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飞 | 《十洲记》版本及佚文考述
发起人:rainning  回复数:0  浏览数:7107  最后更新:2019/9/25 22:46:45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9/9/25 22:46:29
rainning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86
注册时间:2009/12/25
王林飞 | 《十洲记》版本及佚文考述
《十洲记》版本及佚文考述

王林飞

(湖南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  益阳413000)

摘要:《十洲记》问世以后,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明代目录学著作大多列入史部地理著作,清代目录著作皆列入小说类,反映了小说观念的变迁。《十洲记》的版本,宋代尚存三种,明代时期版本繁多,清代版本多承继明代版本。明代《顾氏文房小说》本《十洲记》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根据已有研究,共辑录佚文七条。

关键词:《十洲记》;版本;佚文




《十洲记》,又名《海内十洲记》《十洲三岛记》《海内十洲三岛记》《十洲仙记》 。文言小说,一卷,旧题东方朔撰。《汉书•东方朔传》及《汉书•艺文志》皆未载录。东方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又“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兒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 则《十洲记》作者系托名于东方朔。光绪三十二年(1906),陆绍明在《月月小说发刊词》称《海内十洲记》“好言神仙,字字脉望。道家之小说,曼倩为圭臬,而庄周为蒿矢。” 其后,《十洲记》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鲁迅认为该书是“方士窃虑失志,藉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严懋垣认为《十洲记》是道家思想的产物 。李剑国认为成书于东汉末期,“最晚亦不可能出自魏后。” 李丰楙认为《十洲记》是东晋道士王灵期所构造 ,王国良则认为成书于南朝宋、齐年间 。从《十洲记》内容和后世引述情况来看,成于汉魏年间较为合理。

一、历代书目著录简况

《十洲记》,历代公私目录皆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地理类著录,《通志•艺文略》列入地理名山洞府类。《新唐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宋史•艺文志》道家附神仙类则作《十洲三岛记》,皆题东方朔撰。晁载之《郡斋读书志》列入传记类,引《汉书•东方朔传》赞言,谓此书是后世附会之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列入小说家类,言其诡诞不经为他人假托。《文献通考•经籍考》抄录入小说家类。

明代《道藏目录详注》列入道家记传类,不题撰者。《宝文堂书目》列入子部杂家,《红雨楼书目》列入史部总志类,《世善堂藏书目录》列入史部方州各志,《百川书志》列入史部地理类,《国史•经籍志》列入地理名山洞府类,《传是楼书目》列入史部别志类,《绛云楼书目》列入史传记类。《澹生堂藏书目》列入史部图志山川类,《十洲记》,一卷,东方朔。附有小注:说钞本、广秘笈本、逸史本、四十家小说本。 胡应麟云:“《神异经》《十洲记》俱题东方朔撰,悉假托也。其事实诡诞亡论,即西汉人文章有此类乎?《汉志》有《东方朔》二十篇,列杂家,今不传,而二书传。甚矣,世好奇者众也。” 亦认为《十洲记》系后人假托。

清代《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书目答问》《皕宋楼藏书志》列入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家异闻之属著录,谓书中“盛称武帝不能尽朔之术,故不得长生。则似道家夸大之语,大抵恍惚,支离不可究诘。”《八千卷楼书目》列入小说家类异闻之属,《郑堂读书记》列入小说家类异闻之属。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记录《魏晋百家小说十二种》,卷七外乘家列《海内十洲记》。

二、《十洲记》版本述略

《十洲记》现存版本颇多。宋代的三个版本非全本,以摘录为主。明代版本较多,多为后世承袭,辗转利用。

(一)宋代版本

北宋张云房编纂《云笈七签》,卷二六收录《十洲海岛》,序前无十洲简目,然每节以对应洲岛名为小标题,依次介绍十洲:祖洲、瀛洲、玄州、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沧海岛附);三岛为昆仑、 方丈(扶桑附)、蓬丘。与世传《十洲记》比,似有错简之处,如“天帝君总九天之维”至结尾,此段文字《云笈七签》本窜入到蓬丘,另有几段文字亦属乱窜,疑为刻印窜列。张君房《云笈七签序》云“采摭机要,属类于文”,“考核类例,尽着指归”,则其编书未取全本,仅为摘录。或据北宋以前本刊印,故仍具有校刊价值。北宋晁载之编《续谈助》,卷一摘钞《十洲记》,无十洲简目,末有跋语,先录《十洲记》序语,再下按语云:“朔虽多怪诞诋欺,然不至于著书妄言若此之甚。疑后人借朔以求信耳!” 又因文中规谏之意,故广为抄录。南宋潘自牧编《记纂渊海》,卷八六收录《十洲并序》,无十洲简目,以序开始,以蓬丘结束,末尾题东方朔《十洲三岛记》,内容基本承袭《云笈七签》而略有删节。

(二)明代版本

明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收录《十洲记》,无十洲简目,《道藏•正一部》收录无名氏《五岳真形序论》,实为《十洲记》删节本。《道藏•太玄部》录《云笈七签•十洲三岛》,无十洲简目,题为:宋朝奉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赐绯鱼袋借紫臣张君房集进。明万历时期张萱清真馆订刊本《云笈七签》,在总目里罗列十洲三岛名称,卷二十六录《十洲三岛》,题为宋张君房辑,明张萱订,内容与道藏本《云笈七签》一致。

顾元庆辑《阳山顾氏文房小说》,录《海内十洲记》,有十洲简目,比较完善,内容与《道藏》本几乎相同,仅有个别字句相异。吴琯编《古今逸史》,卷十八录《海内十洲记》,题汉东方朔述,明吴琯校。亦有十洲简目,其顺序及方位与文中十洲描述内容契合。文本内容承袭《顾氏文房小说》本,文字有细微差异。陈继儒纂《宝颜堂秘籍》,其《广集》(亦政堂镌陈眉公家藏广秘籍五十四种)收录《海内十洲记》,题汉平原东方朔纂,明槜李黄承玄校,华亭陈继儒阅。经比对,该本内容亦承袭《顾氏文房小说》本,十洲简目稍有改动。

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 ,收录《海内十洲记》,题汉东方朔著,武林胡潜阅。经比对,除十洲简目稍有差异 ,文本内容与《古今逸史》本《海内十洲记》一致。明末佚名辑《五朝小说》,魏晋小说部分有“苕上野客漫题”之序,言魏晋志怪是“魏晋人以生动之韵,玄澹之致抒写,故风流眉目千古如画。非后世仅掇拾脞谈、隐迹淫俳诡诞而已。” 卷七外乘家录《海内十洲记》,内容出自《顾氏文房小说》本。明末清初,陶珽增补《说郛》成一百二十卷本,卷六十六下著录《海内十洲记》,翻印自《顾氏文房小说》本。闵文振编刻类书《异物汇苑》,卷二《九十九洲》节录瀛洲、炎洲、长洲、生洲、聚窟洲、方丈洲、蓬丘山、昆仑山,卷十节录扶桑。

此外,还有一些版本需继续考索。 《澹生堂藏书目》子部丛书国朝史类著录《吕氏十种书》,收录《十洲記》《岳渎名山记》《洞冥记》《洛阳名园记》《诗品》《画品》《茶经》《禽经》《兽经》《广桑子游》十种书。 未见。《澹生堂藏书目》 子部丛书说汇、杂集类著录《古今说钞》, 收录《穆天子传》《海内十洲记》及南宋周密《澄怀录》等文言小说共28种。 潘建国曾提及该书《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失载。 《千顷堂书目》卷十五子部类书类著录《古今汇说》六十卷,第十五卷为《海内十洲记》, 未见。《古今汇说》为明代藏书家、文献学家司马泰编撰。《十洲记》蓝丝阑抄本一卷,藏国家图书馆。 未见。《说集》六十种明抄本,子目三十为:《海内十洲记》,一卷,题汉东方朔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未见。

又,日本收藏的《海内十洲记》版本有:尊经阁文库藏《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广》本、亦政堂镌《陈眉公家藏广秘笈》本,大阪天满宫御文库藏明刊本(《古今逸史》零本)。 未见。

(三)清代版本

清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比对,四库本《十洲记》承袭《古今逸史》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马俊良辑刻《龙威秘书》十集,第一集为《汉魏丛书采珍》十九种,收录《海内十洲记》,题汉魏从书原本,汉东方朔著,武林胡潜阅。经比对,其内容与《顾氏文房小说》本一致。乾隆五十六年(1791)王谟辑刻《增订汉魏丛书》八十册本,第七十二册收录《海内十洲记》,题为汉东方朔著,峡江郭廷庚校,内容与明崇祯《广汉魏丛书》本《海内十洲记》相同。嘉庆年间所刻明代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 ,收录《海内十洲记》,题汉东方朔著,峡江郭廷庚校。经比对,文本内容亦与明崇祯年间《广汉魏丛书》本《海内十洲记》一致。

顾之逵辑《艺苑捃华》,收录《海内十洲记》,题为汉魏丛书原本,有同治七年(1868)务本堂刊本。经比对,该本内容承袭《顾氏文房小说》本。伍崇曜编辑《粤雅堂丛书》,收书184种,第二十三集收录《续谈助》五卷,卷一即为《十洲记》,同治十三(1875)年刻。鲍祖祥辑《鲍红叶丛书》 ,收录《海内十洲记》,十洲简目及内容均与《广汉魏丛书》本《海内十洲记》相同,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古香女子北京铅印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印《子书百家》,小说家异闻类录《海内十洲记》,内容与《古今逸史》本相同。清光绪十三年(1887)归安陆氏刻十万卷楼丛书本,收录《续谈助》五卷。王文濡编纂《说库》,录《海内十洲记》,有上海文明书局1915年石印本,经比对,除个别字外,该本内容与《顾氏文房小说》本内容一致。《道藏辑要》第21册参集为《云笈七签》,收录《十洲三岛》,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仙庵版刻本。 

上述清代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文本中的“玄”字都有缺笔。显然是避讳康熙玄烨。

另有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海内十洲记》,题汉东方朔著,刊写地未详,刊写者未详,光绪二十年(1894)刊。 未见。

(四)现当代版本

现当代主要版本有1911至1913年国学扶轮社编《古今说部丛书》,录《十洲记》,文本内容承袭《顾氏文房小说》本,仅篇首简目稍有差别。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据以影印出版。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将《子书百家》改名为《百子全书》石印出版,198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据以影印,照录《海内十洲记》。1922年守一子(丁福保)编纂的《道藏精华录》本,题为《海内十洲三岛记》。经比对,其内容与正统《道藏》本《十洲记》相同,丁氏模仿《云笈七签》本《十洲三岛》,给每节洲岛介绍加了相应的小标题。1989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子部收录《云笈七签》,其《十洲三岛》 内容与明万历清真馆本相同。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取《五朝小说》略作改换,石印出版,改题为《五朝小说大观》。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魏晋部分题为《魏晋百家短篇小说》。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选取魏晋部分据以影印出版,仍题为《五朝小说大观》。经比对,《五朝小说大观》本《海内十洲记》与《五朝小说》本《海内十洲记》内容基本相同,仅个别文字有细微差别。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吴曾祺所辑《旧小说》,节录《十洲记》祖洲、炎洲、凤麟洲、聚窟洲四则。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注释汉魏六朝小说选》,节录《十洲记》祖洲至聚窟洲十洲内容,篇末附作者传略和注释。1937年上海出版《汉魏小说采珍》,收录《十洲记》,实据《龙威秘书》本翻印。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收录《古今逸史》。193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续谈助》,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194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道藏》影印出版《道藏举要》,亦收录《十洲记》。

傅增湘《校十洲记跋》记述自己曾以《古今逸史》本三校《十洲记》,又据正统道藏本、《顾氏文房小说》本、明钞《说集》本再校。后翻阅纽氏世学楼所藏明钞《云笈七签》,卷二十五卷中收录《十洲记》,发兴七校。并认为此版本“为最胜矣”。 未见。1984年台湾新文丰出版《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收录《古今逸史》本《海内十洲记》。王国良的《海内十洲记研究》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下篇校释校刊简洁精细,足资参考。199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影印《诸子集成补编》,收录道藏本《十洲记》。《云笈七签》影印、点校本较多,有2003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云笈七签》。1999年王根林点校《海内十洲记》,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三、《十洲记》佚文考析

鲁迅《古小说钩沉•十洲记》篇辑佚三十一条,经考证,仅一条可能是佚文,王国良曾辑录十二条文献,认为有两条(含鲁迅一条)可能是该书佚文。李剑锋《唐前小说史料研究》重新辑录为十二条 ,经考证,实际上可能为佚文的仅为六条(含鲁迅一条、王国良一条)。笔者辑得一条,合计七条。兹胪列于此,恳祈方家赐正!

(一)冬至,月伏于广寒之宫,养魄于广寒之地。

(二)昆仑山上有红碧颇黎宫,名七宝堂是也。

(三)瀛州金峦观中有青离玉几,覆以云纨之素,刻水碧为倒龙之状。

(四)苑囿之中白鹿、白鹤皆在焉。

(五)东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树,屈盘数千里,曰蟠桃。

(六)昆仑铜柱下,有回屋焉,壁方丈。上有鸟,名日希,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其肉若醢,仙人甘之;追复与天消息,不仙者食之,其肉苦若醷。

(七)珊瑚生南海底,如树高三二尺,有枝无皮,似玉而红润,感月而生。凡枝头皆有月晕。




结语

在目录学著作中,《十洲记》自宋代即列入小说类。明代目录学著作依然视其为地理博物类作品,诚如四库馆臣云:“诸家著录或入地理,循名责实,未见其然”。当然,与明人尚未形成确切的小说观念亦有关联。这或许可理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著录吴承恩《西游记》。 清代目录学著作才一致视为小说。反映文学观念演进的反复性与长期性,时代变迁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极为深刻。鲁迅先生说:“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极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永,皆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 明代道教的繁盛促进了道教小说的流播。“《十洲记》是一部道教色彩浓郁的志怪小说,所以对这篇作品应对从道教的内容和小说的手法两个方面去把握。”

明代许多丛书、类书著录《十洲记》,给《十洲记》的经典化提供了契机。明人刻书、改书向来遭人诟病。《日知录•改书》:“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辄改其文,谬种流传,至今未已。” 但明人改书,对小说传播还是起了重要助推作用。《顾氏文房小说》本《海内十洲记》始加十洲简目,被其它本所借鉴,后世大量翻刻《十洲记》,多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准,形成一个稳定的版本系统。因其流传范围最广,影响特别大,故作为点校的底本是比较适宜的。这也印证了丛书对保存文献、传承文化的巨大价值。




附记:本文为辑校《十洲记》所作论文。在查阅文献时,澳门洪国声先生提供诸多版本,复旦大学付优博士帮忙抄写《广汉魏丛书》版本资料,谨致谢忱!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项目编号:17ZD2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林飞(1983-  ),男,湖南衡南人,文学博士。现为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迎宾东路518号,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电子邮箱:154698390@qq.com

电话:18473704995

邮编: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