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三)
发起人:wlim88com  回复数:1  浏览数:16390  最后更新:2010/7/26 9:32:11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7/23 21:11:43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三)
第八章 三类文言小说总集的传播



第一节 《世说新语》的流传与明清"世说体"小说的兴盛



一、《世说新语》的版本与流传

(一)早期的版本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

《世说新语》既出,备受推崇,历代都有仿作、续作,至明嘉靖时期开始,又掀起了一个"世说体"小说创作热潮,这与《世说新语》在这一时期广为刊刻流传不无关系。,

关于《世说新语》的早期版本,宋汪藻(1079一ll54)《世说叙录》曾有详尽的介绍:

世说 《隋书经籍志》: 《世说》八卷,宋临川王义庆撰。《世说》十卷,梁刘孝标注。梁有《俗说》一卷,今亡。刘义庆世说《唐书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小说》一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世说新书 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颜氏本跋云:诸卷中或日《世说新书》,凡号《世说新书》者,第十卷皆分门。

世说新语 晁文元、钱文僖、晏元献、王仲至、黄鲁直家本,皆作《世说新语》。

按:晁氏诸本皆作《世说新语》,今以《世说新语》为正。

两卷 章氏本跋云:癸巳岁借舅氏本,自德行至仇隙三

十六门,离为上下两篇。

三卷 晁氏本以德行至文学为上卷,方正至豪爽为中卷,容止至仇隙为下卷。又李本云:凡称《世说新书》者皆分卷为三。

八卷 《隋经籍志》、《唐艺文志》并八卷。

十卷 《南史·刘义庆传》著《世说》十卷,钱、晏、

黄、王本并十卷,而篇第不同。

十一卷 颜氏、张氏本三十六篇外更收第十卷,无名,

只标为第十卷。

按:王仲至《世说》手跋云:第十卷无门类,事又多重出,注称敬胤,审非义庆所为,当自它书附此。《世说》其止于九篇乎?《隋书志》称八卷似是,然则九篇者,或以文繁分之耳。而《义庆传》称十卷,则《世说》本书卷第今莫得而考,于孝标注中,时有称《刘义庆世说》云云者,则今十卷,或二书合而为一,非义庆本书然也。世传第十卷重出者,或存或否。刘本载《祖士少道右军》、《王大将军初尚主》两节跋云:王厚叔家藏第十卷,单重出前九卷所载,共四十五事耳。敬胤注纠错,右二章小异,故出焉。赵氏本亦以为余始得宋人陈扶本,继得梁激东卿本,参校第十卷,事类虽同,而次序异,又互有所无者,仲至之言是也。则此卷为后人附益无疑,今姑存之,以为考异,载之叙录,而定以九卷为正。用钱文僖本,分为十卷。

三十六篇 钱、晁本并止三十六篇,今所录十卷是也。诸本自《容止》至《宠数》为第七卷,自《任诞》至《轻诋》为第八卷,自《假谲》至《仇隙》为第九卷,以重出四十九事,钱、晁所不录者,为第十卷。

三十八篇 邵本于诸本外,别出一卷,以《直谏》为三十七,《奸佞》为三十八,唯黄本有之,它本皆不录。

三十九篇 颜氏、张氏又以《邪谄》为三十八,别出《奸佞》一门为三十九。按:Z-本于十卷后,复出一卷,有《直谏》、《奸佞》、《邪谄》三门,皆正史中事而无注,颜本只载《直谏》而余二门亡其事,张本又升《邪谄》在《好佞》上,文皆舛误,不可读,故它本皆削而不取。然所载亦有与正史小异者,今亦去之,而定以三十六篇为正。

考异一卷。

人名谱一卷 有谱者二十六族,两王、谢、羊、庾、荀、袁、褚、裴、殷、孔、江、陆、杨、蔡、柏、范、何、陈、孙、卫、贺、郗、傅、顾、阮;无谱者_-L十六族,周、刘、张、李、陶、嵇、山、祖、诸葛、钟、温、卞、乐、杜、戴、韩、习、许、和、吴、伏、高、应、冯、满、萧。又僧十九人。

书名一卷。

以上大致反映了宋代以前《世说新语》诸种版本的流传及存佚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到,这些早期的版本至明清时多已久佚不传。②即使如此,我们发现,明刻本出现之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旧抄本、旧刻本在明清文人当中流传。著名的有明袁襞家藏南宋陆游刊本,后据以刊刻行世。又有传是楼藏宋椠本,屡经文人收藏和传阅:"传是楼宋椠本是淳熙十六年刊于湘中者,有江原张绩跋一篇,旧为南园俞氏藏书,有耕云俞彦春跋,上粘王履约还书简帖。书法极古雅,纸墨气亦绝佳,未知放翁所刊原本视此何如也。吾友蒋篁亭并有对校本,考正尤多。"①还有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存《规箴》、《捷悟》、《夙慧》、《豪爽》数篇,不知何时传人日本,杨守敬曾借阅过,今有罗振玉影印本。日本金泽文库亦藏有宋本《世说新语》三卷,流出的时间不得而知。

(二)明清时期的刊本

1.单行本。《世说新语》之所以能在明清社会产生普遍的影响,带动"世说体"小说创作的热潮,首先则应当归功于明袁襞嘉靖乙未将之付刻:"余家藏宋本,是放翁刊本,谢湖躬耕之暇,手披心寄,自谓可观,爰付梓人,传之同好。"②袁氏嘉趣堂三卷本颇为文人所重。《四库全书总目》云:"自明以来,世俗所行凡二本,一为王世贞所刊,注文多所删节,殊乖其旧;一为袁襞所刊,盖即从陆本翻雕者,虽版已刷敝,然犹属完书。"⑧清孙毓修认为:《世说新语》著录家以明嘉靖中袁氏嘉趣堂本为最善,其中遇宋讳多阙笔,在明人翻刻本中属谨严者。(9)清周心如"偶得嘉靖中吴郡袁氏所刊原本,如获重宝,因详加雠校,重付梓人,以公同好。"⑤

王世贞刊本在明季也曾流行,后散落。王世懋《世说新语补序》云:"家兄元美尝并《何氏语林》,删其无当,合为一编,久乃散落。"①王世懋亦曾刊刻《世说》,其《世说新语序》云:"余幼而酷嗜此书,中年弥甚,恒著巾箱,铅椠数易,韦编欲绝。第其句或勾棘,语近方言,句深则难断,语异则难通,积思累校,小获疏明,终乎阙疑,以遵圣训。至于孝标一注,博引旁综,前无古人,裴松之《三国志注》,差得比肩;而颇为俗夫搀入叔世之谈,恨不能尽别淄渑,时一标出,以洗卯金氏之冤。初虽闭之帐中,既欲公之炙嗜,而参知乔公见之,亟相赏誉,即授梓人,爰缀末章,叙所繇梓。"②但人们对王氏刻本颇有微词。日人神田醇批评说:"王世贞兄弟又加增损,而以何元朗《语林》羼人,谓之《世说新语补》,于是小说旧观荡然亡矣。"③今人多不提及王氏刊本,当已佚。

又有凌漾初刻三色套印批点本,八卷,有刘辰翁(1232-1297)、刘应登、王世懋(1535--1588)等批点。清周中孚(1768~1831)《郑堂读书记》记日:"又按《书录解题》载汪彦章(藻)叙录二卷,首为《考异》,继列人物世谱、姓氏异同,末纪所引书目。其书久佚,吾乡凌初成漾初有是书刊本,前列人物,以纪名字及名字异称,名与字同之类,犹有汪氏遗意,而于书之上阑,又备载明人所刊鼓吹评语,附以己见,并列诸家姓氏于前,则尚未能免俗,其前又有自序、凡例及旧序题跋八篇,《七修类稿》一则,旧序中并载及袁刻序,今附记于此,不别记云。又初成刊本后附刊王世贞所删何元朗《世说补》四卷,即删



定《语林》本也。"①凌漾初本略嫌拉杂,凡内容相关者无不收罗,又附以评点,这也是明中后期刻书的特点之一。此外,《世说新语》在明代还有吴征瑞校刻本、太仓曹氏刻本、毛氏金亭刻本等。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另藏有一种明刻本,六卷,有刘应登、王世贞等人批语,无序跋,疑为吴中珩、黄之桌校刊本。②清代则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王先谦校订、思贤讲舍刻三卷本。

2.丛书本。除了上述单行本外,《世说新语》自明中叶以来,也被收入多种丛书,以丛书本的形式得以流传。今举其要如下:

《世说新语》一卷:

明李杭辑《历代小史》,明刊本。

清任兆麟辑《述记》,一名《三代两汉遗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映雪草堂刊本,嘉庆十五年(1810)遂古堂刊本。

《世说新语》三卷:

清《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

清于敏中等辑《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子部",乾隆三十八年(1773)钞本。

清李锡龄辑《惜阴轩丛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刊续编咸丰八年(1858)刊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长沙刊本。

《世说新语》六卷:

清崇文书局辑《崇文书局汇刻书》,一名《三十三种丛书》,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世说旧注》一卷,(梁)刘孝标撰,(明)杨慎辑:

明陶瑗辑《说郛续》,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

清李调元辑,乾隆中绵州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印本,道光五年(1825)李朝夔补刊印本,光绪七年至八年(1881--1882)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刊本。

《世说新语注钞》二卷:

明钟惺辑,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

(三)《世说新语》在明清文人中的流传上述版本表明,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以多种形式被流传。特别是官方大型的丛书《四库全书》亦将之收录其中,无疑对人们阅读和接受这部小说,是一种特殊的鼓励。多种版本的存在,为普通文人阅读提供了机会。从明清的书院藏书来看,一般的书院都有《世说新语》,通常是丛书本。如光绪五年(1879)《仙源书院续书目》、光绪壬寅(1902)《河朔学堂书目》所收《世说》,皆为《丛书三十三种》本。资州艺风书院藏有川刻《世说新语》,价廉,仅一钱。思贤讲舍还曾刊刻《世说》。因此,《世说新语》一书在明清时期流传范围很广。胡应麟说在刘义庆所著诸书中,"独《世说》盛行。嘉、隆间尺牍、诗词,靡不采掇"①,可以见出其流传的盛况。

明清儒士对《世说新语》往往称赏有加。明王世贞认为在琐言类作品中, "当以刘义庆《世说新语》第一"。明吴瑞征赞目:"《世说》独标义理于篇章之表,发妙语于典籍之余,名理析于单词,雌黄寄于只语,令读者味之而忘倦,览者馀之而自得"。②清人丁澎(为清初杭州诗人"西泠十子"之一)称:"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宏长风流,隽旨名言,溢于楮墨。故通人雅彦,裙屐少年,皆喜观而乐道之。"④清人毛际可极称《世说新语》刻画人物的艺术水平:"昔人谓读《晋书》,如拙工绘图,涂饰体貌。而殷、刘、王、谢之风韵情致,皆于《世说》中呼之欲出。盖笔墨灵隽,得其神似,所谓颊上三毛者也。"④

而且,明清文人对《世说新语》也不是停留在一般的阅读,而是承袭前人之风,继续对其加以研究、考释,多所创获。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如:吴瑞征《世说新语序》、焦骇(1541--1620)《焦氏笔乘》卷五、杨慎(1488--1559)《谭苑醍醐》卷六、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清黄生《义府》卷下、顾炎武(1613--1682) 《日知录》卷二四、卷三二、赵翼(1727-1814) 《陔余丛考》卷二二、卷三六、俞正燮(1775一1840)《癸巳类稿》卷七对此书均有详论。它如清朝文士(举为进士)翟灏的《通俗编》、钱大昕(1728--1804)《恒言录》、钱大昭(1744-1813)《迩言》、郝懿行(1755--1823)《晋宋书故》与《证俗文》等,亦有不俗的见解。其中吴瑞征之文,于《世说》的语言艺术,尤有心得,郝懿行之文则代表了清代研究《世说》的最高水平。至晚清,对《世说》的研究仍然不绝余响,有李慈铭(1830--1894)《世说新语杂记》、李审言(1859-1931)《世说新语笺释》、刘盼遂(1896--1966)《世说新语校笺》、沈剑如《世说新语校笺》、王先谦《世说薪语校勘小识》以及叶德辉《世说新语考证》,程炎震、严复(1853--1921)等人亦有研究,或考订史实,或校勘笺注。④

二、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兴盛

由于《世说新语》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②,故此影响深远,历代仿作、续作不绝如缕。著名的有唐代王方庆(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时为阁臣宰相)《续世说新语》、刘肃(唐宪宗元和806-820时人)《大唐新语》(一名《唐世说新语》);宋代王谠(约1100前后)《唐语林》、孔平仲(治平二年1065进士)《续世说》;元代杨璃(1285--1361)《I且居新语》、吾丘衍《山中新语》等。曹征庸《清言序》云:"自王元美《世说补》出,而始知有所谓《世说》,然已非.晋、宋之《世说》矣。"③明嘉靖以后,"世说体"小说的创作如:欠如茶,正是明刊本《世说新语》刊布与流传的结果。

其始,当推何良俊(1506-1573)《语林》三十卷。作者在言语篇序言中,以仿《世说》之作自我标榜:"余撰《语林》,颇仿刘义庆《世说》。然《世说》之诠事也,以玄虚标准;其选言也,以简远为宗,非此弗录。余惧后世典籍渐亡,旧闻放失,苟或泥此,所遗实多,故披览群籍,随事疏记,不得尽如《世说》。其或辞多浮长,则稍为删润云耳。"此书摭拾丰富,简淡隽雅,在明清"世说体"小说中颇觉不俗。《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很高的评价:"是编因晋裴启《语林》之名也,其义例门目则全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蓝本,而杂采宋、齐以后事迹续之,并义庆原书共得二千七百余条。其简汰颇为精审。其采掇假文,剪裁镕铸,具有简澹隽雅之致,视伪本李重《续世说》剽掇南北二史,冗沓臃肿,徒盈卷帙者,乃转胜之。每条之下又仿刘孝标例自为之注,亦颇为博赡。"《语林》成书后,三十余年间在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均有翻刻本,较有影响的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何氏清森阁刻本,明嘉靖华亭何氏缙经堂刊本,嘉靖文征明序刻本,万历张文柱刻本,乾隆茂清书屋刻本。

此后,"世说体"小说的创作一发不可收,特别是在万历一朝,作品迭出,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园圃的独特景观。今择其要述之。

1.万历初年,即有慎蒙撰《山栖志》一卷。慎蒙,字山泉,归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记历代名士言动,写法仿《世说新语》,却未分门别类。已叙及明人杨慎、顾磷、孙一元诸人事迹。

2.焦兹的几种小说。这~时期,明代著名文士焦滋(1541-1620)所作小说数种皆仿《世说》之例,有:《焦氏类林》八卷。是编前有自序,谓庚辰(1580)读书,有感葛稚川语,遇会心处辄以片纸记之。残稿委于箧笥,李君士龙见之,乃手自整理,取《世说》篇目括之,其不尽者括以他目,凡分五十有九类。明李登《刻焦氏类林引》说:"焦弱侯于书无所不读,而钩玄提要,动侔古人。每披书当赏会与夫自有所见,欲以阐幽正词者,辄手裂赫蹄,细书而贮之,纷纷总总,如禁脔在厨,碎锦在笥,未有秩叙。最后除自言者别为《笔乘》,其第辑录备览观者,特付愚诠次,命愚子弟录之,乃取《世说》标目,稍稍裒益其间,成帙时以余同版一印,行之未广也。兹王孟起氏,博雅嗜古,爰寿诸梓,以广其传,复征引其端。"明王元贞《焦氏类林序》云:"余不佞,踵李士龙之剞劂而益锓之以广其传云。"由上可知,是书在万历丁亥(1587)以前即有李士龙刊本,但流传不广,l587年王元贞又将之付梓以广传布。之后是书有《粤雅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焦氏又撰《玉堂丛语》八卷,现存万历四十六年(1618)徐象标校曼山馆刻本。首顾起元序,称焦兹"以其腹笥所贮词林往哲之行实,仿临川《世说》而记之者也。其官则自阁部元僚而下逮予待诏应奉之冗从;其人则自鼎甲馆选,而旁及于征辟荐举之遗贤;其事则自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而微摭于谐谑、排抵之卮言;其书则自金馈石室、典册高文,而博采于稗官野史之余论。义例精而权量审,闻见博而取舍严,词林一代得失之林,煌煌乎可考镜矣。"焦兹自序则称:"自束发,好览观国朝名公卿事迹。迨滥竽词林,尤欲综核其行事,以待异日之参考","每有所得,辄以片纸志之,储之巾箱",年八十,方成书。可见《玉堂丛语》一书收罗内容极广博,而以明人为采摭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焦氏另有《明世说》,已佚。

3.万历间周应治撰《霞外尘谈》十卷,亦是"世说体"小说中别具特色者。应治字君衡,鄞县人,万历庚辰(1580)进士。是书辑隐逸高尚之事,分霞想、鸿冥、恬尚、旷览、幽赏、清鉴、达生、博雅、寓因、感适十类。《四库全书总目》谓之"大抵以《世说新语》为蓝本,丽稍以诸书附益之。影撰故实,亦皆捃拾,殊无别裁。又多不见原书,辗转稗贩,割裂不成文理,杂凑以盈卷帙。"但从中颇能体察出作者淡漠仕途又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4.郑仲夔撰《清言》(一名《兰畹居清言》)十卷在此类小说中也受到赞誉。郑仲夔撰,崇祯举人。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万历三十(1602)、三十一(1603)年间。①曹征庸在该书的序言中称:"自王元美《世说补》出,而始知有所谓《世说》,然已非晋、宋之《世说》矣。夫以不知有所谓《世说》者,而哆口谈清言之祸可笑也。已吾友郑龙如氏,踵《世说》、《语林》诸书之后,而葺《清言》一编。虽晚出而旨微不同。大抵《世说》在因事以传言,其言精;《清言》在因事以征事,其事核。《世说》之精,使人流想于片言;《清言》之核,期以示的以千古。"

5.又有《明世说新语》八卷,李绍文撰,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云间李氏原刊本。书前有沈懋孝、王圻、陆从平、陈继儒序,陆序署万历丙午(1606)当为书成之时。书记明代朝野逸闻琐语,自明初迄于嘉靖、隆庆,取材于诸种明季稗家说部,并旁及正史、郡志、文集等,所分门数类别,均同刘义庆《世说新语》,而颇能反映明季世风。

6.曹臣撰《舌华录》九卷,取前人问答隽诤,分类编辑,凡十八门,《世说新语》之余波也。书成于万历乙卯(1615),所录皆取面谈,凡笔札之词不载,故日《舌华录》,取佛经"舌本莲华"之意。上起汉魏,下逮明人,颇为猥杂。原序亦自言,近时之事,多所润饰,则非尽实录可知矣。书辑成后,曾经吴鹿长参定,各类卷首均有吴氏所释类名,又经袁小修评点。

7.徐象梅撰《琅嫒史唾》十六卷,今有明万历刊本。《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存目著录。其提要云:"是书摭史传及稗官事语,分类纪叙。其体一仿《世说》,而别创品目。起帝符后瑞,旅幕畜人十.凡一百二十二类。分配既多未确,又每条下不注引家,若《名世汇苑》、《玉堂丛语》、《见闻录》等书,踵袭谱状,殊失体裁"。①其二,说的作者有官僚、文人,也有粗通文字的书贾。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明人并不拘泥于《世说》所设门类,往往别创品目。名人评点。

"世说体"小说创作的热潮蔓延至清初而势头不减。初有明末清初梁维枢撰《玉剑尊闻》卷。维枢字慎可,真定(今河北

8.此外,陈继儒(1558--1639)撰《古今韵史》十二卷,摭拾诸书隽语,分类编次。凡韵人二卷,韵事二卷,韵语三卷,韵诗二卷,韵词二卷,韵物一卷。皆以古事与明人事参录,亦《世说新语》之支流。贺虞宾所撰的一系列小说也值得注意:《古语林》、《广世说新语》、《唐世说》、《宋世说》、《明世说》,孙令弘《集世说》,皆佚。而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玉壶冰》、《广玉壶冰》、《增定玉壶冰》、《清赏录》、《十可篇》等轶事小说,都可以视作这种风气影响下的副产品。

从《四库全书总目》来看,清人对明人之作总体上持论过严,批评明人抄撮成编,失于考证,殊不知这正是其重要特点。万历年间的作品多取近人事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写读者熟悉的人和事,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流传广泛。吴肃公《明语林凡例》即指出:"刘氏《世说》,事取高超,言求简远,盖典午之流风,清谈之故习,书固宜然。至有明之世,迥异前轨,文献攸归,取征后代"。明人多从说部取材,清人所谓"猥鄙荒诞之说",未经考证的虚构的内容,恰恰是小说性被强化的体现,当然有时不免失之于芜杂。清人吴肃公就批评"明书冗蔓,几等稗《四库全书总目》称之"取有明一代轶闻琐事,依刘义庆《世说新语》门目,分三十四类而自为之注。文格亦全仿之。"同一时期有李清(1602--1683)辑《女世说》四卷。李为崇祯辛未(1631)进士,官至大理寺左丞。现存道光乙酉(1825)三月经义斋刊巾箱本。其亡伯李维凝有《世说》癖,欲辑《女世说》未果而终,李清辑此书以竟其志。全书分淑德、仁孝、能哲、节烈、儒雅等三十一类,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明末清初的遗民思想。又有明末清初吴肃公撰《明语林》十四卷。书作于康熙元年(1662),康熙二十年(1681)付梓。书记明人事迹,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八类,除言志、博识外,其余三十六类悉依刘义庆《世说新语》旧目,然分类多混淆,常见事同而例异者,所载亦多挂漏。有《碧琳琅馆丛书》及《芋园丛书》本。《四库总目》小说家类存目著录。此编中的明遗民倾向明显,追念明代人物事迹,抑此扬彼。同时,劝惩意图突出:"刘氏何氏,皆首四科,然征文述事,则脍炙之助多,劝惩之义少,门汇已铨,无庸更定,优者不惮广收.劣者惟取备戒,简颐不侔.或相什伯,善长恶短之义,如任诞、简傲,世每不察,举为雅谈,郑卫不删,观者宜辨。"①明末清初宫伟锈(崇祯癸:未1643进士)撰《庭闻州世说》、《续庭闻州世说》,也是仿《世说新语》而作,书成于康熙三年(1664)。多记琐碎杂事,殊乏文采。《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存日著录。

清初这一类小说应该被提及的还有王啤撰《今世说》八卷。《: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之体,以皆因次第补入,仍名'逸编'。"①书访宋汪藻校《世说新语》之例,前列"释名"一篇,著诸人官爵谥号称名不一者。

"世说体"小说至清末余响犹存,如严蘅(清同治间1862-1874仁和人)《女世说》、张继泳《南北朝世说》、黄汝霖《世说补》、易宗夔《新世说》等,其中以《女世说》、《新世说》艺术成就较高,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诗社余习也。"该书在体例上的确对《世说新语》亦步亦趋,但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资料价值。书记明末清初各色人物的嘉言懿行,涉及当时人物三百八十余人,作者大都为他们作了小传。《今世说》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随即刊刻。但最为通行的还是咸丰二年(1852)《粤雅堂丛书》本。清初另有章抚功编《汉世说》十四卷。章为钱塘人,康熙时恩贡。《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以纪汉人言行。大抵以《史记》、《汉书》为主,而杂以他书附益之。分十四目,日德行、日言语、日政事、日文学、日方正、日雅量、日识鉴、日赏誉、日品藻、日清介、日才智日英气、日义烈、日宠礼。与义庆原本小异。其采摭亦备,然事皆习见,无他异闻。"作者在"凡例"中说"兹编独尊两汉,意专叙事,故不以'新语'名篇",已露乾嘉时期清儒崇汉抑宋之端倪。此外,如邹统鲁撰《明逸编》"搜访有明一朝逸事,以《世说新语》原目分录,纂辑笑书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早在战国诸子论著中,那些有 。关宋人的讽刺小品就已开笑书之滥觞。司马迁《史记》专辟《滑稽列传》,刻画了淳于髡、优孟、优旃等善谐谑之人,称其"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自魏邯郸淳《笑林》问世以来,历代辑纂的笑书不绝如缕,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一个编纂笑话集的高潮。据王利器所辑《历代笑话集》及之后补辑的《历代笑话集续编》来看,共辑录历代笑话集74种,其中明代38种,清代l5种,占据大半。宁稼雨《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收录"谐谑类"作品,唐前5种,唐五代5种,宋辽金元19种,明代50种,清代至民初24种。明清两代笑话集的总数,远远超过前代的总合。由此,我们可以见出这一时期编纂文言笑话总集以及世人争相传阅的盛况。



第二节 明清文言笑话集的辑纂与流传



笑话这种形式,通常篇幅短小,内容诙谐,使人在一笑之后心情愉快,得到某种启示,所谓"古今漫录,雅俗兼收,义存箴警,一笑舒忧。"②与经史相比,读者对笑书的青睐是显而易见的。明代俗文学之风大盛,小说、戏:曲、民歌、鼓词、宝卷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流行一时。笑话集的编纂与流行,正是通俗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产物,反映了阅渎趣味的通俗化倾向。冯梦龙《古今谈概》编成之初,世人不知其为笑话集,无人问津,改名为《古今笑》之后,则争相购买、。"同一书也..始名《谈概》渐问者寥寥,易名《古今笑》,而雅俗并嗜,购之惟恨不早,是人情畏谈而喜笑也明矣。"①这个例子充分反映出读者的取向。石成金《笑得好自叙》云:"正言闻之欲睡,笑话听之恐后,今人之恒情。夫既以正言训之而不听,曷若以笑话怵之之为得乎?"韵社第五人《题占今笑》:"韵社诸兄弟抑郁:)云聊,不堪复读《离骚》,计惟一笑足以白娱,于是争以笑尚,推社长龙子犹为笑宗焉,、"可见,笑话集比其他书籍更受读者的欢迎,成为明清时期的畅销书,文士阶层也舍《离骚》而取轻松幽默的笑话,以排遣愁闷,这实在已成为当时的时尚。正是读者表现出的对笑话非同寻常的阅渎兴趣,刺激了前代作品的整理辑佚,也是明清笑话集层出不穷的大前提。

一、前代笑书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明代以前的笑话集,原书多佚,但在明清时期仍通过一一些特殊的方式流传。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明清人重为辑录整理。宋代以前的笑话集至明几乎无存,丽赖此得以保存片言'只语。如:魏邯郸淳的《笑林》,久佚。明陈禹谟(1548-1618)从他书中辑出十三条为一卷,载入《广滑稽》卷二卜二,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二朽》"子编·小说家类"所辑更备,凡26条;唐侯白《启颜录》,明吴永辑《续百川学海》广集载十则,陈禹谟《广滑稽》卷二十二亦载有四十五则,明刊本许自昌《捧腹编》收录一则;唐刘讷言《谐噱录》①,明末杭州刊本江盈涛(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雪涛谐史》、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挹秀轩刊本《庸人说荟》分别辑录四十三则。

宋元笑话集的创作实绩颇为引人注目。由于笑话当时在社会上极为流行,就像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提到的"动哨中哨,莫非《东山笑林》",所以宋代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笑话集。但流传至明清,也所存无几,仅为内府及少数文人所藏。如浙江范懋柱(范钦的八世孙,清乾隆闻l736一l795人)天一阁藏有宋周文圮撰《开颜集》二卷,乾隆时四库馆编修程晋芳藏有宋沈傲撰《谐史》一卷、元辗然子撰《拊掌录》一卷,两淮马家裕家藏《文章善戏》一卷等,此外元至元庚辰(1340)良月郑氏积诚堂刊据宋陈元靓(1225--12647)《事林广记》增订《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也幸运地得以保存。有一些笑话集通过文人的辑录广泛流传,如宋苏轼《东坡居士艾子杂说》,被收入明顾元庆(1487--1565)辑《顾氏文房小说》中,颇为明清人所重,宋苏轼语《调谑编》,由明王世贞编次,收入王氏所编《苏长公外纪》。

此外,宋元及明清汇编和重刊的大型丛书、类书,对于早期的笑话集重获面世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永乐大典》、《说郛》和《太平广记》这几种书在此是不能不提及的。《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四载卷之一万六千八百九十笑韵,全卷都是"笑谈书名",对明初以前的笑话集收录当比较完备。据《四库全书总目》,《永乐大典》收录了罕见的笑话集多种,如唐陆龟蒙(?一881)撰《笑海丛珠》、宋乌有先生撰《滑稽小传》、张致和撰《笑苑千金》、不题撰人之《醉翁滑稽风月谈》等。傅惜华在《中国古代笑话集》一文中提及他曾在日本内阁文库发现《笑海丛珠》和《笑苑千金》二书,为日本德川中期初年(大约明代万历前后)的钞本,其来源当为过录的《永乐大典》本。①此二书"不见于前人载籍之采选,更无其他版刻之流传",后人尚有缘一睹,《永史》、《滑稽小传》、《笑苑千金》、《醉翁滑稽风月笑谈》、《附掌录》,此外还收有明人编撰的笑话集《广滑稽》、《谐史集》、《广谐史》等。撰写时代较晚的《清史稿·艺文志》则著录了《古笑史》(题李渔撰)、邯郸淳《笑林》。这些历代官方书目,在篇目上并非陈陈相因,重复著录,而是相互间有出入,正可彼此补充。作为官方书目,其在文人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徐谴撰《漫笑录》、沈傲撰《谐史》、元辗然子撰《拊掌录》等,尽管所录并非全帙,却非常可贵。另外,在明谈恺刻本《太平广记》中可以读到《笑林》、《笑言》、《谈谐》等笑书的佚文。《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同样保存了许多笑书的内容,.它们在明清的重刊有助于笑话的传播。

我们还注意到,即使是面目刻板、强调内容整饬的官方二抒目也著录了为数不少的文言笑话集,为当时的读者了解和阅读这一类作品提供了线索。《隋书·经籍志》著录了邯郸淳《笑林》、《笑苑》、阳玢松《解颐》;《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邯郸淳《笑林》、侯自《启颜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邯郸淳《笑林》、侯自《启颜录》、刘讷言《俳谐集》、 《会昌解颐》、何自然《笑林》;《宋史·艺文志》著录了《路林笑史》、南阳德长《戏语集说》、宋钱易撰《滑稽集》、《松下笑谈》。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虽然持沦甚严,对这一类作品始终持批评态度,但其小说家类存目还是著录了大量笑话集,如《笑海丛珠》、《开颜集》、《谈谐》、《谐明代的笑话集蔚为大观,艺术成就颇高。综观编纂者的动因,贯穿于其中的娱乐与游戏的观念非常突出。如三台山人《山中一夕话》"本李卓吾先生所辑《开卷一笑》,删其陈腐,补其清新,凡宇宙间可喜可笑之事,齐谐游戏之文,无不备载",使读此书者"豁其襟怀,娱其心志"。陆灼《艾子后语序》:"岁丙子,游金陵,客居无聊,因取其尤雅者,纂而成编,以附于坡翁之后;直用为戏耳,若谓其意有所寓者,则吾岂敢。"同时,明人又往往强调笑话的雅俗共赏。如赵南星(1550-1627)《笑赞题词》云:"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世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忆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理,可以通世故,染翰舒文者,能知之解。其为机锋之助,良非浅显。"冰华居士《谐史引》:"善乎李君实先生之言日: '孔父大圣,不废莞尔;武公抑畏,犹资善谑。'仁义素张,何妨一驰,郁陶不开,非以涤性。唯达者坐空万象,恣玩太虚,深不隐机,浅不触的。犹夫竹林森峙,外直中通,清风忽来,枝叶披亚。有无穷之笑焉,岂复有禁哉?"正是由于上述观念的驱使,使明人编纂的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内容方面,明代的笑话集充分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明代笑书的素材来源大致有二:其一,取历代乃至同代人的笑书、野史笔记,稗官杂书甚至正史,重为辑纂或者加以改写。这一类笑书往往偏于雅驯,重要的作品有:

1.陈禹谟(1548--1618)《广滑稽》。其《自叙》称:"元本迁史,以诸史佐之,自余诸子百家洎稗官者流,并得该而存焉。"是书采用了从《史记》到《高僧传》成共三百三十三种书而成,卷帙浩繁,多与其他笑话集雷同。《四库全书总目》云:"是编采掇诸书琐事隽语,不分门目,仍以原书为次第,仿曾惜《类说》之例。其原书久帙(当作'佚'),仅从他书所引,哀辑数条,仍标原目,则仿陶宗仪《说郛》例也。"今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

2.赵南星(1550-1627)《笑赞》多采前人之说,如五代郑文宝《江南余载》、宋沈傲《谐史》、惠洪《冷斋夜话》、罗大经《鹤林玉露》、《艾子杂说》、《拊掌录》,有些条目与《笑府》、《笑倒》、《笑得好》互见。①书中既有唐宋以来真实的人物事迹,也有虚构的故事,涉及内容广泛。

3.冯梦龙(1574--1646)《古今谈概》,取材历代正史,兼收多种稗官野史,笔记丛谈摘编而成,也有经冯氏改编者,分三十六门,多为真人真事。今存最早明苏州闾门叶昆池刻本。康熙问朱石钟、朱姜玉、朱宫声兄弟对明本进行删削,以《古今笑》之名重刊,极为畅销。

4.钟惺(1574-1624)《谐丛》,辑录唐宋以来各类书中的笑话谐趣之事,如《谈薮》、《朝野佥载》、《江南余载》、《艾子杂说》、《北梦琐言》、《都公谈纂》等。多为历代名人轶事,其中不乏针砭时弊、讥刺权贵之作。①有明茂苑叶舟校《镌钟伯敬先生秘集十五种》本。

5.徐常吉(万历癸未l583进士)《谐史》,"采录唐宋以来以物为传者七十余篇,汇而录之",分智、仁、圣、义、中、和六集。明淮安人朱维藩有《谐史集》四卷,"取徐常吉《谐史》,贾三近《滑稽耀编》删削补缀,共为一集。凡明以前游戏之文,悉见采录。而所录明人著作,尤为狠杂。"又有明陈邦俊编《广谐史》乃增补《谐史》而成,"夫寓言十九,原比诸史传之滑稽。一时游戏成文,未尝不可少资讽喻。"②可见此书在当时影响之大。

6.郁履行《谑浪》(前有万里戊午l618缪尊素序),多从前代笑书中取材,故事多为人所熟悉者。

7.许自昌《捧腹编》(存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本),收录前人书籍中语涉谐趣者,自《艾子问答录》起至《南史》止,凡244种。所录有不少重复,且不暇序次。③

8.陈世宝(万历中官监察御史)《古今寓言》,"钞撮诸家文集中话讽取譬之作,分十二类,体近俳谐,颇伤猥杂。"④

9.乐天大笑生《解愠编》(有嘉靖刻本),"古今漫录,雅俗兼收",收录历代笑话传说,分十四类。

10.浮白斋主人述《雅谑》(存明末刊本),书中取历代野史笔记,稗官杂书中谐谑可笑之事,题材涉猎甚广,亦雅亦俗,这一类明代的笑话集,将散见于各书的笑话整理成书,或者汇辑佚书佚文,对文言小说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篇目上往往互见,内容雷同、重复的问题较为突出。清初人张山来就表达过自己的失望与期盼:"笑话陈陈相因,听之几不复发笑。予尝欲就耳目所见闻者作新笑话一编,因循未果;倘世有好事名流,副余之意,以供我轩渠,是所望也。"①《四库全书总目》也批评《广谐史》"效尤滋甚,面目转同。无益文章,徒烦楮墨。搜罗虽富,亦难免于叠床架屋之讥矣。"可见,重复对于笑话集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也会削弱读者的阅读兴趣。

笑话集中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二是直接从生活、从民间取材。这一类作品讲述生活中的笑话,贴近现实,生动活泼,可读性较强,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这方面的佳作有:浮自主人《笑林》(存明刊《破愁一夕话》本)、江盈科(万历壬辰l592进士)《谈言》、陈继儒(1558--1639)《时兴笑话》、冯梦龙《笑府》、醉月子编辑《精选雅笑》(存明末刊《雅俗同观》本)、《笑海千金》(存日本写本)、《时尚笑谈》(今存明刊本)等。此类笑书中的条目多有他书未载者,对生活中的不良习气进行讽刺,以漫画式的手法穷尽各色人等的嘴脸,颇有可观之处。

在笑话集的编纂与流传过程中,明代文士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冯梦龙、陈继儒、钟惺、李卓吾、唐寅、李渔这些活跃于市民文艺的文人,也把其中的活力带入到文言小说的领地。①明代的文士对通俗文艺的浓厚兴趣及参与热情,在历代文人中实属罕见。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编者,甚至同时承担了出版与发行的工作。这之中既包括上层文宦,社会名士,又有下层文人,乃至穷酸不通世务的腐儒。观念与阶层的隔膜突然问被淡化,在对笑书编纂与阅读的兴趣方面,全社会表现_出了空前的一致,这大约也是人的本性使然。编纂者中不乏士宦,如赵南星为万历二年(1574)进士,天启问官至吏部尚书;徐常吉为万历癸未(1583)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司佥事;钟惺为万历庚戌(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陈禹谟,万历间由举人官至四川按察司佥事等等。他们的加入,使得笑书这种较为通俗的读物,进入了社会上层的视野,具有雅俗融合的文化意蕴。这也是明中后叶图书出版业的繁荣以及文化氛围宽松的产物。事实上,到清代就很少看到这种景象了,稍有地位的文人都不屑于此道。

三、清代编纂与流行的笑话集

清代的文言笑话集,承袭明代遗风,出现了一系列纯粹的游戏之作,娱人娱己,颇受欢迎。如张贵胜撰《遣愁集》(存康熙戊辰l688家刻本)、赵恬养撰胡澹莽增删《增订解人颐新集》(存雍正原刊本)、游戏主人《笑林广记》(存乾隆四十六年1781金闾书业堂刊本)、栖云野客撰《七嬉》(存道光丁酉1837三昧堂刊本)、程世爵《笑林广记》(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印本)等。

这些笑话集娱乐性强,目的为排遣愁闷,快然解颐。掀髯叟《笑林广记序》谓"所谓人世难逢开口笑,不独余悼之戚之,苟得是编而一再流览焉,非拍案以狂呼,即抚膺而叫绝,或断淳于缨,或解匡鼎之颐,言者无罪,闻者倾倒,几令大块尽成一欢喜场。"独逸窝退士《笑笑录自序》、程世爵《笑林广记序》都提到辑纂笑话集的目的无非是祛愁排闷而已。这一类作品在社会上传播最广,影响最大。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如社会上最通行的知识上的滑稽,当然是《笑林》的支脉,但是《笑林》所说的多是知识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广记》,则落于形体上的滑稽;专以鄙言就形体上谑人,涉于轻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但这种趣味上的降低,在一定意义上突出了其纯粹娱乐的性质,通俗浅显,雅俗共赏,因而流传也更为广泛。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警世劝讽的功能在清代笑话集中得到强化。石成金(1659一l739以后)撰《笑得好》初、:二集,初集卷首云:"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其《笑得好自叙》又云:"予呼著笑话书一部,评列警醒,令读者凡有过愆偏私,朦昧贪痴之种种,闻予之笑,悉皆惭愧悔改,俱得成良善之好人矣。......但愿听笑者,入耳警心,则人性之天良顿复,遍地无不好之人。方知魁毒语言,有功于世者不小。全要闻笑即愧即悔,是即学好之人也。"作者于每则后,附加评语,指明劝戒之意。如《笑得好》二集:"剔灯棒"笑骗人的、"瞎子坠桥"笑不放下自苦的、"灭火性"笑易动怒的、"瞌睡法"笑懒读书的、"开天窗"笑敛分金瞒昧的、"拳头好得狠"笑夸嘴的等等,对生活中的世态百相予以讥刺,可谓穷形尽相。《笑得好》的另一特别之处是可供表演之用,作者往往加入相关的表情、语气及动作说明,如:"屎攮心窝"尾句要愁眉促额一气说,才发笑;"黑齿妓白齿妓"要闭口藏齿说,要呲口露齿说,脸上装得像,才发笑;"看写缘簿"要脸色一喜一恼,身子一起一跪,才发笑;"臭得更狠"要学手招鼻嗅样,才发笑;"烧蚂蚁用邻箕"要一头念佛,一头说,才发笑;"皮匠讼话"要学苏州话,手装样,才发笑;"撒不来"要学男人醉样,女人娇骂,才发笑;"归去来辞"要先惊忙,后缓慢,才发笑。这显然是受到说唱及戏曲艺术影响的结果,对于作为书面读物的文言小说,这种提示和说明,有助于促进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易于激发市民阶层的阅读兴趣。石成金"著书九十二部,不啻数十万言,流传天下",他非常注重作品的通俗性,著有话本小说集《雨花香》四十篇,附《通天乐》十二篇,"意在开导常俗,所以不为雅驯之语,而为浅俚之言。"①所以《笑得好》与同时代的笑书相比,显得尤为俚俗生动,行世之后,翻刻本迭出。光绪辛巳(1881)有号指迷道人者,把此书割裂,据为己有,甚至石氏原序也一字不改,而妄署为"光绪辛巳夏五月指迷道人题于申江旅舍"。次年壬午(1882)六月,又有评花馆主据指迷道人本开雕,号称《新评笑得好》,又别题为《异谈笑丛录》,实际上都是《笑得好》的赝本。②小石道人辑《嘻谈录》也是此之属。粲然叟《嘻谈续录序》云作者辑纂此书"用以泄其胸中郁结之故,以醒世而讽俗","余获是编,一再浏览,或解颐而称快,或拍案以惊奇,如临水以燃犀,似逢人而说鬼,尽相穷形,谲奇诙诡,几令大块尽成一欢笑场,岂非一时快意事哉?若乃以放诞为风流,以刻薄为心术,而不会其讥刺之切,劝讽之取,则大失作者之本意矣。"可见,辑者虽然意在劝讽,但"以俚巷游戏之言,写世俗离奇之事"①,很能吸引读者。此外破额山人撰《夜航船》(今存嘉庆五年l800刊本)、俞樾撰《一笑》等书,也都是词涉及诙谐而意存劝讽。



第三节 唐传奇在明清的流传与影响



"小说亦如涛,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079②唐传奇的崛超和兴盛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也代表了唐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确立了文言小说的题材主题体系和艺术表现体系,对于后世文言小说的影响巨大。"③经过长时间的流传,至明初时,唐传奇已罕有刊本,但随着《太平广记》的重新刊刻,明清文人书贾的编辑刻印,唐传奇又开始在社会上风行,并由此带动了一度沉寂的明清传奇体小说的创作,促进了白话小说与戏曲的发展。唐传奇之于读者的这种独特魅力,不能不被我们注意到,探讨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状况与社会影响因而也显得十分必要。

事实上,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孙楷第《小说旁证》及《沧州集·三言二拍源流考》、谭正璧《话本与古剧》及《古本稀见小说汇考》、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周绍良《唐传奇笺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郭英德《明清传奇叙录》,近年来又有程国赋《唐代小说的嬗变研究》等。上述论著着力于唐传奇被改编为戏曲与白话小说的情况,在本事考订、辑佚方面用功匪浅。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唐传奇的流传与社会影响加以考察:明人辑刻的传奇集、文人对唐传奇的评价与接受、明清传奇体小说的繁荣以及取材于唐传奇的戏曲。

一、明人辑刻的传奇集

唐人小说单本,至明什九散亡。但随着宋元大型小说类书、丛书如《太平广记》、《类说》、《说郛》等重新刊刻,以及明人编辑的《太平广记钞》、《古今说海》等,使得唐传奇在明清时期又大放异彩。本文已列有专门章节讨论,此不赘述。

这里,重点想探讨的是明人辑刻的传奇小说集。由于丛书及类书卷帙浩繁,而读者又对传奇体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兴趣,所以明人辑刻了专门的传奇小说集,数量可观。

首先,与清代的传奇集相比,明人对唐传奇的收录极为重视,体现了编选者的艺术眼光与成熟的小说观念。如吴仲虚(嘉靖间人)编辑《虞初志》,书中收南北朝至唐代的志怪、传奇小说,唐传奇的名篇于此可见大略。此书刊印时间当不晚于嘉靖初年,在谈恺刻《太平广记》之前,所收唐人小说的文字有优于《太平广记》之处,校勘价值较高,对保存、传播唐传奇有重要意义。①汤显祖(1550--1616)辑有《续虞初志》,书中所收唐传奇均在《虞初志》外,各篇后附评语,有助于读者的阅读。邓乔林辑《广虞初志》,亦选录前代传奇而成。王世贞(1526--1590)辑有《艳异编》,取历代传奇、志怪事,合为一帙。之后吴大震(万历前后人)又据以增广成《广艳异编》,多收明代以前文言小说,唐传奇篇目颇极丰富,多有罕见的佳作。万历间收录唐传奇丰富的小说集还有:周近泉辑《万选清谈》,选唐代以来传奇小说凡六十七篇,极为可观;自好子编辑《剪灯丛话》,选录汉唐至明中叶各家小说;佚名编辑《文苑楂桔》,书中多收唐人传奇,亦收明人传奇小说,其中唐传奇多为习见之作;何大抡编《燕居笔记》等。

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刻《太平广记》,是明代传奇集兴起的诱因,而且为传奇集的选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库。明代传奇集集中出现在万历前后并非巧合,而是风气使然。从明代传奇集的内容看,多数出自《太平广记》而妄题篇名及撰人。同时,唐宋传奇往往与明人之作并存..编辑者并不厚古薄今,对当代的传奇体小说也及时收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传奇对明代文言小说创作的直接影响。上文列举书目显示,当时一书出现后,即后续之作迭起,如《虞初志》后有《续虞初志》、《广虞初志》、《虞初新志》、《虞初支志》、《虞初近志》等,形成了一个"虞初"系列的小说;《艳异编》后则有《广艳异编》、《续艳异编》、《艳异新编》等。它们的影响远及清代。但清代编辑的传奇集,成就不如明代,对唐传奇往往略而不录。清代文人很少辑刻专门的唐传奇小说集,而更多的是以丛书的形式流传,这是唐传奇在明清两代传播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其次,明代传奇集体现出鲜明的通俗化倾向。(1)在内容收录上,不拘一格,往往各种内容兼收并蓄以求雅俗共赏。如吴敬所编辑《国色天香》(有万历丁酉1597刊本)。此书体裁与《醉翁淡录》相似,在各体小说之外,兼收诗话、琐记、笑林、书翰之类。编者用意在于雅俗共赏,所以多抄撮旧文,间亦多所删略。①(2)在语言及艺术形式等方面,也出现了俚俗化的倾向。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著录《风流十传》时,对此有过深入的论述,可谓切中肯綮。今不避其烦,引其文如下:

凡此等文字皆演以文言,多羼入诗词。其甚者连篇累牍,触目皆是,几若以诗为骨干,而第以散文联络之者。而诗既鄙俚,文亦浅拙,间多秽语,宜为下士之所览观。此等作法,为前此所无。其精神面目,既无异于唐人之传奇;而以文缀诗,形式上反与宋金诸官调及小令之以词为主附以说白者有相似之处;然彼以歌唱为主,故说白不占重要地位,此则只供阅览,则性质亦不相侔。余尝考此等格范,盖由瞿佑李昌祺启之。唐入传奇,如《东阳夜怪录》等固全篇以诗敷衍,然侈陈灵异,意在诽谐,牛马橐驼所为诗,亦各自相切合;则用意固仍以故事为主。及佑为《剪灯新话》,乃于正文之外赘附诗词,其多者至三十首,按之实际,可有可无,似为自炫。昌祺效之,作《余话》,着诗之多,不亚宗吉。而识者讥之,以为诗皆俚拙,远逊于集中所载。则亦徒为蛇足而已。自此而后,转相仿效,乃有以诗与文拼合之文言小说。乃至下士俗儒,稍知韵语,偶涉文字,便思把笔;蚓襄蝇声,堆积未已,又成为不文不白之"诗文小说"(因以诗文拼成,今姑名之为诗文小说)。而其言固浅露易晓,既无唐贤之风标,又非瞿李之矜持,施之于文理粗通一知半解之人,乃适投其所好。流播既广,知之者众。乃至名公才子,亦谱其事为剧本矣。是以此等文字,以文艺言之,其价值固极微,若以文学史眼光观察,则其在某一期间某一社会有相当之地位,亦不必否认。如斯二者,宜分别论之,不可混淆。要之,=;公波溯原,亦唐人传奇之末流也。

可见,以浅近的文言与俚俗的诗词连缀成文,是明人在唐传奇、戏曲及说唱文学影响下,文言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普遍倾向,吸引了下士俗儒及粗通文理、一知半解的读者,对文言小说的普及及其与通俗小说的融合,有一定积极作用。(3)在版式上,明代传奇集也推陈出新,迎合大众的需要。如《国色天香》万历丁酉刊本,分上下两层,系书林万卷楼周对峰绣锲。余象斗编辑《万锦情林》,有万历二十六年(1589)双峰堂原刊本,与《国色天香》相类,书分上下层,上层杂采《太平广记》所引及元以来传奇小说,如《会真记》、《裴航遇仙》等;下层则全为明人所作骈散相问的小说,如《钟情丽集》、《传奇雅集》等。此外,文人和书贾往往附以评点、插图,以吸引读者并帮助读者理解。如《燕居笔记》有《增补批点图像燕居笔记》本、吴仲虚《虞初志》题"石公袁宏道参评,赤水屠龙点阅"、《续虞初志》题"临川汤显祖若士评选,钱塘钟人杰瑞先核阅"。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对唐传奇的欣赏溢于言表,称其为"小说家之珍珠船",说明自己点校《虞初志》的意图是使天下文人能够味此,共讨文章真趣:"《虞初志》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粱沈约十数则,皆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虽高雄不如《史》、《汉》,简澹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其述飞仙盗侠,则曼倩之滑稽;志佳冶窈窕,则季长之绛纱;一切花妖木魅、牛鬼蛇神,则曼卿之野饮。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律之风雅罪人,彼固欢然不辞矣。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笏,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耳,何所讨真趣哉!余暇日续为十二卷点校之,以供世之奇隽沈丽者。"

二、明清文人对唐传奇的评价与接受

唐传奇集及明人所作的传奇体小说,在当时传播广远,社会反响强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小说单本,至明什九散亡;宋修《太平广记》成,又置不颁布,绝少流传,故后来偶见其本,仿以为文,世人辄大耸异,以为奇绝矣。明初,有钱唐瞿佑字宗吉,有诗名,又作小说日《剪灯新话》,文题意境,并抚唐人,而文笔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饰闺情,拈掇艳语,故特为时流所喜,仿效者纷起,至于禁止,其风始衰。迨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书贾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文人虽素与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蚁作传,置之集中。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而不改也。"

明人对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推崇备至。胡应麟(1551--1602)《少室山房笔丛》认为唐传奇"绰有情致,诗词亦大率可喜"④,厚唐人小说而薄宋人之作:"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盖唐以前出文人之手,而宋以后率俚儒野老之谈故也。"②顾元庆(1487-1565)《博异志跋》:"唐人小史中,多造奇艳事为传志,自是一代才情,非后世可及。然怪深幽渺,无如《:诺皋》、《:博异》二种,此其厥体中韩昌黎、李长吉也。"明桃源居士《唐人小说序》:"唐三百年,文章鼎盛,独诗律与小说,称:绝代之奇,何也?盖诗多赋事,唐人于歌律以兴以情,在有意无意之间。文多徵实,唐人于小说搞词布景,有翻空造微之趣。至纤若锦机,怪同鬼斧,即李杜之跌宕,韩柳之尔雅,有时不得与孟东野、陆鲁望、沈亚之、段成式辈争奇竞爽,犹耆卿、易安之于词,汉卿、东篱之于曲,所谓厥体当行,别成奇致,良有以也。......今唐诗有《品汇》、《正声》、《钞选》、《百家》,而小说:无单行者。《太平广记》割裂古今,唐仅三分之一。《说海》、《小史》又坊刻猥陋,杂出近代者多。余故搜蔽箧,遴其词丽而近雅,得百五十余种,取匹唐诗,以标一代之瑰制云。"在以上序跋中,明人对唐传奇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且不满于《太平广记》、((今说海》、《历代小史》等书,亲自操觚编纂唐人传奇集以广流传。

与明人热中于传奇体小说不同,清代文人的态度存在分歧。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代表,"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师法唐传奇,更有甚者,"书中事迹,亦颇j卣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如《凤阳士人》、《续黄粱》等"。②此后,浩歌二F(?一1788)《萤窗异草》、沈起凤(1741-1801以后) 《谐铎》、和邦额(1736-1795以后)《夜谈随录》等皆为其仂'作,延续着传奇体小说创作的传统。

然而,随着乾嘉考据之学的盛行,另一种小说观念逐渐成为主流,这就是以纪昀为代表的排斥唐传奇而回归汉代的小说观,在清代文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纪昀有感于小说领域的"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的状况,欲整饬规范之,这种努力以对《聊斋志异》的发难为开端:

《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

这一段著名的批评,意味着纪昀所认可的小说是刘敬叔《异苑》、陶潜《搜神后记》这一类简淡质朴,自然妙远的作品。它揭示出纪昀关于小说的主张,要之有三:其一,反对虚构,注重可信性;其二,叙事简括,不以情节取胜;其三,尚质黜华,反对藻饰。此种认识与汉代人可谓同出一辙,体现了小说观念的汉代回归。

《四库全书总目》由纪昀总其事,基本上代表了纪昀的观点。《四库总目》在小说家类所提出的小说观念和标准,表达得更为清晰: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考察这里所表述的小说观念,其实是越过了唐传奇,而返本归源到汉魏六朝的小说观念。《四库总曰》界定的三类小说,将唐传奇排斥在外。而其认可的杂事、异闻和琐语类小说正涵括了汉代以来到魏晋六朝时期的文言小说类型和内容。

由于《四库全书》以及纪昀本人的地位及影响力,使得这种小说观念普遍为清代士人所接受和认可。本文认为这直接导致了乾嘉之后传奇体不敌笔记体小说,唐传奇辑刻更是罕见,而通常夹杂在丛书中流传的局面。

三、《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承袭

尽管如此,清代传奇体小说的成就仍然值得大书特书,特别是《聊斋志异》及其系列仿作,是受到唐传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物,亦应纳入本文的讨论范畴。

《聊斋志异》与唐传奇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得其精髓而在当时极为风行。清人刘瀛珍即指出:"《聊斋》正篇行世已久,其于小说,殆浸浸乎登唐人之登而哜其黹,使观者终日啸歌,如置玉壶风露中,虽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不是快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都曾经提及《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到了嘉靖间,唐人底传奇小说盛行起来了,从此模仿者又在在皆是,文人大抵喜欢做几篇传奇体的文章;其专做小说,合为一集的,则《聊斋志异》最有名。"④这种承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内容和题材。《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目直接取材于唐传奇,如下表所示②:

由上表可见,蒲松龄采摭唐传奇篇目,进行改编、加工,丰富《聊斋志异》的内容。有些篇目还为作者反复使用,可知其对唐传奇的偏好。

同时,书中"异史氏日"往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节作比,显示出作者对唐传奇熟烂于心。如卷一《叶生》:"异史氏日: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卷四《续黄梁》:"黄粱将熟,此梦在所必有,当以附之邯郸之后";卷五"至闻其负狐妇一事,则与李十郎何以少异?";卷一一《王者》"红线金合,以儆贪婪,良亦快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二,《聊斋志异》借鉴了唐传奇的艺术技巧,描写委曲,细腻传神,正如纪昀所言:"燕呢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何彤文《注聊斋志异序》也指出唐传奇在这方面对该书的影响:"《聊斋》殆息《史》、《汉》,浸淫晋魏六朝,下及唐宋,无不薰其香而摘其艳。其运笔可谓个峭矣,序事可谓简洁矣,铸语可谓典赡矣。"此外,《聊斋志异》充分运用想象和虚构,精心构筑情节,注重人物刻画与细节描写,也是师法唐传奇的写法。①

《聊斋志异》正是从唐传奇中汲取养分,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并由此产生巨大影响。书成之初,因作者窘困,无力梓行,仅以抄本传世,但"未刻之前,已贵洛阳纸价矣"②。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刊本行世后,更是"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③,掀起了清代文言小说创作的热潮,一直延续至清末。张维屏《国朝诗人微略》认为"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④段鞋《聊斋志异序》云:"留仙《志异》一书,脍炙人口久矣。余自髫龄迄今,身之所经,无论名会之区,即僻陬十室,靡不家置一册。盖其学深笔健,情挚识卓,寓赏罚于嬉笑,百诵不厌。"即使是纪昀不满《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而作《阅微草堂笔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聊斋志异》影响下产生的作品。

四、唐传奇影响于曲为大

明清小说中像《聊斋志异》这样堪与唐传奇媲美的作品毕竟有限,倒是戏曲艺术得益于唐传奇的传播,被极大地激活,出现了许多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佳作。鲁迅指出,唐传奇高绝千古,"然而后来流派,乃亦不昌,但有演述,或者模拟而已,惟元明人多本其事作杂剧或传奇,而影响遂及于曲","唐人小说影响于曲为大。"①因此,考察戏曲与唐传奇之间的传承关系,是研究唐传奇在明清传播状况时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今据清人黄文呖、董康辑补的《曲海总目提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之《唐人传奇给与后代文学的影响》、周绍良《唐传奇笺证》、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诸书,将曾有单篇流传的唐传奇代表作品被改编为明清戏曲的情况整理成下表:



以上仅限于有单篇流传的唐传奇,但从中已可以看出它们对明清戏曲的影响之大。必须指出的是,唐传奇集《集异记》、《纪闻》、《玄怪录》、《续玄怪录》、《宣室志》、《传奇》、《原化记》、《本事诗》、《唐摭言》等,其篇目也往往喜为明清人用作戏曲的素材。上表中,取材于唐传奇的明清杂剧、传奇和戏文共73种,其中明代传奇23种、明杂剧l5种、戏文2种;清代传奇20种,杂剧4种。这一统计虽然不完全,但可以反映出大体的趋势:明清传奇比杂剧更繁荣,因此取材于唐传奇的传奇剧目也更多;同时,取材于唐传奇的明代剧目数量远远高于清代,这与上文所述明清两代人对唐传奇的态度差异取得了一致;另外,一篇唐传奇常常被改编成多种剧目,而一部戏也可能是撮合多篇唐传奇而成,如明传奇《红拂记》就是据《本事诗·杨素》和《虬髯客传》敷衍成文。

在题材方面,明清戏曲显然倾向于改编婚恋主题的作品,其中最多的是《离魂记》、《枕中记》、《柳氏传》、《柳毅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本事诗》中《崔护》一文也受到青睐,据其改编的剧目有明杂剧孟称舜出《桃花人面》、明传奇金怀玉的《桃花记》、王澹的《双合记》、佚名的《登楼记》、明戏文《题门记》、清杂剧曹锡黼的《桃花吟》和舒位的《人面桃花》。此外,侠义类和神怪类的题材容易引起市民的兴趣,所以这一类的唐传奇也频频被改编,如《聂隐娘》、《昆仑奴》、《红线》、《白蛇记》等。

在改编中,明人对内容的处理更灵活、随意,往往迎合观众的需要而改动原文情节。如同样取材于《杜子春》的清传奇《扬州梦》一多与传奇文及话本相合,明传奇《广陵仙》则颇多增饰,并稍有改动。明传奇《留生气》取材于《裴伯先别传》,《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六称其:"演唐中宗时斐佃先,而与本传多不合。所引狄仁杰事迹,亦与正史互异。"明梁辰鱼有《红绡》杂剧,明人更生子将之与和梁氏的另一杂剧《红线女》合编为《双红i已》传奇。《顾曲杂言》云:"梁伯龙有《红线》、《红绡》二杂剧,今被俗优合为一大本南曲,遂成恶趣。"实际上,传奇《双红记》还杂糅了梅鼎祚《昆仑奴》中的情节,以一品为郭子仪,以诸人相会于青门作结。《双红记》的作者是一位优伶,他根据演出的需要和观众的口味,将多出戏杂糅,实际上是将唐传奇俗化的过程,因而也使之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文人、书贾热中于编纂刊刻,优伶们也乐于演出这些剧目。清沈德潜《长洲县志》卷一一"风俗"对此痛,疾首:"吴中坊贾,编纂小说传奇,绣像镂版,宣淫诲诈,败坏人心;遂有射利之徒,诵习演唱,街坊场集,引诱愚众,听观如睹,长淫邪之念,滋奸伪之习,风俗凌替,并宜救正。"但对于唐传奇的流传来说,这却是一桩幸事,使之若干年后,还能以另一种形式在更多的人中间间接传播,延续着唐传奇的艺术魅力。

2010/7/26 9:32:09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