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涛:史部讨论稿
发起人:sunzhentao  回复数:0  浏览数:2138  最后更新:2010/3/12 16:08:25 by sunzhentao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3/12 16:08:26
sunzhentao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
注册时间:2010/3/5
孙振涛:史部讨论稿

[align=center]从三部目录书“史部”收书情况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



[/align]——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例





一、目录书中“史部”类目的确立和形成:



中国古代,史书出现很早历代统治者修史治史的意识也很明确。早在先秦时代,官方就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当时,出现了第一部记言体史书《尚书》和第一部记事体史书《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国别体史书《国语》和《战国策》。先秦时期虽有史书之实,但却无史书之名,《尚书》、《春秋》和《国语》被归到“六艺”中,不属于史书之列。《汉书·艺文志》在“六艺略”的《春秋》之下附有“世本”、“国语”、“楚汉春秋”、“太史公书”、“汉大年纪”等书,但仍为“史书”立部,这反映的学术态势是,当时经史不分、史书不发达、尚未达到独立成类的程度。



西晋人荀勖《中经新薄》的类目设置为甲乙丙丁,丙部类收有《史记》、《旧事》、《皇览》、《杂事》等,《中经新薄》中的丙部类就隐含着“史书”类目的现实存在。到了南朝时期,刘宋人王俭的《七志》不顾当时史书发达可以独立成为一类的事实,一味照搬西汉人刘向的类目分法,将“史记”、“杂传”放在“经典类”,显得迂腐不堪、不合时宜。南朝萧梁时期人阮孝绪《七录》的第二大书目“记传录”专收史书,《隋书·经籍志》借鉴了荀勖的四分法与阮氏七分法,正式以经、史、子、集的四大类目标示了“史书”类目的确立。



二、“史部”类目的增减变化所反映出的学术思潮演变态势



先秦事情,史书资料少,当时人经史不分的观念浓重,故而在刘向那里没有“史书”专门立类的必要,《汉书·艺文志》中也不会对此有所显示。到了六朝时期,由于《史记》、《汉书》的重大影响性加之官方对修史的重视,这时期官方朝廷里设置四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即使是战火纷争的三国时代,“及三国鼎峙,魏氏及吴,并有史官”(《隋书·经籍志》史书部序)。这时期,史书的数量和地位被人们所逐渐认识到,因此六朝人书目中专门设置“史书”类目的意识日益明确,到了唐朝时期修《隋书》时,以经、史、子、集四类来笼盖群书也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四库提要”比“隋志”新增加了时令类、史评类、和纪事本末类。“史评”类的增加,昭示出了统治者力图掌握历史评说话语权的内在用心。“纪事本末”类的增加,源自“通鉴纪事本末”体的起领作用。“四库提要”中消失了“谱系”类,“四库馆臣”们的此举,大约是出于民族情绪考虑,意在消弥汉人的谱系宗派意识、巩固王朝统治。



三、对“史部”类目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山海经》、《搜神记》不入“子部”小说家,入史书“杂传”类和“地理类”的问题:在古代书目家眼里,《搜神记》写的是现实真实并不是编造小说,就连干宝本人也认为鬼神实有,其创作《搜神记》的意图是把神话当作现实来写,故《搜神记》要入“史部”杂传类,而不入“子部”小说家类。《山海经》在今天人看来,里面的道里、山川、河流、名物写得荒诞不经、华而不实,实为一种小说类著作。但是,《山海经》在古人那里却成了一本地理书,是指导古人旅游的地图册,古人相信书里的山川名物为现实中的实有,故《山海经》要列入“史部”中的地理类,而不入“子部”的小说家类。



[size=10.5pt](二)、“四库提要”中增设“时令类”:四库“时令类”收入了宋人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和本朝的《月令辑要》等书。“四库提要”中增设“时令类”的目的,意在标示统治者对农耕生产的重视,其以“农为立国之本”的保守的思想和理念,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