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老庄道家思想探析 (09级王小兰)
老庄道家思想探析 (09级王小兰)
发起人:wangxiaolan 回复数:
0
浏览数:
2485
最后更新:2010/9/10 10:18:07 by wangxiaolan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9/10 10:18:07
[
只看该作者
]
#1
wangxiaol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2
注册时间:2010/3/30
回复
编辑
删除
老庄道家思想探析 (09级王小兰)
老庄道家思想探析
09级王小兰 2120091205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老庄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对老庄思想的解读和接受中的差异,并加以分析其形成此现象的原因。老庄思想对后世的人格精神和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下的人们都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形成和发展 差异和原因 影响 启示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以《老子》五千言为其开创道家一派的奠基之作,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而又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司马迁评价庄子是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老子》一书约五千言,且全书以格言形式写成,但文约义丰,思想睿智而深邃,被誉为哲学诗。庄子以其洋洋洒洒的《庄子》一书,凭借奇幻诡谲的想象、丰富深邃的寓言故事,被后人惊叹他既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家,又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庄子》一书“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所以我们研究老庄的道家思想,要把哲学思想、文学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一.道家的形成和发展
1.道家的形成和发展
汉代的刘歆在《汉书·艺文志》中谈论道家起源时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冯友兰认为刘歆对于道家流派所由来的官职有牵强之处,老子虽有史官之职(周守藏室之史),然而未涉及庄,依庄子的生平事迹 而言,庄子是鄙视功名利禄的,不愿与统治阶级为伍,辞官归隐,宁可贫困潦倒也要逍遥自在,这从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及《庄子》书中所流露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来。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道家者出于“隐者”,即由于“师”“吏”分离社会情况下,一些具有学识才华的教师,相比于儒家的讲授经书礼乐,积极济世平天下,他们对于当时的现实政治已经失望,抱着不可救药的消极情绪,远离世俗,遁入山林。
依据此观点,冯友兰把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杨朱,老子、庄子分别为第二、第三阶段。杨朱的事迹和思想散见于《孟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篇中,另有《列子》在书中关于《杨朱》的详细描写,但是难断真伪。从《孟子》书中我们可以知道杨朱在当时是一个著名的人物,有其鲜明的思想。《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杨朱的学说在当时有很强的影响力。杨朱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尽心章句上》可见:“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即主张极端为我。又《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全性保真,不以物累行:杨子所立也。”即“轻物重生”。《老子》、《庄子》书中都有杨朱思想的影子,并加以发展,形成崇尚自然的处世之道,清心寡欲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如《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说统治者要抛弃财富、珍宝、贪欲这些身外之物,不为外物所累的无为境界,这是治国之道。四十四章上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即强调了“贵生”的主张。《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是讲如何做到全生避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庄子即像杨朱,他们都强调 贵生,重视生命的存在,而且庄子不仅提倡贵生,更提出了何以“贵生”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名利富贵还有仁义道德等都是毫无意义的身外之物,人自身才是最为重要的存在,从个体角度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他在《让王》篇通过“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的故事,借许由之口表达了其重生轻物的观点:“‘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睱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在《盗跖》篇中盗跖批判那些为名利而死的圣贤是沽名钓誉之徒,根本不足为贵,“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不仅如此,而且那些虚假的仁义道德害人害己,“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特别强调人生命之可贵,“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人生短暂,飘然而逝,名利皆为害身之具,知足无争、悦性养生才是正“道”,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驳斥孔子汲汲于功名利禄、失性损德的谬论。
杨朱为了全生避害,选择了“逃避”的方式,隐匿于山林,做一个隐者。然而,人是不可能完全超脱或是逃避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杨朱的逃避是带着无法挽救这个污浊罪恶的世界的无奈而被迫归隐的。人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逃避”并不是保全自己,躲避灾害的真正办法,人是真实的存在于社会中的,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无论怎样保护自己,都有可能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难以预见的因素的伤害,老子和庄子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老子》第十三章中就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吾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老子认为我有身则有患,只有忘掉自身,才能无忧无患。 老子强调顺乎自然之“道”,抛弃仁义礼乐,智慧聪明,少私寡欲,清静无为,返其质朴之本心。一方面达到“内圣”,即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另一方面从注重个人的修养衍化为“君人南面之术”的“外王”的政治哲学,认为君主“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又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所以能够“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大治。
庄子把这个问题分析的更为透彻,他提出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修身养生之道,又提出更高层次、更深境界的理想的“自由”境界。庄子对于其所处的社会极为敏感和激愤。他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正是群雄并起、战争频繁的乱世。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春秋无义战”,统治者们贪婪无耻,狡黠自私,到处充斥着赤裸裸的剥削和掠夺,致使“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盗跖》)。现实的残酷和黑暗,使庄子深恶痛绝,他鄙视权势富贵,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力图在污浊的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的逍遥自由以为乐。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辞官不受的事情:“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他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因此,他把眼光从纷扰的自由。这种从世俗社会的大世界,到一己之身的小世界,也可以说是另一种“隐”,寻求世俗以外的精神桃园。
处于现实社会中应该如何养生呢?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惩罚,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必然无法全生保命。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名声太好,做得太完满也可能招来祸患,这关系到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老子》里就提出了“满招损”,所谓《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发展趋势是向着其对立面转化。“反者道之动”。,这句话简要的概括了“道”的运动形式是相反相成的对立项互相转化。在对立项的存在形式中,老子特别重视、倾向于“柔”“弱”、“贱”的一方,即地位、力量卑弱的一方,说“弱者道之用”,不偏向地位、力量强大的一方。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等。从世人(这里不谈论统治者)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说,不但不应该过分暴露和张扬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也不要去与别人争夺和竞赛,要“守雌”、“贵柔”、“知足”。在表面上看来,即是达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持久而有韧性,在残酷的竞争中给对方以迷惑,有利于保存实力战胜对方,而不会过早的处于劣势招来祸害。
《庄子》在其《人间世》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是想告诉人们如果有才能、有用处,那么他的命运就会像山木、膏火、桂、漆的命运一样,不能安乐长生。如何能够“涉乱世以自全”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即应该做到“无用之用”,庄子举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无用”方能全身避害的道理。有一颗大栎社树,因为它木质疏松,没有用处,因而躲过了匠人砍伐的灾难,得以长寿被人当作社神崇拜。栎树托梦告诉匠人说:“且予求无所用几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栎社树正是追求“无用”之用,顺乎自然,最后免祸致福。不仅物如此,人也是如此。支离疏形体残缺不全,是个服不了徭役、上不了战场建功立业的无能无用之人,此人因而能免于徭役之苦、战争带来的伤死,“养其身,终其天年”。,《山木》篇中通过写燕子不露其能而远害、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生动比喻,暗示了人处于世间,必须忘记功名,不饰智自伐,削迹捐势,韬光养晦,以“不材”、“无用”为人处世,方能免除忧患。这也体现了老子提倡的清净无为的思想,即“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在庄子看来,人与物的在形体上的“保全避害”,并不能看作完全达到无忧无患,这只是相对的快乐。他认为最高的境界是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无所谓物,无所谓我,就会无往而不快乐,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如《逍遥游》里的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无所待而有乎无穷的逍遥自在。这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人生要想真正达到逍遥之境,就要打破一切的束缚,庄子提出齐万物、一死生的妙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都是无差别的。即“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著名的庄周梦蝶的寓言体现了庄子打破物我的界限,“不知周也”,“不知庄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完全与蝴蝶融而为一,物我不分,则从中感受到精神的自由和快乐。既然明白了万物同一的道理,自然天地间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扰于形、困于心了,自然进入了“心斋”、“坐忘”的修道境界,表现为外在的状态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大宗师》里有一段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对话,“孔子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那么,对待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死亡,也不会过分悲痛了。《养生主》里有一个关于老子之死的故事,表达了庄子看破生死的豁达。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唁老子,并没有像他看到的其他人那样表现的过分悲伤。秦失批评他们的做法说:“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生死是自然规律,人违背了自然规律去增多人的感情,就是失去天理,违背真情。明白了夫子的来去是应时、顺势,自然就不被哀乐所困扰。不仅安于生死,《大宗师》里:“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使,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告诉我们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恶,不害生、不求死,遵守天道而“无为”,顺应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在妻子死时因而能够不恐惧不悲伤,怀着旷达的情怀鼓盆而歌,达到了精神的逍遥。因为他已经看破生死,体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因而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是“道”的人生体现,人应该“无为”顺其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逍遥为乐。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其“道”的最高境界。
以上简要论述了道家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主要探讨的是道家发展中的“人生哲学”,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当然,道家思想从杨朱经过老子、庄子的发展,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也包含了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因为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的思考和反思,这在《老子》和《庄子》书中都有描述和体现。这三个阶段联系发展的主线,都是主要围绕个体“我”。早期道家思想是杨朱的“为我”出发的,一直到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然而庄子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宇宙宏观去思考“我”,从个体实体的存在的“我”发展为追求“我”的精神永存,那么就要超越我,达到“忘我”,进而“无我”,这样,“我”被否定了。
二.对《老子》、《庄子》解读、接受的差异和原因分析
道家的这两本代表作,《老子》不过区区五千言,《庄子》虽然洋洋洒洒也不过是三十三篇,由一个个寓言故事组成。然而它们犹如给后人留下的两座宝藏,“取之不尽,挖之不完”.自从它们出现的开始就一直被后人研究、探索,经久不衰,且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注《庄子》者有九百余家,存留下来的能够见到的百余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对《庄子》解读的巨大差别,究其原因,仅从这本书来说,“它的无端涯之词中蕴涵有丰富而高度思辨的义理,它所
要表述的范畴的模糊与空灵,它所要表述的思想的博大和深奥,就更增加了解读的难度,给解读带来了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①
《老子》和《庄子》之所以神秘而难解,不仅是因为其思想的博大深邃,也由于其表达方式上的隐约、含蓄的特点。一般的哲学、文学著作,往往倾向于长篇大论 的形式才把道理、事情说得透彻明白,人们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然而《老子》的全书以格言的形式写成,像哲学诗那样跳跃性大,又哲理丰富;《庄子》以他奇幻诡谲的想象,虚构出一个个奇特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使得其思想深奥玄妙,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而且这些寓言故事之间又看似断续无章,使得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做出精准的结论,并非易事。
之所以会出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恐怕根源在于道家对“道”的认识。老子认为“道”是恍恍惚惚,玄之又玄,空虚无形的,“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因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无法用有限的语言去限定、界说和规范,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老子认为要“行不言之教”,而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用立言,言也不重视美。又因为老子崇尚自然,求自然纯朴的本性,当然反对刻意雕饰、华而不实的“美言”、“美文”,自然不求文学上的审美了。况且那时也还未萌芽出“文学的自觉”来。然而观《老子》一书,句式错落有致、 “对仗”整齐,节奏跳跃、明快,有着诗歌般的优美韵味。让人很难说清是自然无心出之,还是思虑刻意为之。庄子对“道”的认识与老子是相同的,都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对道的描述加上了许多不定的形容辞强为之容,就是要人不要对其文字太认真,拘泥于文字而不知“道”,要从字里行间去体悟会意,即“在意不在言”。《庄子》在其《外物》篇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愿与忘言者交谈,两人交谈时不用言语,而是“神交”,心有灵犀而是靠“神交”。《庄子》一文汪洋恣肆,无拘无束,意象飞跃无端,庄子并非把其“道”的思想寄托于言的,也不愿读者被言所累,而是透过其言得其意,心领神会, 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神交”。在《天道》篇中:“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隐贵言传书。”《秋水》篇中有:“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另一方面,从解读者自身来说,任何对原典的解读以期达到还原原典的目的,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了解读者个人与所受时代影响的印记。解读者主观的学识修养、审美判断、价值观的差异左右着其对原典的理解和阐释,解读者客观上又受着他所处的时代思想潮流的影响,他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又是时代培育造就的,是时代的产物。例如在对逍遥游含义的解释上,就由于解读者受到不同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含义,以玄学解、以道教解、以佛学解、以理学解等等,明显的体现了解读中时代色彩的痕迹。这种差异则出现对原典产生误解甚至是曲解,千差万别的《庄子》,其中究竟孰是孰非,很难判定。朱熹曾经感叹“庄子注郭象”,就是看到了在解读中这种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亦是亦非中《庄子》的思想被深化和丰富了,而且这种现象还将随着时代的前进继续下去,《庄子》蕴涵的巨大的理论将会出现更为奇特、鲜活的面貌,他的价值意义也会被时代赋予新的评价。《庄子》作为一部宝贵的思想遗产,之所以能够一直被发扬和继承下去,没有断掉,出去它本身具有的巨大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注解者站在时代的潮流中用创新的、或是与时俱进的眼光(虽然也不免可能是另一种误读和曲解)来看待庄子的,是一种学术的创新精神,不囿于前人的见解,以独立的人格精神来重新诠释庄子,随之的庄子的形象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学术发展所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当然创新是要建立在符合原典本身的意义的发挥上,这样才能保证学术的活力和生命,更能挖掘出原典本身蕴涵的价值,发挥其在当代的艺术和思想的重要作用。
三.《老子》、《庄子》对后代人格精神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1.对人格精神的影响
《老子》、《庄子》以其丰富而深奥的思想理论内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代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最为体现老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重要地位。
《老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后人有些人认为《老子》是一本兵书,虽然书中体现了军事辩证法思想和一些篇章谈到用兵思想,但是《老子》首先是记录、思索总结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君人南面之术”政治哲学,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说是人生哲学,他以一种近似于兵家的冷静、理智不懂感情的态度来看待政治、社会和人生。他认为为君之道在于“无为”,君主必须“无为”才能“无不为”。韩非子等法家和汉初的道家及统治者就继承了发挥了这一政治思想。《老子》还劝戒统治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居高位而不骄,应谦虚谨慎、重视被统治阶级的力量。他提出“守雌”、“贵柔”“知足”的重要思想。书中一再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兵强则灭,木强则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意思是不要过分暴露、而应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和优势,示弱不示强。这对于保全避祸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后代的各个层次的统治者和政治家甚至是普通百姓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韬光养晦、“外其身而身存”的“以退为进”和大智若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无争而争……纵观历史的风云中,无数的先人们凭着这种处世智慧而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老子后来被道教尊为始祖,《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也被道教为了发扬其教进行了发挥和改造,作为其基本思想,老庄思想以带有的道教神秘宗教色彩的形式更加丰富起来,并且混融了儒家和佛教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之一。
《庄子》哲学思想在秦汉之际开始就与道教养生修练的关系密不可分,《庄子》为达到“道”的境界的“心斋”、“坐忘”、“解心释神”被附会成思养生练气之法。《庄子》在魏晋时期极为流行,演变成风靡一时的以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自我、任情纵欲为主要特征的玄学思潮,其中的许多士人们继承了或是切实实践了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庄学从此作用在文人士大夫的意识形态中,影响他们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们从老庄任自然、物我两忘的思想中摆脱礼教的束缚获得感情的解放,或是走向纵欲、或是走向任情、或是寡欲。
大体来说,庄子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效果。消极的一面是,它使士大夫逃避现实世界,消极避事,在自得其乐的“超脱”中失去抗争的勇气和昂扬的斗志,无意进取,不仅是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且无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然而它积极的影响对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更为明显。庄子思想是士大夫人生失意是的一种精神慰藉,是可以的到解脱的一片精神的天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还可以有另一种人生追求。它教导人们不为物役,忘怀利害得失,超越世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面对人生失败和挫折打击之后并不走向毁灭,在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乐趣,而是安时处顺生命或是隐逸遁世的旷达情怀。例如阮籍、嵇康的不拘礼教、任情自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愿“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山水欣赏乐趣,还有李白和苏轼在人生失意、宦海沉浮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怀有超脱旷达的襟怀,笑傲人世,从中都流露出庄子思想影响的痕迹。
2.对文艺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范畴,这是老子进入“道”境界的哲学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他认为最美的声音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是没有形象,这正体现了“道”神秘恍惚、无形无声的特点。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完全合乎自然的道,完全是出于自然的非人为的美,老子认为这样的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这体现了老子对于文艺与美学的追求。他充分认识到了“无”和“虚”的境界中蕴含着无边高远的大美,正是在这种有无相生、虚实想成的天然的审美特征中,能够发挥人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到它的无穷的情思韵味,给人极大的审美享受,具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的主要特征。后世的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滥觞正在这里。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文艺的美学思想,那就是崇尚自然无为、反对人为的天然的美。他认为,真正的艺术的美,都不是人为的创造出来的,因而反对人的刻意作为,要“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胠箧》)恢复事物自然本来的面目,不加雕琢虚饰的“天地大美”,即所谓的“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这种美是“真”,故而能够感染打动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渔父》)这种真美,庄子认为要向自然中去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美存在于广阔的“天地”之间,只有自然无为中才能够领略到天地的大美。这一思想可谓促使了山水审美情趣的萌芽和发展,直接发源了中国山水诗、田园诗、游记等文学形式,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量的体现怡情山水的篇章,大大开阔了学的表现领域;在文学创作上也推崇抒情真挚自然,不矫柔做作,语言上也是力求质朴无华的“清水出芙蓉”美,例如盛唐诗歌。另外,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也深受其影响,以表现天地自然之美的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最主要的类型,追求了无人工痕迹、逼真自然的神韵;书法上受其天地大美的美学情调和浪漫风格的影响,推崇起讲究行云流水、纵横恣肆的草书,如著名的张旭、怀素等人的书法;音乐上认为最理想、最美妙的音乐是“天籁”是大自然中的物体生发出来的天然的各种声响,“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即使是最低层次的“人籁”也以合乎自然天籁为最高境界。
由于对这种虚静无为、自然质朴的精神美重视,庄子认为这种美是超越于形体外表之上的,相比于“形”庄子是更看重“神”的,一个人即使形体是残缺不全的,或是形貌十分丑陋的,这都不足重要,关键是否在精神上合乎“道”,与道合一,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那么他就是高尚的、美的,值得人们的尊重和仰慕。庄子在文中塑造了许多这样形体丑、精神美的形象,如丑陋而德馨的哀骀它、畸形而受尊敬的支离疏、翁罂大瘿等形象。庄子开创的“以丑为美”的美学先河,在形神关系中重神美而忽视形丑,庄子的美学观点对我国的重在传神的文艺和美学传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以形体的丑陋来突出、衬托精神之美的美学倾向,给后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以思想启迪和丰.文学家们在作品中创造出具有缺憾美的事物,用“丑石”、“病梅”等丑陋怪异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传达他们又为的内心感受和寄托;画家们则以外表丑陋怪异的人物来表达内心坚强不屈、品德高尚的人格精神。庄子的美学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文艺鉴赏、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庄子还提出了著名的言意理论,明确主张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创作和批评原则,“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庄子意识到了语言在表意上的局限性,不能拘泥于语言,因而可以不重视语言,而是要从有限的语言中,深入的思考、驰骋自己的想象、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去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从有尽之言挖掘其蕴含的无穷之意,那么得其意就可以忘其言。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魏晋时被崇尚清谈艺术的玄学家们热烈的探讨和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思想解放后重视义理和思辨的色彩;而且被佛教中的禅宗一派重视和利用,它的主要教义之一就是“不立文字”,而且进一步推进了庄子的言意理论:认为语言和理论思辨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或是隔绝,不仅不能执着于语言、概念,连其中的意即理论、思辨也是要抛弃的,要超越一切的意识、一切的观念,“勿生一念”。讲求主观的“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佛”的境界。从禅宗的大量的“公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和发展。不仅如此,庄子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意在言外的创作准则,是刘勰的“情在词外”、钟嵘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滋味说”、殷璠的“兴象玲珑”的诗境说、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国维的境界说之滥觞,也极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形成了一种崇尚具有无穷韵味的含蓄之美、重传神而不重形式的美学风格。
四.老庄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对功名利禄、宠辱得失,总是太在乎,于是斤斤计较,难以释怀。在仿佛“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欲望面前,有多少人在贪婪中迷失自我,争名逐利,欲壑难填?
又有多少人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却只落得个两手空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凄凉结局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啊,人生苦短,站在生命的尽头,回首往事,才发现曾经汲汲以求的名誉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空感叹带走多少遗憾。世人总是未能忘情,挣不脱名缰利锁的羁绊,因而也就在尘俗的纷纷扰扰中活得太累,太艰辛。人生就是作茧自缚,自己纠缠自己;人生就是画地为牢,自己在自己所做的陷阱中挣扎。有人心存太多牵挂,因而难免脆弱,容易受伤;有人确是心无一物,因而能够冷眼旁观不为所动,所以坚强。
老子和庄子凭着超凡脱俗的大智慧,解救深陷人生困境之中困惑迷惘、不能自拔的世人。
1.老子指引世人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任何事情面前,都以一颗平静的、平常的心去对待,要去争,不要争强好胜,是你的终究会是你的;纵然金玉满堂,即使强求来不是你的最终也会失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要使自己的心“弱”下来,所以你大可不必定要“有为”,有时候做一个命运的弱者也许比一个与命运斗争的强者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争”。
应该懂得知足,知足方能常乐,你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虽然别人比自己高贵、富有、声名显赫,也不要只盯着别人的长处,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每一段人生都是甜蜜与苦涩混合的,那些高贵的、富有、声名显赫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恼,为什么在抱怨自己不如他们的时候也连同自己的甜蜜也给否定掉了呢。你的心满足了,世界在你眼中就变得小了,就微不足道了。你就超越了一切之上,可以住在自己的情感和人生。
老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残酷,充满太多的陷阱和欺诈,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才有可能避祸保身。教给我们处世的经验和智慧:“含蓄“做人,不能太直白,不要使自己一览无遗,轻易的被人看穿识破,所以你要善于隐藏自己,尤其是自己的优势。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居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你而对你暗地使坏,以便自己取而代之,要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所以你要“大致若愚”,要谦虚,韬光养晦。更要“忍”,守住自己的冲动,时刻告诫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胸怀宽广了,眼界自然高远,不至于小问题上被小人所害,不仅能远离祸害,还能够取得大的成功和辉煌。
即使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也不要灰心绝望,更不能意志消沉以至醉生梦死,浪掷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要胸怀理想,把它作为信仰并坚持不懈的做出努力和奋斗。胸怀大志的老子的理想也只是朴素的“小国寡民”,这就是告诉我们理想,可以乌托邦,但是切忌不自量力、漫无边际的自大,一点也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大而不当的理想则会使人产生挫败感,从而消极懈怠,甚至停滞不前。
2.像庄子那样清高自大
庄子是一个极为清高自大的人,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可谓“仰之弥高”。他是那样的目空一切,什么高官厚禄、名誉成就,甚至是人人谈之色变的死亡,他也是那样的清心淡泊,可以谈笑论生死,显得那样的风轻云淡。他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甚至超越人生、自我的最高境界,是“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无待的精神世界。
高官厚禄摆在面前,伸手可得,庄子却能够做到持竿不顾,无动于衷,宁愿逍遥自在。他的心如泰山一样坚定,因而才不屑于这对于别人来说千载难逢的发达际遇,无情的拒绝诱惑。他有着一颗对尘世冷漠的、决绝的心,无所求无所恋,不愿被任何人任何事打扰,因而不屈服、不违心,不会受了利益的驱使降志辱身,能够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清高自大的人,也许是孤独的人,然而却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纯粹、清洁的人,这样的人怎能不令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呢?
一个清高自大的人,是一个敢于向权势挑战、不会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的勇士。因而清高自大,所以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值得留恋,睥睨世间一切情、事,少了份“不得之”的忧愁恐惧,多了一份荣辱不惊的坦然淡定,这样的人生才是从容大度的真潇洒、真风流。
在欲望和诱惑面前,需要像庄子那样,练就坚决的地说“不”的内力,有一身傲骨和傲气。即使在污浊的世界中,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两千多年以前,有个清高自大的人始终坚定着自己的脚步,开辟出一条广阔的精神之路来。人生的旅行中,你不会是寂寞的独行者,因为有庄子。
参考文献: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9
《老子译注》 冯达甫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98
《庄子通释》陆永品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 人民出版社2008年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