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涛:子部讨论稿
发起人:sunzhentao  回复数:0  浏览数:2194  最后更新:2010/3/12 16:10:28 by sunzhentao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3/12 16:10:28
sunzhentao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
注册时间:2010/3/5
孙振涛:子部讨论稿

[align=center]从“汉志”到“四库”的子部收书情况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



[/align]

[align=center]——以《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例



[/align]三部目录书中“子部”类目下的收书,从“汉志”经“隋志”到“四库提要”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子部”类目下收书情况的变化,折射出了变化背后的学术思潮与学术背景的演变。本人就“汉志”到“四库”子部类目的变化情况,及其反映出的学术思想演变的轨迹作一探讨。





《汉书·艺文志》“子部”下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个细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下分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数术、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共十四个细目。“子部”类目中,“四库”有而“汉志”中无的类目为兵、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类书、释家八种。“汉志”有而“四库”无的类目有阴阳、名、墨、纵横四种。两者共有的为儒、道、法、农、杂、小说六种。可见,从“汉志”到“四库”的“子部”类目的收书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围绕着这些具体的变化探讨一下其背后隐藏着的学术思潮演变之动因。





一、消失了的类目及消失原因探讨





“子部”中从“汉志”到“四库”,消失了的类目有墨家、名家和纵横家。墨家、名家、纵横家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乱世界中的产物。随着汉武帝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学定于一尊,这三家渐渐丧失生长的土壤。墨家的尚侠思想绿林精神,对封建统治不利,历代统治者对墨家思想严加贬斥,不允许其犯上作乱。“纵横家”思想更是乱世界学说,直接为各个地方格局势力服务,历代统治者对其也是严加禁止的。至于说三道四、颠倒黑白的“刑名”之说,亦无存在的理由,统治者对于这套诡辩之术并不热心。





由于三家失去了在社会上存在的理由和机会,三家的思想和学说迅速衰落,作品著作所存无几。《隋书·经籍志》中虽仍然保存了三家类目之名,但名家只有四家七卷著述,墨家三部十七卷、纵横家只有三部六卷,与儒家一家

62



530

卷的数目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到了“四库提要”时代,墨、名、纵横三家再也没有单独立目的必要了,“四库馆臣”取消三家类目是历史的必然。





二、增加的类目及增加的原因





“四库”子部比“汉志”子部,新增加的细目有类书、谱录、艺和释家四种。类书以抄撮诗、文、赋,方便于文人的歌咏题写为目的。古代最早的类书为曹丕的《皇览》,《皇览》出现于曹魏时期,自然不会在“汉志”中有所反映。“类书”在“隋志”中置于子部的“杂家”之下,而到了《旧唐书·经籍志》中则直接提到了子部之下,与“杂家”相并列。这是因为,有唐一代出现了的类书很多,比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这是有必要将“类书”单独立类。宋代以后出现的类书更多,“四库”子部之下设置“类书”类更有必要。





宋代文教昌盛,宋人情趣博雅,举凡金石、考古、谱录、绘画、书法、琴瑟无所不能。“四库”子部之下设置“谱录”类和“艺术”类,顺应了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潮流所致。





三、名称未变但收书内容变化很大的类目





从“汉志”经“隋志”到“四库”,各个目录书中均设置“儒家类”。但是,不同书目中“儒家类”收书情况大不相同,具体说来从“汉志”到“隋志”,“儒家类”的收书情况比较一致,反映出的思潮取向也相似。但到了“四库”中,子部“儒家类”的收书明显地一分为二,宋以前的儒家为一类,宋以后的儒家囊括了濂、洛、关、闽、蜀等各大支派,其内部的门户之见、党同伐异的气息很浓重。





“农家类”,“汉志”中的农家收书,反映出的是农家学派“与民并耕”的治国理念。当时的农家勤苦自效,要求统治者与民同耕同食,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国富民强。“四库”子部中的“农家”类,里面所收的书目大多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提要的技巧相关涉,这里折射出的不是农家学派的治国理念,而是统治者对小农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无比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