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一)
发起人:wlim88com  回复数:1  浏览数:14592  最后更新:2010/7/26 9:30:08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7/23 21:06:26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一)
第六章 丛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第一节 丛书的界定与分类


一、丛书的界定

"自唐有类书,宋有丛书,而后古今著述,始流传于世,供诸读者,盖零圭片羽,搜求甚难,而汇辑众长,汇为一编,故传播自易也。沿及明清两代,丛书之业,刊刻Et繁,搜罗至广,学者欲求以往著述,属于何类之书,均可于丛书中求之,遂成学术之宝库矣。"①自左圭《百川学海》流行之后,明代屡经传刻,刊刻丛书之风接踵而起,明清之际可谓繁盛一时。丛书对于文言小说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对于丛书起源及概念的探究,始自清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钱大昕(1728--1804)以为丛书乃"荟萃古人书,并为一部而以己意名之",丛书之始当推左禹锡《百川学海》。

王鸣盛(1722--1797)认为丛书是"取前人零碎著述,难以单行者汇刻",当以宋代的《五子合刻》、《百川学海》为最早。①李调元(1734--1803)指出丛书是"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一总名者",其以《隋志》所载《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目录一卷,又载《地记》二百五十二卷作为丛书之祖。

缪荃孙(1844~1919)《校刻儒学警悟七集》"序",以"至取各书之全者,并序跋不遗"者为丛书,认为丛书之祖为《儒学警悟》。

近人汪辟疆(1887--1966)提出"总聚众书而为书者,谓之丛书","丛书之制在周汉而已开,《乐正》四述,《诗》存三经,《书》有六体之殊,《易》有《十翼》之作,丛书之源,远肇于此。"③

此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刘承干(1881--1963)《重印岱南阁丛书》"序"提出"杂取古今人所著,汇为一部,而标立名目,号为丛书";傅增湘(1872--1949) 《抱经堂汇刻书》"序":"集诸书而镂于版,因事立义,名之曰丛书";叶德辉《书林清话》云"丛书举四部之书而并括之"。

1959年上海图书馆集中全国四十一个大型图书馆所藏古籍丛书,编成《中国丛书综录》。其将"丛书"界定为"汇集许多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④

当代学者对丛书研究深入者当推刘尚恒,其《古籍丛书源流考》提出丛书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丛书,就是汇集两种以上专书(不论所集专书是否完整和内容的繁杂与否),别题一书名而成为另一新的著作。狭义的丛书是指,汇集两种以上的专书,不但首尾完整,而且内容上必须超过两个部类(以古籍的四分法为准)。

考订"丛书"的字面意思:《说文解字》谓"丛,聚也"。汉代马融注日:"丛,总也。"唐陆龟蒙《笠泽丛书》首将"丛书"用作书名,其序云:"丛书者,丛脞之意也。丛脞,犹细碎不遗大,可知其所容也。"清初王啤(1636一?)《檀几丛书》"序"云:"夫丛者,聚也,或支分于盈尺之部,或散见于片楮之间,裒而聚之也;丛也者,杂也,或述经史,或辨礼仪,或备劝戒,或资考订,事类纷纶,杂而列之也。"清末朱记荣(光绪年问吴县人)《槐庐丛书》"序"云:"尝考之书以丛名,其义有二,一日丛积,不名一类。......一日丛脞,犹言细碎也。"由此看来,丛书最根本的特点是汇集群书,统以书名。上述有关"丛书"的种种定义,虽然在汇总图书的具体内容、范畴及起源上存在分歧,但都强调了丛书的汇总诸书的功能。本文认为《辞海》将丛书定义为"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实在是概括了前人关于"丛书"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讨论中也以此作为判定丛书的基本准则。

二、丛书的分类与本文讨论范畴

丛书的分类,在明清官私目录中呈现为一种较为混乱的状况。最早对丛书加以分类的是明万历时期的祁承蝶。其所撰《澹生堂藏书目》中将丛书列为二级类,隶属于子部,并分为国朝史、经史子杂、子汇、说汇、杂汇、汇集六目。之后,其孙祁理孙在《奕庆藏书楼书目》中分经、史、子、集四部汇(即丛书),将丛书提升为一级分类。康熙时,姚际恒(1647-17157)《好古堂书目》分经、史、子、集、总五部,总部即为丛书部。但到了乾隆三十九年的《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中,丛书又被列入子部之下,《四库全书总目》则删去丛书一类,将之收入子部杂家类。嘉庆元年(1796)顾修编纂的第一部丛书目录《汇刻书目》,更是随手摘抄,不加编次。光绪二年傅云龙续编、胡俊章补遗的《续汇刻书目》,则仿《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遵循四部分类法,未能体现丛书的特色。清末民初杨守敬(1839--1915)《丛书举要》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自著丛书部、明代丛书部、郡邑丛书部、汇刊书目部、释家部、道家部,颇觉混乱,不得要领。其"凡例"称:"丛书本难强以类分,第卷帙浩繁,翻阅不易,略为区分,便于寻检,识者谅之。"这种对于丛书分类感到困惑,以至于勉为其难,含糊分之的做法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真正开始对丛书进行系统分类的是近代之后的学者。汪辟疆在所著《目录学研究》中,将丛书分为总类、专类两大类。总类下又设举要、搜异、旧景、辑佚四个子目;专类下设专代、专地、专人、专学四个子日。汪氏提出将丛书分为总类、专类两大类,是极具眼光的,但在子目的设置方面,内涵还不够清晰。谢国桢(1901--1982)《丛书刊刻源流考》将丛书分为六类:汇刻(下设宋元、明代、清代)、类刻(下设经、史、子、集)、辑佚辨伪、自著、郡邑、族姓。其类目的增设及安排与汪氏相较,更趋细致,但六个大类根据的是不同的标准,却并列设置,在逻辑上存在交叉与相悖的问题。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取众家之长,将丛书按内容分为汇编、类编两类。汇编下设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个子目;类编下设经、史、子、集四个子目,在类目的设置上比较合理。

本文在论述中,主要依据《中国丛书综录》的分类,仅就其中对文言小说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丛书展开讨论。从丛书的收录情况来看,以汇编中的杂纂类丛书与类编中的子部小说类丛书与说部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文的讨论范畴大致限于这两类丛书。依据它们所收录的内容及小说类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本文将之概括为综合性丛书与专门性的小说丛书分别加以探讨。汇编性的杂纂类丛书大致归入综合性丛书,其汇编书籍涉及范围较广,但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小说;而类编中的子部小说类则作为专门性的小说丛书加以讨论,即其中所收录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体。


第二节 综合性丛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


一、宋元综合性丛书在明清的流传与影响

综合性丛书的编纂始于宋代。现在学界一般都同意缪荃孙的观点,将《儒学警悟》作为丛书之祖:"至取各书之全者,并序跋不遗,前人以左圭《百川学海》为丛书之祖。顾《学海》刻于咸淳癸酉(宋度宗九年,l273),先七十余年,已有《儒学警悟》一书,俞鼎孙、俞经编,计七集四十卷。"①《儒学警悟》内容多为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小说意味颇浓,但此书南宋原刻久不传世,元明两代又未翻刻。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书贾从山西得到明抄本,内有嘉靖十一年王良栋录藏题款一行,初为清宗室盛昱购得,密不示人。盛昱藏书散出后,为缪荃孙所得,经缪氏与傅增湘校勘后,方由陶湘刊刻行世。故此书的流传范围极其有限,在明清两代影响不大。①

宋元丛书中以《百川学海》与《说郛》在明代的影响为最巨:"自尔明代刊刻丛书可分二类:一宗《百川学海》,一宗《说郛》。"

清法式善(1752--1813)《陶庐杂录》卷四谓:

考丛书古无刻者,宋温陵曾悭始集《类说》,自《穆天子传》以下共二百五十种,并录原文及撰人系历,是为丛书之祖。元陶宗仪《说郛》,荟萃几千种,然原文俱经删节,阅者病之。宋左圭《百川学海》止百种,不及陶书之富,然首尾完善,多古人序跋,较为胜之。后吴永《续百川I学海》百二十种,冯可宾之《广百川学海》百三十种,皆从此滥觞也。

左圭《百川学海》收书百种,多为宋人杂著,问有汉唐及两晋南北朝人杂著。其中包括部分文言小说,如苏轼《东坡志林》、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颜师古《隋遗录》、杨万里(一题王明清)《挥尘录》等。《百川学海》在宋代已有刻本行世,在明清备受珍重,"明清以来之藏书家,偶得明人翻刻宋本之《百川学海》,虽属畸零,罔不珍共拱璧。"③此书在明代曾两度重刻,或重为编辑,今存明弘治间无锡华氏刻本,佚名重辑明刻本。明代若吴永编《续百川学海》、《再续百川学海》、《三续百学海》,冯可宾之《广百川学海》,不著编者名氏之《五朝小说》之类,皆沿左氏旧例。此外,"其效法《百川学海》,百集众说,蔚为一集,或容纳百家,或采取子史,搜奇惊博,阐微彰幽,若郑梓之《明世学山》、高呜凤之《今献汇言》、王文禄之《百陵学山》、吴珀之《古今逸史》、周子义之《子汇》、胡文焕之《格致丛二括》、周屡靖之《夷门广牍》、沈节甫之《纪录汇编》、樊维城之《盐邑志林》是也。"(i3甚至清乾隆间官修《四库全书》,"就中所存之唐宋人小书,泰半析此一书,分散各部。"②

陶宗仪(13297-1421)《说郛》于有明一代影响尤烈。,该书取经史传记,下迨百氏杂记之书,凡千余家,共数万条,纂成百卷,剪《扬子法言》"五经众说郛也"之语,名为《说郛》,其原本久已不存。据叶昌炽(1849-1917)《藏书记事诗》卷二引《上海县志》: "当景泰问,郁文博家居,校刊《说郛》百二tl卷。"则已非陶氏原刊。明人陶埏重加编辑后,清顺治三年(1646)由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刻行世,一百二十卷。又有陶埏辑、宛委山堂本《说郛续》四十六卷。近人张宗祥(1882--1965)重校《说郛》本较为完备、可信,乃是据六种明抄本汇校而成的。"明季清初,江南书坊,径取《说郛》旧版,裁取数种,分类重编,改易名目,若《锦囊小史》、《水边林下》、《群芳清玩》之类是也。甚则有托名时流,广立名目,取《说郛》旧版,另镌图画数页,置诸卷端,若托名陈继儒等之《八公游戏丛谈》,屠本唆之《山林经济籍》之类是也。虽拾前人余唾,然刻画精工,亦不无可取。"④《说郛》的版本虽然混乱,却可以见出其在明代以各种方式流传甚广。

《说郛》收录了自汉魏至宋元时代的小说及笔记千余种,虽然"每书略存大概,不必求全"①,但因年代较早而保存了许多久已散佚的旧籍,具有相当的文献和校勘价值。一些佚书仅见于此书,如刘孝孙、房德懋《事始》、冯鉴《续事始》、陆游《老学庵续笔记》等。一些文言小说虽有传本,却首见于此书,如白行简《三梦记》、佚名《迷楼记》、《开河记》、《梅妃传》、玄伶《赵飞燕外传》等。②《四库全书总目》虽然病其删节窜乱原文,也不得不承认《说郛》的文献价值:"虽经窜乱,崖略终存,古书之不传于今者,断简残编,往往而在,佚文琐事,时有征焉,固也考证之渊海也。"从说部的角度看,其收录虽过于宽泛,甚至把经书也收录其中。但即使是这一类书籍,编者收录时也突出了故事性与文学性,如《周易》之《视履致祥》、《裒多寡益》:《尚书·夏书》之《甘酒嗜音》、《判官离次》,《尚书·商书》之《起秽以自臭》、《启宠纳侮》,《周书》之《依势作威》、《骗言》,《周礼·地官》之《介次死政之老》,《周礼·夏官》之《夜事》、《取不孕任者》等,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总之,《说郛》作为大型丛书,文言小说收录宏富,在明清时期流传广远,对当时丛书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明代综合性丛书的编纂刊刻

明季震于陶氏之名,或仿陶氏之书,或继左圭之作,一般的藏书家无不喜刻丛书。清王鸣盛《蛾术编》举其要日:

其在明则海上陆楫思豫有《古今说海》,四明余有丁有《子汇》,大末舒石泉有集贤书舍《六子合刻》,新安程荣有《汉魏三十六种丛书》,会稽商溶有《稗海》,新安吴瑁有《古今逸史》,鄞县屠隆长卿,一字纬真,有《汉魏丛书》(六十卷),海宁胡文焕有《格致丛书》,武林钟人僳有《唐宋丛书》,云间陈继儒眉公有《秘笈》六编,海虞毛风苞子晋有《津逮秘书》。王氏所举,不过其肇肇大者而已。明代编纂的丛书蔚为大观,且收录说部通常都极为繁夥,与宋代丛二拇一脉相承。

仿陶氏之书者,首推陶埏辑《说郛续》,有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陶埏,万历庚戌(1610)进士。"是编增辑陶宗仪《说郛》,迄于元代,复杂钞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其删节一如宗仪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朴未漓,犹颇存宋元说部遗意。隆万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侈称卓老,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著书既易,人竟操觚,小品日增,卮言叠煽。求其卓然蝉蜕于流俗者,十不二三。埏乃不别而漫收之,白苇黄茅,殊为冗滥。"①可见,明代隆、万以后,文人撰写说部之风目炽,也由此刺激了丛书的编纂。陶氏《说郛续》收录范围广泛,把时人的作品也囊括其中,充分反映了明人的创作实绩,有利于作品得到及时的传播。之后有所谓《明百家小说》一百九卷。旧本题明沈廷松编。

检其书,全与陶埏《说郛续》相同,盖书坊以不全《说郛》伪镌序目欺售也。①而冯可宾(明天启壬戍1622进士)《广百川学海》,与正续《说郛》板刻正同,《四库存目》颇疑书贾从《说郛》中抽印一百三十种,别刊序文以欺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郛续》在当时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外,《稗乘》也可以算作这一类。不著编辑者名氏,万历戊午(1618),孙幼安得其本,为校正刊行。②其类凡四:日史略、日训诂、月说家、日二氏。凡采用书四十二种,然多所删削,不载全文。中间如陶九成元氏掖庭伪政一篇,考孙作为九成集序,备列其所著之书,并无此名,盖即摘《辍耕录》中数条,别为新名。亦多随意抄撮,无可采录。③

继左圭之作的丛书也颇多,有:高鸣凤辑《今献汇言》,明万历中刊本。其中明代小说著录丰富,如高濂《萝山杂言》、曹安《谏言编》、姚福《青溪暇笔》、陶辅《桑榆漫志》、陆深《春雨堂随笔》、梁忆《遵闻录》、梅纯《损斋备忘录》、王鏊《守溪长语》、陆容《菽园杂记》、贺钦《医闯漫记》等。吴瑭(万历间新安人)辑《古今逸史》,今存万历吴瑭西爽堂刊本。全书收书四十二种,一百八十二卷。书中称"逸史"表明其内容为正史所不载的街谈巷议,其中说部多为汉唐小说的名篇。本书所收多完帙,又无臆改割裂之弊,且经编者详加订正,以书籍原貌梓,故在明刻丛书中,洵称善本。胡文焕(万历间刻书家)辑《格致丛书》,有万历胡氏文会堂刊本。沈节甫辑《纪录汇编》。节甫为嘉冒充。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金溪王谟重加编次,再增补至八十六种,题名《增订汉魏丛书》,其中增加的说部包括《搜神后记》、《还冤记》、《博异记》等。该书有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刊本、光绪二年(1876)红杏山房刊本、光绪六年(1880)三余堂刊本、宣统三年(1911)上海大通书局石印本。由此可以见出,此套丛书在明清两代影响之大。明钟人杰、张遂辰辑《唐宋丛书》也有一定影响,此书专辑唐宋人的著作,多唐宋传奇集,存明刊本。此外,如明人辑《五朝小说》也属予这一类,详见本章《明清时期的小说类丛书》一节。

此外,明人编辑丛书,冠以书名,往往以秘书、秘笈相号召。其中与小说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丛书有:明万历中沈士龙、胡震亨(1569--1645)辑《秘册汇函》。多为当时已经亡佚的宋代以前的书。如其中收录了胡应麟(1551--1602)所辑《搜神记》,毛晋(1599--1659)《津逮秘书》、张海鹏《学津讨源》的《搜神记》皆据此刻成。陈继儒(1558--1639)辑《宝颜堂秘笈》,有明万历中绣水沈氏刻本。是书收书二百三十四种,分正集、续集、广集、普集、汇集、秘集六类,内容驳杂,六朝至明代的笔记杂著、野史逸闻、艺术谱录等,包罗万象。陈氏自云:"余得古书,校过付抄,抄后复校,校过付刻,刻后复校,校过即印,印后复校。"可见,校勘刻印都极精审。毛晋辑《津逮秘书》,有明崇祯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是书取名于《水经注》"积石之石室,有积卷焉,世士罕津逮者"之意。毛氏得沈士龙、胡震亨《秘册汇函》之残版,增以闵无衡所藏稿本及自己所藏秘籍汇编成书,共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所辑内容多为宋元以前人著述,不尽为子史要籍,艺术、占验、题跋、小说等类均杂陈其间,且一改明人好割裂删节之弊,以全帙为多。

总的看来,明代丛书的编纂与其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相同步,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喜藏书,官至工部侍郎。是书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阳羡陈于廷刊本。是编所辑计一巨二十一一种,分卷编排,共二百十六卷,多为明开国初至嘉靖问朝野史事杂记。其中函括明人说部多种:《青溪笔谈》、《翦胜野闻》、《玉堂漫笔摘钞》七卷、《金台纪闻》、《水东H记》、《风洲杂编》、《医闾漫记》、《庚巳编》、《四友斋丛说摘钞》七卷、《菽园杂志摘钞》七卷、《留青日札摘钞》四卷、《苏淡》.《病逸漫记》、《前闻记》、《寓圃杂记》、《蒹葭堂杂著摘钞》 ·卷、;匕:酉委谈摘录》一卷、《志怪录》、《涉异志》、《奇闻类记摘钞》四卷、《闻纪训》、《新知录摘钞》一卷等。这些时贤所著笔记小、说,对了解凋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大有裨益,但其中多删节、摘钞本。

明人又别出心裁,专辑某一时期的著作成编,主要集中于汉魏与唐宋两个时期。程荣(明代歙县人,万历二卜年刻《汉魏,丛书》)辑《汉魏丛书》被认为是第一部名实俱备的丛书,有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刊本。是书原为明嘉靖中括苍何镗所辑,收录汉魏及两晋南北朝的古经逸史、稗官野乘之作近百种,未曾刊行。、万历二十年(1592),新安程荣选刊其中的i十八种行世,其中"史籍"收有《穆天子传》、《西京杂'记》,"子籍"收有《新序》、《说苑》、《神异经》、《别国洞冥记》、《述异记》、《赵15-燕外传》、《古今刀剑录》等小说。所以,虽然经!起在其中占。很大比重,在本文的论述中却不能不捉及。万历二卜年,又经何中允补刻成《广汉魏丛书》,增至七fJ六种,另有清嘉庆中刊本。增补后,小说篇目更为丰富,"别史"在原来的篇目基础上增加T《吴越春秋》、《越绝书》、《汲冢周书》、《汉武帝内传》、《杂事秘辛》、《神仙传》、《高士传》等,"载籍"增加了《搜神记》、《海内十洲磷、《述异记》、《续齐谐记》、《拾遗记》、《博物志》、《华阳国志》等。清初流传渐稀,书坊多以建阳书林所刻《汉魏名文乘》集中出现在嘉靖、万历之后。、明人务博好奇,不仅收录汉魏的志人、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也及时收录当代人的作品,巧立:名目以吸引读者。何伟然编《广l快书》,"所采皆取明人说部,每一书为一卷,卷帙多者则删列其文...立:各旋异,有曰《一声莺》者、有日《有情痴》者、有日t《照心犀》者、有日《呕丝》者。所渭万病可医,俗不可医欤。从先尝选明一代布衣之诗,名《布衣权》,惟紫淀老人张文峙家藏有写本。,明季兵燹,遂亡佚。,而《快书》百种,最下最传。、盖其轻儇佻薄,与当时士习相宜耳。"①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文化的趋俗倾向由此可见一斑,这有利于小说的传播。同时,明代丛二抟纂刻的商业色彩强烈,坊贾的深入参与使丛书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既有《占今逸史》、《津逮秘书》这样收录完整、校勘精良的丛书,也有书贾为速售牟利而杂凑摘钞的丛书。沈节甫《纪录汇编》,"其中j卣关典故者多已别本自行,其余如王世贞(1526~1590)《明涛评》之类,则文士之余谈,祝允明《志怪》之类,又小说之末派。,一概阑入,未免务博好奇,伤于冗杂。且诸书有全载者,有摘钞者,甚或有一书而全录其半、摘钞其半者,为例亦复不纯。卷帙虽富,不足取也。"④关于《格致丛书》,《四库总日》则称"是编为万历、天启问坊贾射利之本。杂采诸书,更:易名目,古书一经其点窜,并庸恶陋劣,使人厌观。且所列诸书,亦无定数。随印数十种,随刻一目录,意在变幻,以新耳目,冀其多售。故世间所行之本,部部各殊,究不知其全书凡几种。"像上.述随意割裂增删原书、更改书名,以新耳目,期冀多售的情况,在明代.分普遍,为清人所鄙薄。然而对于多数渎者而言,说部的作用,主要在于娱乐,其体例与内容的严谨倒在其次。坊贾这种低劣的做法,使得小说往往以不同的面目反复出现,增加了其传播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倒不尽然是坏事。

三、清代综合性丛书的编纂刊刻

清代综合性丛书的编纂刊刻情况大致可分以下四个时考察:

(一)清代前期:(清初至《四库全书》编撰以前)

"洎夫清人人据之初,江南历尽浩劫,一般忧时之士,嗜古之徒,惧古籍之沦亡,斯文之中绝,若晋江黄虞稷、祥符周在浚,爰有《征刻唐宋秘本书启》。清代刊刻丛书之风,实由是目启之也。"Q)可见,清人刊刻丛书,志在传播古籍的目的非常明确。

清初刻书,仍沿明季之习,摭拾小说,广辑遗闻,意在资奇集异,广博见闻。这一类丛书主要包括:《秘书廿一种》,汪士汉辑(此书乃是汪于康熙七年l668据《古今逸史》重编)。是书取明吴瑁(万历间新安人) 《古今逸史》刊版重为编辑而成,收《汲冢周书》以下二十种古代逸史,多为说部:《汲冢周书》、《吴越春秋》、《拾遗记》、《山海经》、《博物志》、《续博物志》、《博异记》、《高士传》、《剑侠传》、《楚史椿杌》、《列仙传》、《集异记》、《续齐谐记》等。是书有康熙七年(1668)新安汪氏刻本、乾隆七年(1742)文盛堂刻本、嘉庆九年(1804)宝荣堂刻本。书院藏书多有此书。汪士汉又辑有《秘书二十八种》,此书较前者另多八种,实际上是前者的增补本,有嘉庆九年新安汪氏刻本、嘉庆十三年(1808)补刻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可以见出此丛书在清代之盛行。此外,吴震:方l辑《说铃》也颇盛行。《说铃》之后集、续集收录的几乎都是清人的说部,多达二十一种。其中后集收录了陆次云《湖蠕杂记》、花村看行侍者《淡往》、余怀《板桥杂记》、陈尚古《簪楼杂说》、虞兆瀣《天香楼偶得》、王逋《蚓巷琐语》、徐岳《见闻.录》、陆圻《冥报录》、释戎显《现果随录》、杨式传《果:嘏见闻录》、徐庆《信征录》、吴陈琰《旷园杂志》、吕种玉《言鲭》、东轩主人《述异记》、董含《尊香赘笔》、钮弱《觚剩》;续集收录了壬崇简《谈助》、熊赐履《迩语》、宋辇《筠廊二笔》、王士稹《池北偶谈》等。这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清初文言小说创作的实绩。此丛书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续集五十一年(1712)序刊本,道光五年(1825)聚秀堂刊本。

至曹溶(崇祯十年l637进士,官至户部侍郎,J3。东布政使,喜藏宋元人著述,有《静惕堂书目》)之编《学海类编》,乃改明人习气。其首列选录之旨,取择甚严,力矫明季刻书:之弊。凡昔人已刻之书,及荒诞不经,茶酒说部之书,皆不入j杀。其选持标准规定十四个"不录",如"诬妄之8不录","志怪之书不录","因果报应之书不录","荒诞不经之书不录","不全之'中s不录"等。检视其书,几乎不涉小说。这从书籍编纂的角度看,固然是"选择精严,无滥收者,亦可谓富而美矣":但在内容收录上严格拒斥小说,却反映了小说观念的倒退,利于小说艺术之发展。当时颇具影响的其他丛书,如《通志堂经解》,系纳兰性德(1655--1685)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名钞}稿本一百四卜种,后刻成一千八百余卷;《正谊堂全书》则张昀行(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任福建巡抚时一面集诸生讲授,一面搜集先儒著述,校刊而成,均为宋以来理学家的代表性著述。以上丛书具有开启风气的作用,它们体现出的学术化倾向日益显著,收录书目完全摒弃说部。这种风气到清代中期以后,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愈演愈烈。此外,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丛书,如《檀几丛书》、《昭代丛书》以收录清代小品书籍为主,对子部杂著,裒辑丛残,以便检寻,而其间所录说部则寥寥。《楝亭藏书》、《闾丘辩囿》、《砚北偶抄》等皆属此类。

(二)清代中期:(乾嘉时期至道光中期)

官方纂刻丛书 清代中期刊刻的丛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出其右者。这一时期首先是以官方大型丛书的编纂为起点的: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高宗诏儒臣辑《永乐大典》散见之书,征集天下遗集,汇为《四库全书》。又择人所罕见有裨实用者,以木活字排印,共得一百三十八种,名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①是书大部分为宋元人著述,间以汉唐之书。检视其子部,收录有部分宋人小说,如朱翌《猗觉寮杂记》、吴曾《能改斋漫录》、张溟《云谷杂记》、司马光《涑水记闻》、王谠《唐语林》、刘祁《归潜志》等。殿本校勘精审,刊刻精良,传本较少,在保存和传播方面,功不可没。各省先后据殿本雕版翻刻,有乾隆中浙江重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书局刊本、乾隆四十二年(1777)福建刻同治递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增刊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广雅书局刊本。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从其图书来源看,有各省采进本、私人家藏本、永乐大典本、内府本、敕编本、通行本,搜罗遗籍,包罗古今。尽管其在小说观念上,越过了唐传奇而返本归源到汉魏六朝小说的小说观念,在著录时严格遵循信与雅的标准,只收录汉魏小说的三种主要类型杂事、异闻、琐语而蝗瞎倍吝捌E际存外.①侗其对于历代书目中说部分类和收录混者,概不泛登"①,但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如《独醒杂志》、《梁溪漫志》、《猗觉寮杂记》、《对床夜语》、《钓矶立谈》、《洛阳缙绅旧闻记》、《四朝闻见录》、《清虚杂著》、《归潜志》、《碧鸡漫志》、《默记》、《江淮异人录》、《南窗纪谈》、《清波杂志》、《侯鲭录》、《渑水燕谈录》、《吹剑录外集》等,皆为宋人之作。其中"有向来藏彝家仅有传钞而无刻本者;有时贤先辈撰著脱稿而未流传行世者;有刻本行世久远,板散亡者:有诸知不足斋丛书》及其影响乾嘉以降,丛二捂刊刻之风虽盛,数量众多,重视版本,校勘精审,刊刻也多精良,但内容一L以经史类书籍为主,子部书籍即使稍涉,亦以有裨实学为标准,基本上不包括说部。备受人们称道的《微波榭丛书》、《拜经楼丛书》、《经训堂丛书》、《抱经堂丛书》、《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问经堂丛书》、《士礼居丛书》、《读画斋丛书》等,莫不如此。这一时期丛书的辑刻者多为经学家、藏书家,故尤重版本及内容的取舍。谢国桢将这一时期的丛书刊刻分为四派:目录派、板本派、校雠派和综合派,前三派在编纂丛书时,对小说的取舍都非常审慎,但也不完全排斥小说。如属于目录派的鲍廷博(1728一l814)曾辑刻《知不足斋丛书》。虽然是编"搜集先儒论著,凡有涉于经史诸子,取其羽翼经传,裨益见闻者,方为人集。余若诗话说部,亦必以能挖扬风雅者为主。至于无裨于学术翌凤(吴县人,嘉庆时诸生)、朱文藻等人校勘,"凡百数十种皆善本,无伪书、俗书得问厕焉"。7∞《知不足斋丛书》在当时备受推崇,影响极大。之后的高承勋之《续知不足斋丛书》、佚名之《仿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之《后知不足斋丛书》等,皆为鲍书之续者。

张海鹏所辑刻的丛书及其影响 同时,谢国桢归人综合派的张海鹏所辑刻的几部大型丛书也极为引人注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张氏尝云:"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上以寿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来之沾溉"。其刻丛书一传播图籍,嘉惠后学的意图不言而喻。张氏取毛晋汲古阁之《津逮秘书》而损益之,辑为《学津讨源》。"是书所收皆四库秘钞。有裨经史实用之书,每书之后,皆附《四库提要》,其无提要者,并撰跋尾,详述其书之始末原委。《津逮》所收,终于元代,兹书由上古以迄明代,所辑皆本原书,无一删节,凡一百七十余种,取刘勰《新论》:'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之意,定名为《学津讨源》。"①是书有嘉庆十年(1805)虞山张氏照旷阁刻本。是书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九诸集集中收录了自晋至宋的说部,颇有可观之处。然其"凡例"云:《津逮》中的伪妄之书,如《杂事秘辛》、《焚椒录》、《扪诗新话》等一律删除不录,也可以见出乾嘉学派之影响,于小说的流传而言,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阻碍。继《学津讨源》之后,张氏又广采四部,汇为《墨海金壶》,收书凡一百十五种,"斯集搜罗之广博,加以雠对精谨,吾知学者于此不特书多未见,且又得善本而读之,其获益岂不宏哉!"④从其子部书目看,自汉至明的说部都有所收录,篇目较丰富。嘉庆中,张氏又有《借月山房汇钞》之刻。其自序称:"兹刻悉取诸近代,论必雅而不俚,事必信而可考,言必实而可施诸用"。正由于此,虽然是编所收皆为子部,但小说家言并不多,仅收录了少量明清人的说部,如王鏊《震泽纪闻》、钱希言《戏瑕》、李本固《汝南遗事》、王世贞《觚不觚录》、王应奎《柳南随笔》、汤士聪《玉堂荟记》、徐复祚《花当阁丛谈》等。是书及《墨海金壶》残板后来均归钱熙祚,钱氏取《借月》复增为二十集一百三十七种,更名《指海》;《墨海金壶》则增辑为《守山阁丛书》,刊刻后又被流传...总的看来,张海鹏辑刻丛书,深受乾嘉学风影响,在书目选录时,强调雅驯和信实可考,在小说观念上体现出了一种倒退的倾向。

《龙威秘书》、《函海》及一些小型丛书 从小说收录的角度看,清代中期最值得注意的丛书是马俊良辑刻的《龙威秘书》。

马氏"爰取汉魏以来丛说之隽雅者,汇成一书,收书凡一百七十七种,十集,前九集贯以类名并有马氏序言。其一至五集的内容多为清以前的小说与笔记杂著:一集《汉魏丛书采珍》、二集《四库论录》、三集《历代诗话》、四集《晋唐小说畅观》、五集《古今丛说拾遗》,与他书相较,收录的说部尤为丰富。第七集《吴氏说铃揽胜》,实由吴震方《说铃》采入,收录了不少清人的笔记小说。是书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门马氏大酉山房刻本、世德堂重刻本。清代书院多藏有此书。

《函海》李调元辑,有乾隆中绵州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印本,道光五年(1825)李朝夔补刊印本。检其书,于子部笔记杂著甚详,由汉迄清多及百种,特别是第六函收录宋人小说丰富。但专主全蜀人物,不及其他。此丛书坊间翻刻甚多,流传较广,又有光绪七年至八年(1881-1882)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小字刊本,与前述大字本内容有所不同。

清代中期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小型丛书中收录的文言小说。如卢见曾辑《雅雨堂丛书》、陆煊辑《奇晋斋丛书》、任兆麟辑《述记》、金忠淳辑《砚云》、佚名辑《敬修堂丛书》等,都收录了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都是清以前的作品。袁栋《书隐丛说》十九卷,杂钞小说家言,参以己意之议论,亦颇及清代见闻。(三)清代晚期(道光后期至清末)

清代晚期的丛书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私人刊刻的丛书。尽管自道光后期开始,内忧外患不绝,但私人刊刻丛书之风却长盛不衰,占了这一时期所刻图书的绝大多数。但除《粤雅堂丛书》等少数几种外, 一般规模都不大,不像此前的丛书,收录书目动辄达百余种。在内容上则宋元旧作与明清人的作品并重,不拘泥于经史著述,广泛收采子部杂著,但真正属意于说部辑录的并不多。试择以下稍具影响者说明之。

《粤雅堂丛书》,伍崇曜辑,清道光末至光绪初南海伍氏刊本。"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广东海南人。父秉镒,当时粤中与海外贸易有'十三洋行',秉镒为最后办行者。崇曜中乡举,喜与士大夫游,好刻书,是则刊刻丛书之风由缙绅士夫,延及拥有游资贸易海外止商人矣。"①是书总计三编三十集一百九十种,收录小说若干,一编中的小说既包括宋人之作,亦有明清时人的作品,如:钱易《南部新书》、龚明之《中吴纪闻》、焦兹《焦氏笔乘》、厉鹗《东城杂记》、徐贞明《潞水客谈》、张岱《陶庵梦忆》。三编中收录的篇目则较传统,如《十洲记》、 《洞冥记》、《牛羊日历》、《三水小牍》、《汉武故事》、《汉孝武内传》、《殷芸小说》、《大业杂记》、《绿珠传》等。

《琳琅秘室丛书》,胡埏(道光间人)辑,清咸丰三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排印本,董金镒校、光绪十三年(1887)会稽董氏云瑞楼木活字排印本,光绪十四年(1888)会稽董氏取斯堂木活字排印本。是编凡四集三十种,收录小说数种,如《茅亭客话》、《续幽怪录》、《列仙传》、《疑仙传》、《幽明录》、庄绰撰《鸡肋编》、《角力记》、《绿珠传》、《李师师外传》,多为宋人之作,校勘皆精审。

《艺苑捃华》,顾之逵辑,有同治七年(1868)务本堂刊本。书辑汉唐著述四十八种,其中晋唐小说三十四种。清人赵怀玉《艺苑捃华》"序"云此书缘起:"小读书堆主人插架既富,尤嗜说部,丹黄之余,摘择善本,仿《百川学海》,荟而梓之。"但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以为:"顾氏为著名藏书家,是书所收,率见《龙威秘书》、《唐人说荟》,以其收藏之富,鉴别之精,不当简陋如此。盖书贾从《龙威秘书》等丛书中随意抽取、杂凑而成。"④

《十万卷楼丛书》,陆心源(1834-1894)辑,有光绪中归安陆氏刊本。陆氏为清末海内四大藏书家之一一,藏书约十五万卷,多有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是书凡三编五十种,多为传世较少的唐、宋、元人著述,内容以医书、笔记为主。其中第三编收录了自汉至宋的文言小说多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续谈助》、《十洲记》、《洞冥记》、《牛羊日历》、王曾《沂公笔录》、《三水小牍》、《汉武故事》、《汉孝武内传》、《殷芸小说》、《大业杂记》、《绿珠传》、《云烟过眼录》、《云烟过眼录续集》等,所据底本则为宋元善本和旧抄本,陆氏又自加校勘,较为精审。

《啸园丛书》,葛元煦(清末人,光绪二年l876编有《沪游杂记》)辑,光绪九年(1883)序仁和葛氏刊本。此书所收,多为子部杂著,凡六函,其中二、三、四函收录说部多种,侧重予清人的笔记小说,如汪琬《说铃》、杨夔生《匏园掌录》、张潮《幽梦影》、彝山草衣《幽梦续影》、顾禄《清嘉录》、徐逢吉《清波小志》、陈景钟《清波小志补》、王士稹《说部精华》等。

《随盒徐氏丛书》,徐乃昌(1868--1943)辑,光绪至民国间南陵徐氏刊本。是编所收,皆据宋元旧本影印,版本精良。小说有《吴越春秋》、《中朝故事》、《云仙散录》、《述异记》、《续幽怪录》等。

其二,新兴报馆、书局刊刻的丛书。

《申报馆丛书》,尊闻阁主辑,光绪中申报馆排印本。其正集分十类:古事纪实类、近事纪实类、近事杂志类、艺林珍赏类、古今纪丽类、投报尺牍类、新奇说部类、章回小说类、丛残汇刻类、精印图画类。其中新奇说部类收录的都是近人新撰的文言小说,强调作品的内容新奇与时效性。该丛书的编辑一改从前有裨实用、重雅驯的标准,以娱乐功能和普通市民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大胆地将章回小说一并纳入刊刻,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新兴报馆的特色,也是晚清时代风气使然。

《申报馆丛书续集》为缕馨仙史(蔡尔康)辑,在文言小说的收录方面更趋宏富。除了"说部类"所列《耳邮》、《浇愁集》、嫫史》、《闻见异辞》、《山中一夕话》五种外,其他各类都采摭了大量说部。其中以"纪丽类"收录的小说最丰富,辑者将一些小型丛书复加汇录,包括钱徵、蔡尔康辑《屑玉丛谈》初集、二集、三集、四集,杨引传辑《独悟庵丛钞》,金忠淳辑《砚云甲编》与《砚云乙编》,申报馆辑《续异书四种》。这些小型丛书内容以明清笔记小说为主,问有子部杂著及诗文集!.其注重文学性与时效性,与正集一脉相承。他如"掌故类"中有岳珂《程史》、祝允明《野记》、昭裢《啸亭杂录》、刘健《庭闻录》;"谈艺类"有王士禳《香祖笔记》、王应奎《柳南随笔》、方溶颐《梦园丛说》、郑锡祺《零金碎玉》,小说亦占据相当位置。

又有《申报馆丛书余集》,不分类,其中章回小说数量之多尤其引人注目。文言小说亦为数不少,都是清人的作品:刘廷玑《在园杂志》、百一居士《壶天录》、俞梦蕉《蕉轩摭录》、泖滨野客《解酲语》、潘纶恩《道听途说》、冯氏辑又经汪人骥重辑《昔柳摭谈》、见南山人《茶余谈荟》、曲园居士《荟蕞编》、许仲元《三异笔谈》、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吴绍箕《四梦汇谈》、张培仁《妙香室丛话》、曾衍东《小豆棚》。

其三为官书局刊刻的丛书,其中收录的小说情况详见《官书局与文言小说的传播》一节,此不赘述。


第三节 影响深远的明清小说类丛书


丛书对于说部的保存和流传之功尤巨。清人顾千里说:"说部之书盛于唐宋,凡见著录,无虑数千百种,而其能传者,则有赖汇刻之力居多。盖说部者,遗闻轶事、丛残琐屑,非如经义史学诸子等,各有专门名家,师承授受,可以永久勿坠也。独汇而刻之,然后各书之势,常居于聚,其于散也较难。储藏之家,但费收一书之劳,即有累若干书之获,其搜求也较便。各书各用,而用乎此者,亦不割弃乎彼,牵连倚毗,其流布也较易。故自左禹圭以下,汇刻一途,日增月辟,完好具存。"①由于明人酷嗜说部,务博好奇,故明代小说类丛书的纂刻更是如火如荼,影响及于清代。"自明以来,刊印丛书,厥风丕炽,争奇斗妍,或夸其博而扩其量;或矜其精而美其质。于是网罗散佚,垂绝之绪赖以不堕者有焉;校理秘文,复出之本后来居上者有焉。"④。在汗牛充栋的小说类丛书中,以下面的三个系列最具影响力。

一、《古今说海》及其后来之作

《古今说海》③,明陆辑(1515--1552)编辑。明唐锦《古今说海》"引"称此书:"凡古今野史外记、丛说脞语、艺书怪录、虞初稗官之流,其问有可以裨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者,靡不品骘决择,区别汇分..勒成一书,列为四部,总而名:之日《古今说海》,计一百四十:二卷,凡一百三十五种。"其说渊一部,除宋、明所著四种,余皆自《太平广记》录出,而没其撰人出处。而其余明人杂纂,聚]受杂猥鄙之书,而割裂便订,颠倒错缪。甚至杜撰书目,妄题撰人,移甲作乙,以伪为真,纷然淆乱,至于不可究诘,诚所谓灾梨:涡枣矣。①今有嘉靖甲辰(1544)云间陆氏俨山书院刊本,清道光元年(1821)苕溪苕氏酉山堂刊本,宣统元年(1909)J==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本等。

《稗乘》,明黄昌龄辑,存万历中黄氏刊本。万历戊午(1618),孙幼安得其本,为校正刊行。其类凡四,日史略、曰训诘、日书家、日二二氏。凡采用书四十二种,然多所删削,不载全文,随意钞撮,颇嫌芜杂。②但书中采摭明人著述颇丰,及时反映了明人的仓0作实绩。

《稗海》④,商溶(万历会稽人)编辑。书收晋唐至宋元小说及笔记杂著十函四四九卷。书有万历中会稽商氏半野堂刊本,清康熙中振鹭堂据以重编补刊,清乾隆中振鹭堂又修补重订。黄宗羲《天一阁藏=陪记》云:"越中藏书之家,钮石溪世学楼其著也。余见其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商氏之《稗海》皆从彼借刻。"故书中颇有些罕见之书,为时人所重,如《梦溪笔淡》初版三十卷,早已亡佚。现存二十六卷本,至迟在南宋:功年之前已流行。又有沈括补稿及后人辑补的《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稗海》最早将其原书与补、续合编成册刊行。其他如《墨庄漫录》、《补侍JL/I,名录》、《续补侍JL4",名录》当时亦属罕见。《稗海》后来又衍生出《说海汇编》、《博古存什》、《秘书五十种》多种,可见其影响之大。④

《古今名贤说海》,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隆庆辛未自序一首,题日"飞来山人"。所录皆明人说部,分为十集,以十干标目。自陆粲《庚巳编》以下凡二十二种,种各一卷,皆删节之本,非其完书。考明陆楫有《古今说海》一百四十二卷。此似得其残缺之板,伪刻序目以售欺者也。②之后的《名贤汇语》二十卷,不著编辑者名氏,前亦有隆庆辛未自序,亦称"飞来山人",序词鄙陋,疑为坊贾之笔。其书节录明人小说二十种,种为一卷,皆题日某地某人言,尤为杜撰,殆又从《古今名贤说海》而变幻之耳。③

《古今说海》是明代小说类丛书的起点,此后继之者迭起,今仅举其肇牮大者。《古今说海》'在编纂方面的弊端,在以后的小说类丛书中包括类书和总集的编纂中也都普遍存,此即鲁迅所谓由于"贾人贸利,撮拾雕镌,如《说海》,如《古今逸史》,如《五朝小说》,如《龙威秘书》,如《唐人说荟》,如《艺苑捃华》,为欲总目灿然,见者眩惑,往往妄制篇目,改题撰人,晋唐稗传,黥劓几尽。"④他自己就被《唐人说荟》瞒过多年。叶德辉对此最是痛恨,曾说明人好刻书,而最不知刻书,"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①然而,这种做法固然蒙蔽耳目,对研究相当不利,但是对于仅为消遣的小说读者来说却并无大碍。事实上,读者对这种有失严谨的编纂方式并不以为意,它们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上述丛书在明清都有多种刊本,一版再版,可知它们是受到当时读者欢迎的。

二、《顾氏文房小说》及其影响

《顾氏文房小说》,顾元庆(1487-1565)编辑,有明嘉靖中顾氏夷自斋刊本。,书收汉魏至宋代文言小说四十种合刻成帙。,此编在明清影响极大,颇为文士和藏书家珍重,毛晋、黄丕烈皆视之如珍宝。黄丕烈(1763--1825)《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著录顾刻《开元天宝遗事》二卷,云:"《开元天宝遗事》上一V,《顾氏文房小说》本也。书仅明刻耳,在汲古毛氏时已珍之,宜此时视为罕秘矣","阳山顾氏名元庆者,在吴中为藏书前辈,非特善藏而又善刻。其标题《顾氏文房小说》者,皆取古书刊行,知急所先务矣。此《开元天宝遗事》虽未知所从出之本云何,然借西宾陆拙生藏《历代小史》本证之,彼已脱落几条,是此本为善。闻周文香严有元刊本,当假勘之。唐朝小说尚有《太真外传》、《梅妃传》、《高力士传》,皆入《顾氏文房小说》。向藏《梅妃传》,亦顾本《太真外传》别一钞本,《高力士传》竟无此书,安得尽有顾刻之四十种耶!以明刻而罕秘如是,:直毛氏之珍藏于前,而余亦宝爱于后也。"①

顾氏又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存明正德、嘉靖间阳山顾氏家塾刊本。书中主要收录明人笔记杂著,包括顾氏自著者七种,仅间以宋元之作四种:徐显《稗史集传》、《西征集》、《避戎夜话》、《清夜录》。其所收小说,多为早期的刊本,如《云林遗事》从都穆《谈纂》中辑出,首次刊行;王达《景仰撮书》也是首见于此书,为明代文言小说的渊薮,引发了明人对当代作品的关注。明范钦《烟霞小说》(有万历十八年l590刊本)、明佚名辑《五朝小说》之《皇明小说》皆专收明人说部,《稗乘》亦多明人之作。

此后有《广四十家小说》。②书中采摭说部及杂著四十种合为一编,有八种明人作品和宋人之作二种与《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重复。其中多选唐宋说部名篇和祝允明、文徵明等明代著名文人的作品。明人袁襞合辑《顾氏文房小说》和《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成《四十家小说》、《后四十家小说》。其中除《读书笔记》、《梅花村》、《历代帝王传国玺谱》、《丹青志》等少数杂书外,多为说部。

明人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观念,具上"小说"之名,对于小说的保存和传播,扩大小说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五朝小说》及其影响

在明代诸多小说类丛书中,容量最大、收录最称宏富者当推佚名编辑的《五朝小说》。其中《魏晋小说》收传奇、志怪、偏录、杂传、外乘、杂志、训诫、品藻、艺术、纪载十家一百十九卷;《唐人小说》收偏录、琐记、传奇三家一百f八卷;《宋人百家小说》收偏录、琐记、传奇三家一百五十二卷;《皇明小说》收各体小说一百零九卷。①是编体大』~博,但其中部分篇目系从前人书中窃取,;苜改题篇名作者,混淆视听。明代又有佚名辑《五朝小说汇编》十六卷,题"元陶宗仪辑",存万历刻本。所收与《五朝小说》多不相同。共收魏晋以降笔记杂书一百种,数十种为明人之书,如陈继儒《梅花楼记》、江盈科《书买愁村》等,为明末人伪托之作。②编纂者名之日《五朝小说汇编》也是欲借助《五朝小说》的巨大影响而广'其传。

清人陈世熙据《五朝小说》中明桃源居士所辑《唐人小说》,增补而成《唐人说荟》。《唐人说荟》"例言"说:"旧本为桃源居士所纂,坊间流行甚少,计一百四f四种;每种略取数条,条不数事。今复搜辑四库书及《太平广记》、《说郛》等,得一百六十四种,间有意绪可采者附益之"。③乾隆五十七年(1792)挹秀轩以《唐人说荟》刊行。编纂者传播小说的意图也很明确,陈世熙以袖珍版刊刻《唐人说荟》,就是因为"卷帙繁赜,颇碍行笈,兹易为袖珍,俾好古者便于取携。"嘉庆{-一年(1806)王文浩又以《唐代丛书》为名翻刻陈书。之后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序刊本、宣统三年(1911)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等,皆题《唐人说荟》,可见此书流传广远,一直到民国仍然很流行。鲁迅说:"《唐人说荟》也称为《唐代丛书》,早有小木板,现在却有了石印本了,然而反加添了许多脱落,误字,破句。全书分十六集,每集的书目都很光怪陆离,但是很荒谬,大约是书坊欺人的手段罢。只是因为是小说,从前的儒者是不屑辩的,所以竞没有人来掊击,到现在还是印而又印,流行到'不亦乐乎'。"④

清人吴为楫编《宋人小说类编》及其《补钞》也是由《五朝小说》直接衍化而来,有同治八年(1869)自序本。书取《五朝小说》的《宋人百家小说》一百五十二种,摘录而成,分三十二类。后续补其中的十八类成《宋人小说类编补钞》。

叶德辉(1864--1927)辑《唐开元小说六种》与《五朝小说》及《顾氏文房小说》同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叶德辉《重刻唐人小传三种序》云:"顾元庆《文房小说》四十家中,多唐宋人秘笈,亦有收入陶九成《说郛》、陆楫《古今说海》、冯犹龙《五朝小说》诸书者。但文有节删,又时多讹字,均不及顾刻之精。然自明至今,全帙最少。乾、嘉时,藏书好事如孙星衍、黄丕烈诸先生,其流传书目题跋,孙全无一种,黄则仅有二种,是其珍秘可知","则余幸而有之,宜刻之以公诸天下矣"②。由此可知叶氏是受到《五朝小说》等书的启发,意图是使自己的珍藏公诸天下。是编收唐宋人记明皇轶事小说六种:《次柳氏旧闻》、《杨太真外传》、《梅妃传》、《李林甫外传》、《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前五种采用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本重刊,后一种用缪荃荪《云自在庵丛书》本,并据《五朝小说》本校勘补录。其《重刊次柳氏旧闻序》称:"余校此书以明顾元庆《文房小说》为主,参以《五朝小说》、《明皇十七事》,于其异处,条举于后,即显然讹误,亦但校讲以存其真。诚以《说郛》原本久已失传,今世所行为康熙时陶埏重编之本,不如《文房小说》、《五朝小说》刊行在先,字句纵有不同,固犹存古本涯略也。然今行《说郛》中,此二书究于《五朝小说》无所差异,其于各种亦必无所出入,是则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各明一义耳,"0,

总之,上述三个系列的小说类丛书,或收录广博,或以版本稀见为时人所重。其中又多有藏书家的私刻本,在收录书目时体现出独到的眼光,校勘也比一般的坊刊本精良。故一书出即引发多种丛书的编纂,影响远及清末。



2010/7/26 9:30:06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可与老师课堂笔记参看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