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的   发展演变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变迁      本文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类书作为研究对象,从三部类书中的基础文献入手考察,归纳,整理,分析子部的整体发展脉络和细节上的书籍入类流变,以经部、史部为参考,力求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多方比较来把握子部的发展演变,最终呈现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流变脉络。 一,整体上的发展 (一)子部的独立、顺序的变化、部类的增删 《汉书·艺文志》 辑略 六艺: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出蹴鞠一家) 兵书略: 兵权谋,兵形式,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 天文,历谱,五行,杂占,蓍龟,形法 方技略: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诗赋略: 赋,杂赋,歌诗 《隋书·经籍志》 经部: 易,书,礼,乐,诗,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 形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 道经、佛经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 易,诗,书,礼,乐,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小学 史部: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史评,目录 子部: 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 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      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      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      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      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      类书类      释家类      道家类 集部: 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书首序言中提到:“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在子部后序中说:“《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医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异……《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在子部总论中说:“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后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 从表格和上述所引内容可以看出: 1, 子部的独立。   变化分析:《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并无子部,沿用的是刘歆《七略》分类法,即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数术略、方技略、兵书略。《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中有子部,且子部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共十四家,根据上述表格来整体观察,《隋志》的子部几乎囊括了汉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总目》有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类书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家。总的来看,《总目》子部同样囊括了《汉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相较于《隋志》子部,则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类书类和释家类。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在以三部类书作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上来看,《隋志》和《四库》的子部是在《汉志》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演变的。所以《汉志》中的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在后来人的经验思维和眼光下,便具有了子部的初始概念。      2,从子部各类顺序及增删情况看整体变化趋势:    变化分析(据表格中所录内容可将各类顺序归纳如下):   《汉志》: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出蹴鞠一家),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隋志》: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总目》在子部的总论中提到:“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之以兵家。兵,刑类也。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宄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民,国之本也;穀,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亲治之,故次以医家。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游艺亦学问之馀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诗取多识,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录。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薈稡,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於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於博弈,故次以小说家。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二氏,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      从上述的二次归纳可以看出,《汉志》将诸子略置于卷首,且在诸子略中儒家位于第一位。《隋志》《总目》同样都将儒家置于子部之首,在《汉志》和《隋志》中道家居于第二位,但在《总目》中道家居于末端,相反,兵家占据了《总目》子部的第二位置,其缘由在上述所引文献中已述及,即“有文事有武备也”。由此可见,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之后,儒家思想在学术上也占据了主导,与其相辅的兵家、法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据上述整理文献可将子部整体上的增删情况变化归纳如下:   《汉志》诸子略中的阴阳家在《隋志》和《总目》中不再设立,《汉志》较之前出蹴鞠一家。   《隋志》将天文类重新归纳录书,称为天文算法类。较《汉志》,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后,增附佛经,道经两科。   《总目》较《隋志》增设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类书类,释家类。   可见,子部在经过了从无到有的独立后,内容也逐渐丰富,分类更加细化。尤其在《总目》中,子部各类体系逐渐完善,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朴学考据学风的影响。佛经道经的附录,也体现着宗教的影响。其中阴阳家类的消亡和术数类,艺术类等的增立,在本文后面部分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综上,从整体上的观察和分析可知,子部是在《汉志》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的,其中各部类顺序变化和增删一方面体现了目录学发展体系的日益完备,另一方面也是宗教,西学,清代朴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二)子部与史部的关联和比较   《总目》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说家类二载: 右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八十六部,五百八十一卷,皆文渊阁著录。(案:纪录杂事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诸家著录,亦往往牵混。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世说新语》古俱著录於小说,其明例矣。)   正如上所述,笔者在整理归纳子部文献资料的时候,同样发现子部与史部之间存在诸多关联缠杂,这不仅存在于上述《总目》所述及的小说家类与杂史类之中,在《总目》子部谱录类及其它类中也存在该现象。笔者整理后,以子部小说家与史部杂传类的比较,以《隋志》史部谱系类与《总目》子部谱录类的比较作为典型展开论述,其它类中的细小关联则在其类的论述中涉及,此处不再赘言。 1, 子部小说家与史部杂传类: *(以下诸表格中所录内容及分类皆为此类的主要内容及划分,不代表全部) 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小说家 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封禅方说十八篇,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应劭曰:其说以《周书》为本。 散存于经部,诸子略中的部分史书 经部中春秋类:公羊外传、太史公百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汉大年纪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经部书类:周书七十一篇、议奏四十二篇;经部礼类:议奏三十八篇、封禅议对十九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经部小学类:史籀十五篇。子部儒家:周法九篇、周政六篇,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高祖传十三篇,孝文传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  子部小说家 燕丹子一卷,杂语五卷,杂对语三卷,要用语对四卷,笑林三卷,笑苑四卷,世说八卷,小说十卷,辩林二十卷,杂书钞十三卷,鲁史奇器图一卷,器准图三卷等。  子部杂家 尸子二十卷,尉缭子五卷,抱朴子外篇三十卷,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淮南子二十一卷,论衡二十九卷,博物志十卷,张公杂记一卷,述政论十三卷,称谓五卷,诸书要略一卷,语对十卷,物重名五卷,皇览一百二十卷,高僧传六卷  史部杂传 零陵先贤传一卷,高隐传十卷,孝子传八卷,东方朔传八卷,曹氏家传一卷,同姓同名录一卷,列女传七卷,高僧传十四卷,汉武内传三卷,梁武皇帝大捨三卷,神仙传十卷,搜神记三十卷,述异记十卷,幽明录二十卷,志怪记三卷等。 四库全书总目  子部小说家 杂事:西京杂记六卷、世说新语三卷、唐国史补三卷、唐摭言十五卷、儒林公议二卷、燕丹子三卷等。 异闻:山海经十八卷、穆天子传六卷、海内十州记一卷、搜神记二十卷等。 琐语:太平广记五百卷、博物志十卷、酉阳杂俎二十卷、渔樵闲话二卷。  子部杂家 杂学:鬻子一卷,墨子十五卷,尹文子一卷,慎子一卷,鹖关子三卷,鬼谷子一卷,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淮南子二十一卷,金楼子六卷,颜氏家训二卷等。 杂考:白虎通义四卷,古今注三卷,容斋随笔十六卷,爱日斋丛抄五卷,拾遗录一卷等。 杂说:论衡三十卷,风俗通义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东坡志林五卷,冷斋夜话十卷,鹤林玉露十六卷。 杂品:洞天清录一卷等。 杂纂:说郛一百二十卷,元明事类钞四十卷。 杂编:庄屈合诂(无卷数),学海类编(无卷数),天都阁藏书二十五卷。  史部杂史 咸淳遗事二卷,东征纪行录一卷,明政要二十卷  史部传记 朱子年谱四卷,古列女传七卷,高士传三卷,元儒考略四卷,名儒学案六十二卷等 《汉志》诸子略小说家总论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隋志》子部小说家总论:“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总目》子部小说家总论: 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於武帝时矣。故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汉书·艺文志注》,凡不著姓名者,皆班固自注。)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於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 从上述归纳的文献中分析变化:   《汉志》诸子略中的小说家初显了小说与史的关联,其中收录的青史子五十七篇,“注:青史子曰古史官记事也,”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的注释为“其说以《周书》为本也”,从中可以看出在《汉志》中小说类与史相杂糅,而当中收录的鬻子说十九篇和封禅方说十八篇以及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等,又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小说与“道”“术”之间有一定关联。   由《汉志》到《隋志》,《汉志》诸子略儒家中的传记类,如刘向所序中的列女传,孝文传等在《隋志》中主要被归入到了史部杂传类。而《隋志》当中的小说类主要包括各种杂语、语对、世说、奇器图等,与神仙志怪相关的述异类书籍被归入史部杂传。   到《总目》录书时,位于《隋志》史部杂传类中的神仙传,搜神记,述异记等主要归入到了《总目》子部小说家类,也有一部分被归入到子部道家。另外《隋志》史部仪注类中的穆天子传,史部地理类中的《山海经》和《汉志》术数略中的山海经也被归入总目小说家类,原先《隋志》小说家类中的奇器,书钞等则分别入艺术类和杂家类。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小说虽作为稗官野史,但是其与史部及子部诸家都有着深刻关联,所以小说与杂传等各家之间,子部、史部、经部各部之间,是一个相互杂糅的形态。但随着学术史的发展,各部各家之间的界限逐步分明,如《总目》中飞燕外传一卷入小说家而不入史部传记,考查此书内容主要记载飞燕姊妹始末,本应为传记之类入史部,然其用语叙述纯为小说家言,所以入小说家类。入类更加细化严谨,界限由此也更加分明。 2,子部谱录类与史部谱系类: 《隋志》史部 谱系类 汉氏帝王谱三卷,百家谱三卷,洪州诸姓谱九卷,姓苑一卷,竹谱一卷,钱谱一卷,杨氏谱一卷 《总目》子部  谱录类 器物:古今刀剑录一卷,鼎录一卷,香谱二卷,香乘二十八卷。食谱:茶经三卷,北山酒经三卷,饮膳正要三。草木鸟兽虫鱼:洛阳牡丹记一卷,竹谱一卷,虫天志十卷。   《总目》子部谱录类总论: 刘向《七略》,门目孔多,后并为四部,大纲定矣。中间子目,递有增减,亦不甚相远……《隋志·谱系》,本陈族姓,而末载《竹谱》、《钱图》,《唐志·农家》,本言种植,而杂列《钱谱》、《相鹤经》、《相马经》、《鸷击录》、《相贝经》,《文献通考》亦以《香谱》入农家。是皆明知其不安……惟尤袤《遂初堂书目》创立《谱录》一门,於是别类殊名……。(案:宋以后书,多出於古来门目之外。如此谱所品诸石,既非器用,又非珍宝,且自然而成,亦并非技艺。岂但四库中无可系属,即谱录一门亦无类可从。亦以器物之材,附之器物之末焉。) 从上述资料可知子部谱录类的由来和发展演变历程,《隋志》始列谱类,但将其归入史部,帝王世系谱、百姓氏族谱以及竹谱、钱谱等不加区分,全部归入一类入史部。《总目》子部设立谱录一类,将原先位于《隋志》史部谱系类中的诸如竹谱、钱谱等析出,与茶、酒、刀剑等共同归入谱录类。这不仅是考据源流,条列清晰的朴学思想的影响,也是子部史部之间渊源联系,发展脉络走向的一种表现。 综上两部分所述,可以从整体上,诸如子部的独立,部类顺序的变化,数量的增删,与史部的关联等来看子部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宗教,西学,史学等思想影射。             二,细节上的演变               ——从类的消融及书籍入类转变看子部的演变 (一)儒家 *以下诸表格所录内容的分类及所举例子是该类的主要内容及划分,不代表全部。 儒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 孔子孙(如子思二十三篇),孔子弟子,七十子之弟子,帝王师、相(如晏子八篇),朝廷法令制度(如周法九篇、周政六篇),政论(盐铁论六十篇、功议四篇),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杨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高祖传十三篇,孝文传十一篇等。 《隋书·经籍志》  子部儒家 孔子孙(如子思二十三篇),孔子弟子,七十子之弟子,孟子(如孟子七卷、孟子十四卷),杨雄法言、太玄经,刘向说苑新序,君王诏策,训诫(如众贤诫十三卷、妇人训诫集十一卷,诸葛武侯集诫二卷,女鉴一卷,妇姒训一卷,曹大家女诫一卷、贞顺志一卷)等。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 未出濂洛以前诸儒:孔子家语十卷,新语二卷,盐铁论十二卷,说苑二十卷,潜夫论十卷,续孟子二卷,儒志编一卷等;以时代先后,不以源流门户:注解正蒙二卷,二程遗书二十五卷,童蒙训三卷,近思录十四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理学类编八卷;儒家存目:女学六卷,女教经传通纂二卷,女诫、女训、史箴等。   《汉志》诸子略儒家总论:“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杨雄一家[三]十八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隋志》儒家总论:“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   《总目》子部儒家类一“案:以上诸儒,皆在濂、洛未出以前。其学在於修己治人,无所谓理气心性之微妙也。其说不过诵法圣人,未尝别尊一先生,号召天下也。”   变化分析:《汉志》儒家中除了包括诸儒的言论外,还有皇帝传记、列女传及朝廷制度法令的录入,这些本应入史的书籍被归入诸子略,由于《汉志》没有史部,史书典籍散落在六艺诸子等各部,是撮史入经,经史不分的学术思想的影响,而撮史入儒,更是儒家思想所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   另外《汉志》和《隋志》中都录入杨雄太玄和法言,范望在《太玄经》卷第一说:“子云志不申显,于是覃思耦易,著玄其道,以隂阳爲本,比於庖牺之作,事異道同。”1因此杨雄的太玄和法言是在阐释易,阴阳的理论基础上,以阴阳为本来解释儒家学说的。所以可以看出当时儒家与经部易类、阴阳家、甚至道家是有着深刻渊源关联的。可见在当时,“儒”不仅仅是孔孟理论及其延展出来的门户学说,而且与诸家相融合。   《总目》子部虽没有对儒家进行二次分类,但大致上是按照未出濂洛以前和之后两个阶段来录入,正如《总目》在儒家类的序言中所说的:“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而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金谿、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惟显然以佛语解经者,则斥入杂家。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从最初的修己治人到之后的门户林立,号召天下,可以看出,儒家学术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不断融合各类思想和学说来自我净化发展,如宋人面对佛教对儒学的冲击开创理学,后人又在理学的桎梏中回归心学等,《总目》的这一录书原则虽不具体陈述儒家的发展历程,但已可循其迹。      综上儒家所述,撮史入儒正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在学术上的体现,而儒家又不仅限于孔孟学说,是与经、易、道、史相杂糅的,这是学术发展初始形态的一种体现。 2,道家(因《隋志》于四部后增附佛经、道经,总目又增设释家类,所以将道家与道经置于一处讨论) 道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 鬻子二十二篇,帝王师、相、臣(如伊尹五十一篇、辛甲二十九篇),老子,老子弟子(如关尹子九篇),隐士(如鹖冠子一篇、黔娄子四篇),庄子五十二篇,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黄帝(如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等。 《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 鬻子一卷,老子(如老子道德经二卷、老子义疏四卷、老子指趣三卷),老子弟子(如文子十二卷),庄子(如庄子十六卷、南华论二十五卷),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 音一卷,玄子五卷,游玄桂林二十一卷 目一卷,玄言新记明庄部二卷。 《隋书·经籍志》 道经 经戒三百一部 九百八卷, 饵服四十六部 一百六十七卷 , 房中十三部 三十八卷,符箓十七部 一百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 阴符经解一卷,老子注二卷,道德指归论二卷,道德真经注四卷,列子八卷,庄子注十卷,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文子十二卷,列仙传二卷,抱朴子内外篇八卷,神仙传十卷,枕中书一卷,华山志一卷(书中皆神仙故事)。   《汉志》诸子略道家总论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隋志》子部道家总论中说:“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   《总目》子部道家总论: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於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於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於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隋志》道经总论:“推寻事迹,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上天官符箓之事。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又“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逾甚。陈武世居吴兴,故亦奉焉。”“太武始光之初,奉其书而献之。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岳,迎致其余弟子,于代都东南起坛宇,给道士百二十余人,显扬其法,宣布天下。太武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 由上述分析,《汉志》中将载有黄帝学说的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归入道家,且在总论中强调了录书原则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黄帝学说受到重视且黄老学说共同归入道家,概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下黄老思想盛行在学术上的表现。另外,《总目》道家中相较于《隋志》和《汉志》增加了神仙传十卷,列仙传二卷等神仙类书籍,正如《总目》道家总论中所说的,道家在后世发展中融入了神怪之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教对道家发展的影响。 表格中鬻子入类变化:《汉志》诸子略小说家有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诸子略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隋志》在子部道家中有鬻子一卷周文王师鬻熊撰。《总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杂家类《鬻子》一卷载:“《汉书·艺文志》道家《鬻子说》二十二篇,又小说家《鬻子说》十九篇,是当时本有二书。《列子》引《鬻子》凡三条,皆黄、老清静之说,与今本不类。疑即道家二十二篇之文。今本所载与贾谊《新书》所引六条文格略同,疑即小说家之《鬻子》说也。”所以根据《总目》的阐释可知,鬻子说十九篇和鬻子二十二篇是两本书,鬻子二十二篇尊黄老清净之说为本,被列入《汉志》道家和《隋志》道家,是黄老思想盛行的表现,而另一鬻子说十九篇,在《汉志》中被归入小说家,在《总目》被归入杂家。   表格中可见抱朴子内外篇入类变化:《隋志》将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归入道家,将抱朴子外篇三十卷归入杂家。《总目》将抱朴子内外篇均归入道家,在其条目中说: 《隋志》载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杂家。外篇下注曰梁有,五十一卷。《旧唐志》亦载内篇二十卷,入道家;外篇五十一卷,入杂家。卷数已小不同。《新唐志·道家》载内篇十卷,杂家载外篇二十卷。乃多寡迥殊。《宋志》则均入杂家,内篇作二十卷,与《旧唐书》同;外篇作五十卷,较《旧唐书》又少一卷……其书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而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故今并入之道家,不复区分焉。 分析上述文献:《隋志》因其外篇兼论时政名理,所以归入子部杂家,而《总目》从整体宗旨来看,统归于道家,这一变化是清人治学严谨的表现。 道经变化分析:由上述文献资料可知,《黄帝》四篇与《老子》二篇最得其要旨,所以道经与道家有着密切关联。《汉志》中没有将道经单列,亦无大量经文的收录,考究隋志将其重视单列的原因,可从上述陈列的道经总论中发掘,上述文献基本给出了道教的发展脉络,从讲经受符到引导服食丹药求长生,再到武帝受道,太武奉祀,道教逐步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受道者日益增多,影响扩大。但其与道家并不同等,道家讲求清虚以自守,而道教更注重房中之术,长生之求,而且因其为方外之教,多迂怪,悖离五经,所以《隋志》权衡之下,将其附于四部末端,这是学术发展受到宗教影响的体现。    综上道家所述,道家在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下收录融合黄帝学说,其发展也受到外方宗教的影响。 3,法家: 法家 《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法家 李悝,韩非子,商鞅,申不害,处子,慎到,游棣子,晁错,燕十事十篇,法家言二篇等。 《隋书·经籍志》 子部法家 管子十九卷齐相管夷吾撰,商鞅,慎到,韩非,正论六卷,世要论十二卷等。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法家 管子二十四卷,邓析子一卷,商子一卷,韩子二十卷,刑法叙略一卷,洗冤录二卷 《汉志》诸子略法家总论载:“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隋志》子部法家总论中说:“法者,人君所以禁淫慝,齐不轨,而辅于治者也。《易》著‘先生明罚饬法’,《书》美‘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总目》子部法家总论中说:“刑名之学,起於周季,其术为圣世所不取。然流览遗篇,兼资法戒。观於管仲诸家,可以知近功小利之隘;观於商鞅、韩非诸家,可以知刻薄寡恩之非。鉴彼前车,即所以克端治本。”   管子入类流变:《汉志》关于管子的记载是在诸子略道家“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隋志》将管子十九卷归入子部法家,《总目》将管子二十卷归入子部法家。   由上述可知,法家是以辅礼制,以弼五教的,起着正礼治国的辅助作用,法与礼,或者说法家与儒家密切关联,这也是法家没有像墨家,阴阳家一般消声遁迹的一个原因,以礼法治天下的理念思想逐步得到统治者的认同。                                         兵家 《汉书·艺文志》   兵书略 兵权谋:如范蠡二篇,庞煖三篇,兵春秋一篇,韩信三篇,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图九卷等。 兵形势:楚兵法七篇 图四卷,蚩尤二篇,项王一篇等。 兵阴阳:天一兵法三十五篇,孟子一篇,师旷八篇,别成子望军气六篇 图三卷等。 兵技巧:射法(如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兵法(如鲍子兵法十篇 图一卷),剑道三十八篇,手博六篇,蹴鞠二十五篇等。 《隋书·经籍志》子部兵家 兵法兵书(如司马兵法三卷、孙子兵法二卷、吴起兵法一卷),兵图(如杂兵图二卷、阵图一卷),占(如兵书杂占十卷、鬼谷先生占气一卷),谋策(太公阴谋一卷、金韬十卷),象经一卷,棋势十卷,博法(如双博法一卷、皇博法一卷),投壶等。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 孙子一卷,吴子一卷,司马法一卷,尉缭子五卷,六韬六卷,太白阴经八卷(风云占卜),握机经三卷,美芹十论一卷,海寇议一卷,北边事迹一卷(兼有奏疏),将军纪二十四卷(旁及子史),火器图一卷,武备志略五卷等。 4,兵家:   《汉志》兵书略总论:“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   《汉志》兵书略其四类分论曰:“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右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鞠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隋志》子部兵家总论中载:“兵者,所以禁暴静乱者也。”   《总目》子部兵家总论:“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本,大抵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而已。今所采录,惟以论兵为主,其馀杂说,悉别存目。”      由上述表格内容和文献分析变化:《汉志》兵书略、《隋志》《总目》的兵家类中都涉及到了兵书兵法,风云占卜,谋略。不同的是,《汉志》将手博、射法、蹴鞠等收入兵书略,隋志沿用这一体例,又增投壶、棋势的相关论著,而《总目》将其析出,增设艺术类收录其中。   蹴鞠、司马法入类变化分析:子部兵书略入蹴鞠一家(蹴鞠本属于诸子略,诸子略出蹴鞠一家),出司马法一家入经部礼类,根据汉书注解可知蹴鞠由诸子略入兵书略,是因为其盖陈力之事也。司马法在汉志中出兵入礼,而在隋志和《总目》中,重新被归入兵家类,考其缘由,据《总目》司马法一卷条目可知:“《汉志》称《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陈师道以传记所载司马法之文今书皆无之,疑非全书。然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祖义,三代军政之遗规犹藉存什一於千百。盖其时去古未远,先王旧典,未尽无徵,摭拾成编,亦汉文博士追述王制之类也。班固序兵权谋十三家。形势十一家,阴阳十六家,技巧十三家。独以此书入礼类,岂非以其说多与周官相出入,为古来五礼之一欤?胡应麟《笔丛》惜其以穰苴所言参伍於仁义礼乐之中,不免悬疣附赘。然要其大旨,终为近正,与一切权谋术数迥然别矣。” 由此可知司马法数篇亡佚多半,据别书所引司马法条类可知其记载了当时的军政兵规,所以《隋志》《总目》将其入兵家,《汉志》因其旨意正直,与权术谋略性质不同,又可以参补仁义礼乐,所以出兵入礼。 综上可得,《总目》在朴学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对类书的分类秉着更为严谨的态度。 5,名家,墨家,纵横家(以下三家由于《总目》不单设类而作为一类分析):   名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名家 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成公生,惠施,黄疵,毛公九篇 《隋书·经籍志》子部名家 邓析子一卷,尹文子二卷,士操一卷,人物志三卷 共四部七卷 《四库全书总目》 无名家类 《汉志》诸子略名家:“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隋志》子部名家:“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   从上述归纳整理和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汉志》《隋志》中皆有名家类,根据其总论可知,名家是作为正尊卑秩序而存在的,起着辅礼的作用,但在《总目》中,不设名家,其著作散落于《总目》史部(如人物志),子部杂家(如尹文子一卷),法家(如邓析子一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墨家、纵横家相似,可归纳为一类分析。另外,由表格可以看出,名家由《汉志》到《隋志》的显著变化是增收了士操一卷,人物志三卷,从中可以看出士族文化崛起在学术发展上的影响。    墨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 墨子(墨子七十一篇),墨子弟子(如胡非子三篇,隨巢子六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等。 《隋书·经籍志》 子部墨家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隨巢子一卷,胡非子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 不设墨家类   《汉志》诸子略墨家:“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隋志》子部墨家:“《汉书》以为本出清庙之守,然则《周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地祇人鬼”“肆师掌立国祀及兆中庙中之禁令,是其职也。” 从上表可以看出,墨家的设立情况与名家类似,《汉志》《隋志》中设墨家一类,《总目》则不设类,考其书籍或亡佚,或散于《总目》杂家(如尹文子一卷)。 纵横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纵横家 苏秦,张仪,庞煖,阙子,国筮子,秦零陵令信一篇,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一篇,庄安一篇,聊苍三篇。 《隋书·经籍志》子部纵横家 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乐一注 二部六卷 《总目》子部 无纵横家 《汉志》诸子略纵横家总论:“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其长也。”   《隋志》子部纵横家总论:“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汉书》以为本出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又“《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虑,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   变化分析:《汉志》《隋志》均设名家、墨家、纵横家类,但《总目》不设该三类,考其消亡缘由,一可从目录学的发展来看,《总目》子部杂家总论中有述及: 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或其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不能一概著录。后人株守旧文,於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文子》、《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题,自为支派,此拘泥门目之过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於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於例为善。今从其说,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 所以从目录学来看,《总目》中不单设名家、墨家、纵横家,是因其存世著作单薄,如墨家仅存《墨子》、《晏子》二书,且绝续不同,不能统而概之,所以按照班固合儒、墨,兼名、法的思想,将其归入《总目》子部杂家类。二是从学术思想发展的方面来看,这种演变也是墨家、名家、纵横家思想衰败凋零的表现,是从名家辅礼到礼法相辅治国转变的结果,天下裂变而百家学术争鸣,有兼爱之说,有纵横之术,但到天下一统之际,统治者为了掌控政治和文化话语权,独尊儒家,诸子学说也就由百家争鸣到一枝独秀,诸如墨家等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学说则逐渐走上消亡之路。 综上所述,墨家、名家、纵横家的消亡既与目录学的发展有关,又与思想统治的加强有一定关联。                                                    6,杂家 杂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 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尉缭子二十九篇,东方朔二十篇,荆柯论五篇,博士臣贤对一篇,臣说三篇等。 《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 尸子二十卷,尉缭子五卷,抱朴子外篇三十卷,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淮南子二十一卷,论衡二十九卷,博物志十卷,张公杂记一卷,述政论十三卷,称谓五卷,诸书要略一卷,语对十卷,物重名五卷,皇览一百二十卷,高僧传六卷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 杂学:鬻子一卷,墨子十五卷,尹文子一卷,慎子一卷,鹖关子三卷,鬼谷子一卷,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淮南子二十一卷,金楼子六卷,颜氏家训二卷。 杂考:白虎通义四卷,古今注三卷,容斋随笔十六卷,爱日斋丛抄五卷,拾遗录一卷。 杂说:论衡三十卷,风俗通义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东坡志林五卷,冷斋夜话十卷,鹤林玉露十六卷。 杂品:洞天清录一卷。 杂纂:说郛一百二十卷,元明事类钞四十卷。 杂编:庄屈合诂(无卷数),学海类编(无卷数),天都阁藏书二十五卷。   《汉志》杂家总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隋志》杂家总论:“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又“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指归。   《总目》杂家总论在前一小节名家、墨家和纵横家时已经列出,此处不再重列,而将杂家中各小类案语撮要列出,以备补证。   ⑴杂家杂说案语:“杂说之源,出於《论衡》。其说或抒己意,或订俗讹,或述近闻,或综古义,后人沿波,笔记作焉。”   ⑵杂家杂学案语:“实皆儒之失其本原者各以私智变为杂学而已。其传者寥寥无几,不足自名一家,今均以杂学目之。其他谈理而有出入,论事而参利害,不纯为儒家言者,亦均附此类。”   ⑶杂家杂品案语:“古人质朴,不涉杂事。其著为书者,至射法、剑道、手搏、蹴踘止矣。至《隋志》而《欹器图》犹附小说,象经、棋势犹附兵家,不能自为门目也。宋以后则一切赏心娱目之具,无不勒有成编,图籍於是始众焉。今於其专明一事一物者,皆别为谱录,其杂陈众品者,自《洞天清录》以下,并类聚於此门。盖既为古所未有之书,不得不立古所未有之例矣。”   ⑷杂家杂纂案语:“以上诸书,皆采摭众说以成编者,以其源不一,故悉列之杂家。《吕览》、《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新序》亦皆缀合群言,然不得其所出矣。故不入此类焉。”   ⑸杂家杂编案语:“古无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惟《隋志》载《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录一卷。注曰,陆澄合《山海经》以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明史·艺文志》无类可归,附之类书,究非其宜,当入之杂家,於义为允。其一人之书合为总帙而不可名以一类者,既无所附丽,亦列之此门。”      由上述整理及文献分析变化:   《鹖冠子》入类流变:《汉志》道家入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志》道家载鹖冠子三卷楚之隐人。而《总目》杂家入鹖冠子三卷,其提要载:“惟《汉志》作一篇,而《隋志》以下皆作三卷,或后来有所附益,则未可知耳。其说虽杂刑名,而大旨本原於道,其文亦博辨宏肆。”由此可知该书之所以被《汉志》《隋志》收入道家,是因其最初理论源于道,而《总目》将其归入杂家,是因为后人在此基础上的附益,使其杂刑名,兼诸子。   《博物志》入类流变:博物志十卷张华传在《隋志》被归入杂家,在《总目》入小说家。另外《广博物志》五十卷,因其“遂全改华之体例,变为分门隶事之书。凡分大目二十有二,子目一百六十有七”,所以将其入子部类书类,博物志十卷和《博物志补》均入《总目》子部小说琐语类。《博物志补》因其“编补张华之书,体例略如李石所续。而猥杂冗滥,无一异闻,又出石书之下”,所以入了小说家。而对《博物志》十卷的提要为:“或原书散佚,好事者掇取诸书所引《博物志》,而杂采他小说以足之。故证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亦往往相符。其馀为他书所未引者,则大抵剽剟《大戴礼》、《春秋繁露》、《孔子家语》、《本草经》、《山海经》、《拾遗记》、《搜神记》、《异苑》、《西京杂记》、《汉武内传》、《列子》诸书,饾飣成帙,不尽华之原文也。”由此可知,《博物志》十卷在《隋志》入杂家,在《总目》入小说家,是因原书散佚,后人采撷增补,致其猥杂,所以《总目》将其归入小说类,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在学术方面以审定源流,辨别真伪为宗旨的朴学思想的兴盛下的严谨治学。 《高僧传》入类流变:《隋志》史部杂传类录有《高僧传》十四卷(释慧皎撰),《高僧传》六卷(虞孝敬撰),《众僧传》二十卷(裴子野撰),还有各类人物传记。《隋志》子部杂家录有《高僧传》六卷(虞孝敬撰)。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子部和史部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杂史和杂传,传记往往带有史的性质。另一方面,正如《隋志》子部杂家中所论述的“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杂家不仅兼儒墨,而且对于载王道的杂传也收录其中。   综上各书籍入类流变的分析可知,清代朴学思想下的审定源流,辨别真伪的治学思想对子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农家类: 农家 《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农家 氾胜之十八篇,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王氏六篇,蔡癸一篇 《隋书·经籍志》 子部农家 氾勝之书二卷,四人月令一卷,禁苑实录一卷,齐民要术十卷,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五卷。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农政全书六十卷,救荒本草二卷,野菜博录四卷,耒耜经一卷。 《汉志》诸子略农家总论中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隋志》子部农家总论载:“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 又“鄙者为之,则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总目》农家总论中说:“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辗转旁牵,”又“触类蔓延,将因四民月令而及算术、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风角2、鸟占,”“茶事一类,与农家稍近,然龙团凤饼之制,银匙玉碗之华,终非耕织者所事,今亦别入谱录类,明不以末先本也。”   由上述归纳和整理分析:   从《汉志》《隋志》《总目》农家的总论中可以看出,农家不仅涉农耕稼穑之事,而且是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与社稷相关。《汉志》提出无所事君王的观点是鄙者为之,《隋志》认为农不能弃君臣之义。概因其具有实用的特点,又与国家安定紧密相关,所以没有如墨家,名家般销声匿迹。另外,《总目》中所收的部分农家类书籍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农政全书。可以看出农业在当时的发展和受到的重视情况,这与清代经世致用,讲求实用的思想不无关系。   《总目》将农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归类划分,将因四民月令而及的算书天文,归入存目,将与农家稍近的茶事归入谱录,条列清晰的治学之法,是朴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综上所述,子部农家的变化既是清代经世致用的实用思想下的产物。                                  8,小说家 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 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封禅方说十八篇,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应劭曰:其说以《周书》为本。 《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 燕丹子一卷,杂语五卷,杂对语三卷,要用语对四卷,笑林三卷,笑苑四卷,世说八卷,小说十卷,辩林二十卷,杂书钞十三卷,鲁史奇器图一卷,器准图三卷等。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 杂事:西京杂记六卷,世说新语三卷,唐国史补三卷,唐摭言十五卷,儒林公议二卷,燕丹子三卷,异闻:山海经十八卷,穆天子传六卷,海内十州记一卷,搜神记二十卷,琐语:太平广记五百卷,博物志十卷,酉阳杂俎二十卷,渔樵闲话二卷。   《汉志》诸子略小说家,《隋志》子部小说家,《总目》子部小说家书籍入类比较及流变参见本文第二部分子部与史部的比较,该处只列表格,不再赘述。 9,医家类: 《汉志》方技略  医经 黄帝内经十八卷,扁鹊内径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经方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等。  房中 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等。  神仙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道要杂子十八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隋志》子部  医方 神农本草四卷,华佗方十卷,解寒食散方二卷,医方,脉经,妇科,小儿科,养生食服,神仙方,仙丹,治马牛驼骡,穴,灸,房内秘术,药草(种神芝一卷、诸药异名八卷),采药煎药(入林采药法二卷、玉函煎方五卷) 《总目》子部 医家类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伤寒论注十卷,千金药方九十三卷,证类本草三十卷,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医学(医学源流论二卷、医史十卷),脉决,养生,小儿方,针灸,治马牛等。 《汉志》方技略总论中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志》方技略所分四类小论:“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隋志》子部医方总论载:“医方者,所以除疾病,保性命之术者也。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节而行之,则和平调理,专壹其情,则溺而生火。”又“其善者,则原脉以知政,推疾以及国。”   子部医家总论中说:“《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后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於末简。贵人贱物之义也。《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从上表及各书总论分析:   《汉志》没有像《隋志》《总目》一样单设医家一类,但是从表中所列内容和文献陈录可知,《汉志》的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都是与医病治疗有关,如医经者是调百药以齐和,且上述《汉志》方技略的总论中也总括其为“皆生生之具”,四类的小论也皆论述医病药理与治国方略之间的关系,所以《汉志》的方技略即为医家类书籍的录入处,与《汉志》子部医方和《总目》子部医家类的基本属性一致。   另外,从细节来看,《汉志》方技略,《隋志》医方和《总目》医家类基本上都包括医经病方,养生食服,妇科小儿。《隋志》医方较于《汉志》方技略,增加了治马等医六畜一类,与药草和采药相关的书籍数量增加,《总目》则将《汉志》中的房中,神仙二家删除,秉贵人贱物的宗旨将医六畜一类归于末端。   综上,医类因其实用性从《汉志》到《隋志》再到《总目》,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总目》在收录医类书籍的时候,也更注重实用性。 10,艺术类,谱录类,类书类,释家类(该四类皆为《总目》增列) 《总目》子部 艺术类 书画:古画品录一卷,书谱一卷,竹谱十卷,琴谱,篆刻, 杂技:羯鼓录一卷,棋决一卷,壶史三卷(投壶),射书四卷。   《总目》子部艺术类总论: 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书品为二事。左图右史,画亦古义,丹青金碧,渐别为赏鉴一途。衣裳制而纂组巧,饮食造而陆海陈,踵事增华,势有驯致。然均与文史相出入,要为艺事之首也。琴本雅音,旧列乐部,后世俗工拨捩,率造新声,非复清庙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摹印本六体之一,自汉白玄朱,务矜镌刻,与《小学》远矣。射义投壶,载于《戴记》,诸家所述,亦事异体经。均退列艺术,于义差允。至于谱博奕,谕歌舞,名品纷繁,事皆琐屑,亦并为一类,统曰杂技焉。 从上述基本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陈列可以看出《总目》子部艺术类的增设缘由以及辑录原则。诸如竹谱、琴谱、篆刻、投壶等本是散落在经史子集各部之中, 如琴类本是入乐部,但后世多率造新声,去清庙之音远也,所以归为一技,再如《竹谱》十卷,在《隋志》史部谱系类中录有《竹谱》一卷,被归入史部,又如《隋志》子部兵家录有《杂博戏》五卷,《投壶经》一卷,《双博法》一卷等。《总目》皆将其从四部中撮出,于子部增设艺术类,与博弈歌舞等共同收录其中。 《总目》子部    谱录类 器物:古今刀剑录一卷,鼎录一卷,香谱二卷,香乘二十八卷,食谱:茶经三卷,北山酒经三卷,饮膳正要三卷,草木鸟兽虫鱼:洛阳牡丹记一卷,竹谱一卷,虫天志十卷。 谱录类在本文第一部分第二节子部与史部的比较中已经详细论及,此处存而不论,不再赘言。     《总目》子部  类书类 艺文类聚一百卷,太平御览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职官分纪,古今同姓名录二卷,元和姓纂十八卷 类书类总论中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又“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别无可附,旧皆入之类书,今亦仍其例。” 类书类的设立:在《汉志》《隋志》中并无类书类,其类书书籍多依附于史部和子部别类,如上述文献中的《同姓同名录》,《总目》子部类书类中收录了有关姓氏的类书,如古今同姓名录二卷,元和姓纂等,但该类有关姓氏的书籍在《隋志》中收录在史部,如史部谱系类录有《复姓苑》一卷,史部杂传中有《同姓同名录》一卷。又如《隋志》将皇览一百二十卷归入子部杂家。《总目》中关于《皇览》的记载为:“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於魏文,晋荀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又如“类书自《皇览》以下,旧本皆佚”等。由此可见,《隋志》因没有类书一类,所以将诸如《皇览》等类书,归入了史部和子部。《总目》于子部设类书一类,将类书从《隋志》史部、子部杂家撮出,在子部中增设类书类。《隋志》不单设类书类,概因《隋志》中类书书籍数量少,可依附它类,而到编纂《总目》时,诸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类书皆问诸于世,且类书对于清代文人回溯经学,考据经典,具有重要的操作意义,所以《总目》单列类书类与清代的考据学风气也有一定关联。 *因《隋志》于四部后单列佛经、道经,总目又增设释家类,所以此处佛经与释家类共同论及)  《隋志》  佛经 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 《总目》子部 释家类 弘明集十四卷,宋高僧传三十卷(附以论断,传授源流),五灯会元二十卷,佛祖统纪五十四卷,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等   《总目》子部释家总叙:梁阮孝绪作《七录》,以二氏之文别录於末。《隋书》遵用其例,亦附於志末,有部数、卷数而无书名。《旧唐书》以古无释家,遂并佛书於道家,颇乖名实。然惟录诸家之书为二氏作者,而不录二氏之经典,则其义可从。今录二氏於子部未,用阮孝绪例;不录经典,用刘昫例也。诸志皆道先於释,然《魏书》已称释老志,《七录》旧目载於释道宣《广弘明集》者,亦以释先於道。故今所叙录,以释家居前焉。” 推寻汉代以前,未见佛教典籍,魏徵认为亦或其在秦代焚书之际消亡。自张骞出使西域,才闻佛教宗义。后经过口传和翻译,佛教于中土日渐兴盛。《隋志》所列皆为佛经教义,因政治者的认可和尊崇,佛教信徒日益增多,但因其作为外方学说,所以《隋志》列出但附于末端。而《总目》所列则既有僧侣传记,又包括佛教各派教义和佛教的发展历史,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佛教自隋唐至明清,其影响日益扩大,著作日渐增多,中国学术发展受到的外来宗教影响也日益明显。 综上,从《汉志》到《隋志》再到《总目》,子部支系逐渐延伸,分类更加精细,《总目》增设的艺术类等,都是在这一下学术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古代学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宗教的影响。 11,天文 天文 《汉志》术数略天文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泰壹杂子云雨》三十四卷、国章观霓云雨三十四卷,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汉日旁气行占验十三卷、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等。 《隋志》子部天文 周髀一卷,浑天义二卷,天文要集四十卷,天文志十二卷,天文录三十卷,占(如五星占一卷,天文占六卷,月晕占,彗星占一卷,杂星占十卷),图(如浑天图一卷,玄图一卷,杂星图五卷,日旁云气图五卷,天文占云气图一卷),天文经(如星经二卷、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中星经簿十五卷),五纬合杂一卷,二十八宿十二次一卷。 《总目》子部天文算法 推步3类:中星谱一卷,周髀算经二卷,新法算书一百卷,七政推步七卷。西洋:(如天问略一卷、几何原本六卷),算书类:九章算术九卷,数学钥六卷 。 《汉志》术数略天文总论载:“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隋志》子部天文总论曰:“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变,而参于政者也……故曰:‘王政不修,谪见于天,日为之蚀。后德不修,谪见于天,月为之蚀。’其余孛彗飞流,见伏陵犯,各有其应。”   《总目》子部天文算法类总论载: 三代上之制作,类非后世所及,惟天文算法则愈阐愈精。容成造术,颛顼立制,而测星纪闰,多述帝尧。在古初已修改渐密矣。洛下闳以后,利玛窦以前,变法不一。泰西晚出,颇异前规,门户构争,亦如讲学。然分曹测验,具有实徵,终不能指北为南,移昏作晓,故攻新法者至国初而渐解焉。圣祖仁皇帝《御制数理精蕴》诸书,妙契天元,精研化本,於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垂范亿年。海宇承流,递相推衍,一时如梅文鼎等,测量撰述,亦具有成书。故言天者至於本朝,更无疑义。今仰遵圣训,考校诸家,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古来疏密,厘然具矣。若夫占验禨祥,率多诡说。郑当再火,裨灶先诬,旧史各自为类,今亦别入之术数家。惟算术、天文相为表里,《明史·艺文志》以算术入小学类,是古之算术,非今之算术也。今核其实,与天文类从焉。   从上述归纳及文献资料分析:   《隋志》相较于《汉志》天文,出现了较为成熟完备的天文集著,如诸多的天文志,天文要集,天文图也数量庞多,而且受异域文明的影响,外域传入的婆罗门天文经也被收录其中。较于前两者,《总目》子部将其改称为天文算法类,而且将其中的占验析出,另增加算术,如九章算术九卷,数学钥等,总的来看,《总目》子部的天文更注重收录成熟的天文集著和算术著作,最为重要的是,明显受到了西方学术的影响,不仅西方的天文学著作收录其中,而且开始根据中西方天文学特点,权衡归一。总之,天文一类支系逐渐繁杂,书籍数量逐步增多,而且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受到了外来天文学术的影响。 12,历谱 历谱 《汉志》术数略历谱 颛顼五星历十四卷,夏殷周鲁历十四卷,耿昌月行度二卷,传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律历数法三卷,自古五星宿纪三十卷,太岁谋日晷二十九卷,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许商算术二十六卷,杜忠算术十六卷。 《隋志》子部历数 历术历法(如甲午纪历术一卷,新造历法一卷,五星历术一卷,七曜历法一卷),元历(河西甲寅元历一卷,开皇甲子元历一卷),杂历(杂历二卷,杂历术一卷),漏刻(漏刻经一卷杂漏刻法十一卷),算术(九章算术十卷,九九算术二卷,九章算经二卷,算法一卷,婆罗门算经三卷),律历注解一卷,四分历三卷,   汉志术数略历谱总论:“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   隋志子部历数总论:“历数者,所以揆天道,察昏明,以定时日,以处百事,以辨三统,以知厄会,吉隆终始,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者也。《易》曰:‘先王以治历明时’……其在《周官》,则亦太史之职。”   分析变化:《汉志》术数略中的历谱收录有各类星历、星月行度、律历数法以外,还收录了帝王诸侯世谱、帝王年谱等年谱类,以及许商算术、杜忠算术等算术类,帝王年谱在《隋志》《总目》中收入史部,可见《汉志》时仍是一种文史不分的治学思想,史部没有独立。   《汉志》在历谱中收录算术类,正如上表所载,《隋志》也在历数类收录算术,改称历谱为历数类,包括了“数”的概念,而《总目》则将算术类归入天文,称其为天文算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体现出的是分类的逐步精细化和治学的严谨性。 13,五行 五行 《汉志》术数略五行 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太元阴阳二十六卷),阴阳五行时令十九卷,堪馀4(堪舆金匮十四卷),灾异应(务成子灾异应十四卷、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钟律(钟律丛辰日苑二十三卷、钟律消息二十九卷、黄钟七卷),天一(天一六卷),风鼓六甲二十四卷,羡门式法二十卷,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五音定名十五卷。 《隋志》子部五行 黄帝(黄帝飞鸟历一卷,黄帝斗历一卷,黄帝绛图一卷,黄帝龙首经二卷)风角(风角要集十卷,风角杂占四卷,风角鸟情一卷,风角五音图二卷)九宫(九宫行棋经三卷,九宫行棋法一卷,九宫推法一卷)太一(太一飞鸟历一卷,太一经二卷,太一式杂占十卷)遁甲(遁甲决一卷,遁甲立成二卷,遁甲术一卷,遁甲返覆图一卷)周易(周易错卦七卷,周易杂占九卷,周易新林四卷,周易髓脑二卷)历(百忌历术一卷,东方朔历一卷,六甲周天历一卷,六十甲子历八卷) 堪馀(堪馀四卷,杂要堪馀一卷),嫁娶(嫁娶经四卷),生产(推产法一卷),占梦(梦书十卷,,解梦书二卷),图(祥瑞图八卷,芝英图一卷),地形(地形志八十卷),相宅(相宅图八卷),相书(相书四十六卷),相马(相马经一卷)   汉志术数略五行总论:“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隋志子部五行总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气者也。在天为五星,在人为五藏,在目为五色,在耳为五音,在口为五味,在鼻为五臭。在上则出气施变,在下则养人不倦……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物,观形法以辨其贵贱。”   通过对上述文献资料比较分析:   《汉志》的五行在概念上于《隋志》相去不远,都以五常之行气作为本原,但是《隋志》五行类的收录范围扩大,数量增多。诸如遁甲,嫁娶,地形,占梦等全部收入五行,而占梦在《汉志》中是术数略杂占类中的主要内容,地形是《汉志》术数略形法一类中的重要内容,所以,《隋志》的五行几乎触及到了《汉志》术数略中的各类。《总目》不设五行类,上述位于《隋志》《汉志》五行中的内容,大部分被归入到了《总目》的术数类中,如《总目》术数类中又划分的占候,占卜,阴阳五行,以及收录的堪舆类纂等书籍,都是原先《隋志》《汉志》五行中的内容,子部五行内部的划分入类更为精细。 14,蓍龟杂占形法 汉志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前文已列) 蓍龟5 龟书五十二卷,夏龟二十六卷,蓍书二十八卷,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二十六卷,大筮衍易二十八卷,大次杂易三十卷,易卦八具 杂占 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嚏耳鸣杂占十六卷。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二十一卷,变怪诰咎十三卷,禳祀天文十八卷,请祷致福十九卷,请雨止雨二十六卷,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子赣杂子候岁二十六卷,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昭明子钓种生鱼鳖八卷,种树臧果相蚕十三卷。 形法 山海经十三篇,宫宅地形二十卷,相(相人二十四卷、相宝剑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 隋志 无蓍龟,杂占,形法类 总目 无蓍龟,杂占,形法类 《汉志》术数略蓍龟总论中说:“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书》曰:“女则有大疑,谋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龟。” 杂占总论:“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易》曰:“占事知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而《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旟之梦,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盖参卜筮。”形法总论:“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 变化分析:由上述记载可知,蓍龟是古人用以问卜,定凶吉的。《隋志》《总目》中都没有单设此类。从上述表格所载可以看出,其除了蓍书,龟书外,与易卦,衍易,周易也有密切关联。在总目术数类占卜后有案语载:“案:《汉志》、《隋志》皆立《蓍龟》一门,此为古法言之也。后世非惟龟卜废并,蓍亦改为钱卜矣。今於凡依托易义,因数以观吉凶者,统谓之占卜。”由此可知,蓍在发展中逐渐变为了钱卜,归入了占卜一类。杂占在上述五行类中已经论述,此处不再赘言。《汉志》术数略的形法类主要包括山海经,宫宅地形,相人,相六畜等,而在隋志中不设形法一类,其中的内容大部分归入到了五行类中。总目将其归入小说家与术数类中。 15,术数类 总目子部    术数类 数学:太元经十卷(即儒家所在的杨雄太玄十九),易学一卷;占候:(海上占候一卷,东方朔占书三卷,星占三卷)注意案语;相宅相墓:宅经二卷,葬书一卷,地理总括三卷。占卜:易占经纬四卷,灵棋经二卷;命书相书:星命总括三卷,李虚中命书三卷;阴阳五行:遁甲演义二卷,太乙金镜式经十卷;杂技术:太素脉法一卷,纪梦要览三卷,梦占类考十二卷,堪舆类纂十二卷。   《总目》子部术数类中提到:“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又“星土云物,见於经典,流传妖妄,寝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惟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   变化分析:术数类包括占卜占候,相宅相墓,遁甲,堪舆等,回溯上文论述,可知其是从汉志五行,杂占中撮出,如占梦。也从隋志天文,五行中撮出,如隋志五行中所录的遁甲类。正如上述所引文献中提到的,术数类的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      综上儒家,道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类等各类的论述,可从细节上梳理出子部的发展流变情况,以及宗教,西学,史学,朴学等的影响。               总而论之,本文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入手,从数量增减、入类流变等方面分析子部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从而寻找在宗教,西学,史学,朴学等影响下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变化。          参考文献: 《汉书·艺文志》 班固著,中华书局,1997年。 《隋书·经籍志》 魏徵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丛书。 《四库全书总目》 永瑢等著,中华书局,1965年。 《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中国目录学史》 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 《太玄经》(汉)杨雄撰,(晋)范望注,卷第一,第1页,中国基本古籍库。 2 风角:①五杂俎卷一·天部一:“《周礼》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合乖别之妖祥,盖每岁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其和与否,此后世《风角》之始也。”②太白阴经卷八杂占·风角:“夫占风角,取鸡羽八两,悬于五丈竿上,置营中,以候八风之云。凡风起,初迟後疾,则远来;风初疾後迟,则近来。风动叶十里,摇枝百里,鸣枝二百里,坠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飞石千里,拔木五千里。三日三夜,遍天下;二日二夜,半天下;一日一夜,及千里;半日半夜,五百里。”由此可知风角即以风为占。 3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〇六,第902页,子部十六天文算法类:“言天三家惟《周髀》有书,然周人不甚讲推步,故动辄失闰,《左传》所记可考也。汉以后虽测算渐精,又往往得诸神解,其法多见於史志。”②《后汉书》李贤注,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载“推步谓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 4 堪馀:①《汉书》卷三十,第1768页载“《堪舆金匮》十四卷”,第1769页师古注曰:“许慎云堪天道,舆地道也。”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〇九,第923页,子部十九术数类载:“案:相宅、相墓,自称堪舆家。考《汉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列於五行。颜师古注引许慎曰,堪,天道。舆,地道。其文不甚明。而《史记·日者列传》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日可娶妇否,堪舆家言不可之文。《隋志》则作堪馀,亦皆日辰之书。则堪舆占家也,又自称曰形家。考《汉志》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列於形法,其名稍近。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则非相宅、相地之专名,亦属假借。今题曰《相宅相墓》,用《隋志》之文,从其质也。” 5 《汉书》卷三十,第1771页,艺文志第十·术数略:“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书》曰:“女则有大疑,谋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龟。”“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齐戒,而娄烦卜筮,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