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集部学术思想的发展
发起人:YIWENWANG  回复数:0  浏览数:4627  最后更新:2017/2/19 0:28:52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7/2/19 0:20:38
YIWENWA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2
注册时间:2016/9/27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集部学术思想的发展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集部学术思想的发展

1120165001王怡文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以下简称《汉志》)记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


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竞为侈俪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


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传说:「诗要配乐能歌,而赋不用,登上


高山能作赋的称大夫。」荀子和屈原都以《诗经》含蓄讽喻写赋,很少有同情古诗的意思。之后宋玉、唐勒等人,没了讽喻夸张了辞藻。从


孝武帝设立乐府而采集歌谣,所以有代赵之讴歌,秦国楚国的词都感伤哀乐,因事而作,也可以观察百姓的风俗,知道百姓的喜好。又复兴


了诗经的精神。诗赋略有五种。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记载:「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


大夫。……。古者陈诗观风,斯亦所以关乎盛衰者也。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隋志。」写作文章,


可以把话说清楚,表明心意。以前的人能用赋写篇爬山郊游的游记,能用赋写篇向山川祝祷的祭文,能为部队写篇誓文,用赋为去世的人写


篇纪念文,为礼器写篇铭文,就可以称作是大夫。以前的人陈列阅读各地诗篇,观察每个地区的风俗,所以可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班固有


诗赋略总共五类,现在引伸并合并为三种。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集部总叙记载:「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余也。


……。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集部的目录,楚辞最早、别


集次之、总集再次之、诗文评较晚、词曲则是零星残余的总合。但是内容如经典或圣人言,用词典雅,也没有不一枝独秀,出类拔萃的。大


概是因为:谈论学问者必定分辨是非,分辨是非者必定关心时政。

以下分别就《总目》的顺序详细说明之,最后再总结其变化以观察集部的学术思想发展。

一、《总目》顺序

(一)楚辞类

《总目․楚辞类叙》:「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隋志》集部以『楚


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


不分着也。……。迨于近世,始多别解,割裂补缀,言人人殊,错简说经之术,蔓延及于词赋矣。今并刊除杜窜乱古书之渐也。」搜集屈原


、宋玉等人的赋定名为《楚辞》,是从刘向开始的。〈九歌〉之后,都袭用骚体,这个不合事实。《隋志》集部用「楚辞」设为一个门类,


之后的朝代都依循它也设这个门类。大概从汉魏以后,作赋的方式改变了,都没有全集做这种骚体,其他的集子不和《楚辞》同归一类,《


楚辞》也不跟其他的集子同归一类,体例不同,所以理论上不可不分。直到近代开始有其他的见解,割裂原本的集子入不同的门类,或取其


他的书籍补缀到《楚辞》里,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错乱简片顺序解说经文(把离骚尊为经)的做法蔓延到词赋,现在一并去除以防止杜


绝一开始胡乱窜改古书的风气。

《总目․楚辞章句提要》:「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


〉、〈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


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盖仿《周易․象传》之体,亦足以考证汉人之韵,而吴棫以来谈古韵者,皆未征引,是


尤宜表而出之矣。」一开始刘向搜集屈原等的赋共十六篇,命名为《楚辞》,它是总集之祖。大概是模仿《周易․象传》的体例,这个也可


以考证汉朝时的韵部,然而(宋)吴棫以后谈论到上古代韵部的,都没有引用,所以应该适宜地表扬突显它。

《隋志․楚辞类叙》:「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隋代时有释道骞,善于读之


,能作楚文学的创作,音韵清亮急切,到目前为止传承《楚辞》创作的,都是学他的音。

《汉志》记载了屈原等人的作品,并把它们列入赋类,直到《隋志》集部用「楚辞」设为一个门类,之后的《总目》也依循它。原本它只是


一种骚体的文学体裁,后来刘向收集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并命名「楚辞」,因为它们都「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之后《隋志


》将它设为一个门类,之后的朝代都依循它也设这个门类,它的定位是总集之祖,也就是说,它相当于史部正史类、子部儒家类这样崇高的


地位;然而相较于同时期的《诗经》,定位是诗歌总集,却是在经部的位置。《总目》说近代有人讨论应该要把它尊为经的说法,但是它从


汉魏以后,已经很少人做这种骚体,将它分成一个门类,已经是不得不分的为难,怎么可能还将它提到经部?《隋志》有十部的「楚辞」,


其中有五部是「楚辞音」,然而到《总目》时已经没有「楚辞音」了,大概是这种文体「书楚语,作楚声」不利于传播,而且也少了「兴观


群怨」的教化意义。它从原本是一种文学体裁,之后演变成一本书名,之后被设立成一个门类,自成一家,恰好证明学术史演变的过程。


(二)别集类

《总目․别集类叙》:「集始于东汉,……,其体例均始于齐梁。……。文章公论,历久乃明。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今


于元代以前,凡论定诸编,多加甄录。有明以后,……,盖阅时未久,珠砾并存,去取之间,尤不敢不慎云尔。」东汉开始有别集,这种体


例到齐梁才开始完备,文章公平论述,经历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明白显现,聚集天地的精华,高超出众不能被抹灭。现在于元代以前,


凡是论定的各种别集,多加以甄选记录,明代以后,大概是被检阅的时程没有多久,好的坏的都留存,取舍之间,更加不敢不谨慎。

《隋志․别集类叙》:「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


自记载,以成书部。」别集这个名称,大概是东汉末年所创的。后来的君子,如果想要观察他的文体形势,而看见他的内心深处,所以就把


作品收集,取名为集。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按照自己的喜爱,搜集文学作品,编辑成书。

别集有时候是作家自己选的作品,即要去芜存菁,有时是别人选的某位作家的作品,《总目》和《隋志》都说别集从东汉末年开始有,不管


是自己选或别人选的作品,都代表那个人在那个时代的创作,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出这个人的文学内涵、学术思想,及他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


会背景与学术风潮。

《总目․嵇中散集提要》:「案康为司马昭所害。……。康喜谈名理,能属文。……。《选》惟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首,不知又有〈


与吕长悌绝交〉一书。」嵇康被司马昭所杀,他喜欢谈名教理教,能做文章。《文选》只记载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而不知道他还有


类似的文章。从嵇康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吾直性狭中)、为人处事(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


及他的思想倾向老庄(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当时他的背景是司马家政权,然而他却娶了曹家的女儿,他的政治立场不容于司马家,再


加上他嫉恶如仇的个性,所以被杀。

杨晓斌:「《四库全书》,……,在别集类, 除了收录某作家的全部或部分诗文赋等文学作品以及杂着外, 还包括一些给作品作注释或评点


的图书, 与前代相比, 收录图书的范围扩大了。可见《四库全书》的别集内涵要比《隋志》所收要宽泛一些。」

以别集类来说,《总目》在《隋志》的基础下,除了收录作品之外, 还作注释或评点。所以著作的范围扩大了。随着学术思想的演变,人们


已经不只要求收录作品,还要求更多更全面的内容,这表示《总目》对别集的观念扩大了,从《隋志》到《总目》表现出这样的学术思想。


(三)总集类

《总目․总集类叙》:「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汱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


毕出。……。至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始别出谈理一派,而总集遂判两途。然文质相扶,理无偏废,各明一义,未害同归。」文章典籍越


来越兴盛,散乱没有系统化的整理,所以就有总集,一方面是网罗散佚的文章,使零星残缺的文章都能保存;一方面是删除淘汱繁杂杂乱,


使差的小的全部去除只留下精华的。到了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开始有谈理这个门类,所以总集就分为两种,然而文字与质地互相扶持


,道理没有偏颇,各自有一种意义,不会互相伤害而合并。

《隋志․总集类叙》:「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


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总集,在建安以后,辞赋类文章变多,各家的收集,也愈来愈大,摰虞看到


阅读的人的辛苦,所以选取摘录精华,除去剪掉繁多芜杂,从诗赋略之后,分别条理,合并而编纂,称为《文章流别》,是后世文集的总钞




《隋志》、《总目》说因为文章典籍越来越多,非常散乱没有系统,所以才有了总集。以前的人编总集,只是想要给自己阅读,将某些特别


偏爱的,或与自己经历相关的文章收到自己的集子,当然这就非常主观了。如:〈孔雀东南飞〉被收到《玉台新咏》,后人才知道,原来在


东汉末年就已经有那样高水平的长篇叙事诗,这是因为《玉台新咏》的录书标准是男女间的情诗。

伏俊琏:「选本中体现选者的思想,文学选本体现选者的文学思想,则是不容置疑的。」 。

《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它的录书标准是,取材和发议论无不经过思考,并且以优美的形式发表出来。所以它只收了


嵇康的三篇文章,而更大的程度是收录同时期玄学的文章。一来是总集没有那么多的空间放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二来是昭明太子的偏爱,三


来它是要去芜存菁。

申利:「全集旨在求全,选集旨在取其精华。早期总集为『集其清英』式的选集式总集;元代出现重视文体分类、辨析的总集,明代大盛;


明代出现了旨在求全的全集式总集。」

总集无法全选,所以录书标准是什么,这与编总集的人的思想密切结合,后来在元代、明代还着重在文体分类、全集式的录书标准。可推论


的是,《总目》的总集在明代的基础下,是更全集式的录书标准。在相较于别集的只收录某个作家的作品,总集收录同一时期的、同一题材


类型的,要比别集还全面一些,而且可以从中对比同一时期或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从《隋志》的原本只是将自己偏爱的、与经历相关的作


录书标准,到《总目》几乎是全部收集的总集,这中间反映的是总集类著作愈来愈完整。即人们不再满足只收录部分的经典,而要求全面的


、完整的内容,代表人们学术思想因总集类著作的完备,也对作家作品有更全面的而完整的考据与看法,而不失真。只是这样的总集还算总


集吗?它是不是只是个别别集的加总?这是可以再讨论的。


(四)诗文评类

《总目․诗文评类叙》:「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典论》其首也。……。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


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着,不出此五例中矣。……。。《隋志》附总


集之内,《唐志》以下则并于集部之末,别立此门,……,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文章没有比两汉时更盛大的,浑沌广


大,成就一代的文学,并为后世建立典范,尚无格律可以拘束,《典论》是第一个。到了(唐)皎然《诗式》,详细陈述诗的格律,孟棨《


本事诗》,采用以前的实例,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体例和论说一起,后来的论着,都没有超出这五例当中。《隋志》


将诗文评放在总集的门类,《唐志》以后都放在集部的最后,现在设立这个门类,体裁分别真假,博广参考,亦有利于文章。

为什么同一本《文心雕龙》,《隋志》、《总目》将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

伏俊琏:「《隋书·经籍志》将《文心雕龙》与《诗品》归入集部总集类,从此,传统目录学便一直把文学批评著作作为集部的一个分支。…


…。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首次将文学批评著作从总集中厘析出来,而别立『文史』之名。……。宋代郑樵《通志》


就分列『文史』与『诗评』二类,将《文心雕龙》、《翰林论》等归入『文史』,而『诗评』类则专收诗话诗格著作,像钟嵘 《诗品》、王


昌龄《诗格》等。」

《隋志》大约是贞观(六二七至六四九)时完成;而开元(七一四至七四一)编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两者相差约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人们就已经察觉到《文心雕龙》这种著作与总集不同,所以当时就自觉地把它另分为一类,即后来诗文评类的开端,之后《总目》也依循


前人的作法给它应有的分类。它们从原本的与总集合并,到后来的被独立出来自立门户,反映的是人们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概念更加清楚


的学术思想。


(五)词曲类

《总目․词曲类叙》:「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


风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尚属附庸,亦未可全斥为俳优。……。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王圻《续文献通考》以《西厢记》、《


琵琶记》俱入经籍类中,全失论撰之体裁,不可训也。」词曲这二种体裁在文章和艺术之间,它的位阶卑下,作者地位不高,特别有才华的


文人用绮丽的语言互相称许。探究它的渊源,也是乐府的余音,讽刺的末流,在文学里还只是附属的地位,也不可以把它们全当成俳优。而


《中原音韵》这种题材的曲和文章都没有收录。(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将《西厢记》、《琵琶记》放在目录学著作,也失去论说撰写的


体例,不可不当成教训。

《总目․别集类之后的案》:「诸史着录,但有『别集』、『总集』之分,《文献通考》始于『别集』之内析出『诗集』、『歌词』、『奏


议』三门。考『奏议』皆关国政,宜与『诏令』并为一类,……,而『别集』、『诗集』则不复区分,惟『歌词』体卑而艺贱,则从马氏之


例,别立『词曲』一门焉。」各个朝代的史志,只有「别集」、「总集」的分别,《文献通考》开始在「别集」里分为「诗集」、「歌词」


、「奏议」三个门类。考察「奏议」是与国家政治相关,应该与「诏令」合并为一类;而「别集」、「诗集」就不再区分,只有「歌词」体


例卑微而且艺术低下,现在依循马端临之体例,另外设立「词曲」这个门类。

《总目․词曲类叙》没有收录的有:《中原音韵》、《西厢记》、《琵琶记》,其实除了这些,叙所提到的书之外,还有很多关于词曲类的


也没有被收录,如:《录鬼录》、《太和正音谱》、《闲情偶寄》……等,也就是说,《总目》没有收录的散曲、剧曲还有很多。戏剧从元


朝开始兴盛,然而在宋、金就有戏剧,但是《总目》都没有收录,而且词曲类也没有它们,这里可能有时间差的问题,即四库馆臣没有意识


到这是一种文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因为有更大的程度是他们轻视这种民间文学,认为他们不入流,不值得被收到《四库》里。从案里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歌词」体例卑微而且艺术低下、位阶卑下,与他们看重的经世致用相违背,以他们所着重的眼光来看散曲、剧曲,又


能多看重散曲、剧曲?所以它们没有被收录就不足为奇了。

「词曲」这个门类的从无到有固然值得兴喜,然而应该要注意的是,它在一群以儒学、理学背景下,创作上的艰辛及所反映卑下的学术思想





二、总结变化

(一)
从《汉志》五种到《隋志》三种再到《总目》五种

李万营:「《汉志》『诗赋略』分为五类,……,分别为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杨晓斌:「在目录学着录中, 明确列出楚辞、别集、总集分目的, 是阮孝绪《七录》首创。……。《七录》,……,有四个分目:楚辞部、


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隋书·经籍志》删除《七录》的『杂文部』, 把集部分为楚辞、总集、别集三个分目。」

《汉志》诗赋略分类时,没有为不同的赋定义不同的名称,所以只能从班固分类的第一个人来说:「屈原赋之属」……等。这是因为在班固


的认知里,只能分辨它们的不同,却找不到适当的名称来定义它们,也可能是语言发展还不够成熟,那个名词还没有被发明。而到《隋志》


时,从《七录》继承了楚辞、总集、别集三个分目并剃除了杂文部。《隋志》没有说为什么剃除杂文部,只有简单说把诗赋略引伸并合并为


三种。但是它的集部有四部名称为「杂文」的,分别是:

《梁武帝杂文集》九卷(别集)

《巾箱集》七卷,梁有《文章志录杂文》八卷,谢沈撰,又《名士杂文》八卷,亡(总集)

《杂文》十六卷,为妇人作(总集)

《梁代杂文》三卷(总集)

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七录》的杂文是什么,但是从《隋志》收录著作名称为杂文的来说,分别被归到别集和总集类,所以数量少也许是被《


隋志》合并成三类的原因。《总目》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诗文评、词曲类扩展成五类。从中所反映的是从模糊到清晰的学术思想脉络。


(二)
从文章到文学自觉:歌诗类、赋类的合并与消失

赵敏俐:「歌诗类作品,……,代表了汉代乐府诗的最高成就。……。在这期间,无名氏的乐人为汉代歌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东汉以后,文人们参与乐府诗的制作逐渐增多。……。这说明,以五言与杂言为主的乐府歌诗不仅成为汉代歌诗的主要诗体,…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正是从汉乐府歌诗中流变出来的。」

《汉志》有歌诗类,然而到《隋志》、《总目》已经没有这个门类,为什么?因为它原本是无名氏写的,后来演变成文人创作。以《古诗十


九首》为例,它后来被收录到《文选》,即《隋志》总集类,所以它是换了一个门类继续留传下来。

至于赋类虽然名称不在,但是它也一直被使用,如:骚体赋、骈体赋等。后来骚体赋使用的人少了,但是骈体赋到唐代古文运动时还有,所


以它也换了一个门类继续留传。《隋志》时已经不把这种歌诗、赋的文学表达方式作为门类名称。为什么?

伏俊琏:「刘歆把『诗赋略』独立一项,是因为『诗赋』有其独立的特点,并不是由于它篇数多而分出单列。诗赋不同于六艺,是汉代文学


自觉的表现。」

关万维:「『古人不以文章名』中之『文章』,正是集部所包含的全部作品。这个『文章』基本与今日的『文章』含义相近。……。『文章


』主要指的是韵文和古文。……。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种叙事的巨大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才得到充分的认识,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与『文


章』共同构成『文学』的多元格局。《四库全书》集部囊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合乎『文章』者的绝大多数重要作品。」

《总目․集部总叙》:「古人不因为文学作品留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古人不因为文学作品留名,所以秦以前没人称颂


屈原等人。为什么?因为屈原等人只是「作文章的」而已,所以不被称颂。可见,「不以文章名」,四库馆臣对先秦的评价。而到刘歆《七


略》已经有诗赋略屈原赋之属,而《汉志》也继承它而有屈赋,从那时候才开始注意到文章,屈原也因为文章被称颂,而到《隋志》时,文


学的概念也确定了,所以到《总目》时文章观念除了更加巩固还扩大规模包含诗文评、词曲。从《汉志》到《隋志》再到《总目》表现了从


文章到文学这样完整概念的学术思想。


(三)
《楚辞》定位

总集之祖是《楚辞》,但是《楚辞》在楚辞类,不在总集类?

杨晓斌:「《隋志》,……,在集部下单列『楚辞』一类 , 把楚辞视为集部之下和别集 、总集等并列的二级类目。张之洞认为《楚辞》是


总集, 但又说 :『《楚辞》……义例实是总集 。但从前著述 , 皆自为一类, 冠于别集之前 , 今仍旧例 。』并且在实际的着录中 , 在集部


之首单列『楚辞类』。 张之洞对集部的分类显得很无奈, 同四库馆臣一样, 一方面认为楚辞是总集, 一方面又要『仍旧例』。」

关万维:「《隋志》之『楚辞』,……,是收『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的影响力在隋唐之际,难再有人与之匹敌,这也许才是《隋志


》单列屈原辞的主要原因。四库馆臣,……,沿用《隋志》分类法并为之强解,是清人墨守成规。」

《总目․楚辞章句提要》:「《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既然是总集之祖应该放在总集类,为什么把它单独列在楚辞类?当然《总


目》和张之洞都说,这是依偱旧例。但是《隋志》的楚辞主要是收屈原的作品,其他人的虽然也收,但并不全收。因为屈原影响力的缘故,


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受屈原的影响。所以与子部墨、名、纵横、阴阳家被归到杂家门类不同,它没有被归到总集类。而是放在楚辞类。它从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首位,到《隋志》、《总目》楚辞类之首位,期间曾被质疑,然而最后还是屹立不摇,反映因为尊重屈原作品所带来


的学术影响。

《楚辞》没有被划到其他三部、其他门类的原因,是《楚辞》在为所有的集部打基础。它无法被涉及和超越,就像经部混入儒家一样。把总


集放在集部之首,一方面是《楚辞》在中国文学无可取代的地位,另一方面,回到学术史的背景,它更多是表达个人的理念思想,所以与《


诗经》不同。

(四)
词曲观念

词曲类共分成五个小类,分别是: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其中的词话主要收录的是对词曲类批评的著作。一样是文学批评


,相较于诗文评是集部五类的其中一类,词话只是词曲类的一项小类,从中可看出它没有像诗文评那样被重视。此外,相较于词话之属,散


曲、剧曲不但没有被《四库》收录,元明清有许多评鉴曲类的著作,如:《录鬼簿》、《曲律》等,也没有被收录,为什么《总目》不收?

吴承学:「《总目》不仅代表个别人或部分人的观念,而是代表以乾隆为首的整个统治阶级集体的思想,代表封建社会正统、正宗的学术观


念,甚至也可以说它是整个封建社会学术思想的集大成式的总结,为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文学思想提供了非常权威的资料。」

元曲包含杂剧和散曲,这两种各自代表不同的文学功能,杂剧源于叙事文学;散曲源于诗歌。它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不一样,一为通俗文


学;另一为文人文学。它们的社会属性也不一样,一个在娱人;另一在自娱。所以不能把它们同视为一。除了这两者之外,词曲还包含词曲


论著。然而《总目》曲叙即表明:曲文一概不收。为什么?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通俗文学,这就小说的命运相似。历代书目,文言小说可入大


雅之堂,而章回、拟话则否。词曲也是相同的情况,即不入流。

除了上述说的《总目》认为它们不入流之外,还有更大的因素是因为散曲、剧曲与《总目》表现的正统正宗不相符,传统是以经学为主,怎


么可以收录这种雕虫小技的书,在他们看来,这种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不予收录。以关汉卿为例,他的著作代表的是那时候的读书人


,在元朝的统治下,那种被归为最下等人的社会环境,经历到不公平的事,所发出的不鸣之声,所以他与《汉志》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并没有不同,只是创作的形式不同而已。但是在《总目》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专注在它的形式,所以表现的词曲观念尚


不够成熟的学术思想。

总的来说,集部是把各人、各家的文章汇总在一块,从《汉志》、《隋志》到《总目》集部的学术思想大致是从模糊到清晰的,然而因为有


些作品在目录学学者的眼中,并没有达到实用、教化意义,所以没有被收录到目录学著作,因而有学者眼界不够成熟的缺憾,但是这仍然不


能抹灭三本目录学著作的价值。

集部和其他几部相比,它的特点在哪?如子部是若干人表达同一家的思想;集部是同一人用各种文体,研究、书写各种问题,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书籍。和史部、子部相比,史部是以客观为标准的属性,子部以客观为目的的功能,然而集部表现在社会历史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就


在客观,它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共同特点,和史部的客观是差距很大的。




参考书目:

王辉斌,《明清戏着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二O一六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申利,〈论『集』〉,图书馆杂志,二O一五年第一期,页六三至六七

关万维,〈四库集部分类与经学价值观〉,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二O一二年七月,页一二O至一二四

伏俊琏,《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 ———以集部大小序为中心,阅江学刊,二O一O年第三期,页一二六至一三四

李万营,〈由集部看“功用”大旗下文学的发展 ———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二O一六年二月,页一O二至一O八

吴承学,〈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文学评论,一九九八年第六期,页一三O至一三九

杨晓斌,〈四部分类法中别集与总集关系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二OO八年三月,页一O八至一一二

赵敏俐,〈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OO七年第六期,页六五至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