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28号“读书会”发言稿——略谈佛教对宋明理学影响 余美华
28号“读书会”发言稿——略谈佛教对宋明理学影响 余美华
发起人:slin 回复数:
10
浏览数:
10653
最后更新:2010/5/27 22:44:21 by guoqiuju92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4/26 22:57:05
[
只看该作者
]
#1
sli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4
注册时间:2010/4/11
回复
编辑
删除
28号“读书会”发言稿——略谈佛教对宋明理学影响 余美华
佛教对宋明理学影响探微
余美华 中国古代文学 08硕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经典为本源,结合释道两家思想形成的中国式哲学,它是有鉴于以前的儒学只注重义理疏证,无法与思辨的佛学相抗衡而提出的。朱熹《近思录》中有一章就是反佛的,而这种反佛只是一种现象,通过反佛,宋明理学家也吸收了佛教中很多关于本体论、心性论的观点。
如:
方东美先生:“宋儒大抵‘先佛老而返于六经’,故出佛老而依儒经以排佛老。然而取佛老以入儒又无可避免。……我们细看宋儒每一个人的历史,几乎都受道佛的影响,比如程灏受华严宗的影响,朱子受禅宗的影响。”(注: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53-54页,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
陆云锦说:“虚灵不昧,出《大智度渡论》,不可限量,出《华严经》,物我之理,固有之性,心之体用,吾心正而天地之心正,活活泼泼地皆出佛书。”(《芝园杂记,朱子注•书有原本》)明确的总结了佛教与理学的深层关系,理学中的“理”、“性”、“心”都来源于佛教。
本文从以下几个关键词中探微佛理之关系
(一)“理”
戴震说“理”,
“不过就老庄释氏所谓真宰真空者转之以言夫理,就老、庄、释氏之言转而为六经、孔、孟之言”。(《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戴震的这种说法是从宏观上说明宋明理学之“理”的来源,“理”就是佛教“真空”。佛家的理:
竺道生云:“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法者,理实之名也。”(《涅槃经集解》54卷)
竺道生在《注维摩诘经》说:“理既不从我为空,岂有我能制之哉。则无我矣。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上述两段关于佛教“理”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他们所说的“理”就是“真如佛性”、“法”,也就是那个本体,而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就直接借鉴佛教本体论的“理”与儒家经典结合,大谈带有儒家社会道德论的思辨哲学。
看宋明理学家的“理”:
二程说“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往来屈伸,只是理也。”“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二程遗书》)
朱熹说“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朱子语类》卷一)
程朱这里的所谓“理”就是佛家那个统摄万物的“理”,只不过它又被赋予儒家社会规范的意义,也就是“礼节”,“三纲五常”。
(二)“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说,来源于与华严宗的“理遍于事”、“一多相即”。二者都注重理事关系中“理”的重要性,理统摄万物,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而当“理”表现在万物的形体上时又是各不相同的。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杜顺《华严法界观门》)。
“月印万川”,也就是“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玄觉《永嘉证道歌》)。朱熹面对佛家思想,对于佛家思想中蕴含的本体论是积极吸取的,他在评价这两句时说:
“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朱子语类》卷十八)
看理学家的“理一分殊”:
程颢曰“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卷七十《读大纪》)
“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盖体统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朱熹《太极图说解》)
“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朱文公文集·朱子遗书·延平答问》)
“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中庸章句·序说》)
这些都讲“理”是本源,开始时万物皆有一理,无论是人还是草木,都是同一个“理”,“一个太极”,当它“散在江湖”,表现在具体的万物上时又是各不相同的,宋明理学家更侧重“理”的统一性,而对于万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则言之甚少。与佛家相比,就可看出:二者的相似处就在于对“理”统摄万物的肯定。
(三)“顿悟”
佛教的“顿悟”:由晋宋之际竺道生首提“阐提有性,顿悟成佛”,竺道生说: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潜然常照。”(注:《涅槃经集解》道生序。)
慧达在《肇论疏》记载了道生顿悟佛理的情况:
“竺道生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语,夫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阐扬“明心见性,即心即佛”,“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更深层次上发扬了“顿悟”说。
“顿悟”就是对“理”的彻底认识,而且也是认识“理”的最佳途径,这种方式给宋明理学家对于“理”的把握提供了依据。他们也认为不管是“格物穷理”、还是体认和学习“圣贤之道”,都需要一种类似于“顿悟”的东西。
朱熹的“至于用力之火;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四书集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
二程说“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卷十八)“脱然贯通”就是那种突然间的了解和领悟,也就与佛教中的“顿悟”取得了相似性。
陆九渊“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陆九渊集·语录下》)这里的由“一是”到“皆是”,“一明”到“皆明”的过程就是一种顿悟。
这些都是理学家对“顿悟”方法的借鉴。
以上是从三个关键词中描述宋明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佛教对理学的影响远不止上述这些,比如还有理学的“主静”功夫即脱壳于佛家的“禅定”;理学“心性”论也来源于佛教的“心性关系”说(“明镜”与“尘埃”的比喻)。这里只是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做一些浅层次的描述。
宋明理学家大多与佛教人士联系密切,他们虽然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不同(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但在宇宙本体论以及一些思辨哲学上却是得到了契合,而这种契合被理学家灌输于儒家思想中,就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思辨哲学。
写得比较粗糙,请大家积极批评指证。
2010/4/26 23:04:26
[
只看该作者
]
#2
cyvf2009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8
注册时间:2010/4/6
回复
编辑
删除
以小见大,思维清晰,期待你现场的发言哦~~
2010/4/27 11:52:26
[
只看该作者
]
#3
wanghaiy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8
注册时间:2010/3/25
回复
编辑
删除
你真早
2010/4/27 14:35:05
[
只看该作者
]
#4
sli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4
注册时间:2010/4/11
回复
编辑
删除
还是你够狠,好有压力哦
2010/4/27 14:43:55
[
只看该作者
]
#5
sli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4
注册时间:2010/4/11
回复
编辑
删除
补充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理学纲要》吕思勉
《理学•玄学•佛学》汤用彤
《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
《佛学与儒学》赖永海
《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朱恒夫
2010/4/27 22:32:06
[
只看该作者
]
#6
mim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
注册时间:2010/3/30
回复
编辑
删除
宝贝,我来看你了,到时候给你捧场~
2010/4/29 9:14:54
[
只看该作者
]
#7
wangy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3/26
回复
编辑
删除
我理学一直学的迷迷糊糊,美华已经可以把理学和佛学比较分析了,听你的发言,收获颇多
2010/4/30 19:01:25
[
只看该作者
]
#8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回复
编辑
删除
2010/5/26 10:10:55
[
只看该作者
]
#9
babyblue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9
注册时间:2010/3/30
回复
编辑
删除
长见识了
2010/5/26 15:40:09
[
只看该作者
]
#10
jiangyuxue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0
注册时间:2010/4/14
回复
编辑
删除
果然很专深啊!呵呵
2010/5/27 22:44:22
[
只看该作者
]
#11
guoqiuju92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3
注册时间:2010/4/4
回复
编辑
删除
从几个关键词讲理学,内容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