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前志怪小说》 孟玉洁
发起人:千山冷月  回复数:0  浏览数:7214  最后更新:2018/9/20 21:15:36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8/9/20 21:14:33
千山冷月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
注册时间:2018/8/16
《读宋前志怪小说》 孟玉洁

[align=center]读宋前志怪小说



[/align]志怪题材肇始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神话,传说,直到清代依然有流传,在此过程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聊斋志异》,直接继承魏晋志怪手法的《阅微草堂笔记》。据南开大学文学院宁稼雨先生所著《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记载的志怪小说,从先秦到民初共

452

,数量可观。志怪小说给予中国古典小说的营养不仅仅是它虚构的宇宙观,也体现在那些奇幻多姿的神怪想象,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怪”,吴承恩笔下的魑魅魍魉,李汝珍笔下的魔幻世界都可以在早期志怪小说中追根溯源。本文就宋前志怪小说中的神怪形象进行分析,以总结出神怪形象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之所以选择宋之前的志怪小说,一方面,笔者认为志怪小说从萌芽,发展,新变的过程主要是在唐之前完成的,而宋代的小说观念相比唐代是比较保守的,宋人的创作大多注重纪实,而缺乏才情;另一方面,儒释道的融合是在唐代完成的,宗教的介入对志怪小说的想象空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小说中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洞天府地,形象塑造也突破了之前的模式。接下来将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一、

先秦时期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志怪题材作品





关于《山海经》的定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部志怪小说集,有人把它当做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书,也有人认为在神话色彩的背后蕴含的中华文明早期的历史,同时也有人认为《山海经》是一部科技史,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的发明创造,不难看出《山海经》的多面性。除去地理,医药,民俗等方面,《山海经》还记录了大量的神怪,虚幻空间,如古神97位,神兽300左右,古代国家72左右,神仙30位,其中在描写神仙和怪物,神兽的技巧如下:





首先,组合式。所谓组合式是取不同的物种的不同部分加以组合,这也是《山海经》塑造形象最常见的手法,组合式动物,组合式神占了其书的大部分,最著名的当属西王母的形象: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里的王母娘娘不同于我们在荧屏上见到的身披锦绣,容貌艳丽那样,她更像是一个怪兽;再如四大恶兽穷奇,它“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日从足”;肥遗,蛇形,六足,四翼;凫徯,身如雄鸡,头顶有发,人面带笑;英招,人面马身;陆吾,九首人面虎身;毕方,人面大鸟;这种组合式描写还有很多,至于这种多组合式描写的原因,笔者推测是由于当时创作者缺乏想象力所致,总是通过日常所见才展开描写,通过组合加工塑造出一个看似全新的形象。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我们把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称为黏合式。





其次,缺少式。缺少式指的是身体的某些部位缺少,有的生物只拥有一只眼睛,一条腿,如《山海经》里的比目系列,比肩兽,比肩民,贯胸国里的贯胸民,深目国的国民眼上只有一只眼睛;雷泽之神夔,状如牛,独足。夏耕尸,无头。缺少一部分,看起来与常物不同,用这种方法塑造形象对后代的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

多出式。多出式指的是身体有多出的部位,后世如最为人所知的三头六臂的哪吒,《山海经》中也有很多三头六臂的神与生物,何罗鱼,十个身子;long蛭,九头九尾;骄虫,二首一身,人面三首神;屈原在《天问》中提到的相柳也出现在《山海经》里,相柳大概是一种蛇,但却同时拥有九个头,想来令人恐怖,;同时还有八头八尾的天吴;九个头的九凤等等。《西游记》中孙悟空拥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七十二变也就是七十二个分身,这种创作灵感很可能来自志怪中多出式的形象塑造。





汉代志怪代表性作品有《括地图》,《神异经》,《列仙传》等,这些作品在写作上受到《山海经》的影响,例如《括地图》是直采《山海经》中的材料,如西王母的三足鸟,钟山神烛阴,形象塑造上也大都是气象怪状,人面动物身等。《神异经》中神怪形象的妖气逐渐淡化,增加了很多人的意味,有的故事还蕴含了儒家的伦理观,这种继承中的新变在魏晋志怪中一步步显现。





魏晋南北朝时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据宁稼雨先生《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记载魏晋南北朝志怪存72种,在这72种中最著名的当属干宝的《搜神记》,干宝创作《搜神记》的目的是“亦足以明神道之不巫也”,是为神仙鬼怪立传,但是书中的神怪的神性或者妖性在某种程度上被人性冲淡了很多。《搜神记》共二十卷,其中不乏因果轮回故事,法术故事,变化故事,报恩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叙述中很少对神怪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故事简略,形象描写一带而过。笔者通过细读《搜神记》发现卷一,卷四,卷六,卷七,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八是写了一些三头六臂,拥有异能的妖魔鬼怪,其他卷数有些凡人具有超能力的,比如遇见吉凶的韩友,撒豆成兵的郭璞,神医华佗,还有一些讲谶纬故事,迷信故事等。在讲神怪的题材中,有些神怪形象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例如“蒙双氏”,“狗祖盘瓠”,“鹄苍衔卵 ”。盘瓠的故事在《山海经》里面也有记载,其精彩程度不输《搜神记》,盘瓠的形象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山海经》里盘瓠是高辛氏帝喾夫人耳朵里的一条金虫,后来幻化成狗,立下奇功,得到帝喾赏赐的财富美女,并且封侯。《搜神记》中盘瓠的出身是一名老妇人耳朵里的一条顶虫,立了奇功之后迎娶了高辛氏的女儿,而不是普通的美女,这是故事的改造所在,在于突出君王的贤明。其他的神怪形象其外貌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刻画,而是重点突出了他们的技能,比如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等,也重点突出了他们的是非选择,伦理观念,更像是世间的人,不同于《山海经》中未开化的奇形怪状的怪物。这种变化也是历史,伦理观念发展的一个反应,例如佛教与道教的介入也对志怪小说中的神怪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卷六首篇《论妖怪》:“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文中说妖怪是精气依附到物体上形成的,关于“气”的观点已经明显区别于《山海经》中的认识,同时也带有时代色彩。





《搜神记》中有几则关于“狐”的故事,卷十八中的“狐博士讲书”:“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这里的狐狸变成了讲学的胡博士,想来也是可爱。再如“张华擒狐魅”,“董仲舒戏老狸”,这些狐狸有善有恶,有的化作妇人作怪,有的化作男子行凶,有的是智慧的化身如“刘伯祖与狸神”里的狸神,他消息灵通,经常说皇宫禁地里的事情;山魅阿紫是一个以色相迷惑男子的狐狸,这些狐狸形象的塑造为后世的神魔小说提供了灵感,如《封神演义》里的苏妲己,后世把那些用美貌迷惑他人的女子称作狐狸精在六朝志怪中已见端倪。六朝志怪中的神怪想象突出其人性特点,淡化妖与怪的特质,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改造。





唐代传奇创作兴起,相比志怪小说它篇幅加长,描写细腻,艺术成就较高。唐朝五代的志怪小说约79种,著名的有牛僧孺《玄怪录》,张读《宣室志》,佚名《树萱录》,唐五代志怪小说在神怪形象的塑造上受到传奇笔法的影响,神怪想象刻画更加细腻,从衣饰到性格,同时也染上了佛教或者道教的色彩。唐五代志怪中有很多度脱的故事,牛僧孺《玄怪录》中的“杜子春”的故事,情节跌宕,故事离奇,还涉及到转世的问题,想象空间的拓展不难看出佛教的影响。另书中“乌将军”的形象与六朝志怪中的神怪形象是非常相似的,他化作人形危害人间,而真身却是一只猪,《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的形象塑造与“乌将军”有着一定的联系。唐代志怪小说在内容的创新比形象塑造上的创新要明显,有些故事的曲折离奇可与唐传奇相媲美,但是形象上基本是沿着六朝志怪的模式发展,同时也带有时代的特征,如《玄怪录》中的“元无有”篇,“杵”,“烛台”,“水桶”,“破铛”化作四位高士吟诗而非谈玄。





神怪想象从《山海经》中的粗犷,野鄙,到六朝的人性渐显以及唐代的神通广大,佛化,道化,为后世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塑造灵感,其中不乏可爱,令人展演的形象,也不乏面目可憎的形象,但不管哪一种都凝注了丰富的感想和想象,是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