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宗教讨论提纲
发起人:linhan1998  回复数:4  浏览数:5979  最后更新:2010/5/20 0:33:28 by wlim88com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5/19 21:53:10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文学与宗教讨论提纲

                  《红楼梦》诗词中体现的佛道思想提纲
    一、幻灭感。往事成空,繁华一梦。这是曹雪芹对人生痛苦、社会变幻无常,深切体验后所产生的思想。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得就是这种无常体验。
曹雪芹借一僧一道之语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正是作者“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的人生感悟,借僧道之口说出,恰好说明了作者受到了佛道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归结起来也不过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之意。还有那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万法皆空《好了歌》《好了歌解》二者一一对应,都一一揭示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的虚幻之物,转瞬即逝,到头来落个“大地茫茫真干净”的可悲结局。

    二、宿命论 人物结局 勘破红尘  惜春、 妙玉、宝玉、
《好事终》(第五回)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贾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宝玉不止一次地说自己要出家做和尚,以至于黛玉开玩笑要记下他说这话的遭数。宝玉还
佛教经典《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与宝玉的“化灰”言论多么相似。佛教以“梵我一如”当作达到解脱的最终目的,使个体灵魂的“我”和宇宙主宰的“梵”达到统一,也就是所谓的“涅桨”。宝玉遁入空门,也就是希望借此消除一切欲念烦恼,所以他最终仍然回到了大荒山之中。

    三、顺其自然,随缘自适。
太虚幻境中《春梦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人只有在深切地体验到兴衰荣辱、人生无常的痛苦后,才能够寻找到超越痛苦的途径。“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第三十八回)此曲是宝玉为“你证我证”一偈所作的解释。贾宝玉的《四时即事诗》组诗,句句不离花情月痕,首首无非煮鱼烹茗,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感受到平常心的自然纯真,在甘肥饱腹、浅吟低唱中获得心满意足的愉悦,从而“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第二十三回)在优雅恬淡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明净、安适,领悟到禅的真谛。这与“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大慧《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的“平常心是道”之悟禅方式在精神上基本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