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
发起人:linzhongfeixia  回复数:0  浏览数:11206  最后更新:2015/8/9 0:19:58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5/8/8 20:08:46
linzhongfeixia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0
注册时间:2012/9/2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
                     
                            王林飞

   
    摘要: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对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进行梳理,可看出帝王文化、士文化、平民文化的合流兼容,忠孝节义主题是贯穿该故事的主轴,将忠奸斗争情节引入该故事,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刘后形象变化最大,从正面人物变成反派角色。忠义人物的增多,体现了平民对宫廷政治的关注。包公断立太后,寄寓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诸多的期望与热情,成为塑造包公形象的重要关目。


关键词:仁宗认母;忠孝节义;演变
   
    狸猫换太子故事起源于宋仁宗认生身母亲。自宋以来,受到人们热情关注。尤其因晚清近代以来,小说家、曲艺家的不断加工搬演,使得狸猫换太子故事名噪一时,至今仍传诵不已。借用中国叙事文化学对该故事的演变流程进行探讨,分析该故事文化内涵,可对狸猫换太子故事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照。


一、狸猫换太子故事文本的演变
    狸猫换太子故事本事见于《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中《章献明肃刘皇后传》和《李宸妃传》。[1]25册8612-8617李宸妃本是章献刘皇后的侍儿,为真宗司寝,有娠而生子,即仁宗皇帝。仁宗在襁褓,章献收为己子,与杨淑妃照看。仁宗即位后,宸妃未尝辩解。众人畏惧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的生母。宸妃逝世后,刘后听从丞相吕夷简的建议,对其厚葬。刘后去世,有人说出真相。仁宗开棺验尸,见宸妃玉色如生,衣冠如皇太后,非服毒而亡。仁宗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又改为章懿。于是,仁宗同祀李刘两后。
    掘坟开棺不吉利,皇帝追认生母,更是轰动朝野。这件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自然会吸引人们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宋人笔记小说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二和卷八、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五、魏泰《东轩笔录》卷二、卷三和卷四、王铚《默记》卷上、《锦绣万花谷》卷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二对仁宗认母事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
    元代有佚名作者的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题目《李美人御园拾弹丸》,简名《抱妆盒》。李美人为宋真宗产一子,刘后密令宫女寇承御处死此子。寇遇陈琳,将太子藏于妆盒内,送给南清宫八大王收养,后嗣为太子。太子(宋仁宗)即位,查明真情。元末汪元亨作《仁宗认母》杂剧,剧本亡佚。见《录鬼簿续编》。
    明有传奇《金丸记》,又名《妆盒记》,《金弹记》。成化年间说唱词传《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写包公在桑林镇遇李妃诉冤。包公审理此案,最终真相大白。包公成为故事的重要人物。明代小说《百家公案》第七十四回《断斩王御史之赃》和第七十五回《判仁宗认李国母》内容同成化本《仁宗认母传》,该内容情节还见于《龙图公案》(又名《包公案》)卷七《桑林镇》。《百家公案》另有一版本,藏于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称《包公演义》。两书字句差别不大,回前诗词有所不同。
清人石子裴作传奇《正昭阳》,《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影印。述包公前往陈州粜米,宋真宗御驾亲征,平滇蛮之乱。刘后以己女易李妃子。历经曲折,包公回朝审理此案。仁宗迎李妃入朝,刘后服毒自尽,仁宗迎母大宴群臣,正位昭阳。
    清嘉庆李雨堂所作小说《万花楼演义》是狸猫还太子故事的关键转捩点。该书开始正式出现狸猫换太子情节。清代小说《龙图耳录》第一回即为《设阴谋临生换太子》,述北宋真宗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刚出生的儿子。第十五回至十九回写包拯审理李妃冤案,刘后畏惧,惊恐而亡,李妃还朝。狸猫换太子故事初步定型。
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袭取《龙图耳录》,文字略有不同。狸猫换太子故事定型,并且广泛流播。近代学者俞樾认为第一回里的狸猫换太子事,荒诞不经,重撰第一回,题为《七侠五义》。反而促进了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繁衍与流变。孙楷第云有《狸猫换太子》小说,未见。李玄伯云:曾见旧钞本。市上石印小说有此种,未知即是此本否。[2]138 
    说唱文学有子弟书《盘盒》、《救主》[3]及《拷御》。[4]22宝卷[5]有《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落帽风宝卷》、《阴审郭淮宝卷》、《狸猫宝卷》、《龙图宝卷》(六)(《嘉佑皇迎母还朝》)等。鼓词类作品较多。有清车王府说唱鼓词类《三侠五义》[6]和《包公案》[7],又有石韵书钞本《三侠五义》前套[8]、后套[9]和《包公案》[10]。另有《包公案鼓词》四卷,卷三卷四暂缺。卷四存目三回:《包公陈州放粮,御街打銮驾》;《包公奉召回朝,天齐庙宿遇国母》;《午门外巧扮花灯,审郭槐假扮阴曹》。[11]24鼓词《龙图公案》[4]640;鼓词《狸猫换太子初集》和《拷打寇承玉》[12]。留存台湾的石派说书[13]有《救主、陈琳赞》、《救主》(百本张抄本)、《盘盒》、《拷御》、《相国寺》、《天齐庙断后》、《三审郭槐》、《李后还宫》。日本双红堂文库藏石韵书有七种[14]82,跟狸猫换太子故事有关的有四种:《全本救主盘盒打御》、《全本天齐庙断后》、《全本南清宫庆寿》、《全本三审郭槐》。
    京剧有《断后》、《打龙袍》和《狸猫换太子》等。《断后》,一名《天齐庙》,又名《赵州桥》。湘剧、汉剧有《天齐庙》,河北梆子亦有此剧目。《打龙袍》,一名《遇后龙袍》。滇剧、徽剧、川剧、豫剧都有此剧目。[15]173《狸猫换太子》,川剧、湘剧有《盘妆盒》、《捧盒》,弋腔有《金丸记》,梨园戏有《陈州赈》,汉剧有《拷寇》,秦腔有《抱妆盒》,淮调有《铡郭槐》,豫剧、绍剧亦有此目。[15]175狸猫换太子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曲目。
    地方傩戏亦演此事。据学者王兆乾研究,在贵池清溪乡的杨家畈杨姓中,有一部《宋仁宗不认母》的傩戏演出本,“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已成绝响。[16]244


二、狸猫换太子故事嬗变轨迹
    文本的演变常带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变化。狸猫换太子故事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在戏曲和小说不断增益。情节更为丰富,结构更显复杂;人物形象增多,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细腻。宋仁宗、刘后、李妃是故事中的铁三角,宋真宗是个主要的陪衬人物,以刘后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变化最大。明代开始,包公开始成为故事的主角。仁宗追认生母这个核心情节是贯穿始终,并成为包公案的重要关目。
1.宋代--守正的发轫期
    在史书中,刘后是个富有政治才华,处事干练的政治家形象。宋真宗驾崩,遗诏尊刘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1]25册-8614小臣方仲弓曾上书,建议依武则天故事立刘氏庙,程琳则献《武后临朝图》,都被刘后严峻拒绝,不肯做违背祖宗事。章献机智过人,主政时计赚宰执臣寮亲戚名单,“非两府亲戚姓名中所有者方除之。”[17]10刘后为国纳贤,不用官宦子弟,公正无私。李宸妃安分守己,容忍大度。魏泰《东轩笔录》卷二记李宸妃以绣囊寻弟[18]21-22说明她很有情义。而真宗占卜玉钗的象征意味被后世作家撷取。
仁宗追认生母,李刘两后并尊,其实内心仍然很纠结。李妃去世后,“晏殊撰志文,只言生女一人,早卒无子。”[19]79后来仁宗追责,贬斥晏殊。翰林学士孙抃,撰《进祔李太后赦文》曰:“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不逮乎九重之承颜,不及乎四海之致养,念言一至,追慕增结。” [20]12仁宗感慨涕零数月。
    史书里也有蛛丝马迹。明道二年,仁宗亲政后罢黜吕夷简、晏殊等人,“诏中外勿辄言皇太后垂帘日事”。[1]1册-1956范仲淹劝谏仁宗:“太后保佑圣躬十余年,宜掩小过以全大徳,戒中外无得言垂帘事。”[21]266-267说明仁宗认母事件在当时的影响是波及全国的。这些描述为后来的文学作品预留了想象空间。 
2.元代--求变的拓展期
    进入元代,杂剧风行,狸猫换太子故事,确切地说仁宗认母事件成为剧作家创作的脚本。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将其演变为后宫争宠的宫闺斗争。刘后变贤能英明为狭隘嫉妒,成为心术不正的毒妇形象。较之史书,剧中虚构西宫李美人通过捡金丸得真宗宠幸生子,刘后妒忌,命宫女寇承御杀害太子,弃之于金水桥河下。见太子身上罩着红光紫雾,寇不忍心,求助于陈琳,陈用妆盒装太子。路遇刘后盘问,幸得寇承御报皇帝临中宫排宴,陈琳走脱,将太子送给楚王赵德芳即南清宫八大王收养。十年后,楚王带世子面圣,刚说出“李美”二字就被刘后阻挡。刘后起疑,拷打寇承御,寇触阶身亡。再过十年,仁宗即位后,陈琳说出真相。为了不伤先帝盛德,搁置刘后,改西宫为合德宫。奉李妃为纯圣皇太后。这些情节写出刘后心肠狠毒,寇承御的忠烈,陈琳的忠义。
    与史书相比,杂剧的最大不同是仁宗在刘后、李后生前知晓生身真相,将两后并尊改为重李轻刘。盘盒、救主、拷御、认母这四个情节被此后的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不断演绎。陈琳的两段唱词,《南吕•一枝花》[22]537 、《双调•新水令》[22]549成为明清戏曲选本的经典之作,陈琳与寇承御的忠义形象基本定型,打破了传统的宫女与太监形象。
    史书中的真宗卜钗变为真宗弹丸,金弹丸成为点缀品。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之四十五:“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众里遥抛新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23]492皇帝向宫女抛橘子,拾到者便可以承欢。“恐是因此词而缘饰云然也。”[24]1387金丸在此后的作品中成为鉴定人物身份重要凭证。
3.明代--映时的转型期
    狸猫换太子故事在明代与公案故事连结,包公成为榫卯。明传奇《金丸记》承《抱妆盒》而来,太子抱入八大王府作为三世子收养,楚王元佐为太宗长子,真宗亲兄。太子十岁,尚不知生母。太子入宫为嗣后,金丸系冠,朝见各宫。刘后认出,兼之太子与李后抱头痛哭,刘后遂拷打寇承御。真宗得悉真相后,贬刘后入冷宫,李妃册为正皇后。新增加了契丹南侵情节,为李妃平反昭雪的就是真宗皇帝本人。
    祁彪佳极其推崇第二十八出《拷寇》,《远山堂曲品•能品》云:“炼句炼词,在寻常绳规之内,惟拷问南北曲,叶支思一韵,古雅绝伦,或即元人抱妆盒剧中语耶?闻作此于成化年间,曾感动宫闱。”[24]552寇承御舍生取义的刚烈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
    《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转折点,包公成为中心人物。戏曲中的寇承御、陈琳、八大王人物被删去,代之以同具忠心的后宫张院子。以刘女易李子的操办者为郭槐,与王御史同为奸佞。增加的情节有:居于冷宫的李妃流落桑林镇且双目失明,李妃遇包公诉冤情,三审郭槐。这些情节被《龙图公案》、《百家公案》沿袭采用。刘后本该绞杀,李妃求情赦免,两后共存。而在《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之《桑林镇》里,刘后被丈二白丝帕绞杀。刘后恶毒的形象得到强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文本都有李妃摸骨,掌掴包公的情节,可见李妃冤屈之深,包公与民众的毫无间隔的亲近。
    明中后期,随着戏曲选本的风行。陈琳与寇承御的形象深入人心。明张禄《词林摘艳》选录《一枝花•抱妆盒传奇》 [25]262《雍熙乐府》卷九亦收有《一枝花•抱妆盒》。[25]677《金瓶梅》第三十一回点戏亦出现《陈琳抱妆盒》杂剧。[26]452陈琳抱盒救主的故事,受到士大夫与下层民众的广泛热捧。
4.清代--竟奇的繁盛期
    清传奇《正昭阳》对《桑林镇》既有沿袭,又有改变。增加的情节有:郭槐摔杀女婴;吕端、寇准保奏李妃免死罪,押往皇陵;李妃守皇陵遭火焚;巩折天夫妇救走李妃,逃往商丘;刘后令雷先春刺杀仁宗。结局是刘后服毒自杀,仁宗迎李妃正位昭阳。赐名巩折天为赵巩,封为顺王;蒯云飞封德妃。吕端为太师,寇准为太傅,包公为太保。寇准与吕端本为史实人物,又增出巩折天、蒯飞云等侠义人物。夫妇闯荡江湖多年,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刘后陷李妃,害吕端,甚而想弑主自立,恶行劣迹和残忍歹毒无以复加。
    将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狸猫落实到文学作品,首数小说《万花楼演义》。书中的时代背景是宋真宗亲征契丹,李妃产子,刘后生女,对外诡称生子。数月后刘后邀请李妃游玩昭阳宫,暗命郭槐狸猫换太子,企图溺死。幸得陈琳妆盒救走。郭槐火烧碧云宫,寇承御通知李妃逃宫,寇自投水于金水池。包公回京在陈桥遭落帽风,遇双目失明的李妃,说仁宗手掌“山河、足踹“社稷”的特征。奉养李妃于破窑中的为郭海寿。增添包公同年刑部尚书王炳审郭槐,王受贿暗眛良心,夫妻二人同被斩。刘后畏罪自缢,仁宗认为“比之武后罪之相等”,将刘后悄敛下葬。与《仁宗认母》《百家公案》《桑林镇》不同的是,在迎生母李妃回朝后,仁宗祷祝上苍,李妃双目复明。宽恕刘后、处决郭槐、忠义者获封赠是听取母后李妃的建议。完整刻画了李妃知晓事理、豁达大度的形象。
    到了《三侠五义》,直承《龙图耳录》。刘妃与李妃同时生下儿子,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买通产婆尤氏,直接以剥皮的狸猫调换出李宸妃刚出生的儿子。寇承御与陈琳合作将太子送给八大王,养为第三子。六年后,刘后子病亡。真宗过继八王七岁的三世子为太子。余忠替死、秦凤自焚,为新增的忠义人物。奉养李妃的人物为范胜及范胜子范华宗。李妃以真宗御赐的金丸为标记,诉冤于包公,且母子相称。回开封后,包公夫人李氏祈求天露为李妃洗目,双目复明,重见天日。郭槐两次受刑而不招实情,直到三审郭槐才招供。刘后被郭槐的供状吓死。凸显了刘后暴戾无常,心狠手辣的形象。此后众多曲艺剧目也将刘后定型为乖戾阴毒的形象。李妃成为太后,待狄妃仍是姊妹之礼,待包公夫人李氏是母女之礼。其虔诚容忍、厚道仁慈的形象得到强化。


三、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文化意蕴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也能够反映现实,对于占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投射。纵观狸猫换太子故事文本与情节人物的演变,有一个主旨是不变的,那就是忠孝节义的思想。这也是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共同接受与倡导的意识。
    历经唐末五代的战乱,宋代实行重文抑武,优待文人的政策。在安荣处优的环境里,宋人尤其是士大夫养成内敛理智的心态。文人服膺孔圣,不语怪力乱神。仁宗认母故事在宋人的史书笔记里都是客观真实的记录。再者,从宋太祖赵匡胤之母杜太后开始就有干政之举。杜太后临终前遗言太祖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弟。其后,仁宗时的刘太后,英宗、神宗时的曹太后,哲宗时的高太后等都曾垂帘摄政。因而狸猫换太子(仁宗认母)没能成为好事文人的创作素材,仅是一些平实的历史记载。何况“刘氏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27]139当然,宫闱秘闻,黑暗内幕,历代皆有。出于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考虑,诸多史实被过滤过。
    元朝是蒙古铁骑踏出来的统一政权。然而对汉人极其歧视,待文人极其鄙薄。汉人四等、九儒十丐将汉族文人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褫夺的一干二净,文人的自尊心遭受到猛烈的摧残。面对着改朝换代、异族统治的现实,深受忠君报恩的儒家正统观念熏陶的文人,自会生发遗民情结。忠肝义胆、不仕二姓、幻想复国是遗民思想的主旨。青木正儿就说“这件事并不是史实,或许是学《赵氏孤儿》的纳孤于药笼而把他救出去的意趣的吧。”[28]100庄一拂也认为此剧“曲文本色质实,关目安排有受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影响。”[29]586《抱妆盒》反映了无名作者存赵救宋的心理。
    史书里的李宸妃在生前未享受到母以子贵的权利与荣耀,仅在死后追封为章懿太后。《抱妆盒》则改为李宸妃的生母身份在生前得到承认,地位陡然提高,享受着应得的待遇。其实是文人通过精神复仇来弥补士人与民众失衡愤懑、抑郁不平的心理。剧末封寇承御为忠烈夫人、陈琳为保定公,体现文人士子对现实不满,保持忠贞气节;又不敢反抗,期望忠臣义士扶主复国的思想。宫女与太监参与宫闺政治斗争,既是传统忠义思想的显现,也是平民参政意识的抒发。
    明初统治严酷,对剧作有明确限制。洪武“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30]12永乐严惩“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30]15明中期,政教松弛,出现传奇《金丸记》。在宫中演出,取得极大反响,“感动宫闺”。[31]185且李宸妃故事“与明代纪太后事相类,或作者借宋事以寓意耳”。[23]1386纪太后是孝宗的生母,当时宪宗宠幸万贵妃。万氏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宫女们暗中相助,怀孕的纪后生下一小儿。担心万贵妃迫害,唤太监张敏去溺死。张敏秘密抚育,被废的吴后也来哺养。孝宗六岁时被立为太子,纪后暴病而亡,张敏吞金自杀。孝宗即位后,为母亲立庙。大学士尹直撰哀册有云:“睹汉家尧母之门,增宋室仁宗之恸。”帝燕闲念诵,辄欷歔流涕。[32]12册-3523《金丸记》有时事剧的特征。
    增加契丹入侵情节实际是对现实历史的反映。明朝立国后,虽有成祖亲征大漠,边患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甚而出现英宗被鞑靼俘虏的重大历史变故。明代宦官专权甚于汉唐,阉人主政,朝政腐败。而大礼仪之争、梃击、红丸、移宫等事件加剧朝野党争。晚明众多戏曲选本选入《盘盒》、《拷御》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希望以寇承御、陈琳的形象激励士气和人心。在小说中包公的出现则与明代政治腐败有关,包公与郭槐的斗争,已经具备忠奸斗争性质。可见,狸猫换太子故事在演变中不是简单的堆积情节与人物。而是有现实历史的考量。
    清代狸猫换太子故事成型。尤其是嘉庆以后,经历康乾盛世的清王朝中衰。国势江河日下,国事日益糜烂,内忧外患频仍,王权专制松动。政局变化引起思想革新,文人士子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趣味、审美倾向、价值判断也随之有所改变。涌现出大量作品。野史里的乾隆版狸猫换太子、西宫慈禧的暴戾专横、光绪皇帝的悲惨遭遇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晚清小说里,狸猫换太子故事是包公案里的重头戏,“文学及艺术中的英雄人物,不仅表达作者个人的意见和美梦,体现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而且也强烈刻画出当时社会中各种力量之冲突。”[33]287忠臣义士与权奸邪佞作斗争,大义凛然,慷慨赴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事关国运,不可不争。
    俞樾重订《七侠五义》,改写第一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指出:“(俞樾)颇病开篇‘狸猫换太子’之不经,乃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34]200俞樾本为朴学大师,具有强烈的“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35]962的正统意识,重实黜虚是必然的。
经由俞樾的褒扬,《七侠五义》传布大江南北。而京剧和地方戏对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改编与演绎也如火如荼,至今活跃在荧屏和舞台上。
   
余论
    从史传到杂剧、传奇,再到小说、说唱文学及各戏剧品种,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恰经历了以史官文化为核心的帝王文化,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士文化,以民间艺人为媒介的市民文化的过程。“伟大的作品是可超越时空而永恒不朽的。所传达的是人类亘古以来共同的心声,所流露的是宇宙自然永恒的生命情趣,尽管流传的时空环境不断变迁,文学的生命力却如不竭的甘泉,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永恒如新的滋润人们的心灵。”[36]57而各文本之间雅俗的转换,体现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三种文化的交相更替及兼容。
    而且,狸猫换太子故事在流变过程中,未尝忘却教化。舍生取义、善恶有报、好人平反、坏人受惩,生动展现了文艺创作者扶正祛邪、匡正时弊的良苦用心。在娱乐生活、愉悦身心的同时,给人以慰藉与希望。寇承御等人的忠,仁宗皇帝一以贯之的孝,李宸妃的节,八大王等人的义,忠孝节义的思想持续扩展。从三、四人直到一个群体,在不同人物身上得到不同的展现。忠义人物增多,平民化色彩愈浓。刘后从一个正面人物变成反面形象,而包公刚正廉明、断案如神、执法如山的形象愈加完美。总之,故事的变与不变,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外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刘烈茂,郭精锐主编.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4]刘复,李家瑞编著.中国俗曲总目稿[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5]车锡伦编著.中国宝卷总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6]首都图书馆编.三侠五义[M].清车王府藏曲本17,18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7]首都图书馆编.包公案[M].清车王府藏曲本25,26,27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8]故宫博物院编.石韵书三侠五义前套影印本[M].故宫珍本丛刊70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故宫博物院编.石韵书三侠五义后套影印本[M].故宫珍本丛刊70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0]故宫博物院编.石韵书钞本包公案影印本[M].故宫珍本丛刊702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1]李豫等著.清代木刻鼓词小说考略[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12]李豫等编著.中国鼓词总目[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13]王泛森,陈鸿森,李孝悌主编.俗文学丛刊(第5辑401-408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
[14]鲁德才. 鲁德才说包公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王兆乾.池州傩戏与成化本《说唱词话》--兼论肉傀儡[A].胡忌主编.戏史辨[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7](宋)王铚,王栐撰.朱杰人,诚刚点校.默记•燕翼诒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8](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宋)吕中.大事记讲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2]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3]俞为民,孙蓉蓉编.曲海总目提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9.
[24]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三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9.
[25](明)张禄辑.(明)郭勋辑.词林摘艳(十卷),雍熙乐府(二十卷)[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明)兰陵笑笑生著,梅节校订.金瓶梅词话[M].台北:里仁书局,2013.
[27]蔡东藩.宋史演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8](日)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元人杂剧概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29]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0]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1](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3](法)于儒伯.中国通俗小说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A].钱林森编.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古典戏剧和小说[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5]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6]曾永义.我国的传统戏曲[M].台北:汉光出版社,1998.
[37]胡适.《三侠五义》序[A].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卷)[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8]孙楷第.包公案与包公案故事[A].沧州后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