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袁月:《汉志》《隋志》《四库》子部讨论成稿
发起人:zhangyuanyue  回复数:0  浏览数:2711  最后更新:2010/3/4 13:30:55 by zhangyuanyue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3/4 13:30:56
zhangyuanyue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8
注册时间:2010/3/4
张袁月:《汉志》《隋志》《四库》子部讨论成稿
张袁月:《汉志》《隋志》《四库》子部讨论成稿
张袁月09级博 古代文学  1120090354

一、        从叙言立目辨析学术源流
所谓子,其最初意义是指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汉志诸子略小序说: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春秋战国的剧烈社会变革,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反映到学术领域,就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代表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的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繁荣的学术氛围。汉志著录的诸子家数就有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阮孝绪《七录》则将诸子书与兵书合为一类,称“子兵录”,此时的“子”尚在“诸子”的意义上。而到了隋志,则将《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合而叙之”,并谓之子部。此时的“子”已经不限于诸子,而包含了经史以外圣人用来教化的各种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和汉志中将诸子书视为圣人“礼失而求诸野”的教化方式倒也相通。然此后子部日益庞杂,出现了余嘉锡所说“又于一切古无今有,无部可归之书,悉举而纳之子部”的现象。四库子部总叙中说“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子”的涵义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诸子的意义上,即非经史著作的一家之言。但此时“子”的历史地位却再也回不到先秦诸子那时的地位了,汉志尚高度评价诸子九家,认为若能“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然而四库却认为,除了数大儒尚可“明道立言,炳然具在”,“余皆杂学”。从叙言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学术背景: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行下,其它诸子学说得不到官方重视和扶持,渐失后传。这也证实了之前我们一直强调的一个基本论断:中国古代学术一直和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统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学术的繁荣,也能导致学术的衰落。可以说,史部的立目是史学走向独立的结果,而子部的立目却是子学走向衰微的表现。

二、        从分类变化认知学术面貌
自汉志诸子略确立诸子分类的基本形态后,后世的目录学著作子部大抵都是以诸子十家为基础而并入其它内容。我们可以借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七录子兵录=七略诸子略+七略兵书略
隋志子部=七录子兵录+七录术技录+七录仙道录+ 七录佛法录
新唐志子部=隋志子部+杂艺类+类书类
……
四库子部=新唐志子部+谱录类

将上述数学公式相加,合并同类项,就能得出:
四库子部=七略诸子略+七略兵书略+七录术技录+七录仙道录+ 七录佛法录+杂艺类+类书类+谱录类
可见,四库子部在诸子略的基础上添入了庞杂的内容,这使子类再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系统,而成为了杂烩之学的代称,凡非诗赋创作、非经史著作但对统治者又有一定作用的学科都能被划为子部。
上述是从外部看的。从内部来看,还有更多细微的变化(见表1)

表    1

         儒        道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总数
汉志诸子各家家数        53        37        21        10        7        6        12        20        9        15        190
汉志诸子各家篇数        836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114        1380        4541
隋志诸子各家家数        62        78                 6        4        3        2        97        5        25        282
隋志诸子各家篇数        530        525                 72        7        17        6        2720        19        155        4051
四库诸子各家家数        112        44                 19                                   168        9        123        475
四库诸子各家篇数        1694        432                 105                                   1613        68        1359        5271

如隋志中诸子减去了阴阳家,其原因可能不在其学衰微,而是因为与术数类的阴阳五行有相重之处。四库种减去名、墨、纵横三类,并将其并入杂家。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从表1可以看出,到隋志时,名家就只剩4部7卷,墨家3部17卷,纵横惟2部6卷,确实如四库所说“寥寥不能成类”。历代目录学者不可能没看到这点,但我想他们仍保留三类名目,大概是从辨章学术的意义上来考虑的。
这里要重点谈一点的是杂家类。从表1可以看出,从汉志到四库,杂家的家数和篇数成几何增长趋势,甚至一度超过儒家,但窃以为不能因此认为杂家其学日显。因为后来的杂家类已与先秦作为一个流派的杂家名同实异了。汉志中的杂家,班固说的很清楚,是“兼儒、墨,合名、法”的一家之学,其源头可追溯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反映的是当时学术上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四库中则说“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也就是说,此时杂家就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无怪乎汉志中杂家仅20家403篇,到四库则猛增至168部1613篇。最初的“综合”之意转变为“驳杂”。

三、从顺序排列判定学术地位
诸子十家的顺序,在各代目录学中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都是儒家居首位,小说家居末位。从表1可以看出,这与其著录数量也基本成正比的。儒家居首好理解,因为就如之前所说,这几部目录学主要是以儒家的学术观念来类分书籍的,儒家自然地位最高。道家居二,这也符合客观历史状况。汉初道家占优势,虽然后来统治者选择儒家作为主导思想,但道家对封建统治的影响从未停止。魏晋开始儒道走向合流,从隋志可以看出道家类增加了不少为《老》《庄》所作的注书,可见道家势力的上升趋势。而四库中道家被降至最后一位,不是因为道家的衰落,而是由于这里的道家类已是道家与道教的合并,佛道二教向来被看作外学,不被正统思想接受。隋志将道经、佛经附于其末,说明其时佛道已很兴盛,一个严肃的目录学者不能对此客观事实视而不见,然而他又通过只著数量不录书目的方式,反映出对二学的鄙薄。新唐志未将佛教单独立目,而将其附于道家类。这虽然说明佛教类书籍还是不受重视,但毕竟它入了第一次进入了目录学著作的主体部分,反映出对其学术地位的默认。之后的目录学著作里则均有释家类和道家类了,不过无一例外的都将释家类至于子部之末,这说明在正统儒家思想主导下,封建统治者对“外学”不可能真正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同样的态度在四库收录的西方人著作提要中也有体现。在四库凡例中就将西方称为中国王化之内的“外臣”,在对利玛窦《二十五言》提要中将基督教认为是“剽窃释氏”,在对毕方济《灵言蠡勺》提要中认为基督教是“因摭佛经而变幻之”,而且在对利玛窦《辨学遗牍》提要中对佛教和基督教的斗争采取同样不屑的态度,认为二者都是“各持一悠谬荒唐之说”,是“同裕而讥裸裎耳”,轻蔑之情跃然纸上。因此,就像之前我多次提到四库尊汉排宋的门户之见一样,我认为四库其时并不像它自称的那样兼收并蓄。这是由其“钦定”性质决定的,但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和学术态势。

四、从书目入类透析学术趋势
(一)同一类书入不同类:如同为琴谱,四库将《松风阁琴谱》列子部艺术类,而将《琴瑟谱》等入经部乐类。同一性质分属两类,说明儒家正统思想。

(二)不同类书入同一类:如隋志将《围棋品》、《弹棋谱》等书列入兵家,虽古人可能将棋法类于兵法,但《弹棋谱》之类书应属谱录类,与兵书毕竟非同一性质。

(三)同一本书入不同类:
1、在同一部目录书中入不同类:
汉志:
李子        诸子略法家、兵书略兵权谋
景子        诸子略儒家、兵书略兵形势

隋志:
高僧传        子部杂家、史部杂传
新旧传        子部杂家、史部杂传
众僧传        子部小说家、史部杂传
感应传        子部小说家、史部杂传
太史注记        史部天文、史部历数类

四库:
竹谱        子部谱录类、子部艺术类

2、在不同目录书中入不同类:
A 从史部入子部  最突出的是大量原来被当作史书的著作被划入了小说类           
a  从杂传入小说家:
         隋志        四库
洞冥记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汉武帝内传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续齐谐记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搜神记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搜神后记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异苑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述异记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琐记之属
汉武内传        史部杂传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b 从旧事入小说家
         隋志        四库
汉帝故事        史部旧事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西京杂记        史部旧事类        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汉武帝故事        史部旧事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c 从地理入小说家
         隋志        四库
山海经        史部地理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神异经        史部地理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十洲记        史部地理类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
         隋志        四库
古今注        史部杂史        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拾遗录        史部杂史        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穆天子传        史部起居注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书品        史部簿录类        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从杂传入小说实际揭示了史与小说存在内在联系的事实,从而可窥见小说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时,它也暗示了之前我们一直认为的史与小说区别在于真实性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如果仅是用真实性来区分的话,那么杂史也多“迂怪妄诞,真虚莫测”,但据我的统计,杂史类入小说类的极少。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杂传成为了后代目录学小说类的一个输出大类呢?我这里仅简单地说一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从小说观念入手。其实对于小说观念的历史演进我们都很熟悉了,借用陈洪先生《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观点,先秦时期是“泛称小说”,小说指与大达相对的小道,并不具有文体意义;到班固汉志时小说成了文体的专名,它以说理为主,近于子部各家,但篇制短小,表述浅俗芜杂,是“丛残小语”,可称为“子部小说”。班固所列十五篇“小说”并不符合今天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但大抵符合他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标准,而这一论述也成为后世长期遵循的对小说的一个经典定义。既然为“说”,则可与诸子并列,算作一家之言。而到了唐代,小说从“子之末”转化为“史之余”,也就是正史之外的野史杂史。刘知几《史通•杂述》中就说“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到北宋欧阳修新唐志时仍认为“传记、小说,外暨方言、地理、职官、氏族,皆出于史官之流也”;而我们看隋志杂传小序中怎么说的?“盖亦史官之末事也”。因此,杂传能入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史之余”这一点达成了契合。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隋志中《世说新语》很早就从儒家类中分离入小说类,而《搜神记》却仍归杂传类。因为此时的小说观念仍在“子之末”的层次上,《世说》的短小篇制、以人物为主要记叙内容的特点正符合其时的小说标准。而《搜神记》到新唐志列入小说类,则是在“补正史之阙”的“史之余”意义上作出的归类。
其次,是对小说性质的认识。在刘知几《史通•杂述》里所列小说文体的三类逸事、琐言、杂记已经含有文学小说的因子了,如逸事类《西京杂记》、《洞冥记》;琐言类《世说新语》、《语林》;杂记类《搜神记》、《幽明录》都和后世从文学意义上划为的小说相符合。但这并不代表唐人已经承认小说的文学性质,并以之作为类分标准。事实上,在新唐志中小说类几乎没收录任何单篇唐传奇,完全忽视这一种唐代文学小说的主导门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以贯之的史家小说观的阻碍。学者们或许以看到小说与其他子类不同的文学特质,但他们并不以此来作为一部书是否属于小说的判定标准。
那么,他们究竟以什么来区分史与小说呢?我想大抵有这几点:
一是真实原则。这里的真实不是指事情本身的真实,而是指史家秉着“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态度,忠实记录传闻。而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的虚构方法则是史家大忌,只能视为小说创作。
二是雅正原则。儒家奉行不语怪力乱神,但若“事关军国,理涉兴亡”,则“事鬼求福”亦可入史。但是,像《晋史》一类虽目为鬼神传录,但其“专访州闾细事,委巷琐言”的作法却有失雅正,则不应载入史书。刘知几也正是在这点上对《晋史》大为不满。
而杂传正介于其间,比如真实性,杂传的兴起于魏晋品评人物之风有关,其最初的目的是“矜其州里,夸其氏族”,既有矜夸成分,在真实性上就很难保证客观的态度。再说雅正,杂传中有不少引入鬼物奇怪之事,荒诞不经,有失雅正,但它毕竟又多是记述贤者能者,与正史之雅正又有相通之处。杂传的这种两介性,为其中的一部分书籍改隶小说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从上述史与小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对小说普遍是斥鄙薄态度的。因此小说类的学术发展趋势和之前所说的史类是不同的,不是被视为“小说”的书籍从史部传记中独立分离了出来,而是被认为不是“史”的“小说”从史部排除了出去。这也能印证表1所呈现的各家学术态势,各代目录学著作中小说家在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家,居首位,但在地位上却永远居于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