局新印,纸质坚韧,可以经久。其远年旧刊者,则纸多朽败,择购数种,聊补新印之缺。"①仙源书院公集书籍章程日:

各省多设书局,所刻书籍,大率皆精要必备之书。而邑人在各省游宦者,既多士人,游学四方者,亦复不少。宜各就所便,集资商购书籍,寄至书院,院中不收代买书籍钱文,以免多劳往返。如前文所述,文言小说占书院藏书的比例虽然有限,但由于明清时期书院广布,师生人数众多,所以小说流传面极广。这之中,局刻本占据相当比重。

除了书院大量购买局刻本,其在书肆中也有广大市场。光绪十六年印行的《淮南书局价目》封面有:"本局设在扬州琼花观街,所有各种书籍发售价值通用足制钱。"后附各家寄售书籍。由于其刊印质量相对较好,价格又便宜,同时官书局也有意识地在社会上推广其二捂籍,放置在各书肆寄售,故书肆中的局刻本也,不在少数,在衬:会上广泛流传。

各官书局所刻书籍不同,彼此之间往往互通有无,联系密切、,11雅板版片印行所称:"本所与各省官书局及各有名=挎店,均有来往。如:打-图书馆,欲采购新旧各书,本所均可代办。"官书局中以湖北官'书处所刻文言小说数量最多,宋以前的文言小说刊印极丰富。而其所刻书亦通行于其他各省,流通面极广,如光绪t年的《直隶运售各省官刻:书籍总目》中,二子部所列文言小说的来源全部是湖北官书处,次序及价格皆相同。除此之外,《山东全省官书局书目》 "杂学类"也多刊有小说,除了《香艳丛书》、《智囊补》、《虞初新志》、《山海经》等文言小说,还包括大量传统章回小说、晚清创作的小说及翻译小说,篇目繁多,可以见出晚清:艾学观念的转变:即使官方对小说也能采取接受的态度。这无论是对文言小说还是通俗小说的传播都是有利的。

2010/7/26 9:32:54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