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赶考保健
发起人:linhan1998  回复数:5  浏览数:23545  最后更新:2010/5/3 19:58:38 by chpd1919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4/11 12:56:06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古代赶考保健
自古“高考”不容易 看古代的赶考保健
2010-04-01    许莉莉    今晚报    点击: 590


为体现科举选士的公开与公正,自唐至清,不论是两级考试还是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要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集中考试。此项规定,首先给应试者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要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去参加考试。且不说唐宋的省试、明清的会试,要集中全国举子赴京师,就是明清的乡试,士子们云集省城,就够他们奔波的了。难怪古人用“赶考”来描绘这一历程。“赶”字确实道出了应试者的千辛万苦。
清人龚炜曾作《赴考》一文,描绘自己以孱弱之躯,赴考路上中暑、晕船,最终只能半途返回,甚至因此“绝意名场”;清初湖南士子须赴武昌考试,途经洞庭湖,甚至“屡遭覆溺”。
《名医类案》载“许元公入京师赴省试,过桥坠马,右臂臼脱”,本已昏迷,幸遇一良医为之调治,“五日复常,遂得赴试”。虽然只是意外,却可见长途跋涉之风云难测。
又载:“刘君乡试入都,长途冒暑,气已伤矣。复日夜课诵,未几,壮热头疼,咳嗽干哆,不寐,神疲……”不仅旅途疲劳,还须时时温习课业,其辛苦自不待言。
当历尽长途辛劳,终于到达考场时,等待士子们的还有更多考验。据载,无论科举制初创的唐代,还是制度完备的明清时期,用于考试的场所都比较简陋。所谓“寒余雪飞,单席在地”;“数百人夹坐,蒸熏腥杂,汗流浃背”……都是用于描绘考场环境的语句。科举考场中考生之席舍叫做号或号房。一位不堪科场之苦的士子所作《别号舍文》,文中描述了临近厕所的“底号”、狭窄不堪的“小号”、临时搭建的简陋“席号”,“凡此三号,魑魅所守,余在举场,十遇八九,黑发为白,韶颜变丑”。在这种号房待三天、考三场,自然极易受湿。难怪俗语云:“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为应付恶劣的考场环境,古人亦有某些保健措施。如在临考时服用玉屏风散,以抵御寒邪。

乡试,又叫秋闱,在农历八月举行,此时天气已凉。考生们常服人参、饮枣酒,这些均属自我保健的做法。人参益智强记、大枣养血安神,且参、酒皆助火暖身,可御风寒,对考试都有好处。

有趣的是,古人还知道白果(银杏果)缩尿之功颇著,可以防止考场上内急。虽然廷试在宫内举行,卫生条件尚可,但“天子下帘亲自问”,是皇帝亲自主考,如此殊荣、如此隆重场合,自然不允许随便小解,故而举子们常预先做好保险措施,廷试前煮食白果,其用心可谓良苦。

2010/4/11 15:00:55
rainning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86
注册时间:2009/12/25

2010/4/11 18:24:39
cosmos516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6
注册时间:2010/2/23
嗯,可想而知,在路上,土路、木头轮子车,或是整天骑马,肯定很累。

还是现在好啊,起码有火车、飞机,一日千里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2010/5/2 11:37:05
Yuk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7
注册时间:2010/4/14
可怜天下读书人啊····

2010/5/3 10:22:17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有趣。

2010/5/3 19:57:56
chpd1919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271
注册时间:2010/2/23
开电视剧上说科考要三天都困在一个小格子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