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伐桂故事流变及其文化内涵(杜文婕)
发起人:杜杜  回复数:0  浏览数:10269  最后更新:2017/9/18 18:08:48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7/9/18 0:50:19
杜杜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6
注册时间:2017/3/8
吴刚伐桂故事流变及其文化内涵(杜文婕)

吴刚伐桂故事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姓名:杜文婕  学号:2120161362  中国古代文学2016级研究生





    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月亮神话,到封建社会初期才零星地记录下来。月亮、嫦娥、蟾蜍、不死药等都是围绕在月亮神话的常见人物和意象,之后月亮神话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加上了吴刚和桂树。吴刚伐桂情节是中国月亮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后羿神话、嫦娥奔月神话、玉兔捣药神话等一起构成中国完整的月亮神话系统。

一、吴刚伐桂故事流传

吴刚伐桂的故事流传版本有很多,吴刚形象在《山海经》中初次出现,在唐朝有了“吴刚伐桂”故事的文本定型,之后又不断衍生出其他的故事模式。

(一)《山海经》:吴刚形象的崭露头角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吴刚在《山海经》中为吴权。阿女缘妇与伯陵的私生子鼓、殳,就是后来月宫的蟾蜍和玉兔。

    关于吴权、吴刚、吴质三人的关系,私以为是同一个人。原因如下:

吴权的“权”,有“平”的意义。《礼记·王制》:“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权即训平。今犹有“权衡”一词。吴刚又名吴质。唐朝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吴质即吴刚,寒免即玉兔(《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诗·大雅·緜》:“虞芮质厥成。”朱熹《集传》云:“质、正;成、平也。” 《诗传》说的更明白:“质,成也;成,平也。”《疏》:“三字同义,故以质为成,以成为平。”因此,可以认为吴权、吴质、吴刚是同一人。

    也有质疑吴刚与吴质并非同一人的。如《艺苑雌黄》云:“义山诗:‘莫羡仙家有上真,仙家暂谪亦千春,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按《酉阳杂俎》云:‘旧传月中有桂树,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故宋子京《嘲月诗》亦云:‘吴生斫钝西河斧,无奈婆娑又满轮。’《缃素杂记》尝论吴生斫桂事,引李贺《箜篌引》云:‘吴质不眠倚桂树’,李贺谓之吴质,段成式谓之吴刚,未详其义。窃意《箜篌引》所谓吴质非吴刚也,恐别是一事,魏有吴季重亦名质。”

在吴刚伐桂的神话里,吴刚(权)妻阿女缘妇的三个私生子中的鼓、殳当即月宫的顾,菟。

    屈原的《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指的是月亮月亮的盈亏现象,在古人的眼中看成是死而复生。顾是蟾蜍,菟是玉兔。王充《论衡·说日》云:“月中有兔,蟾蜍。”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右上方天空弯月高悬,月上栖息着玉兔和蟾蜍。究其实,不过是月面的洼地阴影。古人由此浮想联翩,臆测成顾、菟二物。

顾、鼓本相通。《诗·商颂·长发》:“韦、顾即伐”的韦、顾,《汉书·古今人表》即作韦、鼓;《尚书·微子》“我不顾行遁”,《释文》谓顾“音鼓”,均是其证。蟾蜍是虾蟆之类,名之为“顾”(鼓),系取其鸣声,和猫、鸭等物的命名相同。今人犹呼蟾蜍(癞虾蟆)作“癞大咕”人们常以“蛙鼓”状蛙声。僧惟则诗:“树根蛙鼓鸣残雨。”《路史·后纪·四》叙及阿女缘妇之子鼓,说鼓的形貌是“兑头而□(左“鼻”右“丘”)劓。”兑,《韵会》云“直也”,又通锐(《史记·天官书》索隐)。由此可知,兑头即直头或尖头;而□(左“鼻”右“丘”)劓即朝天鼻子。这完全是蟾蜍或蛙类的一副肖像。故缘妇的私生子鼓和月中蟾蜍,必有关联。

    殳,《山海经》郭璞注:“音殊。”同兔的读音极其相近,同音必同义,古殆可通。殳很可能便是月宫的玉兔。至于“延”今已难以考实。

远古氏族实行群婚或对偶婚,那时的人们并没有什么奸夫淫妇以及私生子之类的观念。伯陵与阿女缘妇私通生子而遭吴权(刚)报复云云,显然是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的时代烙印。而且,即便是私生子,也要以其名义上的父亲吴权(刚)为归属,这也是为了维护夫权的尊严。是故,这个神话当是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后的产物。

后代人将《山海经》中的故事进行想象,增加炎帝这个人物作为吴刚惩罚的实施人,并且使用无休止的伐桂城府,演变成这样的一个故事版本: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二)唐朝:吴刚伐桂故事的文本定型

    吴刚伐桂流传的故事版本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吴刚伐桂,树创随合”的情节。吴刚伐桂的故事应当是从唐代开始流传,其中有明确文字记载该故事的是[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之后由吴刚伐桂衍生的其他故事大都源于此。吴刚伐桂也作为一个典故被频繁的用于唐以后的诗词曲中,被文人墨客吟诵,带有普遍的文学价值。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 所谓“异书”,乃指《山海经》。西汉刘秀(向)《上<山海经>表》说:“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书,以为奇。”即把《山海经》视作“奇书”。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后世的诗词常常引用这个情节作为典故。如[宋]谢翱《后桂花引》:“吴刚生愁树合创,毫飘玉斧高枝折。此时待罪扣帝庭,素蛾骑蟾涕泪零。”[元]黄玠《题曹云西桂根图》:“何人操玉斧,夜半缘青冥。斫去月中树,千秋伤我情。无根亦云已,有根当复生。但笑吴刚者,负此不义名。”


(三)故事演进:玄宗览月见吴刚

    唐明皇游月宫在唐人小说集如《龙城录》、《逸史》等都载录了此故事,后代传播创作也绵延不绝。《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详细的写了唐明皇在申天师陪同下游月宫:“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巍,但闻清香霭郁,视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玄宗游览月宫是否见了吴刚,文献说法各异,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有“刘晖吉女戏”条,明确记载《唐明皇游月宫》在舞台演出,舞台效果美轮美奂,可见搬演频率和受欢迎程度: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这则文献说明了玄宗当时游览月宫见到了伐桂的吴刚,但是作为搬演舞台的剧目《唐明皇游月宫》,唐玄宗在月宫中见到的肯定是当时人对月宫中形象的固有认识,月宫中吴刚伐桂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这则富有传奇色彩的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丰富了吴刚伐桂故事的内容,借鉴《山海经》对吴刚的叙述,再将玄宗游月宫创作《霓裳羽衣曲》的情节杂糅进去,形成新的故事版本:相传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对吴刚的遭遇感到愧疚,便叫三个儿子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兔,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四)元明:吴刚伐桂的功用

    吴刚伐桂作为一种惩罚的故事情节,又增加了对其身份的重新认识。吴刚成为修广寒宫的人。如元代张雨《水调歌头 赠都料邵子和还嘉禾》:“别有梓人传,精艺夺天工。便使玉人雕琢,妙手略相同。宝殿网珠窗户,华盖狻猊床座,金碧斗玲珑。花萼间芝草,细缕一重重。    看挥斤,除鼻垩,运成风。多少巧心奇思,舞凤更翔龙。纵使棘端猴小,与刻三年楮叶,难比锦心胸。快袖吴刚斧,修取广寒宫。”

    在《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中吴刚在此是持巨斧的木匠,是上界的造作之神,为嫦娥修造宫殿。《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是明代中后期的白话小说集,其作者为明代的袁黄。关于吴刚的情节如下:“嫦娥道:有这许多婆婆娑娑之树,虽不知其名,尽可造作宫殿,在此安居,何必更往西极之内。才想得过,忽见一个老叟持着巨斧,前来迎接嫦娥,嫦娥道:“汝是何人?”老叟道:“吾乃吴刚,闻知娘娘要伐木造殿,特来助力。”嫦娥道:“你可是此处居住的么?”吴刚道:“此月中素无人住,我本是上界造作之匠,闻娘娘有意,故特远来。”嫦娥道:“如此可择一基址,明日与我伐木兴造便了。”自此之后,嫦娥无所不通,无念不遂,竟为上界天仙。真个是: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而在《西游记》中沙悟净兵器的来历是源自吴刚伐的一枝木。《西游记》的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珠丝玠。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明末董说(字若雨)的《西游记补》:“又有个沙和尚,惯使一条降妖杖。他这杖也非凡间器械,说是上界神兵,乃吴刚利斧伐下来的梭罗树,鲁班制造成的。利害,利害。专灭妖打怪,不留一个。”


(五)清代:吴刚伐桂故事中人物情节的反转

    吴刚伐桂的传统版本,主要人物是吴刚,事件是伐桂,并且伐桂都是吴刚所经受的惩罚。但是到清代,道教人物无垢道人的小说《八仙得道》完全改编了这个故事。在第049回《紫霞洞中仙师谈因果,娑婆树下雄王变匠人》:“吴刚老人也到了。星君吩咐道:‘现有后羿,逞其妖术,扰乱月宫,口出狂言,要索嫦娥。你可如此如此前去传旨。他若遵旨,即带他去娑婆树下,如此如此,不得有误。’吴刚应旨而去,对后羿宣旨道:‘星君有旨:后羿虽为嫦娥之夫,但他生性昏暴,天理不容,夺去爱妻,正是上天示儆于他。但查他们缘份未满,红丝可续。奈后羿不合冲闹月宫,罪不容诛。姑念夫妻之情,情急出此,事尚可原。现星君因宫殿房屋不敷居住,拟在西偏大园子内,添建玉宇百所。第一件工程,须先将碍路之大娑婆树截去。素闻后羿勇武绝伦,即着前去截树,将功赎罪。罪满之后,方可将嫦娥交他带回下界。’后羿听了,心想,‘本人勇武盖世,天上天下,并无敌手。从前十日并出,曾奉帝尧之命,射去九日。这等大事都干过了,区区一树,有何难截。只怕不消顷刻工夫,就可了结此事。’因连连叩头,口称遵旨。吴刚即授与大锯一件,带他到花园内娑婆树下,着他赶紧开工;又将一只酒饭篮,挂在树上,笑对他说:‘观君神勇大力,自古所稀,大概此等小小工程,不消餐饭工夫,必可告竣。如今替你将酒饭篮挂在枝梢,树断篮降,正可供君点饥。’后羿笑道:‘哪消那么久,你看我来也。’于是把身子向地下一蹲,坐得端端正正,正待动手锯木。吴刚忙照星君谕旨,口念咒语,指着后羿坐处,连划几个圈儿,喝一声疾。后羿身子,宛如生根一般,休想动得一动。后羿才知道上了他们圈套。究竟他是一个硬汉,不但不怒,反而笑嘻嘻地说出一句极光鲜的话来,道:‘我们的事情,本是比智比力的勾当。可笑我盖世雄才,一代豪杰。竟会懵懂一时,上了你们的大当。可知我的本领,不如你们星君。既是这样,便该屈服在她手下,何必再作无谓的倔强。可是有一句话儿,使我不能不说,我虽然不合闯入月中,正如星君所说,为了夫妻之事,情有可原。既蒙星君应允,我也不敢稍有违犯,磕头礼拜的恭谨有加,原因星君乃当今玉帝的公主,即和玉帝的金身一样。我们都是玉帝宇下的星宿,安敢不自尽为臣的礼节。但替星君一想,为了嫦娥贱婢,竟用此等欺诈之术,诱人入她壳中。我这一生不足惜,天下后世,不晓以星君为怎样一个神仙呢?’这番话却说得刁钻有理。”在这一回,实施惩罚者变成了吴刚,吴刚此时已经是仙人,而接受惩罚的是后羿。在这个改编的故事中,后羿与嫦娥的故事要晚于吴刚的故事。并且吴刚在此颇有智慧,以巧言善辩诱使后羿接受惩罚,并念咒语来给其一个教训。

    而与吴刚伐桂中那种伐桂之后桂再重新生长的故事情节被安插到被后羿的惩罚,在第050回《惩暴君月中锯巨木 ,怜故主灵府即情关》“当下吴刚笑对后羿说道:‘你别夸嘴逞刁,诽谤星主。老实说,我们星主,她是何等身份,何等神通?多少大罗金仙拜服得五体投地。瑶池西王母,乃神仙领袖。元始老君是神仙祖师,他们见了公主,还不肯自居尊长之礼,这是你所深知的。她有恁大的神通、手面,难道倒怕你这小小孽畜不成?一则月府是清幽之境,多少没福的仙人,尚且无缘到此一游。因为公主是世界古今人天仙俗中第一清高之人。等闲神仙,如何能够见她?不但见不着她,连这月宫寸土也挨不上他们踏一步儿。这又是你所知道的。难道为你这孽畜闹了些小小风波,还去上天庭,朝天帝,遣将请兵,兴师动众的对付你这家伙!且莫说用不着如此张皇,就是这批天兵神将前来驻扎一刻儿,公主也是断断受不了的。既不轻用兵戎,难道又能亲现金容,和你这畜类打话斗法不成,那不更亵了她的身份了么?有这许多为难之处,万不得已,只好略施小计,把你引到这儿,担任这项工作。可是你说什么公主哄诱你的话,这是不对的。公主不是宣旨命你把此树锯断,以为将功补过之地。你不是亲口遵旨,自愿前来做工的么?如今工程还没动手,公主怕你有始无终,锯了一半,忽然厌烦起来,你又新得了飞行之法,一下子丢了锯树工程,向下界这么一飞,那时树没锯成,却留下这连皮带骨的娑婆树。你想想,那是多么难看啊!再三思量,你这蛮东西,对你软商,是不中用的。只得再用仙法,暂时将你禁住,你今且莫多说,只要努力锯树,树断之时,就是你恢复自由之时,也就是你夫妻下凡之日。公主可算始终没有失信于你。怎见得是哄骗你咧。’”吴刚老人成了神仙,而且惩罚后羿,让其砍树,通过控制后羿对食物的生理需求来使其不断的砍树,砍了树才有饭吃,但是砍完的树就照旧拼合起来。


(六)近现代:吴刚伐桂的新罪名

    桂树之影与月亮上的黑影相合,能增强人们对月亮的美感,嫦娥与桂树相伴,亦甚谐调,所以月中有桂树逐渐融人了月亮神话之中,众所认可。而道教于此却不高明,把人所景仰的月宫当作流放劳改之处,无怪那个吴刚在那个女神世界中总不能翻身,没完没了地砍树。直至近现代,人们又给吴刚增加了新罪名。浙江鄞县流传一则故事: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树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亮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亮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七)吴刚伐桂酿桂花酒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以近现代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为证:“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民间故事流传有这样一则: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野岭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要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这个故事里的吴刚成为了为人间播撒桂花种子的仙人,并通过检验人民心性的方式鼓励大家向善。

    吴刚伐桂的故事有多重版本,在文人和民间之中流传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经过时间的打磨,人们对于月宫的好奇与想象,以及不同文化的侵蚀,都让这个故事的版本越来越多。但“吴刚伐桂”已经成为一个月宫中的固定意象,被广泛的应用于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中,超越雅与俗的隔阂,以其特有的魅力流传开来,绵延不断。


二、吴刚伐桂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惩罚神话背后的命运悲剧

    从吴刚被惩罚的原因来看,无论是因为学仙有过还是怒杀伯陵被罚,对他惩罚的都是天帝或者太阳神这样神权系统里面的最高统治者。中国的神,唯天帝至上,其他神皆受天帝的管辖。这与吴刚神话背后的封建社会的观念是一致的。吴刚伐桂的神话在唐朝才逐渐流行开来,这与唐朝王权意识在阶级社会的鲜明作用是相呼应的。这种人与命运的冲突,无法反抗命运的本质,都使吴刚的形象染上一层悲剧色彩。这是人类命运连绵不绝、生生不息却又不见尽头的悲剧意识。

    吴刚伐桂的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有相似之处。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记载:宙斯掳走河神女儿伊琴娜,西西弗斯由于与河神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便派出死神将他押下地狱。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自己也被打入冥界。在被打入冥界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不要埋葬他的尸体。到了冥界后,西西弗斯告诉冥后一个没有被埋葬的人是没有资格待在冥界的,并请求给予三天告假还阳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回到阳间看到美丽的大地就不想回冥府去了。直到其死后,西西弗斯被判逐出到地狱那边。西西弗斯因此触犯了众神,为了惩罚他,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巨石太重,刚推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众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这种重复无效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枯燥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没有尽头。

    西西弗斯推着石头周而复始的上山,本身就是个悲剧。根据西方的分类,应该属于命运的悲剧。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无法摆脱,这就是命运。厄运总是如同巨石,你以为将它推开了,它依然要滚落回原点等着你。而幸福的喜悦只有在你推巨石上山的那一瞬间。人生原本喜少而忧多,人挣扎在命运的桎梏中无法脱身。西西弗斯就是在讲述命运的无常与掌握命运这只手的力量,人面对它是渺小的,无力的,我们穷尽一生,偶尔有满足的欢愉,可最多的还是沉重的悲剧。

    作为中西方惩罚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则神话故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一是被惩罚者都因行为上的过错而受到神的严酷惩罚,二是这种惩罚是一场繁复单调、 徒劳无功而且永无停息的劳役。吴刚被罚去砍一颗永远不断的桂树,西西弗斯被罚去推一块永远不能到达山顶的巨石。这种带有惩戒意味的神话不给人以希望,到最后麻木、习惯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或是把惩罚本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生活,将“推石”和“伐桂”作为一种不得已的追求。


(二)吴刚伐桂的道教背景

    “吴刚伐桂”传说从唐代开始流行,但是月中有仙人的说法晋代就已出现了。晋虞喜《安天论》说:“俗传月中仙人桂树。”这里的仙人应该指代的是窃药奔月的嫦娥仙子,而非吴刚。嫦娥与月有因缘,却与桂树无甚关联。但是吴刚却与桂树紧紧捆绑在一起,私以为吴刚即是道家方士杜撰的人物。

    桂与道教的长生观念有关。秦汉以及以后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求长生的需要,道教方士“成仙”、“长生”观念弥漫盛行。服食求药的风气甚盛。方士们为统治阶级去自然界中寻求可以长生的药。在方士眼中“灵芝”、“菖蒲”、“茯苓”等药材都是可以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灵药。“桂”与灵芝等仙药一样,也被视为具有特别效能的灵药。古时常常流传很多服桂成仙的故事,桂与仙人的这个因缘或许是促使月中仙桂及吴刚伐桂传说产生的因素。如《艺文类聚》引《列仙传》:“范蠡好食桂,饮水卖药,人世世见之。”东晋王嘉《拾遗记》:“暗河之北有紫桂成林,其实如枣,群仙饵焉。韩终采药四言诗曰:‘暗河紫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东晋干宝《搜神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食用桂能使人成仙本是不可能之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这是“方士谬言”。但是这也反映了桂在古代服食成仙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的一些方士的眼里,桂是仙药灵药。

    桂之所以能成为道教方士眼中的仙药,与桂本身的特征有关。首先桂树常年长在山中,道家术士的修行地点也常常在山间,容易接触到。其次,桂树本身也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说文解字》:江南木,百药之长。《本草纲目》引《本经》说桂的药用价值:“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其花则具“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润发”等功效。桂可以袪病健身、延年益寿这一特性与古代服食家追求的目标相同。因此被作为服食灵药,被最终被赋予神异功能,也是自然而然的。传说往往就是在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加上想象形成的。“桂树”作为灵丹妙药,使名人成仙、凡人得道的故事,其现实的基础正在桂的本身特征上。桂树与仙人有缘,不仅是在月亮仙宫之中,在人间也是如此。

    吴刚伐桂作为道教的故事,可能也是道家为宣扬某种理论而创作。在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可以看出吴刚是因为“学仙有过”而被“谪令伐树”。吴刚本身并未修炼成真正的天仙,在月中伐桂是被迫的,常斫桂树,树创随合,这是对其的惩罚。道教历来以清规戒律繁多而著称。翻开卷贴浩繁的《道藏》典籍,无非都是分属“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内容。“十二类”中第六类名曰“戒律类” ,专讲道教的各种戒令科律,少则数戒,多则千余戒。最著名的就有“老君五戒”、“初真十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等。这个故事很可能在告诫学道者要严守学道规则,不得有失。

    吴刚伐桂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断经受时代和文化的打磨,成为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其版本之多、内涵之丰都给了历代人们以创作的空间,借由这个故事来阐发自己的情怀、时代的巨变以及宗教文化的精奥,这无疑使这个故事更具魅力,更能产生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山海经》[晋] 郭璞,广陵书社2003年版。

2、《屈原集校注(全二册)》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中华书局1996年版。

3、《艺文类聚》欧阳询、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4、《康熙字典》张玉书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5、《华夏文丛——神话、仙话、佛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7、《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柳宗元《龙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陶庵梦忆》,张岱,中华书局,2007年版。

9、《八仙得道传:十大古典神怪小说》(清)无垢道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0、《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