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经部学术思想发展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经部学术思想发展
发起人:YIWENWANG 回复数:
0
浏览数:
4235
最后更新:2017/2/19 9:58:33 by rainning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7/2/19 9:53:14
[
只看该作者
]
#1
YIWENWA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2
注册时间:2016/9/27
回复
编辑
删除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经部学术思想发展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经部学术思想发展
1120165001 王怡文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记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
》,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刘歆把书籍做个总整理,然后向皇帝上奏他的《七略》,所以
有《辑略》……等,现在删其次要,以完备篇章辑录。班固是在刘歆的基础下,将六艺扩展成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小学
等九类。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记载:「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
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从以前的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到近代的参
阅王俭、王亮的目录、阮孝绪《七录》看来。仁义礼智,是治理国家的,方技数术,是修养身体的。诸子其实是经籍的鼓吹者,文章是政治
教化的辅助。都是治国的工具,所以列在此志。所以写《隋志》是参考司马迁、班固、王俭、王亮、阮孝绪等人的目录,而写作的目的是为
了治国、治身。其顺序是: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讳、小学等十类。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经部总叙记载:「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
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大概经书不是别的,就是天下公共的道理而已
,现在稽查参考大家的学说,一定要选取把持公平,一本一本的说明取舍的理由,分为十类。写经是为天下的公理设想,它不偏向任何一方
,其顺序是: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类、乐类、小学等十类。
以下分别就《总目》的顺序详细说明之。最后再总结其变化以观察经部的学术思想发展。
一、《总目》顺序
(一)易
《总目․易类叙》:「《易》则寓于卜筮。……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易》说愈繁。……。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
兼收以尽其变。」《易》是寄托在占卜和筮術,它不切合人民之用,王弼之前《易》學中象數的內容去除殆盡,以老莊來解說《易經》。《
易》學的說法愈來愈多。而其和屬於外圍研究的各家說法也盡可能搜集,以呈現《易》學的演變。《易经》为《总目》经部十类中数量最多
者,起因为纳入解释《易类》经文及解释《易类》意义的全数著作以观察其变化。
《汉志》、《隋志》、《总目》都將易類放在首位。除了它是人民戰爭、遠行、嫁娶……等行事的準則與寄託外,還有更大的成份是因為它
是六藝之一,也是科舉考試的必考項目之一。相傳孔子作十翼且讀《周易》時韋編三絕,雖然也有人持反對態度,然而由孔子或孔子弟子或
再傳弟子整理過,這是普遍的共識,也因此成為儒學經典,人們看重它的價值及它提供給人們的教化意義,所以它一直被放在首位。
(二)
书
《总目․易类叙》:「《易》则寓于卜筮。……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易》说愈繁。……。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
兼收以尽其变。」《易》是寄托在占卜和筮术,它不切合人民之用,王弼之前《易》学中象数的内容去除殆尽,以老庄来解说《易经》。《
易》学的说法愈来愈多。而其和属于外围研究的各家说法也尽可能搜集,以呈现《易》学的演变。《易经》为《总目》经部十类中数量最多
者,起因为纳入解释《易类》经文及解释《易类》意义的全数著作以观察其变化。
《汉志》、《隋志》、《总目》都将易类放在首位。除了它是人民战争、远行、嫁娶……等行事的准则与寄托外,还有更大的成份是因为它
是六艺之一,也是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相传孔子作十翼且读《周易》时韦编三绝,虽然也有人持反对态度,然而由孔子或孔子弟子或
再传弟子整理过,这是普遍的共识,也因此成为儒学经典,人们看重它的价值及它提供给人们的教化意义,所以它一直被放在首位。
《总目․书类叙》:「《书》以道政事,……。《河图》,支离轇轕,淆经义矣。……。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书》是政治事情
的方向。《河图》支离错乱、緃横交错,混淆经义。不是解经的正道的,全都没有收录。《书》为政治而设,历来解经的人少,但后来的《
河图》等书已脱离《书经》之道,是故不予收录,仅以存目代之。
《书经》难读,诘屈聱牙,故解释的人少,后代的人与《书经》的年代相隔更远,当然更无法准确理解《书经》,所以留传著作也少,这是
其一。著作少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书经》经历了秦火后几乎已全数焚毁,所以汉代还找记忆力好的人将《书经》口述并加以记录,后来无
意在孔子宅发现了后来的《古文尚书》,然而在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之后,这些《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几乎全都亡佚了,所以后人
又想办法将《书经》回复到汉代原本的面貌,这是《书经》著作少的原因之二。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什么《书经》它从《汉志》、《
隋志》、《总目》一直是处于这样高的地位没有改变?因为它记录了一部分君王的言行,用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并做为当代君王的借鉴
,正因为它记载了这样的思想倾向,所以它的地位一直是这样崇高,而这也反映在它经部目录的位置上。
(三)
诗
《总目․诗类叙》:「《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今参稽众说,务协其平。……。至于鸟兽草木
之名,……,尊汉学者居多焉。」诗有四家,只有毛诗独自留传下来,唐以前没有其他的议论,宋以后则各家说法彼此争讼。现在参考稽查
各家学说,务必协调其平衡,至于鸟兽草木之名,以尊崇汉学的占多数。《汉志》记《诗》有齐、鲁、韩、毛四家,然至《隋志》仅存韩诗
与毛诗,至《总目》只存毛诗,故《总目》参阅各家学说以持平。而录存鸟兽草木之书以尊汉。
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也没有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流传,最后三家诗先后亡佚,而只
剩毛诗独存。《诗经》为什么可以一直处于这么重要的位置?因为「诗言志」,即它表达的都是人们的思想、感情,没有丝毫的做作,它用
真实的社会经验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而这样的创作理念也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也一直被放在《总目》的经部的重要位置上。
(四)
礼
《总目․礼类叙》:「《礼记》辑自汉儒,……三礼并立,……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可疑也。谨以类区分,
定为六目: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礼记》辑自汉代儒者,周礼、仪礼
、礼记三礼并立,自汉承三礼而再以类细分为六种礼,六礼以时代为次序先后。
礼类变多、变繁琐代表人们被规范的事项也增多,因为统治者以这种规范治国,若是违礼将被惩罚,也许是名义上的惩罚,也许是实质上的
惩罚,而人们因为害伯被处罚,也会导致学术思想的退步。清代干嘉朴学即如此,大部份的文人被规范所限,所以把精力专注在四库的编譔
、小学的考据,而导致学术思想的退步。
(五)
春秋
《总目․春秋类叙》:「说经家之有门户,自《春秋》三《传》始。……。《春秋》具列事实,亦人人可解。一知半解,议论易生。……。
故取之不敢不慎也。」解经专家们有门户之见,从《春秋》的三《传》开始,《春秋》全部都记载历史事件,每个人都可以解释,一知半解
,不同的议论就容易产生。《春秋》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即为经家之门户,因平易近人而议论丛生,后人当慎之。
《春秋》类著作为经部中数量第二多的,起因是《春秋》简易,内容生动,解经的人多,然而可能议论不够精准,后人阅读应该谨慎小心。
此外,《春秋》是记载鲁隐公到鲁哀公那个时代的历史,而且字句中充满褒贬,而这样的褒贬不只影响到之后的《史记》,也影响到后代的
史书,然而它为什么不放在史部,而是从《汉志》开始一直到《总目》都是放在经部?徐复观先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
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
是史。」徐复观说得很清楚,因为《春秋》身上发挥的是比史学更重,也就是是经学的使命,而非史学,所以从《汉志》开始就一直处于经
部的位置。
(六)
孝经
《汉志》孝经收录《尔雅》,虽然《隋志》也有孝经,但是《小尔雅》归属论语类。而《总目》《小尔雅》属于小学类。
《总目․孝经类叙》:「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复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孝经类收录之书,以词理
通达为主,不以今文、古文而分。
《尔雅》是解释鸟、木、虫、鱼的书,它在《汉志》的位置为什么可以到经部的位置,原因在经历秦火之后,如果不藉助工具书,对于之前
已经亡佚的著作就无法精准的解读,而伴随着《尔雅》在经部的确立,反映了古文经学对它的重视。今文经学看重的是微言大义、意象,阐
发自己对它的理解;古文经学强调字句的精确解读,回归经典的本义,所以对于每个字词就需要准确解读,也因此古文经学非常看重《尔雅
》。后来小学变化到《总目》,已经包含古汉语的各个工具书,随着学术史的演变,小学类已经慢慢地自成体系,变成一个学科独立的一类
,从和《论语》、《孝经》并列到自己自立门户,学术份量逐渐增大,到清代朴学,不单单是诠释儒家经典的读物,而是自成一家了。人们
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书仅仅做于工具书的存在,而是把这些著作的工作价值,赋于一种肯定,《尔雅》独立的本身恰好验证演变的轨迹。
(七)
五经总义
《总目․五经总义类叙》:「宣帝时,始有《石渠五经杂义》十八篇,《汉志》无类可隶,遂杂置之《孝经》中。《隋志》录许慎《五经异
义》,……,亦录《论语》之末。……。《论语》、《孝经》、《孟子》虽自为书,实均《五经》之流别。」《汉志》有《石渠五经杂义》
之目但无类,《隋志》有《五经异义》之目亦无类,故《总目》以「五经总义类」为名,将涵盖四书之校正文字与传经之图收录之。
故《汉志》之《论语》实包含《隋志》之《论语》、《尔雅》、《方言》、《释名》、《五经异义》;而《汉志》之《论语》实包含《总目
》的《论语正义》、《论语义疏》(四书类)及《尔雅注疏》、《广雅》、《方言》、《释名》(小学类)。
「小尔雅》一卷李轨略解」原为《隋志》论语类,将其列入《汉志》、《隋志》、《总目》孝经类以便比较。
《总目》列五经总义类,只是将五经总义正名化罢了。因为《汉志》、《隋志》都有五经总义之目但无类,而这个五经总义是涵盖《四书》
的校正文字和传经的图表,是为了方便读书人阅读《四书》时可以用五经总义查考《四书》之误。
而为什么在《汉志》、《隋志》时不正名,在《总目》时才正名?因为在《汉志》、《隋志》并没有《四书》之名,再者,《汉志》、《隋
志》也不可能为分别只有一本的《石渠五经杂义》和《五经异义》来立一个门类,这种事情必须要等到《四书》确立之后,士人为了科举阅
读《四书》,而校正《四书》的著作陆续出现后,才可能为校正文字和传经的图表的《四书》立一个「五经总义」的门类。而从汉代的《五
经杂议》变化到《总目》,「五经总义」已经包含所有校正《四书》、及附含图表的各种工具书,随着学术史的演变,五经总义类已经慢慢
地自成体系,变成学科独立的一类,从原本解释五经的书,而且和《论语》、《孝经》并列,到自己自立门户,学术份量逐渐增大,到清代
朴学,不只是单薄的一本着作,而是自成一家了,《五经杂议》的自成一家恰好证明学术史演变的过程。
(八)
四书
《总目․四书类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编为《四书》,自宋淳熙始。……。今从《明史艺文
志》例,别立《四书》一门。」《大学》、《中庸》原为《礼记》之二篇,自宋而有《四书》,故《总目》据《明史》而列《四书》类。
《论语正义》二十卷、《论语义疏》十卷原为《总目》四书类,将其列入《汉志》、《隋志》论语类与《总目》五经总义类参校之。
曹聚仁说:「朱熹,他注了那部所谓"四书",……宋明理学一部分,原是从道教和阴阳五行那儿袭取来的。」 这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现象。
《汉志》时即有阴阳五行,《隋志》时又有佛学,至于到宋明理学就自然结合儒、道、释家了。
李泽厚说:「 (王船山)他一方面总结了宋明理学,另方面,他又高扬了中国的历史意识的长久传统,并把它提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
学高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此儒术是包括法家、阴阳五行、谶讳学说的,而后魏晋文人又将道家思想也一并吸收再转化为政
治使用,隋唐的佛教大举传入中国,是以又影响宋明理学。
从宋朝开始有《四书》,然而宋史并没有将《四书》设立一类,直到明史才将《四书》设为一类,这中间除了有时间差之外,再者孟子长期
被放在子部儒家类,一时要改变也需要沟通调节,因为宋史的完成也非一时一地一人,必然经过了大家讨论之后的最终决定,所以虽然已有
《四书》之名实,却还没有《四书》之类,而到《明史》才将《四书》分门别类,《总目》自然也承昔这传统。为什么宋代要设《四书》?
为什么之前的朝代没有?一直要到宋代才有?因为自从「杯酒释兵权」之后,皇帝拥有了兵权及原本就有的皇权,皇帝的权利过大,若没有
一个反制的力量去制衡怎么办?而且刚好又出现几个如徽宗(宠幸蔡京)、高宗(宠幸秦桧)那样的皇帝,所以学士们才想出这个设立《四
书》的办法。藉由《四书》,向内做好个人的道德修养,以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向外做好皇帝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将这样崇高的标准从平民百姓上推到皇帝,皇帝又怎能不遵守?正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是有了《四书》的存在。《四书》的设立到设为
一个门类,正好反映了学术思想的一个过程。
(九)
乐
《总目․乐类叙》:「沈约称《乐经》亡于秦。……汉初制氏所记,盖其遗谱,……尊其教得配于经。……今区别诸书,惟以辨律吕、明雅
乐者乃列于经,……,列《杂艺》、《词曲》。」乐家或乐部或乐类都没有重复收录的情况,一如沈约之言,虽亡佚仍尊其为经,不与《艺
术》同类,惟有铿锵鼓舞列《杂艺》、《词曲》二类。
《乐经》保持不易为《乐经》亡佚的主因,虽说《诗经》已保留大部分的歌辞,然用以配唱的《乐经》因无工具可以录制,故当然亡佚;此
外,师学也很重要,经历了春秋战国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再加上秦朝的焚书坑儒,会《乐经》的老师也稀少了,当然加快了亡佚的时间。
最有名的例子是稽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结束时说:「今广陵散绝矣。」就是一个例证。
(十)
小学
《总目․小学类叙》:「《隋志》增以金石刻文,……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
书》。」《汉志》的小学类以六书为主,《隋志》的小学类增加金石刻文,而《总目》又细分训诂、字书、韵书三门。
《小尔雅》一卷、《崔氏小尔雅》一卷原为《总目》小学类,将其列入《汉志》、《隋志》、《总目》孝经类。
《尔雅注疏》十一卷、《广雅》十卷、《方言》十三卷、《释名》八卷原为《总目》小学类,将其列入《汉志》、《隋志》论语类与《总目
》五经总义类参校之。
曹聚仁说:「清代初期……文人……集中研究经学,从事校勘和笺注的工作。由此而旁及文字、音韵、训诂、……开出清代朴学的宏大门户
。」 这段文字可以理解为什么小学类在清代几乎达到一个高峰,一方面是为避免惹祸上身,另一方面是做为精力出口。
梁启超说:「自康、雍间屡兴文字狱,……,学者……抱经专事校勘,……,训诂之学,至是圆满矣。」 这里将学者们把毕生精力投注在小
学工作的原因点出,也与曹聚仁看法相近。
《汉志》、《隋志》已有小学类,而《总目》在《汉志》、《隋志》的基础下,又将其细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为什么他们要这样
做?一则是因为小学在清代达到高峰,经世致用之盛行,用以考察伪书与否或托名而作,二则是文人为了避免文字狱而将精力投注在小学,
以免因创作而有牢狱之灾,因此将《汉志》、《隋志》以来的小学类,扩大发展成解释字句的训诂、解释字类的字书、及解释韵类的韵书,
这样的发展是由粗旷到细致无疑,然而这样的学术之风也让学术思想走向了末路,如他们强调以文字、音韵、训诂来寻求经书义理,以考证
作为研究一切学问的主要方法,于是所谓的实学、朴学思潮开始兴起,而《四库》的编纂,正好反映了这样的学术思想。
二、
总结变化
经学和谶讳是紧密相伴随的。尽管汉代已经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口号,然而它的儒学是参杂谶讳的,这在当时被广为接受,然而到了东汉,有
很多人利用谶讳作为起事的缘故,它既有荒诞的成分,又容易被作乱者利用,而从它的荒诞或被利用来说,它直接和孔子的思想:「子不语
怪力乱神」相扺触,也恰好和儒家思想相矛盾,而何况它在现实中有那么大的危害性,所以可以解释为什么《汉志》没有为谶讳立一个门类
;《隋志》将谶讳设了一个门类,而到《总目》却已经没有谶讳了。《汉志》因为谶讳深受其害,所以当然不可能把它提升到经学那样高的
地位,而《隋志》只是将它正名化罢了;至于《总目》时以义理、辞章、考据为主,当然就更不可能收录了。官书不收,再加上一直以来以
儒学为尊的地位,进而影响到学术思想,这可以说是学术思想的进步,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谶讳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安定,也不可能为帝王统
治带来安全感,所以它在目录学著作中慢慢消失。
经部经历了历史的检验、测验之后,它终于被中国确定成最至尊的最至高无上的经典,《汉志》没有经部名称的存在,但是它却着录了一些
相当于后来经部文献的著作,和《隋志》相比,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演变,汉代本身儒家的地位已经确定了,但是在《汉志》里,而且从
汉代学术史来看,汉代儒学已经达到顶峰,作为经学蔚为大官的汉代,在汉代人自己所修譔,写的《汉志》却没有把经部做为独立的图书门
类,来加以处理,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细微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去挖掘,为什么经部的确立到了《隋志》以后,《隋志》之前
那几部,到四部分类法形成之后实际上经过了它的独立性,已经张显出来了,尽管甲乙丙丁还不是经部本身的名称,甲部虽然没有经部之名
,但是有经部之实,从这里去思考去概括,一个时代它的学术思想也好,它的学术思路也好,它在目录学当中的反映,实际是有一个时间差
,时间落差,从这个时间落差来看,即作为一个目录学著作,虽然它是一个书籍文献的记录目录反映,但是这个目录反映,它多少拥有一定
的时间差,即汉代本身经学这么发达,到了一个这么高的程度,可是汉代人自己认为还没有足够的胆量,勇气,认识把经部做为一个图书门
类加以设定,从这个地方来看,有很多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价值认定,它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如现在有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历
史作证。当时间过了一段,尘埃落定之后,大家它对某定历史问题的认识由过去的懵懂模糊到了一个非常清淅的,甚至是有轮廓的、铁定的
认识状态,很显然班固的那个时代,他对经学的认识还没到那个程度,而到了《隋志》的时代,这个认识已经非常牢固了,没有任何更好的
辨法,更好说服力的辨法,用「经部」来代表来协助代表囊括我们曾经有过这一些文类著作,这就是学术思想,而这个学术思想都不是我们
平空而来的,我们是从目录学著作一点一滴的反映出来的事实,我们去观察它、思考它、总结它,到了《隋志》的时代,经过时代的尘埃落
定之后,经部,儒家思想文化当中统治至尊的地位到了这个时代已经完全的固定下来了,这里还有一个学术史的演变,需要我们做旁及的,
有这么一个变化,汉代独尊儒术,儒家地位至尊的地位,从学术史的发展来看,它不是没有经过风波和反扑的,到了魏晋时期,它的反扑是
很大的,实际整个魏晋玄学,人们关心讨论的问题就是儒道这两家有一个价值比较的问题,当然从玄学的创意及初衷来看,它是想把儒道这
两种思想协调融合的,从它的初衷本身来看,它已经不是把儒家思想看成是唯一至尊的地位,所以到魏晋玄学的阶段,儒家那种至高无上的
地位是受到冲击的和影响的,而恰恰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尽管儒家思想经历了魏晋那个时代那么动荡的社会局面,和理论层面的一种辩论讨
论,理论问题大都指现实问题,为什么魏晋时代人们要对儒家思想有怀疑有动摇?
因为在汉代,儒家的这种至尊地位也好,经学盛行也好,所有思想的状态和地位本身的概念,它是可以和现实世界协调稳固的,比如说,研
究经学的重要内容项目之一,是研究易学的,而研究易学项目里,又包括一个非常重要易象学,周易的象术,而象学里,既跟卦象有关,又
跟当时对宇宙的观念有关,换句话说,人们当时之所以能接受相信易学和易学旁及、摄及到的项目,易学和象学所研究所构成的,和汉代社
会整体结构,统治者对社会设计的这个蓝图的图解,可以贴切做基本互动,简单来说,象学,它把宇宙解释成一个很有逻辑性、秩序性的数
据信息,恰恰是儒家所需要的,对社会秩序做出一个阐释,所以这种学说可以盛行是因为儒家思想得到了对于宇宙的解释,我可以把它用于
社会用于现实,我用这个解释现实,现实就应该是如此,儒家思想,它要把宇宙对于人,又要把它解释成一个非常有秩序的非常和谐的,君
是君位,臣是臣位,一切指既定位置的结构图,而象学恰恰在这个地方帮助了儒家思想,也帮助了统治者,
以往这些为汉代学者津津乐道的学说,到魏晋时期之所以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因就是,它解释不了汉末到魏晋社会动荡不安,原来的社会很
和谐,可是汉末以后社会的动乱不是这个学说所能反映的、解释的了的状态,因此这个学说受到魏晋学说的置疑,这些从现实上来看,再往
后来看,到南北朝到唐代,尽管李唐王朝信从道家思想,因为他们也姓李,但是从治国根本来看,它又回到儒家思想,换句话说,儒家思想
再度成为思想主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韩愈、柳宗元的提出的原道思想,倡导古文运动,其实古文运动不是文学现象,它是一个思想现象、
是思想的表现,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因为魏晋以来的诘屈聱牙的誁文、四六文它读起来太困难,从阅读的障碍困难来说,已经影响了阻碍
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所以他们是为了儒家思想的再度复兴主导至尊的思想,其实是一个思想的变动,其起因就是南北朝以来,已经有很深厚
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他们怎么可以被外来文化统治思想,这是不可以的,所以针对这个思想现实产生思想到文学的革命,也正是在这样的
思想下,我们看到儒家重新回到统治地位。
目录学著作是对当代的全国书籍文献总的记录,反映当时存在什么样的书,这是一个基础事实,做为一个这样的时代,所有的书籍文献反映
的目的著作,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价值,这些历代文献,它一方面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当时认识这个社会,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反映状态,就
是人和人之间如果认识这个社会,如果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这些文献书籍反映出来,它又如何和学术思想有关系,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
是目录学著作所著作的所有的这些书,本身学术价值,学术思想价值,即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第二层次,不同的目录
学著作,它的门类设定本身,这个门类设定既包括大的总的,也包括大类下小的门类设定,就是所以目录学著作的安排设定,书籍目录摄取
,这里面有极大的学术思想价值,如:它为什么这样排,为什么不那样排,也恰好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目录学著作,它们
之间的学术思想演变关系。而从《汉志》、《隋志》、《总目》来说,经部的学术思想发展,大致是由粗略至细致的过程,而这也是义理为
心,技进于道的源流进程。
参考书目: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六月初版初刷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OO一年九月初版初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初版初刷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