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方法作业(下)
发起人:周蕾  回复数:0  浏览数:5324  最后更新:2019/12/16 16:32:58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9/12/16 16:30:04
周蕾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9/10/20
学术研究方法作业(下)
四,西方学术研究方法


  与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一样,在归纳论述西方学术研究方法之前,了解西方文艺思潮的发展脉络是必要的。


(一) 西方文艺思潮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使人们开始关注西方的文艺思潮,但西方的文艺思潮并不是从十九世纪才开始的,它一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中国近现代文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徐懋庸的《文艺思潮小史》和朱宾忠的《欧美文艺思潮及文学批评》,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中归纳分析参见上述两本著作):

1,上古和中世纪的文艺思潮:

  古希腊由林林总总的氏族群体构成,在生产力低下,认知有限的背景下,人们以神来解释自然,英雄往往也被神化,荷马的《伊利亚德》是代表。

  中世纪的文艺思潮,我们一般称其为“希伯来主义”,在农业作为支柱,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发展背景下,面对生存斗争,人们期待着上天的救助,文坛于是点缀着神话奇迹特色,自然经济下的神话与氏族下的神话不同,氏族的神是自然力的代表,另外一个则是绝对的权威,在中世纪的文学中,即使是英雄,也无法与神抗争。另外,封建意识表现在中世纪的文学上,对战争的狂热、骑士、封建主等成为英雄诗和抒情诗的主题。代表作品是但丁《神曲》。

2,新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西方的古典主义思潮是一种拘束严苛的思潮,与文艺复兴思潮完全不同,这与政治上权力的集中化,监督制度的盛行,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规则密切相关,于是文学上强调理性主义,自然崇拜,代表作波阿罗的《诗学》。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主要表现在戏曲中,例如莫里哀,其戏剧创作主要关照社会现实,揭露黑暗。

3,文艺复兴思潮:

  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着对贵族的蔑视,为自身的身份的合理与地位的平等寻找着依据,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支持人们为自由而斗争,歌颂欢快享乐的生活,是文艺复兴思潮的核心,如薄伽丘《十日谈》就把倡导禁欲主义的修道者描写成虚伪欺诈之徒。代表人物有西万提斯。

4,启蒙运动与小说创作观

  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在其影响下,小说的创作观念发生着变化,个人主义取代了以往的英雄特色和理想主义,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也提高,巧妙地在作品中展现着新兴阶级与贵族的矛盾。

5,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诗学观: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流行于英国、法国、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多描写自然,且相对于关注都市,同样关照热爱自然,讴歌美景。浪漫主义强调个性,反对束缚,注重自身心理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发挥极端的想象力。在诗学上的表现就是要求诗歌关注诗人本身,遵循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不是单纯模仿自然,要具有丰沛的情感。

6,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运动和人民革命增长,浪漫主义显示出了疲惫的发展态势,开始让位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以描写社会、人生现实为己任,抛弃了浪漫主义空幻的想象手法,注重精确性的手法,注重观察和研究,例如对生活及其心理的精确把握,在题材上也更加注重都市生活,它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无产阶级,如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7,颓废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剥削下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贫穷,辛劳,低贱充斥在人群中,金钱支配着社会机构的运转,黑暗和绝望逐渐吞噬着一切。因此现实主义作家继续揭露着社会的黑暗,如莫伯桑,左拉。另一方面在此背景下又出现了颓废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的特点是反科学,极度的尊重崇拜自己,专注于自身文艺创作,对社会宗教道德等不甚关心,另外是取材注重人生人性的黑暗面。唯美主义的代表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特点是“情欲的隐喻的暗示的描写,认为文艺应该脱离于人生的经历,因此具有超脱现实的特性,艺术只为艺术,不是人生社会的摹写,而是专为艺术自己才出现的”,将美当作一种绝对主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

8,未来主义

  二十世纪,未来主义发生在意大利,将文学的主题定义为机械,物体,物质,将生活中的一切导入力与运动中,即文艺创作适用于工业与技术,他们赞美一切运动者的物体与现象,因为其看到了战争的革命性、推动性,所以也赞美战争,被法西斯主义利用。

9,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等引发了众多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为自由平等和广大的人民而战,他们抨击黑暗,揭露剥削的残酷,颂扬社会主义革命的正义性。

10,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俄国十月革命的产物,无产阶级的胜利使苏联文学也寻找到了新生,它表现的是勤劳大众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理想而做出的英勇斗争,新现实主义将旧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中的艺术手法传承接受,相互融合,在新的世界观的主导下,重新观照人生,描写社会。它本质上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影响下的产物。

10,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和加缪。


  总观西方文艺思潮的发展脉络,也是伴随着社会的改革变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西方的文艺思潮呈现出了一个中国文学思潮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地文艺自觉性,正因为这样,其学科的构建也往往更加成熟完善。


                                                      (二)西方文艺学术(批评)研究方法

  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方法(以下归纳及观点主要参考《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一书中的内容):

(1) 心理批评(心理分析,精神分析)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门学问,而文学创作主体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活动正是文学创作生发的关键,也是文学风格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拿古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来说,诗中既有对生死的心理感悟,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悲愤,最后在诗中又寄寓着一种希冀,情感的变化正是心理活动发生的表现,另外小说,戏剧等的创作,更是创作主体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的表达。因此,心理学与文学是密切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学也可以被看作成一门艺术,所以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在感知和分析创作者的种种心理变化在文本中的反映时,自身在情感及思维的带入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因此文学的创作及接受环节都有心理学的参与。于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中的各种方法来分析研究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来进行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

(2) 原型批评(神话批评):

  原型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将这种典型与各个作品联系起来,于是以这种典型为主体的文学框架也就明晰起来,神话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类在原始社会还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用具体的形象化的逻辑来解释自然和宇宙中的现象,于是神话运用而生,所以神话的本质并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创造了神。但是神话又不是虽以创造的,它体现着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特征,可以将其理解成思想文学与文化的结晶。于是神话体系中的内涵是丰盈的,对神话的理解阐释也就多样化。

(3) 创作心理学

  准确地说,应称其为文学艺术创作心理学,它既是对文艺创作过程的再现,也是对文艺接受过程的一种研究。它具有隐秘的特点,挖掘分析的是被一般现象所掩盖的隐秘部分。要挖掘和阐释隐秘,就要将研究的视野开拓到社会,人生,思想等各个方面。

(4) 道德批评

  主要包括的两部分,即批评的原则和避免夸大批评。批评可以百家争鸣,但是不能没有原则和底线,所以道德批评应运而生,纠正夸大批评和虚假批评的弊端。

(5) 庸俗社会学

  “庸俗社会学是出于片面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制约性原理,从而导致为文学史过程简单化和公式化的观点体系”其主要特征是:文学创作直接的,不经中介的依赖于经济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属性。

(6) 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正式开端,俄国形式主义不看重社会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它继承了象征主义的一些特征,认为语言就是文学的本质所在。俄国形式主义与19世纪末的一些哲学思潮,如新康德主义和尼采的学说都有一定关联。

(7) 英国新批评

  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创始人,他认识世界文学是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作品的堆积,批评是为了解说艺术作品,批评家需要有正确客观的判断,批评家应具有古典主义的批评原则。

(8) 语义学派

  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批评理论主要为:文学的价值主要以心理学功利主义为主;诗歌是一种特殊的,与科学对立的语言形式;文学批评应以语义学为基础,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

(9)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态势,它强调的是描述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它相关的更大的结构体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成了文学批评的重要的动向,往往给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提供精确的说法,结构主义主要是为了打破文艺批评中过分以来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倾向。

(10) 分解主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提出了分解主义的批评理论,一些致力于摆脱新批评主义的学者迅速接受,并将其扩散传播。分解主义不仅取消类别的区分,而且打破既定的次序,对整个传统提出挑战,不要以绝对的,超验的,理想的方式接受思考真理,具有怀疑精神。

(11) 现象学

  现象学是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思潮,首先在德国流行。现象学是一种复杂精细的研究方法,现象学有助于使文学批评走出历史背景的学术研究,强调创作过程本身,偏重研究主体意识。

(12) 美学(接受美学,信息论美学)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代表人物德国汉斯·罗伯特·尧斯,作家作品一直以来在各种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都是重点,接受美学更加关注的是读者与接受过程;信息论美学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即任何艺术形式,文学内容都可以将其看作一种信息。

(13) 比较文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称为热门,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具有较大的争议,它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杂糅使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难以精准界定,这种危机也是其发展的前景。

(14) 神秘主义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有些神秘的东西确实不用用言语来表达,具有不可言喻性这一特点,因此认为文学批评要废除一切解释,以保留描述,而且是正确的描述。

(15) 阐述学

  阐释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现象,阐释学在十九世纪初作为一种理论构建起来,但却主要讲文字的诠释技巧。传统阐释学的弊端在于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意,但批评不可能找出一个永不改变的作者本意,所以阐释学的出路将在于承认理解和阐释的具体历史这一条件。



    综上(一)(二)小节的论述分析,笔者认为不管是西方的文艺思潮还是学术研究方法,与中国的文艺思潮和研究方法一样,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变革,阶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具有中国学术研究所不具有自觉性、主动性、逻辑性特征。


五,中西方比较及借鉴


  经过上述第一部分对学术研究方法内涵、意义、发展脉络的剖析,对第二、三、四部分中西文艺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的归纳分析后,我们可以来进行中西的一个比较分析。但又要以中国近代的文艺学术研究为主体,因为这个时期是中西方交汇碰撞的节点,诸多新的学术思潮和研究方法都在这个时期被引入比较,被借鉴,被吸纳。

(一) 比较异同

  1,相似处:①西方某一阶段文艺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的兴盛发展和革新通常与该时期社会的变革,矛盾的激化斗争和生产力的进步等因素相关,中国也是这样。

3, 不同之处:

  ①西方的文艺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整体上具有逻辑性的思维特点,具有抽象化的特征,以抽象的语义符号来阐释抽象概念。中国的学术研究方法,诸如以诗论诗等表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感性思维特征,是一种意象的感知感悟。

    ②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往往是一种自觉地主动,所以能较早得建构起体系和理论框架,使其向着成熟的学科门类发展。而中国的文学中也不乏各种学术研究方法的实践。但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所以无论是文艺思潮的兴盛还是学术研究方法的学科建构,都较为被动缓慢。

   ③西方的文艺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的革新往往服务于新兴的阶级,服务于两种阶级或两种体制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更加关注个体。而中国文学思潮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辩往往最终归旨于为 封建统治制度服务,较少的以个体为关注点。

  ④中国的文学传统具有“化”的包容特点,这与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密不可分,所以当受到宗教等其它学科的冲击时,便将其融化吸纳,补充自身的正统学说,所以诸如比较文学就很难在古代建立完整的体系。但是西方恰恰相反,西方追求的正是奇异,不同,特殊,对立,这使其其学术方法不断的演变更新,并且相互对立,共同存在。


              (二)借鉴

  中国近代是学习借鉴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时期,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都被引入借鉴,但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一种吸纳融合。以下仅列几例来分析(以下归纳分析参考《“五四”前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更新》一文:

  1,实证主义:是考据学与西方相互结合的代表,实证主义本属哲学范畴,是以现象论的观点作为出发点,要求基于基础材料,超越先验。清末期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就是以考据学为基础来服务于变法,开了考据学与政治相关联的开端,与此同时,西方的实证主义传入中国,讲究归纳求证,于是传统的考据与实证手法相结合,服务于社会变革。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为代表,在写书之前,王国维对戏曲具有自己的主观偏见,经过对材料的搜集和缜密分析,在归纳实证之后,得出的结论则一反之前的主观偏见。

  2,考据学与进化论相结合的方法:进化论传入中国无疑使变革时期的文人们找到了理论依托,进化论进入文学视野,那么白话文的兴起,小说地位的提高,文学体制的变革等等,一切具有新意的服务于政治的文学变革便具有了理论依据,例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还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小说史料的考据与文学进化史观的结合。

  3,分析主义:

  分析主义在西方盛行,是与阐释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的严密逻辑思维密不可分的,而且社会不同政治体制也都在为自身的存在寻找着合理的分析,分析主义应运而生。在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他的学术著作不困于地下所出的基础材料,而是能在一个宏观视野上进行阐释分析,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是基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来分析文艺思潮和学术发展。

  4,浪漫主义:五四运动前夕,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它是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评论,尊崇拜伦和雪莱。1914年,胡适又翻译了《哀希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骚体诗形式,这无疑是西方浪漫主义传入中国的本土化特点。之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开始大力宣传浪漫主义,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译介宣扬浪漫主义,主要是认为它具有反抗性,具有浪漫的叛逆精神,所以这就与当时中国激荡的社会环境和国人要求变革的心声相一致,而且浪漫主义更具有文学美感,文学情调等文学性特质,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另外其尊崇的是个体生命,是一种个性解放,不仅符合当时社会革新和思想解放的号召,而且文人也能够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地位,以郭沫若为代表的突进的浪漫主义和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伤感浪漫主义便成为了潮流。

5, 精神分析美学:

  精神分析美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学表现人心理的矛盾状态,复杂的情感提供依据,在中国近代的变革时期,精神分析美学便在表达人的苦闷压抑,寻求出路,新旧变革的矛盾中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诸如鲁迅提出的“生命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底”便是其表现。

6, 唯美主义:

    以诗人波德莱尔为代表的西方唯美主义传入中国,被吸收借鉴,崇尚“为艺术而艺术”,它虽然不符合但是社会变革要求文学与政治变革相关联的号召,但是对于变革初期,打破封建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破除文学中的纲常礼教封建思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所以闻一多,郁达夫等皆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天赋。

  另外诸如对表现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西方美学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借鉴,此处不再一一陈述。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是中西方文艺思潮的一大交汇点,二者各有特点,在中国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借鉴西方的文艺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中西结合,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也是一种治学方法。


                                            六,学术研究方法新篇章


  不投入创新之石激荡起涟漪,文学研究便会犹如一潭死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稳步发展和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没有了社会变革的刺激,学术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寻找到一条出路,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突破的。近些年有几大文学学术研究热点和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较为重要,有几下几点:

              ①文学地理学

  文学地理的概念或者说研究方法也不是中国提出来的,同样源于西方,经过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努力,使其在中国生根发芽。但以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或者说关照文学,这种方法或者说视角,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并不缺失,“江山之助”是较为典型的对文学与地理关系的概述,另外,就拿诗歌中的大型组诗百咏诗来说,其对各地域地理风土的描写占据了主导地位,且文学地理的相关诗作还往往具有文献史料的价值,当中记载的古迹位置、山川走向等都具有史的意义。所以从地理的角度来关照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不仅不缺失,而且是重要内容之一,这也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地理研究热点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这一研究方法或者说视角被学者不断的付诸实践,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文学地理学还没有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学科体系,仍需研究者在概念界定、学科归属等各个方面解决诸多难题。


               ②叙事文化学

  随着时代和国际环境的转变,中国不再面临着列强的强权压迫,无需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家的富强统一,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在说明着我们正在面对着新的机遇和处在不一样的发展背景下,在旧有社会环境中生发出的叙事文学范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本质是以故事为中心,以各类文体文本为载体,改变了以小说和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主要文体的范式。这无疑是一大创新,打破了研究者的传统固化思维模式,将对文学史的重新构建和文学风格流派等的梳理重新洗牌,也为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角度,角度的不同与新颖往往激发思维的活跃,必然会发现更多的研究问题,给出全新的答案。

  新兴的事物总要经历各种挑战和考验,叙事文化学这一概念提出后,在其很长的发展道路中必将面临各种难题,诸如不以故事为中心而存在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再如在构建叙事文化学的框架时,应该怎样来安排各个故事的先后顺序,判断的标准是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时间的先后顺序等,这都将成为研究者需要攻克的难题,笔者相信,叙事文化学这样一种新颖的学术研究方法,亦或说观念,亦或说视角,必将推动文学的发展更新。


              ③跨学科交叉研究

    实际上,上述文学地理学就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是文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当然有的研究者认为地理只是一个研究要素或者说一个研究角度,不能算跨学科,实际上,文学地理学使用了诸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来分析文学。跨学科研究并不是现代才发明的一种研究方法,回溯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的发展本身就是文史哲的交叉结合,只是哲学与史学的学科构建落后于文学,文史哲的交互是一种不自觉的被动状态,再如佛教与文学的交叉更是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代表。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自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必然会为文学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对开拓文学研究视野,丰富文学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如果把握不好度,则会激生出各科知识的缠杂,难以厘清,到最后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更加复杂,所以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另外,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依然要分清主次,文学作为研究的主要矛盾,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从文学本身来发散思维,搜索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交互,而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不是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与文学交叉互通。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近些年已经取得一定成就,诸如音乐与文学,宗教与文学,地理地域与文学,制度与文学等的研究日渐成熟,甚至突破两个学科,进行三个或四个学科的跨越,同时也存在着上述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更加谨慎,稳步前行。


    综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研究方法,视角等在平稳发展时期的一种创新,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固然具有重大意义,怎样在新的征途上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各类难题同样重要。



七,几点思考与个人青睐


           1,学术研究方法需重新溯源

  有的文学学术研究方法是在文学创作之后,在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被发明的,是研究者的一种自觉地,有意识的归纳、创造,是学术研究思想成熟的表现。并以这种归纳和创造为基础,逐渐建构起一个清晰的结构体系,并逐步走向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有的学术研究方法是滞后于文学创作与发展的,作者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能够灵活自如的使用这种方法,但这是一个无主动意识的,不自觉地一个过程,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承认其存在。

  所以诸多自西方传入中国的文艺思潮和相关的研究方法论,甚至是传入中国的某一成熟的学科门类,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都能找到其源头和踪迹。但是我们现在诸多的学术研究方法都将源头追溯到晚清、民国或五四近代时期,笔者认为这是断裂的,其实很多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已见端倪,只是缺少一个归纳总结,缺少一种自觉性,所以我认为很多研究方法需要扎根于中国的古代文学重新溯源。正如上文已经提及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几个课题》一文中所说的: 

  那种认为比较研究只能限定在两种文学(或两国语言)以上的范围内的看法只是一种约定成俗的偏见,不是合乎逻辑的科学推论。例如,我们没有理由把中世纪英国文学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的影响排斥在比较研究之外;又例如,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崇尚古风,也完全可以在本身范围内找到许多比较研究的理想课题。不仅比较文学是这样,其它还有很多学术研究方法论需要以中国的文学视角来溯源,以中国的文学体系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框架。


     2,方法的革新是否要依托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科技进步

  从本文中第三、四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西方每一次文艺思潮的转变都与社会的变革,新兴阶级与旧有阶级的斗争,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政权、经济、制度等的作用下,各种文艺思潮应运而生,学术研究方法也相应转变。中国动荡的近代时期,也是文学思潮和学术研究方法大发展的时期,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将中西学术结合,创新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这种逻辑思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

  那么问题是:社会不变革,没有阶级斗争,生产力也不会突然加速的时期,学术研究方法的出路在哪里?

  如果全球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进入了一个相对长久的稳定发展时期,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方法的无法再在社会变革等的刺激下进行革新的时候,学术研究该怎样走下去。

3,个人青睐

    虽然物质生活是存活的前提,但是思想的熠熠生辉绝对足以让人忘记这样的物质欲求,所以我更青睐于具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方法。这样的学术研究方法往往让人眼前一亮,触碰到你沉睡已久的思维神经。

  这样的学术研究方法往往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继承,有根;二是创新,有魂。继承性使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根源便具有了强有力的说服力,创新性则使其让人看到未来的曙光,找到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开辟出新的天地,必然在鼓舞中前行。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中华书局,2002年5月.

[2]《文艺研究新方法论文集》,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文学研究新方法论》,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4]《学术研究方法论》,(德)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5]《经学概论》,杨成孚,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6]《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中华书局,2016年.

[7]《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王向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8]《比较文学学科史》,曹顺庆,巴蜀书社,2010年.

[9]《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

[10]《文艺思潮小史》,徐懋庸,三联书店,2012年.

[11]《欧美文艺思潮及文学批评》,朱宾忠,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12]《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陈伯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13]《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中国学术思想大纲》,林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二,期刊:

[1]宁稼雨《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设想》,《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宁稼雨《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与中国中国学术体系重建》,《天中学刊》,2013年4

期.

[4]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博士论文,2001年.

[5]张辉《20世纪古代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鄂州大学学报.

[6]李承贵,赖虹《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兼及严复对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近代转型的贡献》,《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7]赵敏俐《“五四”前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更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