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宗教之关系(讨论提纲)
发起人:lily  回复数:3  浏览数:5506  最后更新:2010/5/20 0:32:59 by wlim88com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5/19 22:21:12
lil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8
注册时间:2010/2/25
文学与宗教之关系(讨论提纲)
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文学与宗教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人类高级意识形态的产物。二者都力图超越现实世界,表现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幻性,运用想象、夸张的虚构手段建构世界秩序。这些相通之处,使得文学与宗教间形成一种互融互渗的关系。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文学更关注现实世界,此岸世界,宗教更多的是关注彼岸世界,关注人最终的皈依,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世界,宗教则善于描绘彼岸世界,如西方净土,阎罗殿等。另外,二者目的不同。文学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感,传递文化信息。宗教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信众顶礼膜拜,不可怀疑。这些差异造成二者间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
1. 互源性。文学与宗教互为源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宗教成为文学的重要源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指出,巫之事神,必用歌舞。古代的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的,同时,古代祭祀鬼神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则装扮成“灵保”的亦即为巫,由此,王国维指出'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这一做法就是'后世戏剧之萌芽'.由此王国维认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闻一多则将《九歌》定位为祭坛前观剧。《曲海总目提要.序》认为,“戏曲肇自古代之乡傩”。 周育德在《中国戏曲与中国宗教》中认为:原始宗教开辟了戏曲的源头。总之,相当学者认为诗歌,戏曲来源于古代之巫觋或原始宗教仪式。宗教,主要是宗教仪式成为了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而文学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宗教及其礼仪。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深邃观点,对幻异空间的浪漫描述,对宗教的某些观念以及程式也会产生重大影响。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东汉年间正式形成,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老庄,所以,道教奉《老子》、《庄子》为经典,《太平经》也是东汉的文学作品,同样成为道教的经典著述。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宗教与文学存在互源性的特征。
2.互渗性。宗教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借鉴,彼此吸收,形成互融互渗的特点。
首先,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有直接的关系。唐代“变文” 的出现便是宗教影响文学的一个典型例证。变文也是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又省称“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唱导论》叙述,僧徒宣扬佛理“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至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同。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又能善说”。所以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有说有唱、韵白结合、语言通俗、接近口语,题材多选自佛经故事。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发达,涉及内容丰富,其中宗教故事较为发达。如“说参请”一类。吴自牧《梦粱录》谓:“说参请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可知其内容为僧人师徒之间或僧俗之间参禅悟道、问难斗智。“说经”一类,主要讲说佛教经典和人物故事,也包括民间关于参禅悟道的题材。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此书在神魔小说《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说话这种技艺,宗教信徒们向百姓宣传了宗教之观念,以讲说具有宗教色彩,宣扬具有宗教理念的通俗故事布道传教,扩大信众范围与本宗教的民间影响力。另外,诗歌中的禅诗等,也是宗教与文学互溶的例证。其次,某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宗教宣扬的产物。六朝小说《搜神记》,干宝明确宣称自己的创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创作目的就是证明鬼神世界的实有其事。还有一些重要的宗教经典,也有相当内容取自文学作品,如《圣经 旧约》、《古兰经》等。最后,文学对宗教题材、宗教观念的借鉴。王立论文《中古汉译佛经与小说“发迹变泰”母题——海外意外获宝故事的外来文化触媒》一文指出,佛经故事构成以摩竭意象为核心的海外意外获宝母题的文化氛围,古代小说“发迹变泰”题材中,最重要作品的母题动机即本于此。文学作品从宗教故事中借鉴大量题材,丰富了我国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发展。另外,对宗教观念的借鉴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除《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这些具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小说不论外,即使历史演义如《三国》中也有大量天象,童谣,祥瑞征兆等描写,最具有市民色彩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中也充斥大量关于因果报应,天道好还的描写,可见,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3排斥性
文学与宗教虽然关系密切,但仍相互独立,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性。宗教宣传的目的是发展信众,文学相当程度上是自抒性情的产物。干宝虽然坚决反对鬼神世界虚妄性的看法,但在《搜神记》中也塑造了不怕鬼的宋定伯形象,证明人的智慧可以战胜鬼,这与正统的宗教理念是不同的。《西游记》尽管很有宗教色彩,但作者对宗教大多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一方面,作品中大量出现姹女、婴儿,金公,木母这些道教专用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道士极尽讽刺鞭笞之能事;一方面宣扬佛法无边,一方面却又对佛祖、菩萨并不恭敬。这说明宗教毕竟不等同于文学,文学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使得文学与循规蹈矩的宗教间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2010/5/19 22:55:38
xush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
注册时间:2010/4/7
学习一下~

2010/5/19 23:07:33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顶一下!

2010/5/20 0:33:01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