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对中国史学研究有特别贡献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开展中国史学研究方面成果不少。 首先,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召开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会议的国家之一。早在50年代末(1956—1958年)的时候,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就召开了多个关于亚洲史学的研究会议,主要考察和探讨亚洲国家史学的概况和特点。当时考察的范围包括南亚、东南亚、近东、中东和远东。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很多历史学家参加会议,提交了学术论文。会议之后,相关的学术著作也得以出版,形成东方和非洲学院关于东方史学的系列研究之一。关于中国和日本的史学,也有专门的会议。这个专题的论文集196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集子的主编是比斯利(W.G.Beasley)和浦立本(E.G.Pulleyblank)。这本集子收集了对中国和日本的史学研究的论文数十篇。这是国外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比较早的集子,其中包括有范德伦的《古代中国的编年史和史学思想的发展》、浦立本《中国的历史批判主义:刘知几和司马光》、杨联陞《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戴密微(Paul Demieville)《章学诚与他的历史编纂学》等著名学者的论文,还有关于王国维的专论等。这本书所讨论的范围还包括中国的历史实录研究等,基本反映了当时英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史学的了解和研究情况。这本著作获得颇好的学术评价,被认为是西方了解中国史学的重要参考著作。一些学者还对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史籍的史料价值的某些偏见作了批评。此后,《剑桥中国史》各卷作者在介绍自己使用的史料时,无论官修史书、私人史著或档案,都引用过这本书的有关论述。一直到现在为止,这本著作还被认为是对中国和日本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其次,英国很注意对当代中国史学的研究,包括召开专门学术研讨会议。根据笔者在哈佛大学所了解的学术档案,1963年12月31日,正在《中国季刊》工作的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组织了这个会议。当时,麦克法夸尔致函哈佛大学的史华慈(Benjamin l.Schwartz)教授,希望他能参加即将在英国召开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者历史学”的会议。会议地点在接近牛津的Ditchley Manor,时间是1964年9月6—12日。不过史华慈未能参加会议,费维剀教授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担任主席。35会议有论文集,收入的学术论文包括《传统中国历史学和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改变》、《前中国历史之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太平天国的解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佛学对中国文化贡献之评估》、《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农民战争之处理》、《共产党中国的中国近代经济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唐代研究》、《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教学》、《作为历史家的毛泽东》、《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华帝国创建的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19世纪中国外交关系的评估》等。36这是西方学者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分析,英国的这次会议是国际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一次专题会议。 其三,英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出现了有相当权威和影响的学者如崔瑞德(Denis C.Twichett),2006年2月刚去世。在国际中国史学研究中,他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曾经在剑桥大学主持中国学的研究工作,与费正清一样,他也是《剑桥中国史》的主要负责人。作为著名唐史专家,他对中国史学的重要研究就是撰著了《唐代官修史学》(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199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8年,史华慈提出重新认识“轴心时代”的问题,强调东西方先哲思想的创造性和平等地位问题。89柯文提出“中国中心观”,批判西方中心观念。美国学者还提出把中国作为理解人类文明及其思想进程的实验室的新观点,包括强调重视社会人文关怀,提出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在物质富裕时代的特别重要性。这些问题针对性都很强,都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及其史学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在史学理论方面,一些美国学者还提出中国古代史学所关注的是人的历一史与非人的历史之间内在关系的观点,强调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特点是研究人与道的关系。这些阐述使很多西方学者觉得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有新的比较的共有层次,有比较研究的合适交汇点。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一个跨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话题。类似这些话题的发掘,都有利于我们对国际史学的新了解和新认识。 3、坚持民族史学道路和史学研究的国际化问题。 归根结底,我们是为了发展,寻找自己的新出路。实际上还是两个努力方向:一个是坚持中国民族史学的特色和传统,一个是有条件地融入国际史学大家庭。这是老话题,但老话题往往处理不好。 回顾使我们发现,要发展好自己的史学,首先要做好对自己的研究。2005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加拿大学者说,中国学者要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自己的根。所谓守住自己的根,就是研究好自己,保持传统特色,不能妄自菲薄;不要东风来东边倒、西风来西边倒,把自家的根丢了。这种情况不是没有。1995年,在德国的一次关于中国史学的研讨会上,90中国学者刘桂生就严厉批评中国学者妄自菲薄的现象:“中国史家正因为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而没法正确去理解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东西变成他人的,而他人的东西离自己的大远。”他讲的确实是严肃问题。中国学者不深刻研究好自己的史学,不可能拿出特色的绝活与别人交流。 诚然,在坚持自己特色研究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和考察海外中国史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体现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潮和方法,并有批判地消化吸收,成为自己史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现在海外学者对大众史学、公共史学的研究,都有国际史学思潮影响的背景。中国史学研究的边缘化趋势令人担忧,市场大潮引起的人文素质培育受冲击,都呼唤公共史学的出现和发展。海外学者的一些建议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国史学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 回顾也使我们有这样的启示:中国学者要在坚持传统史学特色的基础上走向世界,一定要注意培养两栖型人才。所谓两栖型,一是知识结构的两栖,既有传统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学术功底,又对西方的理论思想体系了解和把握。史华慈在推荐或介绍学术界朋友时,没有一次不提及这两个方面,特别重视。91还有,就是既要有中国生活和学术的经历,又要有海外求学、语言和工作资历。实际上,能够在东西方学术界游刃有余、两边都接受的学者,也主要是这些人。他们对东方史学和西方学术都比较了解,两边人脉也比较清楚,又有语言优势。我们要重视这方面专门人才的交流、引进和培养。中国当代新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面临这些新问题和新选择。 注释: ①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A Critic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Introduction Note.P.3,Waverly Press.Inc,1938. ②1958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史学思想及《史记》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③2005年,史嘉柏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访问,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玑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双主任之一。他向笔者介绍了美国正在做这一重新翻译工作的情况。 ④嘉德纳是哈佛大学博士,他的中国学基础特别是文献学基础很强。曾经是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研究资料和搜集检查主任,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家里收藏有一批珍贵中国典籍,临终全部捐赠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 ⑤Lien-skeng Yang:Foreword to the Second printing,Chinese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by Charles S.Gardner, Harvard University Ptess,1961. 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ume 21,Issue 3(May,1962). ⑦Han Yu-shan:Elements of Chinese Historiogtaphy,Preface,W.M.Hawley Hollywood 46,California 1955. ⑧Mirroing the Past: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与伍安祖合著。 ⑨John K.Fairbank,Mary C.Wright:Documentary CoEecffons on Modem Chinese History Introduction,Journal of Adian Studies,Volume 17,Issue 1(Nov.1957),55-60. ⑩笔者在美国的时候专门拜见他,问他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动机。他说,到6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基本发展稳定了,我们就要研究她的方方面面,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内。他说:“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史学?这是我们关心的。” 11James P.Harrison,The Communists and Cinnese peasant rebellions;a study in the rewriting of Chinese history,New York,Atheneum,1969. 12Arif.Dirlik,Revolution and History: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1919-1937.BerkeW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3英国学者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在其《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的论著中,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上,引用了哈里森的意见。 141973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艾尔文(Mark Elvin)《中国过去的模式》,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模式问题作了探讨。 15所谓“五朵金花”,即建国初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封建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讨论。 16Joseph R.Levenson,Revolution and Csmopolitanism:The Western Stage andChinese Stages(Berkley:University of Carlifornia Press,1971),P.55. 17Tanya Storch:Chinese Buddist Historiography and Orality,Sino-Platonic Papers,Number 37,March,1993. 18笔者在哈佛大学的档案馆发现了他l968年关于这一研究的一个读书札记,这是有关他这一问题研究的最早史料。现在这个资料已经翻译出来刊登在《海外中国学评论》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9Benjamin I.SchwaK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0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林毓生、林同奇先生的看法比较深入,可参见两位发表在《世界汉学》2期(2003年)上的文章《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等。 21史华慈文收入《中国史学史研讨会——从比较观点出发论文集》,稻香出版社(台湾)1999年l2月出版。这是他在1995年3月德国海德堡大学组织的“中国史学之比较观”的会议中提出的观点。 22《史华慈叙事的人文主义视界》,《世界汉学》2期(2003年)。 23他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94年2月的美国史学理论刊物《历史和理论》。 24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是在他1995年博士论文《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左传>、<国语>中的语言表述》的基础上完成的专著。 25尤尔根•科卡(Jurgen Kocka)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题目是《历史学家如何超越民族史、国别史》,现在已经翻译成中文,载《海外中国学评论》(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6编纂处整理了《二十四史》里的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出版了《二十四史》综合艺文志(书目)及综合食货志(经济)的引得,以及《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等。 27余英时:《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中园史研究动态》1981年8月号。 28 LSY, The History of theFormer Han Dynasty by Pan Ku,Harvard Journal o[ Asian Studies, Volume 19,Issue 3/4(Dec.,1956);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ume 23,(1960-1961). 29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China,Edited by Timothy Brook,Armonk,N.Y.:M.E,Sharpe,Inc.,1989. 30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ume 49,Issue 3(Aug.,1990),625-627. 31 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 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 Co-edited with Gregory Blu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2 Memoirs and Offiicial Accounts: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Song Loyalists, Harvard Journals of Asiatic Studies, Votume 50, Issue 2(Dec.,1990),589-612. 33 Jennifer W. Jay.,A change in dynasties: loyalty in thirteenth-century China, Bellingham, WA: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1. 34《北美汉学家词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对谢慧贤的中国史学编纂研究情况有较多介绍。 35哈佛档案馆档案:ACC#14133,BOX3。 36关于这方面情况,参见朱政惠:《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载《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37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谢保成研究员撰写有《读崔瑞德《唐代官修史学》(载《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他批评说,如关于“官修史”,至少应当包括唐政权组织修撰的前朝史和按部就班纂修的本朝史。这是中国古代史学自唐代开始确立起来的基本修史制度,为后来各朝各代沿袭,崔书虽有提及,但在全书却无足轻重,也未论及所修前朝诸史。 38参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3期。 39 Denis Twitchett, The Historian, His Reader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1997, 40 41Denis Twitchett, The Historian, His Readers,and the Passage of Tim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1997,P.57. 42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 43Geoffrey Barractough,Main Trends of Resaerch in the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History,Mouton Publishers,1978。又,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中国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 44Le trait SUT les sacrifices fong et chan de Se ma T’sien,tr.en fran?ais par Edouard Chavannes.Peking, Typographie du Pei-T’ang,1890.”Extrait du Journal of the Peking oriental society.”xxxi,95 P.25 cm.(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收藏此书,书号:(W)| BLl801.S681890x) 45台湾学者王尔敏有《中国文献西译书目》,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对海外中国史学著作翻译情况有比较具体介绍。刘正著《图说汉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中也有介绍。 46参见李璜:《法国汉学论集》(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1974年出版)。 47石田干之助:《东洋学杂钞》,见《石田于之助著作集》第3卷,六兴出版社1986年出版。 48参见谢和耐:《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 49这是在巴黎第7大学哲学博士论文。里尔大学论文服务部有1980年版的文本(L’interpretation de L’historie en Chine Contemlaoraine.Bd.1 und 2.Phil.Diss.Universite de Paris VII,Vom 7.1.1978.Serveice de Reproduction des These, Universite de Lille Ⅲ.1980)。 50据知,法国《历史杂志》230卷,第468期(1963年)刊载过这篇文章。 51参见《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52中国学者柴剑虹对此有肯定评价。 53中国学者高黛英有访问记《关于“戴名世年谱”撰著——法国汉学家戴廷杰访谈录》(《文学遗产》2005年4期),与作者交流了这方面研究心得。 54参见《关于“戴名世年谱”撰著——法国汉学家戴廷杰访谈录》。 55来新夏说:“《戴名世年谱》这一专著,实为难得!走笔至此,不禁赧然,若戴名世其人其事,何其研究成果不出于中土学人之手?继而思学术固无国界”。(参见《一部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字狱的专著——读《戴名世年谱》》,《文汇读书周报》2004—9—10) 56Viatkin,Rudolf Vsevolodovich,Syma T’Syan,IstorichesMe Zapiski(Shi Tsi),Moskow:Nauka Publishing House. 57 Ssu -ma Ch ’ ien, Historial Records(Stih Chi),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ume 45. Issue l(Nov.,1985),130-131. 58 59 Derk Bodde, Istoricheskaya Nauka v KNR [Historiography in the PRC], The Journals of Asian Studies, Vol.41, No.4(Aug.,1982),830-831. 60《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6期有罗仲辉的专篇文章,介绍了前苏联的这本著作,题目是《简介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圉的历史科学”一书及所附文献目录》。 61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中国学者已经有文章,如《图说汉学史》等。 62参见作者《近五十年来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综述》,这是2005年10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论文。 63此书为韩文书名。笔者在韩国安东大学人文大历史系李润和教授工作室见到这本著作。 64出版年代不祥。笔者在韩国首尔书店看到这本著作。 65辛太甲翻译,新书苑2000年出版。笔者在韩国首尔书店看到这本著作。 66吴相勋译,译名《中国史学史》上、下两册,1988年出版。笔者在韩国酋尔书店看到这本著作。 67载《中国的历史认识》(下),创作与批评社,1985。 68关于这本著作的情况,朱政惠撰文《关于中韩史学比较研究的若干问题》(载《史之心旅——关于时代和史学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有比较具体的评析。 69参见李润和:《中韩近代史学比较研究》第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70刊2005年9月出版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71 72《“东亚史学”的诞生与衰退——东亚学术制彦的传播与变形》。 73关于日本古代对中国《史记》的研究,可参见近藤春雄在《日本汉文学大事典》(日本明治书院,昭和六十年[1985年])中对“史记》条的介绍。 74关于日本古代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情况,可参见朱云影著《中国史学对日、韩、越的影响》,载《大陆杂志》24卷9期。 75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有专篇介绍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史》。 76当时主要是美国嘉德纳的《中国的传统史学》。 77Lien-Shen Yang,History of Early Modern China: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ume 12.Issue 2(Feb.1953),208—210. 78有关的图书介绍称:内藤湖南の史学史以来の待望の书。史书の流扎を氏族史•宫廷史•官傣史と断じ、明以降に民众の兴隆を见る。(历史图书总目录ょり) 79参见安平秋、张大可,俞捧华主编《史记教程》,毕文出版社,453页。 80当时,日本历史学界的六个主要学会——大塚史学会、史学会、东方学会、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历史部分、历史学研究会、历史教育者协会,联合在东京举行了两次会议,请两位学者演讲。 81收录的文章包括西嶋岛定生《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构造的特质——中国史时代区分的论争》、田中正俊《中国历史学界“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等有关中国学者研究动向的文章。当时,对明史专家研究的论文还有小林文男的《一个历史家的思想和实践——吴晗所走过的道路》(《历史评论》,171号,l964年),寺田隆信的《郑天挺先生的生涯和业绩》(《明代史研究》第10号,1982年)等。83除了这些论文外,还有佐藤文俊的《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研究动向——以大顺政权的性质论争为中心》(《近代中国》9号,1981年)、吉尾宽的《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最近动向》(《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报告》,名古屋东洋史研究会,1988年)等动态综述。 82如井上进的《朴学的背景》(《东方学报》京都64),三浦秀一的《彭绍升与载震的思想圈》(《东方学报》京都62)、佐佐木夏的《毛奇龄的思想经历》(《东洋史研究》56-2),山田久和的《章学诚的文本论》(《中国—社会与文化》11)、泷野邦雄的《翁方纲四库全书提要稿》(《中国研究集刊272》,和歌山大)、冈山的《清代禁书》(《纪要》东大,东洋文化研112)、井上进的《藏书与续书》(《东方学报》京都62)。关于晚清的成果,有田和夫的《清末士人的意识》(《朱子学的思想》),石里室俊的《对魏源士大夫意识的考察》(《朱子学的思想》),三石善吉的《中体西用的谱系》(同上),大谷敏夫的《清末经世思想的两大潮流》(《东洋史研究》50—2),佐佐木扬的《清朝首届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明冶初期日本论》(《东方学》83),大谷敏夫的《龚自珍的经世思想》《人文科学论集•鹿儿岛大法文37》,藤田敬一的《<圣武记>与<海国图志>的关系》(《研究报告》岐阜大教育人文40),村尾进的《<海国四说>的意义》(《东洋史研究》51—1),小林武的《清末的诸子学》(《纪要》京都产业大,日本文化研3)、《清末的老子论》(《中国—社会与文化》13)。 83这是2005年10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一个学术演讲。 84佐藤于2005年当选为国际史学理论研究会主席,他是这一研究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任东方人担任的会长。他希望在他的任内,彩向西方史学理论界介绍东亚史学的传缔和特色,任东西方史学互取短长,和谐发展。 85参见朱政惠:《从接受角度研究史学》,载上海《社会科学》1986年11期。 86外国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很多,国内反馈相当少,这是很不平衡的现象。 87参见《关于史华慈的两份重要档案文件》,载《海外中国评论》第1辑。2006年1月。 88参见《中国史学史研讨会:从比较观点出发论文集》序言,台湾,稻香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89笔者在哈佛大学档案馆发现了这个学术笔记,现在已经翻译出来(高勇翻译),发表在《海外中国学评论》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90即在海德堡大学召开的“中国史学史研讨会:从比较观点出发”国际学术研讨会。 91史华慈对迈斯纳这样评价:“迈斯纳教授是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里的最杰出、最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他把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把握和近代社会理论的广博知识结合起来。他是现在工作在东亚研究领域里的最有创造性理沦思想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将不仅是对中国学研究的贡献,而目也是对整个比较社会思想研究的贡献。”他提出了两种学术共融一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