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道教思想文化简述(补充版)
道教思想文化简述(补充版)
发起人:wangyan 回复数:
0
浏览数:
4186
最后更新:2010/9/11 20:32:05 by wangyan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9/11 20:32:06
[
只看该作者
]
#1
wangy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3/26
回复
编辑
删除
道教思想文化简述(补充版)
道教思想文化简述(补充版)
——09级硕士王艳 学号:2120091206
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的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
一、 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及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
1、 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产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有很大关系,而作为中华民族本土诞生的宗教,它与外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比又有它的特殊性,简要言之,即道教经过长期酝酿,而非由某教主一人在短期内独创。再者,道教思想的形成吸收了先秦、秦汉时的多家学说,具有极大的丰富性。而这正与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先秦两汉时期深重的社会危机。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中后期,在道教正式形成之前,秦汉社会或爆发或潜藏的社会危机为道教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秦汉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大一统阶段,其发展呈现出时起时伏的波浪式特征。即短暂的繁荣之后必然是严重的社会混乱,而混乱之后又会迎来新一期的繁荣。而在这种波浪式的起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面对的往往是忧患多于安乐。秦时,“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即使是在汉武帝统治的繁荣期,也存在“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多半”的危机。至东汉末期,在外戚宦官争权,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蝼蚁小民更是遭到了吏治腐败和失去土地的双重灾难。正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民众对于公平安定,保身安命的愿望,促使了早期道教的产生。而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也祈求利用宗教来消灾解祸达到统治的长治久安。而这两方面原因也影响了道教在以后的发展。早期道教为民间宗教,教义多追求社会公平,并多次为农民起义所利用可以说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道教的要求;而自魏晋道教改革之后,道教逐步上层化、贵族化并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正反映了统治阶级对道教的要求。
第二,秦汉思想所呈现出的杂凑而合流的特征。李泽厚在其《秦汉思想简议》一文中指出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是秦汉思想的基本特征。 “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情况非常明显,旁及《文子》《鹖冠子》、陆贾、贾谊以及地下发现的《经法》等等,无不在各种不同的程度或不同角度上表现出这一综合趋向。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而吸收他家。”正是这种各家学派交汇合流的大背景,给道教融汇多家思想学说于一体创造了可能。这主要反映在道教思想兼收并蓄的特征上。
第三,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和佛教传入的启示、借鉴。秦王朝的覆灭表明仅依靠法家思想来统治国家是不能长治久安的。汉初奉行的黄老之术,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盗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官府不可胜记的严重局面。为维护其统治,统治者借鉴历史上“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治民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力量来加强统治,使黎民百姓成为俯首帖耳的顺民。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思想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理论应运而生。他援引阴阳五行说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用天人感应的思想和天人比附的手法,将造成人类自身,君主地位,三纲五常,灾异得失等原因都归结为至高无上的“天帝”或“天命”,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混为一谈,建立起了“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而这一切,尤其是天人感应,善恶报应,以及祈求“昊天”降雨的法术和礼仪都极富宗教色彩。在两汉之际,混合封建宗教神学和庸俗经学的谶维之学渐渐兴起,自刘秀依靠图谶建立起东汉王朝后,东汉统治者更是把它作为官方之学加以完善。东汉中后期,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之下。这些都为道教的孕育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条件。而此期佛教的传入更成为道教这一本土宗教的催化剂。其完整的教义教规及教团组织给了道教创立者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2、 道教复杂的思想渊源
马端林先生曾用“杂而多端”来形容道教的思想,的确道教的思想成分几乎涵盖了当时全部的思想学说。
首先,对道教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但不可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道教创立之初,就把老子奉为教主,尊《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把道家学说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的著述《庄子》奉为经典,命名为《南华真经》。这表明,道家哲学是道教的思想渊源。道家哲学思想反映在道教中最为显著的是关于“道”的认识。老子的基本思想是“道”。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道教一方面承袭了老子对“道”的阐释,另一方面又对“道”做了宗教化处理。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描述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也。”可见道教继承了老庄哲学中的“道”的思想。而另一方面道教又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出发,把“道”人格化,将老子看做道的化身。随着道教的成熟至六朝时,又从“道”衍化出道教尊奉的神灵元始天尊,产生出“三清尊神”。此时“道”已转化为宗教信仰,而与哲学中的“道”大不相同。道家哲学在道教思想中的另一反映是养生论。庄子提出的“断绝欲望”“心斋坐忘”等修道方法均为 道教所继承发展。其所描述的得道境界以及具有无限神通的“真人”“至人”“神人”形象为道教的神仙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次,许地山先生在《道家思想与道教》一文中指出,在先秦时代,最初与道家思想相结合,成为道教教义的便是阴阳家。阴阳家思想是道家成为道教的枢纽。被认为是阴阳家首创者的邹衍将“阴阳”“五行”两种思想相结合创立了一种阴阳五行说,为阴阳五行赋予了社会属性。邹衍的这种思想被当时的神仙方士吸取作了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汉初更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顺逆之理参合,而成为此期最流行的“黄老道”的要素。阴阳的教义在后世的道教里头极其重要,几乎没有一样宗教行为不与阴阳有关。
第三,神仙思想与神仙方术也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长生成仙,追求肉身不朽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正源于其思想中方技家的神仙说成分。原始道家的“真人”思想认为“虚形”里头有个与大化同流的真我,能超然于物质之外,忘形于时间之中。道家思想不仅不相信肉身永生说,而且主张身体的生死是必需的。“真人”之所以能超越时空,不在于肉身的永生,而是真我回到了道中,道是有情有性无为无形的,所以它能超越一切时空的牵制,来去自由。而方士的长生理想偏重于寻求肉身不死的方法,自方士思想盛行后,一般学“道”之人,因为它的不死说与老庄的“长生论”名字上适合,顺着时势的趋向,遂将它与道家合而为一,故此后所谓“黄老”无不与神仙有关。自神仙辟谷服丹说加入道教,所谓“真人”一变而为肉体飞升说,而道教炼丹服药以求飞化升仙,长生不死的理想更是来自神仙方术。
除此之外,道教重要的思想渊源还有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古代宗教思想以及巫术等,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对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引入上。墨家思想则体现在其尊天明鬼思想为道教的鬼神崇拜直接吸收,另外墨家“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自食其力思想,“兼相爱,互相利”的互利互助思想均为道教吸收。古代宗教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多在神灵崇拜上,巫术则对道教仪式形成了直接影响。
上面概括了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道教的思想渊源,正是因为这两方面主要原因使得道教具备了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殊性。
3、 道教的特点
道教的特点可简要概括为三点。
第一,道教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道教源于民间,在产生之后不久就为广大底层农民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支撑。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魏晋的陈瑞、李特起义。而经过魏晋道教改良,部分道教徒开始向社会上层靠拢,参与宫廷政治,为统治者服务。道教出现了上层化贵族化的趋势,并最终转变成了适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官方宗教。而这只是道教分化中的一支,在魏晋的道教分化中也有一批道士继续活动于民间为农民起义者所利用。在广大民间仍流传着通俗形式的道教,从其中还演化出一些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并继续在农民起义中发挥作用,成为发动和组织民众的旗帜和纽带。
第二,道教在宗教思想、修持方式、神灵信仰等方面都表现出它兼收并蓄的包容性。道教在思想上融多家思想于一体,前边已经提及。在神灵信仰上,我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天神,地祗,人鬼的神灵系统为道教所承袭,而且道教还把其中的许多神灵都纳入道教神灵体系,如对五岳的信仰在先秦时已有,公元一世纪五岳被确认为神仙的住处,道教的神灵信仰吸收了这一成分,同时也将五岳作为死者灵魂的集合之地加以信仰,再如,城隍,原为古代守护城池之神,后来为道教所信奉,土地神则来源于古代的社神崇拜。在修炼方式上,由于道教讲究通过修炼肉身以长生成仙,因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功道术。这其中的服食、行气、守一,外丹,内丹等,涉及了化学实验、医药养生、药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这是其他宗教修行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道教对神仙的追求构成了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特色。所谓神仙,其实就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广大的长生不死者,所以又称神人或仙人。与其他宗教追求来世的解脱不同,道教重今生,它相信人只要坚持修炼,就可以成为“仙人”,逍遥不死。道教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生命的主动权就操纵在自己手中,人可以凭借主观努力逆转生命演化之路,复归到生命的根源上,实现生命形态的转化而逃离生死度数。而这种主观努力就是修炼,所以道教研究出了各类修炼方术。如服食、行气、守一、房中、外丹内丹、斋醮、符箓等等。
二、 道教与民间文化
道教源于民间,最初是民间宗教。正如许地山先生所说,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来看,道的成分比儒的多。道教对民间大众的影响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仅举两个方面为例。
1、道教与传统民俗,
与道教相关的各种传说故事,禁忌信仰在我国传统民俗中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在最重要的春节,我们要敬灶神,贴门神,挂桃符,燃爆竹等等,这些都涉及道教。春节之后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就与道教上元天官赐福人间的说法有关。七月十五中元节,因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所以人们会带上祭品,上坟祭奠祖先。而为男女老少都喜爱的逛庙会,也与道教有分不开的联系。另外,在一些生活用具,室内摆设,以及建筑雕刻装饰中,也多选用与道教有关的吉庆图案以祈福迎祥。如八仙人物,暗八仙,福禄寿三星,葫芦、仙鹤等等。
2、道教与民间俗文学
道教与文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毋庸置疑。道教长生成仙的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唐诗中的神仙门类,以及宋词中与道教神仙故事相关的词牌等等都反映出道教与文学的关系。但是由于道教源于民间,又在民间广泛流传,所以道教对于民间俗文学的影响更大。道教的许多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最为著名的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寿星彭祖等等。作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戏曲,反映道教神仙人物的更是特别突出,被单列一类为神仙道化剧。专门讲述神仙度化飞升的故事。如《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张天师断岁寒三友》是讲张道陵故事的。《黄粱梦》讲钟离权度化吕洞宾等等。而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喜爱的明清神魔小说,属于道教神仙人物的故事也有很多。长篇如《封神演义》《东游记》《北游记》等等。
3、从神仙道化剧看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间的传播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较为广泛,尤其是唐宋两代,道教因为得到唐玄宗、宋徽宗等帝王的提倡,势力日盛。宋金之际,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形式,道教也分为南北二宗。其中,北宗为全真派,由王重阳开创流行于金朝。元太祖成吉思汗出兵攻金,遣使恭请全真教的丘处机为其参谋,并供奉为神仙。由此,全真派道教在元代大为盛行。适应全真派道教活动的需要,也出于宋元交替兵荒马乱民众需要精神安抚的原因,在金元以神仙道化为题材的杂剧纷纷出现。
著名的剧作有马致远的《岳阳楼》、《任风子》、《黄粱梦》、《陈传高卧》,岳伯川的《铁拐李》,范康的《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锺嗣成的《宴瑶池王母蟠桃会》等等。承元代余绪,明代杂剧中也有很多此类作品。在朱权《太和正音谱》中杂剧十二科的第一科即为神仙道化科。可见神仙道化剧在宋元明的盛行。而由此反映出,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间的流传和渗透。
在宋元杂剧、明代杂剧和昆腔传奇的神仙道化剧中,八仙戏又是其中的主流。围绕八位道教神仙的故事不仅在民间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广泛流传,更以戏曲的形式受到当时群众的欢迎。那就是八仙戏的盛行。元杂剧中的八仙戏, 根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大概有八种: 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马致远、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四人合作的《开坛阐教黄粱梦》, 赵文敬《张果老度脱哑观音》, 范康《陈季卿悟道竹叶舟》, 纪君祥《韩湘子三度韩退之》, 赵明道《韩湘子三赴牡丹亭》, 《韩退之雪拥蓝关记》, 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 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其中《张果老度脱哑观音》、《韩湘子三度韩退之》、《韩湘子三赴牡丹亭》、《韩退之雪拥蓝关记》已佚。此外, 还有元明间无名氏作品: 《瘸李岳诗酒玩江亭》、《蓝采和锁心猿意马》。后者已佚失。唐宋八仙故事主要为传奇逸事的记录,而发展至元代八仙故事主要为度人故事的演述。
宋元之后,随着新道教的兴起及道教入世情怀的加深,道教中的神仙形象亦逐渐摆脱以往的超凡脱俗,而变得通俗化、民众化。八仙故事的广泛流传即是道教神仙信仰民间化,世俗化的表现。“八仙”是宋元新道教神仙形象的典型。八
仙的形象基本上包括了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代表。元代形成的八仙(张果、韩湘子、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汉钟离、蓝采和、李元中)就分别代表了民众中的老、幼、男、女、富、贵、贫、贱八种形象。元代的八仙也成为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神仙信仰。
现存的六个元代八仙度化剧中,度脱的对象包括了儒生、官吏、优伶、屠夫、妓女、商贩等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出来的神仙信仰,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精神需求。元代兵乱不断,阶级压迫严重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渴望摆脱现实的苦难。反映在元代的八仙戏中,是民间神仙八仙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不加歧视的度化和拯救。这充分反映出元代社会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元代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间开始大众化和世俗化,最为大众所熟悉的神仙也是由来自市井乡间的世间真人演化而来的神仙形象。元代道教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实际隐含着道教神仙信仰发生了由遥远的心理敬畏到现实人生精神崇拜的根本变革。而这最直接、最鲜明的表现在元杂剧中神仙度化剧。
三,道教与现代生活
以上内容为道教在古代的发展和流传。但是即使是在今天,道教中的许多内容仍能给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健康的指导和启示。仅举两点以供参考。
1、道教文化与个人生活态度
道教的最高追求是得道成真,实现生命的无限延续。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它强调在个人生活准则上,要尊道贵德,惟道是求。为了求道,要求学道者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净素朴。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私欲而心神不安,要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这对于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对物质享乐追求无度,精神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启示意义的。古之道士,为求道成仙多隐于山林,过着空谷幽兰式的清净修行生活。这对于生活于喧嚣闹市中的我们如何能在凡世浮华中复归心灵的宁静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2、道教与养生
在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现代社会,养生保健成为热门话题。如何使生命健康长寿,其实早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已经相当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这就是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是一种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身心养护活动与理论方法。它的特点是以养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理论上的养生学说作指导。因而对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有指导意义。道教养生方法旨在预防、健身,从一些小细节入手来改善身体健康。而对于一些常见疾病,道教养生也提出了治疗方法如以静功疗养法治疗神经衰弱,等等,这都是道教这一古老宗教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书目:
《道教史》 卿希泰 唐大潮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道教的历史》 许地山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三联书店 2008
《道教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 卿希泰 巴蜀书社 2007
《道教文化十五讲》 詹石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道教文学史》 詹石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王文宝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八仙故事系统考论》 吴光正 中华书局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