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上苑催花”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发起人:linhan1998  回复数:2  浏览数:9443  最后更新:2010/11/18 15:14:15 by cosmos516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9/17 22:32:51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武则天“上苑催花”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size=10.5pt]这几天又发现了些新材料,有待补充。

[size=10.5pt]
                          武则天“上苑催花”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在武则天系列故事中,“上苑催花”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小故事,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但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些不同之处渗透着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迹及文化内涵。
一、文本的流传情况
关于“上苑催花”故事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唐代李翱(有的作陈翱)的《卓异记》,此书所记为有唐一代的盛事。其中记录了武则天的此则故事,引故事在后代文本中经常出现。
    (一)宋金
    《全唐诗话》诗话,十卷,原本题宋尤袤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作者非尤袤。此书抄袭计有功《唐诗纪事》而删繁就简,实为《纪事》之删节本。卷一,武后条载天授二年腊,卿相诈称百花竞开,请武则天游上苑,实际上是另有所图。武则天先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花开,群臣咸服其异。此段记录下有评语,认为武则天的诗文多臣下代笔,此段话纯系妖妄,不足为信。此段记载比较简洁,这是诗话的体例决定的。
    《诗话总龟》,诗话集,前集四十八卷,宋阮阅撰。编于宣和间,此书原名《诗总》,是宋人诗话总集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前集分四十五门,所采书凡一百种。以类编排,若研究同一题材的不同内容则极为方便,并且此书广收小家,但录其诗其事,排比异说,很少论辨,所引书大多现已散佚,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前集卷四十九,奇怪门下:故事情节与《全唐诗话》中所载录的基本一样。从“奇怪门”的分类来看,当时记录时是作为奇闻异事来看的。
《武则天》,金院本诸杂砌。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著录,剧本佚。
    (二)明代
    《如意君传》,小说,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上苑催花故事在此可能是第一次写入小说。小说叙天授二季孟冬,武后同易之、昌宗欲游上苑□花,出诏旨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后诏旨一出,次早,百花俱开。今人谓十月小阳春,正此故也,是亦天从武后之意。小说中的情节更加丰富。首次引入二张。
《醒世恒言》白话短篇小说集,四十卷四十篇,明末冯梦龙纂辑。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中解释牡丹独盛于洛阳的原因是缘于武后上苑催花故事。“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淫乱无道,宠幸两个官儿,名唤张易之、张昌宗,于冬月之间,要游后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后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引入男宠二张,加入因牡丹不奉命而遭贬的情节。
  《今古奇观》明代拟话本选集,四十卷四十篇,题“姑苏抱瓮老人辑,笑花主人阅”,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集子。第八卷《灌园叟晚逢仙女》,内容同《醒世恒言》。
  《石点头》,明代拟话本集,十四卷,天然痴叟著。又名《醒世第二奇书》,《五续今古奇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都有著录。第十三回《唐玄宗恩赐纩衣缘》,唐玄宗冬天忽忆武则天上苑催花之事,受此启发,想求天降瑞雪,以观天意从否。于是草诏求寻,焚香祈祷,果然天降瑞雪。
    《尧山堂外纪》,笔记,一百卷,明代蒋一葵撰。一葵字仲舒,号石原,明代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士。卷二十三•唐•武后曌,内容同《诗话总龟》
    《上林春》,明传奇,两卷二十六折,姚子翼撰。《曲录》著目,《曲考》、《曲海目》、《今乐考证》皆误认为是清无名氏所作。《曲海总目提要》认为是明末人所作,现存明崇祯十二年抄本,现不知归于何处。清抄本据《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今存本不全,末有缺页。
    《混唐后传》又名《混唐平西演传》,历史演义小说,八卷三十二回,明末清初竟陵钟惺伯敬编次。此书联缀诸说部而成,书叙唐太宗至肃宗年间,武媚娘入宫,薛家将征西,武则天、韦后、杨贵妃、梅妃等唐宫秘闻及安史之乱经过。第十回《安金藏剖腹鸣冤骆宾王草檄讨罪》。武后把太平公主改适武攸暨,赐晏御花园,宣硕贞入朝作法以求百花齐放,硕贞求太后草诏,然后做法,使上苑花开。只有槿树不开,遭贬。
    (三)清代
    《上苑春》,清传奇,李玉撰,已佚。未见著录,据庄一拂《古曲戏曲存目汇考》中载,《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补有此目。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卷五武则天有武则天的诗,《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隋唐演义》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二十卷一百回,清褚人获撰。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孙楷第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第七十三回:安金藏剖腹鸣冤,骆宾王草檄讨罪。内容与《混唐后传》类似。
    《征西说唐三传》历史演义小说,十卷八十八回,清无名氏,中都逸叟编次。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又名《异说后唐传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第七十五回:薛刚一扫铁丘坟,武则天借春天顺。内容与上同。
    《镜花缘》清代长篇小说,二十卷一百回,作者李汝珍。第四回《吟雪诗暖阁赌酒,挥醉笔上苑催花》武则天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饮酒赏雪,醉笔催花,只有牡丹不开,怒贬牡丹。
                              二、市井文化与催花缘起
    从上述材料可见,同是武则天上苑催花的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也有文人故意改写。关于上苑催花故事缘起的不同表达,传递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全唐诗话》、《诗话总龟》都是说天授二年腊月,卿相等诈称上苑花发,请武则天幸上苑。武则天因怀疑这些人另有所图,故宣诏催花。
    《醒世恒言》《今古奇观》中“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淫乱无道,宠幸两个官儿,名唤张易之、张昌宗,于冬月之间,要游后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此写法继承了《如意君传》的内容。
    《石点头》中武后于腊月游玩御苑,恰遇明日立春,传旨道: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并有没强调催花的缘起,用“游玩”一语带过。
    《尧山堂外纪》写法承继宋代诗话,武则天怀疑他人另有所图而催花。
    《说唐三传》写武则天认为自己乃万民之尊,欲知天意是否顺之而令花开。
    《混唐后传》、《隋唐演义》中,武则天把太平公主赐给武攸暨,则天打算在武攸暨进宫谢亲时赐宴苑中,但见苑中草木零落,希望百花齐发以彰瑞庆,由是催花。
  《镜花缘》在一个残冬腊月里,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雪,又同上官婉儿吟诗唱和,不觉喝醉了。来到御花园赛花,那知除了腊梅、水仙、天竺、迎春几种花卉开放外,其余花木,尽是一片枯枝。武则天醉意朦胧,写下了四句《催花诗》。
武则天催花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是武则天担心大臣阴有所图,为了显示自己掌权是天意,而宣花开,显示的是作为帝王承天景命,应运而为的“天命”,同时也是向反对派示威。
    第二种完全是为了享乐的目的。把武则天催花归结于她与男宠的肆意享乐的伴奏。武则天有自己的男宠,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唐代人就知道这个事实。但在文学作品中大肆渲染则始于明代。开其风气之先者即《如意君传》。《如意君传》开历史之先河,竟然为男宠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把淫逸之事如此公开的表达,这与明朝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首先,从作者的角度看,知识分子思想被禁锢。“理学”是钦定的官方思想,如有不同,则被视为“异端”。宋朝的儒生如果不做官,还可以著书立说,自成一派,而明代的文人却没有这个条件。朱元章的废除宰相,朱棣的方孝儒案其指向都是知识分子。为了谋生,文人便另谋生路,撰写色情小说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成为此类小说的创作的人才储备。其次,从出版者的角度看,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兴起,长江中下游商业较为发达,经济繁荣,书商成为一个群体,出版业成为一种产业发展起来。再次,从读者的角度看,新兴的市民阶层,需要一种大众的通俗文学读物。俗文学便兴盛起来。另外,明朝皇帝过于淫乱的生活,影响了当时整个时代风气。从明宪宗(成化)到明神宗(万历)间隔时间约一百多年间,明孝宗、武宗、世宗、穆宗诸皇帝,不仅后宫佳丽三千,而且龙阳之好亦盛,以献房中秘方而得官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的皇帝因服药而死的情况发生。上行下效,皇帝如此,大臣效之,平民亦受其影响,房中术大盛,春药盛行,色情书籍泛滥。
    明朝的这种社会风气,表现在文学中的历史人物却单单集中于武则天身上,也是不无原因的。明代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子的贞洁受到极度的重视,守寡也成为一种官方制度,守贞女子甚至还可以免除赋税,成了家族荣耀的资本和女子扬名的最佳捷径。女子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劣势,李明军在《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中说“实际上,明清艳情小说中女性所受到的严厉对待,体现了男权社会的强势话语力量和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在艳情小说的因果世界中,女性实际上承担了双重的果报重负,不仅要为自己的淫欲承担果报,更要为男子的放纵沉迷承担果报重负。”武则天集美貌、权势于一身,武则天的面首在典籍中有很多记载,这些因素非常符合艳情小说的需要,于是武则天便成为此类小说家的写作对象。
   第三种是游园时兴之所至。这可能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种说法。而于此大书而特书的《镜花缘》则是此类作品中,却是破天荒地描写了武则天的正面形象。


[size=10.5pt]                        三、史官文化与催花方式
    不同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催花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一种是单凭武则天的诏书,花便开了,《全唐诗话》、《诗话总龟》、《如意君传》、《醒世恒言》、《今古奇观》、《石点头》、《尧山堂外纪》、《镜花缘》都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是除武则天下诏之外,加入了硕贞做法的情节,如《混唐后传》“是日,太后在御园,见草木黄落,苑中无色。谓近侍道:“明日武攸暨必来谢亲,赐宴苑中,如何使万花齐放,以彰瑞庆。”近侍道:“如今是秋末冬初的天气,哪得百花齐放。”太后想了半晌,即宣归义王陈硕贞入朝,叫她用些法术,把苑中花木一尽开花,以显瑞兆。硕贞道:“若是陛下要一二种花,臣或可向花神借用;若要万花齐发,这是关系天公主持,须得陛下诏旨一道,侍臣移檄花神转奏天庭,自然应命。”太后即写一诏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太后写完,将诏付硕贞。硕贞又写一道檄文,别了太后到苑中施符作法,焚与花神不提。”《混唐后传》是《隋唐演义》的材料来源之一,后者对于此事的描写直接借鉴了前者。
    在催花方式上,唯有历史演义小说《混唐后传》和《隋唐演义》表现出不同。此类故事大多都是承袭旧说,腊月百花盛开都是因为武则天的诏书,而这两部小说在诏书之外,又加上了硕真做法术的内容。这与历史演义小说家的历史观念不无关系。
    “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说:“墨憨氏重加辑演,为一百八十回,始乎东迁,迄于秦帝,东迁者列国所以始,秦帝者列国所以终。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凡国家之兴衰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可观道人在这里指出小说在历史的基础上,可以敷演润色,但并不能完全脱离史实而随意虚构,在整体上应该不违其实。所谓“七实三虚”,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宣诏催花,是一种虚构的笔法,古代典籍中也把此事当成奇闻异事来写,如在《全唐诗话》认为“此皆妖妄,不足信也。”《诗话总龟》中,此条列于“奇怪门下”,可见宋人对此事并不完全相信。
    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认为自己的小说是实录,原因之一是许多材料来源于文献记载。《混唐后传》是一部采集以前各家史书、杂传资料而成的演义小说,武则天催花故事记载颇多,富于传奇色彩,但在事实上缺乏逻辑上的可能性。为了使这种奇异变成可能,作者费尽心机加入了硕贞做法的情节,使诏书催花与法术并用,尽可能使故事更具有现实性。
    “上苑催花”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富有传奇色彩,在武则天故事流变中几乎贯穿始终。不同时代的文人都能在故事基础上又生发出更多的涵义,经久不衰。


[size=10.5pt]

[size=10.5pt]参考文献: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郭英德.明清小说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size=10.5pt]



[size=10.5pt]





2010/9/19 9:42:23
lil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8
注册时间:2010/2/25

2010/11/18 15:14:49
cosmos516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6
注册时间:2010/2/23
唐代催花的故事还不少呢,武则天这个影响比较大,你好好修饰一下,快点拿出去发了吧。

唐明皇羯鼓催花也有几个文本,从记载上看,好像并不受武则天催花故事的影响,主要突出唐明皇爱音乐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