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老庄道家思想
老庄道家思想
发起人:裴单 回复数:
0
浏览数:
10728
最后更新:2017/3/22 16:47:55 by rainning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7/3/22 14:04:46
[
只看该作者
]
#1
裴单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
注册时间:2017/3/2
回复
编辑
删除
老庄道家思想
老庄道家思想发言稿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120161372 裴单
一、老庄道家思想基本面貌概说
(一)道家的名称和起源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先秦时期还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最早见于西汉太史令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关于道家起源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道家起源可能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隐者“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于这种人”。也有学者主张道家出于史官,《汉志》言“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
根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于道家思想的概述,把道家思想概括为三个阶段。
1.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杨朱思想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是“为我”,一是“轻物重生”。
关于“为我”,《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
关于“轻物重生”,《韩非子》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显学》)
《列子?杨朱》篇所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也是对杨朱学说两个方面的总结。《老子》中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庄子》中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体现的就是杨朱的思想。
2.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1)首先是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其一方面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另一方面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道”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形而上实存的。它“可道”、“有象”、“有物”、“有情”、“有信”、“先天地生”、“自古以固存”。《道德经》中分别用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体。在第六章与第八章中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在第十四章以抽象的理解,描述了“道”的虚无缥缈,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二是与规律的相关性,首先“道”的存在和运行是有规律的。“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说明了“道”的运行是无止息的而且是不违自然的。其次是“道”本身就是法则或规律,“道”蕴藏在天地万物之中并成为制约其盛衰消长的规律,世间万物自然地形成、发展和消亡都与其相关。
(2)其次是从“道”引申出来的不变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今天所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3)老子大部分学说都是从“反者道之动”的角度发挥出来的,不仅包括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括政治思想的学说。为人处世是这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政治也是这样,因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所以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即如此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治理国家。
3.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1)庄子的人生观
获得人生幸福的第一个途径是逍遥游。即闲适自得,顺从本性。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就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中的大鹏也罢,蜩与学鸠也罢,在做到了它们能力所及的,不论是九万里还是抢榆枋而止都是幸福的。
获得人生幸福的第二个途径是齐物我。“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在这里描写的至人,神人,圣人是绝对幸福的,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我”与“物”的区别。齐物我,才能做到无我,才能获得幸福。
(2)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
庄子的政治社会学说继承了老子的不治之治与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同的是老子是从宇宙运行不变的规律“反者道之动”的角度分析;庄子是从天与人的区别,强调统治者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不要妄想以人之力改变天的规律。
庄子思想主要渊源于老子,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为主观唯心论;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理论。
4.道家的发展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
为了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
《庄子》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二、老庄道家学术思想概说
(一)提供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维
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是关注道德层面与政治关怀,是一种现实性较强的学术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而老庄道家的哲学相比较更重理性思辨,为中国学术思想提供了一种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维。
老子肯定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着,“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错或隳”(第二十九章)。他已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现象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第二章),有时甚至相反相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智愚、损益、美恶、刚柔、强弱、胜败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对古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提供文学审美范畴的概念:道法自然;冲淡之美;大音希声
1.道法自然:《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人生社会法则,强调施行一种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到了庄子就形成了一种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就音乐方面来说,庄子在《齐物论》里将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与天籁,最高层次的音乐自然是天籁,天籁是众窍各有其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自鸣而出美妙的声音。《天道》篇云:“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然的音乐。
这种重自然的审美范畴到了魏晋时代就影响了文人们文学创作的审美观念,文人们多以自然为美,以人工雕琢为劣。例如钟嵘在《诗品》提出“直寻”与“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并评价谢灵运与与颜延之的诗歌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自然审美原则。唐代诗人李白有诗句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司空图也把“自然”作为一格,写入自己的《诗品》中,称“真予不夺”、“妙造自然”。释皎然《诗式》中提出“风流自然”的创作风格,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老庄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对文艺与美学的追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与创作的影响。
2.冲淡之美:《道德经》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第三十五章),这种冲淡的意趣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司空图《诗品》中固有“冲淡”一品:“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苏东坡《书黄子思诗集后》对韦应物、柳宗元也有“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之评语,都深得到道家冲淡之意境的影响。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是没有形象。一方面体现了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审美特征,带给人无穷无尽的情思韵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法自然,合乎天然而非人为的审美追求。
(三)提供文学创作与批评原则:得意忘言
1.得意忘言:老子发现了语言与实在之间的空隙,以及空隙中的扭结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真实丧失了。完全对立的语言往往指向同一个真实(第二章、第二十章),以名言维护的礼教最深地破坏了自然状态(第三十八章)。到了庄子在《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言意理论,明确主张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创作与批评原则,主张在有限的言语中去体会蕴含的无穷内容。
影响到后来诸多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原则,例如刘勰的 “情在词外”、钟嵘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滋味说”、殷璠的“兴象玲珑”的诗境说、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国维的境界说之滥觞,也极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形成了一种崇尚具有无穷韵味的含蓄之美、重传神而不重形式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原则。
(四)提供文学创作原则: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
1.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2.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3.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坐忘”并不仅仅指静坐的姿态,也不仅仅指所谓“忘”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老庄的虚静思想,最早只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应用到艺术领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虚静说被引入了审美的视野,进而渗透到艺术创作实践中,这时虚静不仅仅成为创作之前所要必备的心理状态,而且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虚静的思想。例如陆机在《文赋》中提到“伫中区以玄览”;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将虚静的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范畴。这之后,在艺术领域,绘画、书法、文学、音乐等艺术创作都把 “虚静”视为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最基本条件。
三、老庄道家思想与古代文学研究之关系
(一)对文人人格精神的影响
老庄道家思想塑造的人格是出世的隐逸的人格,是逍遥的人格。儒家与道家在人格理想上是不同的,儒家重于入世,道家重于出世,儒家重于居庙堂之高,在庙堂上实现生命价值,道家重于处江湖之远,在江湖中思想精神超越。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积极用世与消极避世的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研究老庄道家思想,有利于研究文人人格精神的状况,从而有利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
(二)对古代文学文学创作的影响
《老子》一书约五千言,全书以格言形式写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文约义丰,被誉为哲学诗。《庄子》一书,也以其奇幻诡谲的想象、丰富深邃的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重彩,让人惊叹,连作家鲁迅先生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庄子》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文学创作领域留下了值得研究的经典文学作品。
(三)对古代文学文学观念的影响
《老子》与《庄子》中的诸多表述都慢慢演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学领域影响深远的文学观念。例如文学批评领域的自然说,冲淡之美以及得意忘言;文学创作领域的心斋,坐忘以及虚静说等。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离不开对这些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观念的把握。
最后,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是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
参考文献:
[1]王弼注《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钱穆《庄子纂笺》,九州出版社,2011年
[3]孙海通译《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5]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