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文献园地
→
文献理论
→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二)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二)
发起人:wlim88com 回复数:
1
浏览数:
14059
最后更新:2010/7/26 9:31:20 by linhan1998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7/23 21:08:13
[
只看该作者
]
#1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回复
编辑
删除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二)
第七章 类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第一节 类书的界定与收录状况
什么是类书?《辞海》的定义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从类书的概念界定来看,历代对与类书的认识,与《辞海》基本没有出入。但检视历代书目,有关类书的归类及所收具体书目,情况却大相径庭。
《隋书·经籍志》将类书归入"子部·杂家";《旧唐书·经籍志》在子部设"类事",著录类书二十二部;从《新唐书·艺文志》开始,一般都在子部专设"类书类",《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皆沿袭此例,《四库全书总目》也设有"子部·类书类",但对这种归类本身却提出了质疑: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岛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别无可附,旧皆入类书。亦今仍其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认为,类书本身兼收四部,故难以将之归入四部之内,《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不过:是权宜之计,承袭前人的做法。对那些别无可附之书,悉依旧例,归人类书,多少有些无奈和草率。
而历代官方史志,在所收类书的具体书圆上.更是有所出入。就几部专门设有类书类的官方史志看,如果说《旧唐书·经籍志》"类事"收22部,还基本属于类书范畴,那么《新唐书·艺文志》"类书类"所收书目则已开始变得驳杂,将许多本不属于类书的也收录进来,如刘秩《政典》三十五卷、杜佑《:通典》二百卷、苏冕《会要》四十卷、杨绍复、裴德融、崔球、薛逢、郑言、周肤敏、薛廷望、于硅、于球等撰,崔铉监修《续会要》四十卷等这些政书都作为类书加以收录。在《宋史·艺文志》中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其"子部·类书类"收录凡307部,大量的是政书,如陆机《会要》、杜佑《通典》、崔铉《弘文馆续会要》、苏冕《古今国典》、章得象《国朝会要》、章得象编、王硅续《宋六朝会要》、虞允文等撰《续会要》、梁克家等撰《中兴会要》、《孝宗会要》、《光宗会要》、《宁宗会要》、《国朝会要》、《续唐会要》、《五代会要》、宋白、李宗谔《续通典》、蔡攸《政和会要》、晏袤数《会要》等,数量甚夥。而像《儒学警悟》这样的丛书,《宋史》也将之作为类书收录,此外其中还函括了大量总集,此不赘举,都体现了其在收录方面的驳杂状况。此后的《明吏·艺文志》将《汉魏丛书》、《秘册汇函》、《津逮秘书》这些明显属于丛书的书籍归入类书。叶德辉对《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这些著名的类书,究竟应该归为何类也感到棘手,不得不含糊其辞地称之为"似丛书非丛书,似总集非总集之书"。①又如曾糙《类说》六十卷,《四库全书》入"子部·杂家类",王鸣盛《蛾术编》以之为丛书②,而谢国桢则提出"余则恒以为丛书之名盖由类书演变而成者也。类书中,宋有曾健《类说》一书,其流传甚罕,余曾见明抄本,汇辑古今著述约数十种,然皆删节不全,此已肇丛书之端。"③陆龟蒙《小名录》、洪炎《侍名录》,《宋史·艺文志》归入"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入"子部·类书类"。
上述书目收录的混乱状况,反映出:实际上,人们对于"类书"概念的模糊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类书与丛书、类书与总集这两组概念辨析不清。
类书与总集较易分辨,它们虽然都是辑录多人、多部著作,但类书属于资料性书籍,往往摘抄部分文字,且按类编纂;总集则多为完帙的汇总。
类书与丛书的共同点是,都直接取材于众书,且内容庞杂。不同的是,类书多有特定的编纂体例,或以分类,或以韵目,或以字头部首,或以字头笔画,以便人们按图索骥地检索、查找,而丛书无此编纂体例,不供人们作检索查找,所以类书属于工具书,而丛书属于普通阅读书籍。@
在明了类书与总集、丛书的区别,确定了类书是按类编排的
①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似丛书非丛书似总集非总集之书"。
② 王鸣盛:《蛾术编》卷一四"合刻丛书"。
③ 《丛书刊刻源流考》,谢国桢:《明清笔记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202页。
④ 参月.刘尚恒:《古籍丛书概说。》,第7页。
进行资料汇编的工具书这一性质以后,本文拟将类书分为一般性的类书与类书体的小说集两大类,来探讨其与文言小说的流传之间的关系。一般性类书,即采辑古籍中有关事物的记载,将其依类或按韵编排,以备检索文章辞藻、掌故事实者,历代书目、史志对类书的认识也比较一致,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对于上文提及的个别归类有出入的书目,本文将根据类书的定义及其具体内容加以取舍,如《小名录》、《侍儿小名录》,本文都将之纳入类书范畴讨论。类书体的小说集,是指其内容专门汇辑历代、多人说部作品,按类书体例编排、便于读者检寻的小说集。对这一类小说集的认识往往存在较大分歧。如《太平广记》,《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皆入"子部./J、说家类",《明史》及《清史稿》则不收。,当代学者对其界定更是相差悬殊: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引言》、王汝涛《太平广记选·前言趴庄葳、郭群一《太平广记钞·前言》等称《太平广记》为小说总集,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也将之列为总集类①。在近!手来的研究中,学者则更倾向2F二将之作为类书。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认为《太平广记》是"大型小说笔记类书"∽,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称之是"宋代文占小说类书"⑧,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提出"《太平广记》的问世,标志着小说类书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①从《太平广记》的实际内容看,"以野史传记小说诸家,编成五百卷,分五十五部",②将自汉至宋的小说分为92大类,150余小类,的确以类书体例编排,考虑到其收录内容不出说部,故本文主张将之归为类书体的小说集。其他著名的还有南宋晁载之《续谈助》、朱胜非《绀珠集》、曾健《类说》、江少虞《事实类苑》、委心子《分门古今类事》,明代冯梦龙《太平广记钞》、王圻《稗史汇编》、陈槐《闻见漫录》、施显卿《古今奇闻类记》、顾起元《说略》、叶向高《说类》、孙能传《益智编》等。这一类书籍的编纂始于《太平广记》,南宋时日多,明代更趋兴盛,在内容上也更加通俗化,雅俗共赏。类书体小说集辑录历代说部,使它们经久不息,按类编排又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从而受到普遍的欢迎。它们对于文言小说的保存、流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文列专节加以讨论。
第二节 一般性类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一、唐宋类书中的说部
类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诗、赋、字书、尔雅,它们集合名物、分类排比,其实已具备了类书的部分功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王象纂辑的《皇览》,早已散佚,今所辑出者不及原书百分之一。之后又有南北朝时的《修文殿御览》、隋朝的《长洲玉镜》,皆佚。
类书真正大规模地出现,始于唐代。其中声名卓著的、并且与小说有着密切关系的有虞世南撰《北堂书钞》、欧阳询等奉敕撰《艺文类聚》、徐坚著《初学记》、唐自居易撰及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诸书。上述类书对先秦直至唐代的志怪小说征引尤为丰富,对魏晋志人小说及唐传奇也征引了部分:条目。早期的文言小说作品,有许多在唐代尚未散佚,唐人节引:其中的内容,将部分资料按类抄撮成书、编排。正是由于唐人所见多系原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而非明清时人出自转引,故弥足珍贵,对后人辑佚校正书籍意义重大。如"古今小说之祖"和"古今纪异之祖"①《汲冢琐语》,出土时f一一篇,写定为t一卷。在流传中,时有增删,或有所亡。唐初佚亡大半,大约;色南宋时全书亡佚。其遗文散见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及:化宋初的《事类赋》及《太平御览》中。战国志怪小说《归藏》,《隋书·经籍志》说它"汉初已亡",汉人又拾掇旧:艾成书,再度传世。北宋时大部亡佚,元后全亡。《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诸书皆存其遗文。又如东阳无疑《齐谐记》佚于宋,除唐代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孔六帖》、《法苑珠林》外..仅见宋初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征引。祖冲之《述异记》也是宋代才亡佚,其遗文存于唐代类书中。,宋代类书数量在唐代的基础上又骤增,最负盛名的是李叻奉敕编撰的《太平御览》,征引小说条目尤多。此外吴淑撰《事类赋》、《锦绣万花谷》(成于淳熙十五年1188,不著撰人)、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成书于淳{;占丙午即六年1246)、谢维新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收采的小说条目也异常丰富。宋代类书所保存的文言小说内容更广泛,除了志怪之外,对魏晋志人小说、唐传奇乃至宋代的说部都广征博引,兼收并蓄。,宋代的类书,除① 分别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二二酉缀遗中》和《九流绪论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北:商务印书馆l986年版。
了《太平御览》外,并不以收书之多寡取胜。宋人对唐前广博见闻、考订名物的作品尽量收录,对唐宋的小说则比较谨慎。特别是对于唐代后期小说创作转入低落期以后的作品,宋代类书的征引率,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代表了评判作品艺术性的标尺,通常艺术价值越高、流传越广的小说,类书征引往往也越频繁。如段成式(8037-863)《酉阳杂俎》收罗宏富,《四库提要》称赞它:"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也对它倍加推崇:"志怪之书,自《神异》、《洞冥》下亡虑数十百家,而独段氏《酉阳杂俎》最为迥出。其事实谲宕亡根,驰骋于六合九幽之外,文亦健急瑰迈称之。其视诸志怪小说,允谓奇其又奇也。"①正因为其本身高度的艺术成就,上述宋代重要的类书几乎都大量征引此书。类书中征引的宋代小说书目明显减少,但像张君房《丽情集》、刘斧《青琐高议》、《青琐摭遗》、《翰府名谈》等小说集,在多种类书中都存有引文。
唐宋类书对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不仅意味着它们保存了大量稀见小说的片段,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恢复佚书原貌的资料库,甚至是惟一的途径。明清文人往往据类书辑佚整与《太平广记》相互参照补充,唐宋类书中常有《广记》所无者。如今本《搜神记》绝大部分条目都见引与六朝至宋的类书及其他书籍。胡应麟《甲乙剩言》日:"姚叔祥见余家藏书目,有干宝《搜神记》,大骇日:'果有是书乎?'余应之日:'此不过从《法苑》、《御览》、《艺文》、《初学》、《书钞》诸书中录出耳,岂从金函石匮幽岩土窟掘得耶?大抵后出异书,皆此类也。"'姚士舜《见只编》卷中日: "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余尝见其书目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胡云:'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钞出者。"'其语与《甲乙剩言》正合。又如陶宪曾刻有《灵华馆丛稿》(与其弟绍曾所作,合为《二二陶遗稿》),后附《神异经辑校》一卷,并佚文九条。所校旁征类书,颇为详密。所以,胡氏所言后出异书多从类书中辑出,这一结论大抵是允当的。
同时,从类.书中辑存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书籍的原貌。余嘉锡《四库提要·搜神记辨证》指出:"类=传之体,往往有一事数书并见.,随手引用者。似不得便为作伪:之据也。余谓此书似出后人缀辑,但十之八九,出于于宝原书。(此但约略就其可考者言之。)若取唐、宋以前诸书所引,一~检寻,尚可得其出处,与他书之出于伪撰者不同。"清人钱熙祚《:博物志跋》认为:"今世相传《博物志》十卷,凡三十八类。分析处都无义理。惟士礼居刻仿宋:睦江叶氏本,不分门类,段目次序与俗本大异。然以唐宋类书所引校之,脱简自一二字至数行不符。其他前后复见杂出不伦者甚夥","此系叶氏删节之本,未免移易改窜。逮全帙既亡,后人觉叶本不安,辄以意强析门类,卒不知其愈失愈远也。"①故钱氏据叶本《博物志》,杂采唐宋类二朽及他书,补正脱误,并辑逸文。此外,唐宋类书所引条目,所加注释,或注字的读音、意思,或注出处,为明清人的辑录校正提供了便利。如《御览》卷九引"青蚨"条(见今本卷~三),"南方有虫名墩蜗"下注云:"墩音敦,蜗音隅。"《御览》卷三一引唐志怪集《杂异书》,末注:"亦出《夷坚录》,亦是开元已后事。"这一类的注释在唐宋类书中比比皆是。
毋庸讳言,唐宋类书中保存的说部仅为片言只语,且检阅不周,所引时有谬误,余嘉锡就曾批评"《御览》、《广记》所引书名多误,不尽是本书"。但由于其数量繁多,条目中又多有《太平广记》所无的内容,可以相互考订,加之明清文人的重视,故而在明清小说的传播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明清类书与说部的流传
(一)官方编纂的类书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它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方法,即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每韵下分列单字,再依次随字收录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永乐大典》收书浩繁,"《大典》之作,'采其书所载事物类聚之,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在成祖求全责备之要求下,《大典》自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此固与其所引用之书籍有关,吾人今观《大典》残本,其数尚不足原帙二十八分之一。而引用之书籍约计已达万种之多。"0由于《大典》采取了"未尝擅减片语"直录原书的做法,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籍,"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见传者,转赖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订,复见于世",其中也包括稗官野史。《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四载卷之一万六千八百九十"笑韵",全卷都是"笑谈书名",想来明初以前的笑话集都著录在这里了,可惜已经不存。乾隆问,安徽学政朱筠上奏,就特别提到《永乐大典》中存有许多世间未见之书,应加以辑录。①其建议被乾隆采纳,命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书,同时,将辑出的书与《古今图书集成》互校,将其中流传不广、尚可裒集成编的书目上报。张忱石《(永j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书目》,共收录佚书590中,附录44种,j乓中120种没有传本。检视其中的说部,有:《金华子》、《贾氏谈录》、《东斋纪事》、《珍席放谈》、《唐语林》、《萍州可谈》、《高斋漫录》、《张氏可书》、《步里客谈》、《东南纪闻》、《燕丹子》、《峡山神异记》、《笑海丛珠》、《古今谚》、《滑稽小传》、《笑苑干金》、《醉翁滑稽风月谈》、《玉堂诗话》、《国清百录》、《江淮异人录》。上列许多书已经不传,故弥足珍贵。其中《唐语林》有明齐之鸾刊二卷本,不全,用《大典》补校;《萍州可谈》的明二刊本俱不全,用《大典》补全;《高斋漫录》的明刊本及《学海类编》本俱阙,用《大典》校补;《国清百录》由缪荃孙从《大典》l9737辑出。④((-今图二括集成》,陈梦雷(1651-l741)主编的大型类书,
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朽成,后进呈御览,赐名《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元年(1723),清世宗胤祯命经筵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对原稿校勘重编,雍正四年(1726)完成,六年(1728)由武英殿修书处以内府铜活字出版66部。乾隆命纂《四库全书》,对在征书过程中献书踊跃的藏书家曾予以奖励:"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奔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著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①这也使得这部大型官方类书有机会在民间流传。全书一万卷,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但与《永乐大典》相比,说部内容有所删减。
官方类书在广采博收方面,虽然是其他图书难以望其项背的,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乾隆就曾指出,《永乐大典》"原编体例系分韵类次,先已割裂全文,首尾难以贯穿,""兹检阅原书卷首序文,其言采掇搜罗,颇称浩博,谓足津逮四库;及核之书中,别部区函,编韵分字,意在贪多务得,不出类书窠臼。是以舛驳乖离,于体例未能允协。"
(二)采摭说部较多的其他类书
明清的类书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查检人名、掌故的类书:《名疑》明陈士元撰。是书上自三皇,下迄元代,博采史传及百家杂说,凡古人姓名异字及更名更字与同姓名者,接皆汇萃之。其中如以司马迁讳谈为同,遂谓谈同一音;以童乌为扬雄子字,以扬雄本性杨,字讳为扬字之类。间有讳误。又神仙鬼怪之名如吴刚、妲娥、丰隆、屏翳、神茶、郁垒等,皆详载之。体例亦颇冗杂,然采摭繁富,颇广见闻,如洞仙部载三皇姓名、列仙传称介子推姓王名广之类,皆指驳其谬。《尚友录》明廖用贤编。是书成于天启中,汇采古人事实,以韵为纲,以姓为目,其例一如《万姓统谱》,诸所纪载,详略失宜,无所考证,盖亦为应俗作也。《宫闺小名录》清尤侗撰。是编补陆龟蒙、洪适、王锤、温豫、张邦几诸录之遗,上起于汉,下迄于明,凡女子以名传者,皆分类编载。一日后妃,附以公主、外戚;二日列女,附以妓妾之有节行者;三日妾婢,附以杂类;四曰妓女;五日外传,附以寇盗;六日仙鬼,附以剑侠。每类又有补遗。其补录未尽者,闽县余怀又续为后录一卷,侗并跋而刻之。其旧录所已有者,亦列其名就不著事迹,注日"已见",其汇采颇勤。
其二,查检事物起源的类书。这以明董斯张撰《,"博物志》声名最著。晋张华《博物志》,世所传本,真伪相淆,简略亦甚。南宋李石尝续其二抟,虽旁摭薪文,尚因仍旧目。斯张从而广之,遂全改华之体例,变为分门隶事之书。凡分大目二十有二,子目一百六十有七,所载始于三坟,迄于隋代,详略互见,未能首尾赅贯。其征引诸书.,皆标列原名,缀于每条之末,体例较善。而中间亦有舛驳者,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皆采摭占书,原名俱在,乃斯张所引,凡出自二书者,往往但题《御览》、《广记》之名,而没所由来,殊为不明根据。然其汇罗既富,唐以前遗文坠简,裒聚良多,在明代诸类书中,固尤为近古矣。明代的《万年统纪》也属于这一类。此书不著撰人名氏。"所引用明代诸书,皆仍其皇明之称,则明人矣。首纪历代帝王,不以时代为次,而以年数为先后,由初生至四万五千六百岁止为第一卷,次纪孔子诞生至七十二岁止为第二卷。以下历代臣民,自初生至一千百有余岁,厘为七卷,末载佛氏、神仙二家,各为...卷,列女为一卷,采摭颇富,然多征引.多出小说不足为据也。"此外,还有清吴宝芝撰《花木鸟兽集类》。书集花木鸟兽故实,分门胪列。上卷凡四十三目,中卷凡四十二目,下卷凡二十五目。皆采掇旧文,以供词藻之运用,旁及稗官小说,下至诗词佳旬,无不桂坡馆刻本为善。其后晋藩、沈藩、扬州九洲书屋、徐守铭宁寿堂诸本皆从之出,此外还有乾隆内刻古香斋袖珍本。《艺文类聚》,有明正德乙亥(1515)华镜兰雪堂铜活字印本,万历丁亥(1587)王世贞(1526--1590)序刻本。又有陆采刻小字本及宗文书堂本,以其源出宋椠,文句完全,详于大字、活字两本,向来为考据家所重。而如《太平御览》这样卷帙浩繁的类书,明人从刊刻情况来看,明清时期刊刻的类书数量众多。"唐宋人类书,宋刻罕传,惟恃元明翻刻本相接续。"①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不仅各处有刊板,又有七八种铜活字本。其中《艺文类聚》有华氏兰雪堂及常州两种铜板印本。②明孝宗弘治三年,无锡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一云锡活!芋)排印多种唐宋诗文、古籍,行销各地。传世本中即包括了弘治五年(1492)的《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1495)的《文苑英华辨证纂要》等。,《北堂书钞》有明陈禹谟(、l548-1618)重刻本.|又有明陶九成钞本,严可均校勘,最终由庐江胡氏出资剞劂。光绪己丑(1889),归安姚觐元以活字排印七十余卷,印未竣而姚亦殁。陶九成钞本后为南海孔广陶所藏,于光绪戊子(1888)年付刊。《初学记》卷末之三十卷,原卷久佚,明人多刻之,其中以安国博引。大旨主于湔涤陈因,汇罗新颖,较诸家类书所载,蹊径颇殊。中间如三国典略、瑞应图字说等书,久已佚亡,亦不免辗转裨贩之弊,然搜奇抉异,出于独得者居多。盖《清异录》之支流,而全芳备祖之余脉也,篇帙无多,而转以少胜,固胜于连篇累牍,数见不鲜者矣。
其三,故事类书,有:明王罄编《群书类编故事》,分为天文、时令、地理、人物、仙佛、文学等十八类,八百三十二目。其所辑录故事,多取自唐宋说部。明王思义撰《故事选要》,采择子史故事,分类编次,凡十五门,多不注所出,动辄舛谬,如雪门收绛雪丹事,已为不伦,又伪张云容为赵容云,则他可知矣。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凡五十九门。末附搜遗一卷,以补诸门之所未备,亦江少虞《事实类苑》之流,惟皆不著所出,是其一失。盖明人编辑旧文,往往如是,永因尚沿其旧习也。又如异数门中卢延让红绫(疑为"菱"字之误)馅饼事,则上及唐末;符命门中庚申帝事、武备门中泰定间邓弼事,则下及元时;谄媚门中徐学诗劾严嵩,嘉定人有与同姓名者,遂改为学谟事,并阑入明代,皆失断限;至武备门中载狄青不祖狄仁杰、不去黥文之类,分隶亦多未允。然宋代杂记之书,最为汗漫,是编掇集英华,网罗繁富,且分门别类,较易检寻,存之亦可资考核也。
由上可知,明清时期的类书喜从说部取材者为数不少。《四库全书总目》对此颇多微词,指斥其旁采杂收,出于小说,不足为据。但这正反映出明清类书在小说汇辑与流传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代坊行类书最多,大抵剽窃短订,无资实用。"一方面文人热中与编纂,一方面书坊刊刻如火如荼。使得类:书在市面上大行其道,这恐怕与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小说内容不无关系。
二、明清时期类书的刊刻
类书广收博采,分门别类,包罗万象,是卧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普及文化的作用,故明清时期对于类书的辑纂与刊刻非常重视。就《四库全二括》的嘉庆二十三(1818)年鲍崇城刻小字本。①由此可以见出明清时期刊刻类书的热情。仅建阳一地的书坊刊刻的类书就很可观。书林余氏是著名的刻书世家,肖东发据所见二百一十三种余氏刻本,对其各个时期所刊刻的图书种类,今将其历代所刻图书列表如下:②
上表反映出明代掀起了一个类书刊刻的热潮,在建阳余氏刊刻的31种类书中,明代有26种,宋代仅2种,元代3种。而从明代刊刻的子部图书来看,其地位也最突出。凡46种图书中,类书占了26种,其余部类都仅寥寥数种,无法与类书相比。建阳其他书坊刊刻的类书如:嘉靖四年(1525)刘氏日新堂刻明包瑜辑《新刊类聚古今故事韵府大全》;嘉靖四十年(1561)书林杨归仁刻宋祝穆辑《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万历三十五年(1607)刘双松安正堂也刻有《新编古今事:艾类聚》;万历间刘氏乔山堂刻明潘士藻撰《新刻暗然堂类纂皇明新故事》;万历二十八(1600)年郑世豪宗文书社刻宋胡继宗辑、明陈完直解《京本音释注解书言故事大全》十二卷,万历三十六年(1608)郑云林宗文堂又刻《新锲类编明解正音京板书言故事》十卷,明代建阳詹氏进贤书堂也曾刊刻此书;明代郑世魁宗文堂刊有明吴国伦校释《新镌京板图像音释全璧故事大成》等。总的看来,建阳书坊更倾向于通俗类书的刊刻。①这种盛况在南京、杭州等地的书坊中也同样存在。
第三节 类书体的小说集
一、《太平广记》在明清的流传与影响《太平广记》,北宋李畴等编纂"昔贤推为小说之渊海"①,鲁迅称之为"古小说的林薮"②的编纂,是宋初小说复苏的标志,也标志着小说类书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广记》全书凡五百卷,按小说题材的性质分类编纂,"以野史传记小说诸家,编成五百卷,分五十五部"。③目前通行的《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都将全书分为九十一类,并在部分类别下又分细目,共一百五十余目。《广记》内容广泛,引用书目达475种。④
《太平广记》修成后,束之高阁,绝少流传。明谈恺《太平广记序》称,《广记》书成后"诏镂板颁行,言者以《广记》非后学所急,收板藏太清楼。于是《御览》盛传,而《广记》之传鲜矣。"但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著录《太平广记》,尤袤《遂初堂书目》有《京本太平广记》的记载,南宋罗烨说自己"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⑤,这些都表明《广记》在宋代即有刻本,但刻本不多,主要以抄本流传。抄本的流传面毕竟有限:"民间家藏,率多缮写,以故流传未广。"①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据当时的抄本加以校补后雕版刊行,此后又经多次翻刻,重要的版本如明隆庆活字本、许自昌刻本、陈鳢校宋本、清黄晟槐阴堂重刊许刻本、三让目记刻本等。清黄晟以袖珍本重刊《太平广记》,明确提出是为便于携带,以广流传:迨至有明中叶,十山谭氏,得其抄本,始梓行之。长洲许氏重刊于后,海内好古敏求者,胥快睹之矣。窃究斯编,其征事也博,其取类也广,内之可以参性命之精,外之可以通术数之用,远之可以周应世之务,近之可以供吟咏之资,洵哉说部之弁冕也。兹以卷帙浩繁,便于广厦细旃,不便于奚囊行笈,因为校雠翻刻,而易以袖珍窄本。自此《太平广记》流传广远,深得文人之心,不仅使唐宋说部在明代风行一时,并极大地推动了'明清文言小说的创作。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评价了《太平广记》在保存、传播小说方面的巨大功绩:"汉、唐、六代诸小说,几于无不传者。今单行别梓虽寡,《太平广记》之中,一目可尽,御览诸书,往往概见,郑渔仲所谓名亡实存也","唐人《酉阳杂俎》、《玄怪》等编,今皆行世,而《太平广记》所载,往往有诸刻所无者,盖诸书皆自《广记》录出,而钞集者卤莽脱略致然。"而鲁迅则更强调《太平广记》的流传对明代传奇体小说创作的推动作用:"迨嘉靖问,唐人小说乃复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文人虽素与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蚁作传,置之集中。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①冯梦龙就是《广记》的爱好者,自云对《广记》"予自少涉猎,辄喜其博奥"。
《太平广记》的流传,产生的直接效应就是时人多据以辑刻小说集、丛书。"谈恺梓行《广记》,说海稗山,人皆可取,若《虞初志》、《艳异编》、陶埏《说郛》、《合刻三志》、《五朝小说》、《绿窗女史》、《剪灯丛话》之属,遂纷纭而出。或抽取单篇,或杂凑成书,自制新目,驾名古人。信之则于古无稽,疑之则言之凿凿,欺俗惑世,一何鄙哉!洎乎清代,犹有《唐人说荟》等扬其余波,竞或变本加厉;民国《旧小说之纂,则集伪之大成矣。"②《四库全书总目》批评《陆氏虞初志》说:"其书所收诸家小说,惟吴均为梁人,余皆唐人杂传,不出《太平广记》之中,殊乏异闻。《白猿传》旧题江总,虽日托名,然既为谤欧阳询而作,则出隋末唐初,更无疑义,乃以殿唐末,未免失伦。则亦随手钞合,取足卷帙,无所诠次之本矣。"明桃源居士《唐人小说序》称:"《太平广记》割裂古今,唐仅三分之一。《说海》、《小史》又坊刻猥陋,杂出近代者多。余故搜蔽箧,遴其词丽而引雅,得百五十余种",其实多从《广记》辑出。清人陈世熙据桃源居士辑本,又采摭《太平广记》、《说郛》诸书予以增补,专取唐人传奇、笔记小说等,间及掌故史闻,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唐人说荟》为名刊行,后王文诰于嘉庆十一年(1806)改题《唐代丛书》出版,此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及宣统三年(1911)又以《唐人说荟》为名行世。
值得一提的是,冯梦龙编纂的《太平广记钞》,绝非杂凑欺世之流。此编实际上是为纠正《太平广记》卷帙浩繁、内容烦琐、人莫之阅的弊端而作的删节改编本。编者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有利于《广记》的流传,加强其使用性。这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大量精简篇幅:"为之去同存异,芟繁睹之,则于广记二字之义,斯无遗憾云。"①都属于《太平广记》流传的余波。
二、南宋的类书体小说集
南宋以来,文人对动荡的时局和政治冲突心存厌倦,多致力于文献整理工作。而北宋印刷业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时间,类书体小说集的编纂蔚为大观,许多久佚不传的古如《广记》首排"神仙"类,共五十五卷。冯梦龙不仅将之压缩为七卷,而且将"神仙"改为"仙",这样就使之能与后面的"女仙"属于同一概念范畴。从"仙"类所选人物如老子、木公、彭祖、鬼谷先生、徐福等看,皆由人而化仙,比"神仙"这一概念也更确切。其三,书中附了大量评语。全书2500余篇,有眉批1700余条,篇末总评200余条。许多评语是为读者解释难字,注释专门名词,分析写作技巧,说明文中的问题或补充材料,为读者阅读和研究《太平广记》提供了便利条件。此书有天启六年(1626)沈飞仲刻本。
此外,有清初陶作楫(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太平广记节要》、清人陆寿名撰《续太平广记》(有嘉庆五年1800怀德堂刊本),"仿其规制,节记其事,特列天地山川之异,禽兽草木之奇,以及人文珍宝之类,分门辨类,亦欲畅发其前书之意,留为后世之观,有可记者,靡不毕举。庶几海内之士,复得其续记而诸书之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糙所编《类说》。其编排是以所收录书的书名为纲,下列词目,兼有类书、丛书二种体例特色。书采汉代以来说部二百五十五种,每书少则一条,多则百余条,共计6110条,其中有目无文者5条。书中所选,"上自紫盖黄垆,下及昆虫草木,无不包罗焉。内而修身养命,外而经过字田亡,无不该备焉;食息起居之节,怡情玩物之宜,无不具搜而骈集焉。"②《类说》所收诸书,业已失传者在半数以上,故其辑佚的价值很大,陈翰《异闻集》、张君房《丽情集》、无名氏《树萱录》、丁用晦《芝田录》、李畋《该闻录》等已佚之作,此书皆保存了其主要部分。
至于《类说》的版本流传,"书出时,麻沙书坊尝有刊本,后板亡佚。宝庆丙戌叶时为建安守,为重锓置于郡斋,今亦不可复见。世所传本,则又明人重刻也。"③明代流传的《类说》既有刊本,又有抄本。明人岳钟秀谈及刊行《类说》的经过说:余治新之暇,每从马康庄先生问奇字,以先生读书中秘见人之所未见者多矣。一日以所参阅朱人《类说》俾余订正而刊焉,命之曰:'是编以藏笥中,每以家弟仲良扬榷今古,取以印证,独憾写本未刊,难公诸众。因谋汗竹鸠工于前令司公,一时群情踊跃。有郡伯赵公偕内乡董公、浙川饶公、叶县王公俱欲捐俸赞成,竟以司公转官甫杀青而止,子是之来若有待也。'余受简以订正自任。丙夜政暇,次第取而读之,悉加考核。虽不能辨蹲鸱之羊,庶或驱渡河之豕,随肆梓人而饩廪之,殚精一载,始告成矣。从上文众人"群情踊跃",纷纷出资捐助梓行《类说》的情形,可以看出人们热心此道。谢国桢提到他曾见过明抄本的《说郛》。④清代,《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收录《类说》,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其时古籍尚多,健又精于裁鉴,故所甄录,大都遗文僻典,可以裨助多闻,若《绀珠》之太略,《说郛》之太繁,皆不如此书博约兼资足称完赡。又每书虽经节录,而以原书相校,未尝该窜一词。"明代陆贻孙编《烟霞小说》、李杭(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编《历代小史》以及《灼艾集》等诸书,都是仿曾糙(?一1155)《类说》之例编纂。
南宋朱胜非(?一1146)编《绀珠集》,体例与《类说》相防。书中摘录前人小说、笔记及史传等,所录多为断简残编,正唪现了其具有一定的类书性质。所摘文字各加标目,各书皆注明怍者,不详者注阙名。全书收书一百三十三种,另附三种。诸多已佚小说,如《异闻集》、《丽情集》,赖此书得以保存,又有《红拂记》、《乌衣国》可校订有关作品。"其书皆抄撮说部,摘录数语,条分件系,以供撷祭之用。体例颇与曾谜《类说》相近,惟《类说》引书至二百六十一种,而此书所引只一百三十七种,视健书仅得其半,然其去取亦颇有同异,未可偏废。且其所见书尚多古本,亦有足与世所行本互相参讨者。"①此书有明天顺庚辰(1460)刊本,《四库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的杂纂之属。
《分门古今类事》南宋委心子编,成于乾道五年(1169)。观其体例,乃类书之体。全书分十门:帝王运兆(上下)、异兆(上下)、梦兆(上中下)、相兆(上下)、b兆(上下)、谶兆(上下)、祥兆、婚兆、墓兆、杂志,共十八卷,附二门:为善而增门、为恶而削门,各一卷。其分类细而不繁,立目明晰妥帖。每门下排列事实,并注明出处。分门缀事一概以"命有定数"为准,各事之末多有议论,全为定数运命之数,与一般类书广立门类、网罗一切的做法又有所区别,属于类书体的小说集。《宋史·艺文志》将之著录于"类事类",而《四库全书》则归入小说家类。《分门古今类事》引书多达一百三十余种,尤以子部为多,主要是汉魏至唐宋的志怪、传奇及其他笔记小说,达九十余种。其中已经散佚不存的书籍在半数以上,如《定命录》、《宾佃传》、《感定录》、《逸史》、《洞微志》、《翰苑名谈》、《摭遗》、《秘阁闲谈》、《脞说》、《唐宋遗史》、《幕府燕谈录》、《蜀异志》、《纪异渤、《灵应集》等已佚唐宋小说,本书多有引文。其中《蜀异志》、《宾仙传》、《灵应集》等,仅见引于本书。《分门古今类事》 有《四库全书》和《十万卷楼丛书》本传世。
此外,流传的南宋类书体小说集尚多。如江少虞(宋徽宗政和1111一1118进士)编《事实类苑》。该书辑录北宋著作近五十种,"比附伦类而整齐之",分二十八门。"所引之书,悉以类相从,全录原文,不加增损,而以书名注明。每条之下共六十余家,凡用功十四年而成,故征采极为浩博。......然北宋一代遗文逸事略具于斯,实可资于辨证。王士祯(1634-1711)《居易录》称'为宋人说部之宏备而有裨于史者'良非虚语。"其所引诸书又"俱已久佚无传,均藉此足以考见一二。:是尤说家之总汇矣。"①《四库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晁载之编《续谈助》,从《十洲记》、《洞冥记》、《牛羊日历》、《圣宋掇遗》、《三水小牍》、《汉武故事》、《汉孝武内传》、《殷芸小说》、《膳夫经》、《绿珠传》等二十多种小说中节录成书。
· 宋代类书体小说的编纂蔚然成风,是对历代文言小说的一次整理,同时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小说资料,也激发了明人编纂此类小说集的热情。
三、明代类书体小说集编纂的高潮
明代出现了一个类书体小说集编纂的高潮,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而这种局面到清代则不复存在。这可以说是古代文言小说流传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这里特别提出来讨论。这一高潮以嘉靖为开端,在万历时期达到顶峰,至隆庆、天启犹存余绪。重要的作品有:
1.《稗史汇编》,王圻(嘉靖乙丑l565进士)编纂。是书搜采说部,分类编次,为纲者二十八,为目者三百二十。所载引用书目凡八百八种,而辗转稗贩,虚列其名者居多。有明万历刊本传世,《四库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类。
2.《灼艾集》八卷,不著撰人名氏,书前亦无序例。据高儒《百川书志》云:九沙山人万表(1498--1556)灼艾时所集也。是编凡分正、续、余、别四集,每集各分上下卷,采揖唐宋以来说部,每书只载一二条,或四五条,略似曾懂《类说》,而详博则不及之也。存嘉靖二十八年(1549)原刻本八卷,而嘉靖刻本、万历二十九年(1601)万邦孚刻本均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著录,作八卷。
3.《古今奇闻类记》,施显卿(嘉靖壬子l552举人)编纂。是书成于万历丙子(1576),分天文、地理、五行、神榷、前知、凌波、奇遇、骁勇、降龙、伏虎、禁虫、除妖、馘毒、物精、仙佛、,神鬼十六门,兼及明代近事,颇取史传,而掇拾稗宫小说者为多。有明沈节甫辑、万历四十五年(1617)阳羡陈于廷刊本,题《奇闻类纪摘抄》。《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存目"著录。
4.《说略》,顾起元(1565--1628)编纂。其书杂采说部,件系条列,颇与曾糙《类说》、陶宗仪《说郛》相近,故《明史》收入小说家类。然详考体例,其分门排比,编次之法实同类书,但类书隶事,此则纂言耳。虽其中旁及二氏,及参以怪异、诡琐之事、嗜奇爱博,不免驳杂,然明代类书大抵剽窃短订,无资实用,起元所作,尚颇有体裁。凡所采摭,大抵多出自本书,不由贩鬻,其史别、典述诸门,尤为有益于考证。江南通志称起元学问赅博,凡古今成败、人物贤否、诸曹掌故,无不通晓,亦可见其梗概云。《说略》现存万历四十一年(1613)吴德聚刻本三十卷,又有天启四年(1624)顾起凤刻本六十卷。《四库全书》收入"子部·类书类"。
5.《说类》,叶向高(万历癸未l583进士)编纂、林茂槐(万历乙未l595进士)增删。是书摘唐宋说部之文,杂记各种事物、典故、怪异、遗闻轶事等。全书凡四十五部,分类编次,每类之下,各分子目。"每条下悉注原书,然皆习见之典,别无新异。其上细书评语,体例尤为近俗。"①有明刻本、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著录。
6.《说原》明穆希文撰。希文,字纯文,嘉兴人,此编成于万历丙戌(1586),分原天、原地、原人、原物、原道术五部分,杂采事迹,间亦论断,其体例在类书说部之间,大抵剽窃之谈,非根柢之学,又不注其所出,更茫无依据。
7.日本所藏的三种小说:《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万锦情林》。② 《国色天香》,吴敬所编辑,现存最早为万历丁酉(1597)刊本,前有九紫山人谢可友万历丁亥(1587)序。此书在体例上颇芜杂,各体小说之外,兼收诗话、琐记、笑林、书翰之类。《国色天香》在清代翻刻本很多,但内容都已有删落。
《万锦情林》,余象斗纂,书林双峰堂余氏原刊本。书分上下层,上层选《太平广记》及元以来的文言小说,下层为明人所作诗词散文相间的通行小说。
《燕居笔记》,日本藏有三种版本:一为林近扬编《新刻增补全相燕居笔记》,余泗泉萃庆堂刊本;一为何大抡编《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万历间金陵书肆刊本;一为清初刊《增补批点图像燕居笔记》,题"明叟冯犹龙增,书林余公仁批补"。内容及版式上有所出入,主要都是唐宋传奇及明季诗文相杂的小说。①
8.《检囊随笔》三十卷,杨宗吾(官锦衣卫指挥)撰。"是书为类二十有四,采掇琐碎,分条编载,体近类书。而当时邸报及其祖父遗事亦间附焉。又有数条乃驳陈耀文正杨之非,及陈建通纪载杨廷和事之误。又丽句、琐语二门,专取诗文词藻,与全书体例皆不相类,殊为猥杂。"②书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尚修校刻本。
9.《益智编》,孙能传编纂。书成于万历甲寅(1614),分十二类,每类下又设子目,凡七十有四。书中杂采古来设奇应变之事,间附评语。其凡例曰:"期于尽事而止,不复注所出书";又日:"所采事多断章取义,其始末应述,不及致详";又日:"是编雅俗并收,事多舛驳,但取益人意智,真赝勿问之矣。"由此可以见出其作为类书体的小说集性质。书有万历四十一年(1613)孙能正鄂靴堂刻本和清光绪刻本。
10.《智品》明樊玉衡撰,于伦补萁。玉衡子元之,万历乙未(1595)进士,官昆山县知县。伦字悖之,万历辛丑(1601)进士,官至右通政,皆黄冈人。是编汇辑鼓初至明代用智之事,分为七门,一曰神品,二日妙品,三日能品,四日雅品,五日具品,六日谲品,七日盗品,杂隶古事,而皆不著其所出。
11.冯梦龙(1574--1646)编类书体小说。除上文述及的《太平广记钞》外,冯氏尚有《智囊》与《智囊补》,先于天启丙寅(1626)成《智囊》一书,以其未备,复辑此编,其初刻《补遗》一卷,亦散入各类。书取古人智术计谋之事,分为十部,二十八类。《智囊补》流传极广,有多种刊本传世,明末禄阁刻本、明末还读斋刻本、清初斐斋刻本、清初袖珍本等。此外,冯氏《古今谈概》体例也近类书,撷取俳谐之事,分类汇辑,以《古今笑》之名重刊后风靡一时。(详见《笑话类的文言小说集》一节)《益智编》、《智品》、《智囊》、《智囊补》这一类专题性的小说集,其内容的通俗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明人又往往附以插图和评点吸引读者,尤为近俗。同时,官宦、文人与书贾都参与其中,在作者、体例、内容、版式各方面都达到了雅与俗的高度融合。明代的类书体小说集坊刻本极多,屡经翻亥,流传最广。
特点。其最重要的特点表现在,通俗化的倾向有所加强,强调雅俗共赏的娱乐性质,这与宋代类书体小说广采博收,供人检索的意图有所不同。诚如孙楷第所言:"此等读物,在明时盖极普通。诸体小说之外,问以书翰,诗话,琐记,笑林,用意在雅俗共赏。"④《检囊随笔》、《益智编》等书都被《四库全书》指斥为体例猥杂,雅俗并收。《万锦情林》、《燕居笔记》、《国色天香》等书,更是将《秀娘游湖》、《玩江楼记》、《绿珠坠楼记》、《东坡佛印二世相会传》、《刘元普天赐佳儿》、《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平话一并收录。明人虽采取类书体的体例,但并不拘泥于此或认真推敲其分类,而是利用类书的体例,使收录的内容在大体上以类相别,更便于其兼收并蓄,供人消遣。
2010/7/26 9:31:18
[
只看该作者
]
#2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回复
编辑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