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子部作业
发起人:yukizhang  回复数:0  浏览数:3342  最后更新:2010/11/28 21:58:10 by yukizha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11/28 21:58:11
yukizha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1
注册时间:2010/10/9
张雪 子部作业
子部作业
一、杂收并蓄:子部著录情况概述
在四部学问中,子部的内容最为繁杂。汉志无子部,而有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流绪论》上:“夫兵书、术数、方技皆子也,当时三家至众,殆四百余部,而九流若儒、若杂者不过数十编,故兵书、术数、向、歆俱别为一录,视《七略》几半之。”可见当时诸子学问虽多,但兵书、术数、方技等实用类知识在东汉前作占比例也相当大,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学术门类。另外,七略分法也与编书方式有关。《汉书•艺文志》总序中说:“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贤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专门的人员负责本专业的部分也是这种分类出现的原因之一。
隋书首开四部分法,将汉书中的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等内容合为一部,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共十四类,后世的目录书也一直基本上沿用着这种分法。四部分法制定了一个格局,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增长变化的知识和思想被学者们列入这个前代规定好的知识框架中,一直到清代,这种知识格局一直没有被打破。以后的目录子部的分类,即使有变化,也大体不出《隋书•经籍志》子部分类的框架,调整的只是局部,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动。《旧唐书•经籍志》的子部分为十七类,依次是: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历算、兵书、五行、杂艺术、事类、经脉、医术。与《隋书•经籍志》子部的十四类相比,多出杂艺术、事类、经脉三类。《旧唐书•经籍志》将《隋书•经籍志》兵书类中博弈类书提出,设置了“杂艺术”类;将杂家类中类书提出,设置“事类”类;把医方类中有关经脉的书提出,设“经脉”类。另外,《旧唐书•经籍志》还把《隋书•经籍志》中附入杂家类的有关佛教、道教的书提出来,附入道家类。后来的《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把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书附于子部道家类。北宋时期官修的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在子部设立道书类、释书类,与诸子中之道家分开。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是集古代目录学成果之大成的著作,这一点在分类上也体现了出来。《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为十四类,类目依次是: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与《隋书•经籍志》以来的目录中的子部分类相比,有几点不同。第一点是仿尤袤《遂初堂书目》,设谱录类,将以往目录或附于谱系,或列于农家的《竹谱》、《钱图》、《相鹤经》、《相马经》、《相贝经》、《香谱》之类的书,统摄于谱录类。第二点是采纳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作法,将诸子中“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如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文子》、《人物志》;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改变以往目录分别为其标日的作法,仿《千顷堂书目》,将墨家、名家、纵横家统归入杂家,春秋战国时代兴盛一时的诸子之学在此时除了道家思想还在勉强维持,其余已完全没有了生存空间。《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序》说:“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今从其说。”于是,《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便“无所不包”,其杂家类又再分为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六类。与《隋书•经籍志》杂家类相比,在“杂”这一点上,《四库全书总目》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子部收录的情况也可以以“杂”来形容。
二、精英思想的内部斗争
子部学问从《汉志》开始,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精英思想如儒家、道家学术思想,和实用性的知识,如农家,兵法、术数之类。如果说经部史部的学问代表了一个时代知识的深度,子部的收录状况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知识的广度。《汉书•平帝纪》云: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转,遣谒京师,至者数千人。”(P359)可以看出,当时汉代人的知识视野比较广阔,学问并不只是单纯的经史之学。《汉书•艺文志》目录中收录了相当多的实用类知识,尽管武帝的独尊儒术是学术史上意义非凡的大事件,但从春秋战国一致兴旺发展的诸子之学不会一下子消失殆尽,在汉代前期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诸子之学都有着比后世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代表精英思想的部分中,儒家学问凭借着政权的力量几乎一直占据着子部学问的第一位,而诸子学问在汉后就一直呈衰落之势,到《隋书•经籍志》时,墨家、法家等曾在春秋战国显赫一时的学问所存留的已经不多,到了清代修订《四库全书》之时,已不能支撑起一个门类。而能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能对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就是道家思想。道家部分在汉志中有37家,993篇,仅次于儒家。《汉书•艺文志》小序中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之秉要执本,清虚自守•••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在汉志中,学者认为道家学问是统治之术,这也当时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有关。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司马师父子异同》中认为:“汉初,黄老之学极盛,君如文景,宫阃如窦太后,将相如张良、汲黯、郑当时、直不疑、班嗣。处士如盖公,邓章、王生、黄子、杨玉孙安丘望之等皆宗之。”可见当时研究道家学说之盛。而道家之说也是统治者必备的知识。《史记•外戚世家》云:“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P1975)窦太后从当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前后共四十五年,她个人的喜好在政治上作用极大,黄老之学也就是道家学问在这个时期收到了极大的重视。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学问不再占据统治治学的地位,而转向了另一个受人重视层面:求仙。汉志中托言皇帝及其臣子所作之书数量极多,从诸子略中的道家、阴阳家、小说家、兵书略中的阴阳、术数略中的天文、历谱、五行;方技略中的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类都有。据胡适统计:“共计黄帝一人名下有十二类,四百五十二篇书,有托名他的臣子的书八十七篇。”
《隋书•经籍志》中收录了道家78部,520卷,以老庄学说为主,共约60部。魏晋六朝玄学兴起,士人喜谈老庄,其玄学观点的表达以注老、庄、易为主。《晋书•王衍传》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P1236)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如路人然。则此诸贤为之倡也。”在这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最精英,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将最富创造力的思维倾注在研究老庄道家学说上,发展了思辨的哲学,用义理的阐发补充了中国汉代学术重章句、注释、考据的不足,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在唐代,道家学问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旧唐书》中子部收录了儒家28部776卷,道家125部,其中老子61家,庄子17家,道释诸说47家。道家超过儒家的情况在中国学术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唐代初年同样是因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家学说,尤其是老子被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六朝时期重门阀的风潮在唐初并未完全消失,唐代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合理化,炮制了一个老子是唐代帝王之祖的神话。《正统道藏》洞神部纪传类《龙角山记》云:“老君乃洗然华浩,白骥朱髦,见此龙角山,语绛州大通堡人吉善行曰:“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在《旧唐书•艺文志》中,道家类后附道教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分辨了道家学术与道教宗教思想和方术的区别,这种分类法也对后世的目录书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如《宋志》、《明志》《四库》等均将道书附在子部道家类中。
在《宋史•艺文志》中,儒家学问中的道学家这一支受到了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子部儒家类序中说:“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总目》在《宋史》提要中称:“《宋史》最推崇道学,而尤以朱元晦为宗。”《宋史•艺文志》子部•儒家类中受了了大量道学家的作品,主要是程、朱二家之作。
到了清代,儒学依旧是占据了绝对正统的位置,道家学说一直是位于子部儒家之后,是对儒家思想的有力补充,明代《千顷堂书目》首次将道家类放在了子部最后,《四库》沿袭了这种做法,在小序中做了这样分类的说明:“后世神怪之迹,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於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於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於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道家思想在此时已经不再像魏晋时那样富有生命力了,也不像在唐初之时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而比较形而下的道教却兴旺起来。虽然学者们并不能完全摆脱道家思想的影响,但道家学问此时已不能在学术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了。
任继愈说:“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派很多,影响深远的不过孔、盂、老、庄四家。四家中孟子是作为孔子的辅翼而出现的,庄子是作为老子的辅翼出现的。说到底,只有孔子、老子两家。……政治上强化集中统一,严格等级制,是中央政府的要求:自给自足,不要政府过多干预,是小农经济的本性。在朝的强调统一集中,在野的强调分散自由。儒家偏重在朝,道家偏重在野。在朝讲孔盂,在野讲老庄。有时同一个人,作官时讲孔孟,不作官时讲老庄。这两大流派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朝廷势力总是大于农民,所以孔子的影响大于老子。”(《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何以影响深远长久不衰》.载于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
三、理性精神的发展
与儒道精英思想相对的是大量有关于日常生活实用性的知识,如占卜、医方、天文、农书等内容。在汉志、隋志中,术数、方技等今人看来充满神秘色彩的学问曾占据目录书的重要位置,并留下了大量典籍,说明这类学问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的阴阳家;兵书略中的阴阳;数术略中的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中的神仙类都是现代所谓的“封建迷信”内容,而在神秘背景不曾消散的汉代,这一类与神秘占卜有关的书籍曾是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上层学者的知识背景,又是大众生活必需。汉志小序中对这类学问都有比较高的评价,如:“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方技略神仙类:“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等等,此时这些神秘文化在整个汉代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到隋志编修之时,理性精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掌握的知识比前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类方法更为科学。这些神秘文化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大量存在于一些日常使用知识中,五行类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占卜内容,这一类书数量非常多,共272部1022卷。而历数类、天文算法中的数学书籍数量增加,医方类中医学发展,医学理论,临床药方,医学分科已经比汉书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清代编修四库之时,曾占重要地位,数量巨大的五行类典籍被收入术数类,四库馆臣对这类学问有着比较客观的评价:“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於经典,流传妖妄,寝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惟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馀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迂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感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对于前代流行的神秘文化,后代作为综合目录必须全面收录,但要理性的对待它们,这些学问已经不像汉代位于主流,也不像在唐初还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成分,它们已经是学术的边缘。与此同时,清代的数学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大量数学书籍,甚至是西洋算法被引进中国如:“《几何原本》•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西洋人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徐光启所笔受也。”还有最高统治者亲自编订的书籍如“《御定数理精蕴》•五十三卷”在清代,科学和理性精神有了较大发展,同时由于康熙皇帝的重视,数学等西洋科学发展很快,也受到了朝野内外的重视:“三代上之制作,类非后世所及,惟天文算法则愈阐愈精。容成造术,颛顼立制,而测星纪闰,多述帝尧。在古初已修改渐密矣。洛下闳以后,利玛窦以前,变法不一。泰西晚出,颇异前规,门户构争,亦如讲学。然分曹测验,具有实徵,终不能指北为南,移昏作晓,故攻新法者至国初而渐解焉。圣祖仁皇帝《御制数理精蕴》诸书,妙契天元,精研化本,於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垂范亿年。海宇承流,递相推衍,一时如梅文鼎等,测量撰述,亦具有成书。”据陈占山统计,《四库全书总目》中共有传教士撰译著作18部184卷,存目14部约30卷。备受推崇的圣祖皇帝所钟爱的科学是清代前中期皇族中很受重视的学问,上行下效,一般的学者也加强了对科学的兴趣。
四、类书的出现发展
类书是古代典籍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四库中认为它“非经非史”当代学者给类书下了比较准确的定义:刘叶秋先生《类书简说》中认为:“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查之用的工具书,诗文、辞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以及其他的许多事物,几乎无所不包,内容范围相当广泛。”夏南强《类书通论》中说:“类书是一种将文献或文献中的资料,按其内容分门别类,组织撮述或者条分件系,原文照录或摘录的图书。”
目录书中子部类书类的出现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但类书的出现则较早,宋王应麟云:“类事之书,始于《皇览》。”(《玉海》第五十四卷《承诏撰述》)《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云:“初,帝好学,以著述为务,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 而现存最早的类书是虞世南《北堂书钞》。《皇览》被列入子部杂家类,与之同类的还有《类苑》、《华林遍略》等类书,此时类书虽出现但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单独的门类。而到了唐代类书的编纂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有官修的《艺文类聚》、《初学记》、《三教珠英》等大型类书。《旧唐书》中将这些类书列入子部“事类”类。宋代的类书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宋初就有官修《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郡斋读书志》中收录了52部类书,《直斋书录解题》中收录53种,类书的编订极费功夫,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细致的分类整理,出版大型书籍在当代也非易事,宋代的印刷技术虽然比前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不能算是简单便捷。除了官修类书,宋代还有私人编修类书如叶廷珪《海录碎事》等,可见当时对类书的需求量。明朝类书数量很大,现存约有176种,为宋朝两倍有余,其中有我国最大型的类书《永乐大典》。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明代有一些应试对策专用的类书,继续涌现。清代四库中收录的类书已经涵盖了学问的各个方面,经史,诗文,小说,修辞格律等都有出现。清代约有类书192种,而且质量之高,亦属空前。康熙、雍正年间敕撰的《渊鉴类函》,《分类字锦》,《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字史精华》,《古今图书集成》等都取材丰富,内容浩博,是类书集大成之作。
只有当知识和书籍大量出现之时,类书的出现才是可能,汉及六朝的文学发展迅速,人们开始需要在文学创作中加入大量典故,而古代书籍卷数繁多,不容易翻查,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文献就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没有现代检索方式的古代,类书的出现给读书人提供了一种快速查找所需内容的途径 。唐玄宗诏撰《初学记》在于“儿子等欲学缀文……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宋太宗见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命修《太平御览》。“魏文帝曹王“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使诸儒撰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名为《皇览》。宋真宗“欲著前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因此诏修《册府元龟》。类书确定了一种格局,任何种类的知识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被重新整合后纳入到这个格局之中,后世不断发展的学问就追随着这种格局继续编纂。
附表:

书名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
修订时代 东汉 初唐 清前中期
儒家 53家,836篇 诸子略
189家,4324篇 儒家类 62部,530卷 儒家类 112部,1681卷;存目307卷,2369卷
道家 37家,993篇  道家类 78部,525卷 兵家类 20部,153卷;存目47部,383卷
阴阳家 21家,369篇  法家类 6部,72卷 法家类 8部,94卷,存目19部,105卷
法家 10家,217篇  名家类 4部,7卷 农家类 10部,195卷;存目9部,68卷
名家 7家,36篇  墨家类 3部,17卷 医家类 96部,1813卷;存目94部,681卷
墨家 6家,86篇  纵横家 2部,6卷 天文算法类 25部,208卷;存目4部,23卷
纵横家 12家,107篇  杂家类 97部,2720卷 术数类 数学16部,147篇
占侯2部,135卷
相宅相墓8部,17卷
占卜5部,25卷
命书相书14部53卷
阴阳五行5部55卷

杂家 20家,403篇  农家类 5部,19卷 艺术类 书画71部,1066卷
琴谱4部,29卷
篆刻2部,9卷

杂技4部,4卷

农家 9家,114篇  小说类 25部,155卷 谱录类 器物24部,199卷
食谱10部19卷
草木鸟兽鱼虫21部,145卷
小说家 15家1380篇  天文类 97部,675卷 杂家类 杂学22部,277卷
杂考57部,707卷
杂说86部,632卷
杂品11部,83卷
杂纂11部536卷
杂编3部92卷

兵权谋 13家,259篇 兵书略
53家790篇,图43卷 历数类 100部,263卷 类书类 65部,7045卷;存目217部,27500卷
兵形势 11家,92篇,图18卷  五行类 272部,1722卷 小说家 杂事86部,581卷
异闻32部,724卷
琐语5部,54卷
阴阳 16家,249篇,图10卷  医方类 256部,4510卷
兵技巧 13家,199篇 
天文类 21家,445卷 数术略190家,2528卷
历谱类 18家,606卷 
五行类 15家,652卷 
蓍龟类 15家,401卷 
杂占类 18家,313卷
形法类 6家,122卷
医经类 7家,216卷 方技类
36家,868家
经方类 11家,274卷
房中类 8家,186卷
神仙类 10家,20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