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作业3
发起人:yy  回复数:0  浏览数:3905  最后更新:2020/3/16 22:17:21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20/3/16 20:24:41
y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
注册时间:2020/3/11
小说史作业3
二、小说家类典籍在《汉书》、《隋书》、两《唐书》以及《四库总目》中的分类比较

书名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

《鬻子说》
小说
子部杂家类

《燕丹子》
小说
小说
小说
小说

《杂语》
小说
小说


《郭子》
小说
小说
小说


《笑林》
小说
小说
小说


《世说》
小说
小说
小说
小说

《小说》(殷芸)
小说
小说
小说


《座右方》
小说
小说
小说


《鲁史欹器图》
小说
儒家类
儒家类


《博物志》
杂家
小说
小说
小说

《续世说》
小说
小说


《小说》(刘义庆)
小说
小说


《释俗语》
杂家
小说
小说


《辨林》(萧贲)
小说
小说
小说


《酒孝经》
小说
小说


《启颜录》
小说
小说


《列异传》[ 《隋书·经籍志》作魏文帝撰,《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作张华撰;]
杂传
杂传
小说


《古异传》
杂传
杂传
小说


《述异记》(祖冲之)
杂传
杂传
小说


《近异录》
杂传
杂传
小说


《搜神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小说

《神录》
杂传
杂传
小说


《妍神记》[ 《隋书·经籍志》作《研神记》,《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作《妍神记》,均为梁元帝萧绎撰;]
杂传
杂传
小说


《志怪》(祖台之)
杂传
杂传
小说


《志怪》(孔氏)
杂传
小说


《灵鬼志》
杂传
杂传
小说


《鬼神列传》
杂传
杂传
小说


《幽明录》
杂传
小说


《齐谐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续齐谐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小说

《感应传》
杂传 杂家
杂传
小说


《系验记》[ 《旧唐书·艺文志》作《系应验记》,《新唐书·经籍志》作《系验记》,撰者皆为陆果;]
杂传
小说


《冥详撰》
杂传
杂传
小说


《续冥祥记》[ 《隋书·经籍志》作《补续冥祥记》,《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作《续冥祥记》,撰者皆为王曼颖;]
杂传
杂传
小说


《因果记》
杂家
杂传
小说


《冤魂志》[ 《隋书》、两《唐书》皆作《冤魂志》,《四库全书总目》作《还冤记》,撰者皆为颜之推;]
杂传
杂传
小说
小说家

《集灵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旌异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冥报记》
杂传
小说


《事始》
杂家
小说


《刊误》
小说
杂家

《资暇》[ 《新唐书·经籍志》作《资暇》,《四库全书总目》作《资暇集》,撰者皆为李匡文;]
小说
杂家

《演义》[ 《新唐书·经籍志》作《演义》,《四库全书总目》作《苏氏演义》,撰者皆为苏鹗;]
小说
杂家

《杜阳杂编》
小说
小说

《卓异记》[ 《新唐书·经籍志》撰者作陈翱,《四库全书总目》撰者作李翱;]
小说
传记

《集异记》
小说
小说

《独异志》
小说
小说

《博异记》[ 《新唐书·经籍志》作《博异志》,《四库全书总目》作《博异记》,撰者皆为谷神子;]
小说
小说

《因话录》
小说
小说

《酉阳杂俎》
小说
小说

《剧谈录》
小说
小说

《阙史》
小说
小说

《云溪友议》
小说
小说

《幽闲鼓吹》
小说
小说

《桂苑丛谈》
小说
小说

《松窗录》[ 《新唐书·经籍志》作《松窗录》,《四库全书总目》作《松窗杂录》;]
小说
小说

《宣室志》
小说
小说

《茶经》
小说
谱录

《煎茶水记》
小说
谱录

《西京杂记》[ 《汉书·艺文志》在《匡张孔马传》中提:“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乃云匡衡小名鼎,盖绝知者之听。”]
旧事
故事,地理
故事,地理
小说

《世说新语》
小说家
小说
小说家
小说家

《朝野佥载》
杂传记类
小说家

《大唐新语》
杂史类
小说家

《次刘氏旧闻》
杂史类
小说家

《唐国史补》[ 《新唐书·经籍志》作《国史补》,《四库全书总目》作《唐国史补》,撰者皆为李肇;]
杂史类
小说家

《明皇杂录》
杂史类
小说家

《大唐传载》[ 《新唐书·经籍志》作《传载》,《四库全书总目》作《大唐传载》;]
杂史类
小说家

《教坊记》
乐类
小说家

《山海经》
形法
地理
地理
地理
小说家

《穆天子传》[ 《四库全书》案:《穆天子传》旧皆入起居注类,徒以编年纪月叙述西游之事,体近乎起居注耳。实则恍惚无征,又非逸周书之比,以为古书而存乎可也,以为信史而录之,则史体杂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说家,义求其当,无以变古为嫌也。]
起居注
起居注
实录
小说家

《神异经》
地理
地理
道家
小说家

《海内十洲记》[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作《十洲记》;]
地理
地理
道家
小说家

《汉武故事》[ 《隋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作《汉武帝故事》;]
旧事
故事
故事
小说家

《汉武帝内传》[ 《隋书·经籍志》作《汉武内传》,《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作《汉武帝传》;]
杂传
杂传
道家
小说家

《汉武洞冥记》[ 《旧唐书·艺文志》作《汉别国洞冥记》,《新唐书·经籍志》作《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杂传
杂传
道家
小说家

《拾遗记》
杂史
杂史
杂史
小说家

《搜神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小说家

《搜神后记》
杂传
小说家

《异苑》
杂传
小说家

《续齐谐记》
杂传
杂传
小说
小说家

《前定录》
小说
小说家

《甘泽谣》
小说
小说家

《开天传信记》
杂史
小说家



三、综合以上统计信息,看从《汉书》到《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典籍的流变

(一)、史书对小说家论述的流变

以上八部史书都明确记载了小说家类典籍。其中,《汉书》、《隋书》、《四库总目》还对“小说”或“小说家”进行了相关的梳理与介绍。《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小说家类序,借鉴了刘向、刘歆的认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予小说以定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班固的这段话对小说的小说的来源与小说的作用地位进行了相关介绍。班固认为小说来源于稗官野史,为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言,并借用孔子之言,认为小说虽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意义,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但非达大道之途径,是村野匹夫之言。

比及魏征编纂《隋书·经籍志》,其并未采用《汉志》的六略分类法,而是采用了荀勖、李充等人改造的四部分类方法。其将原来的六艺略为经作为四部之首,将原来附著于《春秋》类的史书扩充为与经部并列的史部,将《汉志》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合著于子部,在《汉志》诗赋略基础上增加文集成为集部。小说一类便处于子部之下,其小序言:“小说者, 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 《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 史为书, 瞽为诗, 工诵箴谏, 大夫规诲, 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 徇木铎以求歌谣, 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 过则正之, 失则改之。道听途说, 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与其上下之志, 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 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这则小序对小说进行了简单的定义,介绍了小说的社会功用,并追溯小说之产生来源。《隋书·经籍志》认为,小说为街谈巷语之言,这一定的认识与《汉书》具有相通之处。接下来,说明小说的社会来源及其作用,说明其于采诗以观风与献诗以听政与记小说以知风俗具有同样的社会作用。与《汉书》相比,《隋志》更加关注小说的社会作用,而不去关注其对于大道与圣人致远等哲学上的意义,相对于《汉书》,小说在《隋志》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至《四库总目》,其小说类序则体现了以纪昀为代表的四库馆臣们对小说家典籍的看法。序言:“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于武帝时矣。故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汉书·艺文志》,凡不著姓名者,皆班固自注。)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序言中首先对小说兴起于武帝时期提出怀疑,四库馆臣们认为自屈原《天问》,便已多神怪之言,并将小说分为三派,且以纪昀为代表的四库馆臣认为,小说虽源于古制,是为向民间搜寻之街谈巷语,具有“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等社会功用,但唐宋之后,芜杂之作多出,而《四库总目》加以甄别,只录其雅训之作。可见,四库馆臣对小说的评价延续了《隋志》对于小说的社会作用的评价,但也因此,纪昀等以此作为小说价值作用的评判依据,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文学意义。

可见,自《汉书》至《四库总目》,小说之出于街谈巷语,并其社会教化作用是一直为史书修撰者所认可的,只不过对其社会教化作用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已。《汉书》虽已提及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但也点名这些街谈巷语为村野匹夫之言,其社会教化作用被大打折扣,且其对于圣人致远之大道并无裨益,至《隋志》,其社会教化作用被大大提高,然至《四库总目》,四库馆臣们虽承认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但也提出其中也多有芜杂之作,须加以甄别。史书对于小说的来源、地位功用的论述在流变的过程中有继承,也有其各自的新的认识。


(二)、史书所载小说类型与文体的流变

《汉书·艺文志》载小说15家,千三百八十篇;《隋书·经籍志》,载小说25家;《旧唐书·经籍志》,载小说家十三部凡九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小说家类三十九家四十一部三百八卷;至《宋史·艺文志》,小说书目大幅增加,共录三百五十九部小说,一千八百六十六卷;《明史·艺文志》载小说家类一百二十七部,三千三百七卷;《四库总目》载杂史之属八十六部五百八十一卷,杂事之属一百一部四百七十五卷,异闻之属六十部三百五十二卷,琐语之属三十五部二百卷。小说的书目在不断的增加,但总的来看,自《汉书》至《旧唐书》,小说典籍的增长速度是较为缓慢的,至《新唐书》,其数量才有较大上升;直至《宋史》,小说典籍才开始较大幅度增长,而其中小说典籍的类型也在发生着改变。

《汉书·艺文志》中,班固不仅对小说作出了相应的介绍,还列出了十五家小说典籍。其中如《青史子》、《周考》、《黄帝说》等书,或为记国事,或为叙人事,从这十五家小说的内容来看,这些书有的接近子书,有的接近史书,其文体主要为议论之体与记事之体,其内容或“浅薄”,或“迂诞”,更有为后人所“依托”之作。鲁迅言:“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也。”可见,自《汉书》始,其所列为小说之书便或假托古人以发浅薄的议论,或记载历史之事,但其事过于荒谬。而余嘉锡先生《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指出:“汉人之小说,封禅、养生、医巫、厌祝之术皆入焉,盖至是其途始杂。”这里指出小说家内容之杂,并小说家之杂也自此而始,后世史书之小说家内容亦呈现此特征。

至《隋志》,其所收录的小说家作品大致有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刘义庆《世说新语》这样的志人小说,邯郸淳《笑林》、阳玠松《解颐》一类的笑话和《杂书钞》、《古今艺术》、《鲁史欹器图》一类的谱录书,这些书多有精英阶层之作。《隋书》小说类序指出,“《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与其上下之志, 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可见说诵训、职方氏所掌之事是小说所涉及的内容。《旧唐书·艺文志》中小说家典籍多有继承《隋志》之处,其中有志怪小说如张华《博物志》、殷芸《小说》,有叙事之作如《燕丹子》,有笑话类典籍,如邯郸淳《笑林》,亦有偏于子部诸子思想之《鬻子》。小说的内容类型较为广泛。至《新唐书》,其几乎完全继承了《旧唐书》的小说家内容,并如以上小说类典籍在各史书中的分类比较可知,欧阳修等将许多原属于杂传类的作品划入小说家典籍之中,《新唐书》小说家类典籍的记史叙事之作增多。《宋史》小说书目急剧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即在唐传奇的发展。《四库总目》认为“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因此甄别其中,并未将唐传奇等列入小说家,且虽清代白话小说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四库总目》中也并未载入白话小说。

小说典籍的内容从一开始的子书与史书类型兼具,至后来有关诸子思想的内容逐渐退出,叙事的类似史的作品逐渐增加,志人志怪作品内容增加。


(三)、从单部小说在史书中的分类看小说家类典籍的流变

从第二部分,小说家类典籍在《汉书》、《隋书》、两《唐书》以及《四库总目》中的分类比较表格中可以看出,其中所列书目主要分为分类,一类为自著录后始终在小说家类,一类为由其他类而入小说家类,第三类为由小说家类而入其他类。

第一类自《汉书》至《四库》始终被列入小说家典籍的作品有《燕丹子》、《世说》、《集异记》、《独异志》、《博异记》、《因话录》、《酉阳杂俎》、《剧谈录》、《阙史》、《云溪友议》、《幽闲鼓吹》、《桂苑丛谈》、《松窗录》、《宣室志》。而自《隋书》便进入小说家典籍的便只有《燕丹子》与《世说》,这两部作品代表了记史叙事之作与志人小说这两大主要类型

第二类是自其它类别进入小说家类的书目,其最重要的表现则是《新唐书》与《四库总目》。《新唐书》将许多原属于《旧唐书·艺文志》杂传类的作品列入小说家典籍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类典籍的严肃,欧阳修等人认为史部书目应当为正史之属,而类似于《搜神记》之类的或神怪之谈或野史之属,统统列入小说家的范畴。《四库总目》又将原属于《新唐书·经籍志》的杂史等类的书目列入《四库总目》之中。这两次重要的典籍流变将小说的内涵与内容加以扩展,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史学家的对史部书目要求之严格与对小说家的轻视,在他们看来,这些书不符合史部书目的标准,于是将其贬入小说家类典籍之中。

第三类是由小说类而转入其他类别,如《旧唐书》中,《鲁史欹器图》由小说家入儒家类;《四库总目》中,《刊误》、《资暇》、《演义》由小说入杂家,《茶经》、《煎水茶记》由小说家入谱录类,《卓异记》由小说入传记。《四库总目》中对于小说的剔除最为明显,可见四库馆臣们对小说家典籍甄别的严谨,并且关注小说家类典籍的状况,并非一味将“无处可安放”的书目列入小说家。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魏征:《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刘昫等:《旧唐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4】欧阳修等:《新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脱脱等:《宋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宋濂等:《元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7】张廷玉等:《明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10】程毅中:《古小说简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宁稼雨:《六朝小说概念的"Y"走势》,《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