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文学与宗教讨论提纲
文学与宗教讨论提纲
发起人:wlim88com 回复数:
1
浏览数:
3874
最后更新:2010/5/20 10:06:17 by shan-zhi-nan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5/20 0:37:02
[
只看该作者
]
#1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回复
编辑
删除
文学与宗教讨论提纲
融禅入诗的诗人们
我们知道,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作为异域传入的文化,要想求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证明它自身的价值。开始的时候,佛教为了立住脚跟,只好依附于黄老学说,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与儒、道三足鼎立,但也经历了一番折磨。著名的“三武灭佛”就是由北朝延续到唐代后期对佛教的三次巨大冲击。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外来的文化要真正被本土所接受和吸收,必然有一个磨合过程,或长或短。但终究佛教还是挺了过来,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很好的诠释。
中、晚唐才兴盛起来却绵延不绝的禅宗,成为了佛教本土化的最好的注脚,它受到了各个阶层尤其是士人的喜爱。笔者认为,禅宗是释与儒的融汇贯通。禅宗在士人中尤其是诗人群体中所受到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
许多诗人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接受了佛教。他们有的出家、有的奉佛、有的自称居士、有的先儒后佛,有的儒佛合一。自中唐至有宋一代,著名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白居易、司空图、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等,都是如此。诗人在创作中也自觉的运用了禅宗的意识。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融入了浓厚的禅意、禅趣和大量的禅语。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融禅入诗的诗人当属王维,那种恬淡、静寂空灵的无限意蕴,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的心理感受,正是一种禅意所在。至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那些有名的哲理诗,实际上也充满了禅理,而这也是宋代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至于宋人李之仪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也许我们还有疑问:这些都是信佛宗禅的诗人,在他们的创作中融禅入诗不足为奇,没有禅意那反倒奇怪。那么,下面举出“尊儒崇道”的诗人的例子,他们的诗歌中也有着禅的色彩。杜甫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信徒,但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很多的禅意。晚年时他还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在诗句中,他明确表示了对佛境的向往。接着以李白为例。李白的求仙诗写的非常好,但他同样也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这样禅语十足的诗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两句更是有着妙不可言的禅趣。王士祯曾评价说:“妙谛可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诗人在作诗的同时也评诗,融诗人和诗评家两者于一身。中唐时皎然在其《诗式》中最早用佛理说诗,认为谢灵运的诗歌成就是得到了“空王之道助”。到了司空图,更是在其《二十四诗品》中,单立“含蓄”为一品,提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还要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到了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是把禅意发挥到了极致。他直接把“顿悟”引入诗歌理论,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到了清代的王士祯,又创立了神韵说,他说:“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似乎有绝对化的倾向。总之,笔者认为,他们的诗歌理论,大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含蓄”。而含蓄作为文学风格之一,发展到后来竟成为了许多诗论所推崇的最高追求,被赞为:“诗之至也”、“善之善者也”、“天下之至言也”等。他们的理论,是就诗歌整体的艺术意境而言的,而且作了充分的发挥甚至到极致,明显是有禅的影响的。
诗人与禅之间还有一个人际上的关系:许多诗人与僧人有直接或间接的来往关系。他们一起游玩山水、酬唱论法、参禅悟佛、甚至受教。王维早年曾随道光法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白居易曾拜乌巢禅师为师。此风气至宋代尤甚,如苏轼一家好佛,他又连遭官场挫折,更使他喜欢与僧人游,参佛理。诗人的这种爱好,一直延续了下去。从宋濂、李贽、袁宏道到钱谦益等都是这样。值得一提的是,韩愈是强烈反对过佛教的,但他也与僧人交往。他被贬到潮州后,与僧人交往很是密切。正如陈梅岑所说:“游山灵运长携客,闢佛昌黎亦爱僧。”由此也反映出了佛家与诗人之间那种密切的融合。
2010/5/20 10:06:20
[
只看该作者
]
#2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回复
编辑
删除
这次晚了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