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修订版)
发起人:郑军  回复数:0  浏览数:10658  最后更新:2017/3/5 23:23:48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7/2/27 15:50:13
郑军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7
注册时间:2015/10/27
李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修订版)
李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郑祥琥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李白故事的千年流变,包含着众多故事流变中的共性与个性,需要做详尽的个案研究,整理几十种李白相关的戏曲、小说,以及众多的诗文材料。在梳理清楚李白故事流变史实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故事流变过程中的因革关系,厘清其继承元素、创新元素、突变元素等等。然后进一步借助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对李白故事千年流变过程中,各种亚文化所起的作用进行总结剖析,从而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李白故事会向某个方向发展,或者为什么从前的故事发展方向会被打断而代之以另一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李白;戏曲;杂剧;叙事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李白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其人其诗一直具有巨大的影响。唐代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李白故事,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李白戏曲。这些李白故事成为后人关注李白的一个聚焦点,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读李白的诗集,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他们了解李白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李白戏曲小说的演绎。因而李白故事的发展流变,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题目,从中可以窥见古人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心理。本文从宁稼雨教授所提倡的“叙事文化学”的角度,通过梳理李白故事的跨文体的发展演变情况,辅之以对演变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的深度解析,从而揭示出李白故事的各种意蕴。

    一、李白故事的文本流传

    在唐宋时期,有众多的小说、笔记小说、小说集、杂著中都保存有李白故事,如唐五代时期的《松窗杂录》、《酉阳杂俎》、《唐遮言》,宋代的《太平广记》、《青琐高议》、《侯鲭录》等等○1。这说明唐宋时期,李白故事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流传,一些文言小说中开始铺写李白故事。进入元代后,李白故事进入了“戏曲化时期”。元代有6部关于李白题材的杂剧,其中三部亡佚,保存下来三部:马致远《孟浩然踏雪寻梅》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友,而乔吉的《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中李白只是配角,形象并不鲜明。而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堪称最早的李白戏,已经基本具备了李白故事的主要环节。亡佚的杂剧作品有石君宝《柳眉儿金钱记》、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郑光祖《李太白醉写秦月楼》。

到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呈现高度繁荣的态势,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有杂剧3 种、传奇7 种、白话小说1种,其中杂剧今存1部,传奇今存3部。杂剧有《李太白醉写平夷书》、《捶碎黄鹤楼》,这两部都已佚,只有朱有燉《孟浩然踏雪寻梅》今存。而七部传奇中保存至今的则包括:无名氏的《沉香亭》,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毫记》。佚失的作品有:戴子晋的《青莲记》传奇、李岳的《采石矶》、许次纾的《合壁记》和佚名的《李白宫锦袍记》。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方面,明代有冯梦龙改编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保存在《警世通言》中。这一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算是李白故事中最知名的作品。

    清代的作品有10部,其中6部是传奇,分别为薛旦的《九龙池》(亡佚)、李玉的《清平调》(亡佚)、洪升的《沉香亭》(亡佚),孙郁的《天宝曲史》、蒋士铨的《采石矶》、谢堃《十二金钱》。另外四部短小的杂剧是尤侗的《清平调》(《李白登科记》)、张韬的《李翰林醉草清平调》、杨潮观《贺兰山谪仙赠带》、黄之隽的《饮中仙》。这其中,蒋士铨的《采石矶》影响最大。○2

通过以上文本梳理,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李白故事在流传中,早期可能多以文人笔记、笔记小说为形式流传,但从元代以后,戏曲成为了李白故事流传的主力。且往往同一个题材,会有多部戏曲。古代的文人作家们不厌其烦地敷演李白故事,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可能还带有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李白故事的演变轨迹

  唐五代:李白故事的定型期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病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 (762年),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整个历史时期,其中主要的事迹发生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由于他独特的文学才华,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被广泛传诵,他的故事也被广泛传扬。当李白还在世时,李白的故事、事迹就已经在社会上传播了,甚至传到了唐玄宗的耳中。而在李白死后,这种传播不仅没有停歇,反而进一步深化。

    在中晚唐以及五代期间,李白的故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李白的一些重要事迹,也被各种笔记杂传所记录。如唐人李濬所作的《松窗杂录》中,即记载了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后因“飞燕”一句,为高力士进谗言,终于被贬的故事。晚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有李白令高力士脱靴。晚唐人孟启在《本事诗》中详细记载了李白故事,包括李白与贺知章的交往“金龟换酒”,唐玄宗命高力士请李白作诗,此外还包括李白被永王征召、贬谪夜郎等事迹。在五代期间,李白故事更被载入了正史。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石敬瑭命修唐史,即《旧唐书》。在这个《旧唐书》中有一篇“李白传”,文不长,仅三百字不到,但概括了李白的生平,提到了玄宗令李白带醉作诗、李白在沉香殿上令高力士脱靴、因参与永王谋反流放夜郎等情节。这些李白事迹,后来都成为了李白故事中的核心内容,被后世戏曲家反复采写。

    宋代:李白故事的全面发展期

    到宋代,李白故事迎来了全面发展期。在宋代,宋人对李白的诗歌非常欣赏,先后有乐史、曾巩等人整理李白的诗文集,收入了大量关于李白的文献材料。在宋人的努力下,李白的事迹得以整理清楚,此前模糊之处也进行了辨证。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也有一篇“李白传”,这篇“李白传”有七百字,吸收了《旧唐书•李白传》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旧唐书•李白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李白救郭子仪的情节,“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5763这段救郭子仪的情节,最初见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裴敬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此后宋人乐史在整理李白诗文集时,于《李翰林别集序》中亦持此观点。这一观点最终被欧阳修、宋祁载入正史,成为后世李白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传改写,出现了一些变形。如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了世俗传说李白是在采石矶捉月溺死的,对此洪迈进行了驳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知俗传良不足信。”[ ]34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虽不足采信,但因为仙道文化的影响,后世作家也将之作为一个重点题材进行叙写。

    元代:李白故事戏剧化的草创期

    在元代,李白故事得到了杂剧作家的高度重视,有六种关于李白的杂剧,其中三种今存。《孟浩然踏雪寻梅》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作,写的是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友。这是史实,李白有多首赠孟浩然的诗。但剧中凭空将中晚唐的诗人贾岛、罗隐写入,写成了四人的诗酒风流,则违背史实。这应是马致远的一种关于前代文人的想象,寄托了他自己的文化理想。此后的剧作家也多有从诗酒风流的角度写李白。乔吉所作《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李白只是一个配角,在第四折才出场,李白在剧中的功能是宣读圣旨,为韩王二人证婚。[ ]这一故事偏离李白故事的主线,故而后来的李白戏剧多未采纳。而王伯成的杂剧《李太白贬夜郎》则比较精彩。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堪称最早的李白戏,已经基本具备了李白故事的主要环节。[ ]李白张扬的性格、离奇的生平经历以及宫廷色彩,在这部剧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而在亡佚的三种李白戏中,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郑光祖的《李太白醉写秦月楼》也值得注意。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可知,宋代就有李白捉月的传说。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无疑就是顺着这一传说而来,问题这一传说与正史的记载有明显的冲突,所以这一故事也慢慢失去了传播能力,但后来又经过仙道文化的改造,而重新活跃起来。而郑光祖的《李太白醉写秦月楼》,根据李白喜好喝酒的特点,来编撰故事,突显出李白的“醉”,聚焦于李白的诗酒风流,在李白形象的塑造上有不少为后世戏曲家所借鉴的地方。

总体来看,元代处于李白故事戏曲化的草创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作家们根据李白的性格与生平,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想象。各种李白题材、李白故事齐头并进被改变成戏曲,在题材上较为杂乱无章,有符合史实的,有不符合史实的。看不出李白故事的主线在哪里,后世主流的李白戏曲题材“李白贬夜郎”也包含在内。但随着历史的自然选择,这一时期的李白故事,逐渐被后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边缘化的题材,如马致远《孟浩然踏雪寻梅》中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友,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中李白宣读圣旨之类,被淘汰掉了。一些核心的题材,如“李白贬夜郎”、“李白诗酒风流”,逐渐被吸收整合到后世的作品中。这一点在其它故事流变中也是非常显著的现象。

    明代:李白戏曲的成熟期

    明代是李白戏曲的成熟期、繁荣期,出现了10部关于李白的戏曲作品,这说明明代戏曲界对于李白故事非常重视。具体来看,无名氏《沉香亭》、吴世美的《惊鸿记》都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白只是作为配角出现。如《惊鸿记》中李白形象集中出现在第十五出“学士挥醉”。其它的作品也多从宋元相关的李白故事、戏曲改编而来,如朱有燉《孟浩然踏雪寻梅》杂剧、李岳的《采石矶》传奇,都有同名元杂剧,说明是作家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按自己的艺术趣味进行了改编。由于佚失严重,一些李白戏已经不能窥见全貌。如戴子晋《青莲记》,据吕天成的点评,应为敷演李白一生且艺术成就较高“纪太白事,简净而当。不入妻子,甚脱洒。《彩毫》虽词藻较胜,而节奏合拍,此为擅场。”[ ]287

纵观明代以李白为主人翁的作品,除小说领域的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之外,戏曲领域则首推屠隆四十二出的传奇戏《彩毫记》。虽然有人批评这部作品文学价值不高,太过做作,说“其词(《彩毫记》)涂金缋碧,求一真语、隽语、快语、本色语,终卷不可得也”[ ]235(徐麟《长生殿序》),但不可否认,这部戏是现存李白戏曲的一个集大成,从篇幅,从内容广度,从文彩上,都有值得关注的地方。这部戏把此前李白戏中广受关注的玄宗召见、高力士脱靴、救郭子仪、流放夜郎等内容,都进行了重点敷写,把李白一生中所涉及的人物司马承祯、贺知章、杜甫等都编入,且增设了李白所娶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孙女即许夫人的角色。总体看,从人物设置与李白经历的敷写上,屠隆的《彩毫记》都是李白作品中最为全面的。且屠隆对李白故事的演绎,并不是仅仅从正史中找材料,有些内容明显是从李白诗歌中引申出来的。

    清代:李白故事的补充完善期

    说“清代是李白故事的补充与完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清代虽然产生了近10部李白传奇与杂剧,但是明代的李白戏剧已经比较完善了。清代的作家要面临的是求新与求变。这一问题也是各种故事在流变的过程中,后起的作家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对李白故事、戏曲进行符合时代的改造,那其作品则无法脱离前人窠臼,其艺术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在求新求变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戏曲家蒋士铨的《采石矶》。蒋士铨在自序中说是一天写完的“予表文、谢两公忠义后,尚余墨瀋,乃尽一日,填《采石矶杂剧》八出,以见青莲一生遭逢志节。”[ ]163写作虽只用了一天,但其构思肯定有较长一段时间,因为从这八出的关目设置上,明显避开了屠隆的《彩毫记》,以及其他的李白戏曲。该剧第六出“村卺”写李白孙女在李白流放夜郎后嫁人,第八出“祭塚”写范传正祭奠李白。这都是此前的李白戏曲中没有的,是蒋士铨结合李白的有关材料进行了整合。

    三、李白故事演变的文化意蕴

    从叙事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李白故事在上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宗教状况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就是,李白故事的故事结构及其细部在潜移默化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每一部关于李白的作品,其着力点、情节走向都会有不同。这些不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亚文化影响的动因。从李白故事的演变来说,可以看到史传文化、宫廷文化、士文化、仙道文化等各种亚文化的影响。

  1、史传文化的影响

    李白故事的演变,首先可以看到史传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在李白故事无论怎么发展变迁,都有着“以史为纲,紧贴历史”的特点。具体说就是《新唐书•李白传》对于李白故事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符合史传记载的李白故事会被强化,相关作品的传播能力会增强。而于史无征的李白故事,会逐渐失去传播能力,相关作品最终会亡佚。以元杂剧而论,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能够保存下来,而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却会亡佚,恐怕并不是偶然。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价值导向,是人们受史传文化影响,对“信史”的热衷,对“伪史”的反感。

在另一方面,明清时期李白诗文集流传比较广,但有意思的是,戏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从李白诗文集中去寻找题材。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里面有对李白诗歌的注释,有对李白作品的编年,有对李白事迹的勾沉。我们可以从中还原出:李白炼丹、李白游名山大川、李白与人清谈、李白好剑、李白喜好养鸟等种种写作素材。其中有些并不是冷门题材,如“炼丹”题材,这个题材在文言小说中并不是冷门,有大量相关故事,李白炼丹完全有可能发展为独立的题材。然而事实是并没有,包括炼丹在内的这些素材都很少被戏曲家采纳,戏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关目都设定在《新唐书•李白传》所提到的:带醉为玄宗作诗、令高力士脱靴、救郭子仪、流放夜郎等等。这显示出古代的戏曲家们不愿意脱离正史来塑造李白形象。仅以《新唐书•李白传》所提到的救郭子仪这个题材而论,在整个《李太白全集》中没有任何作品谈及李白与郭子仪交往,根据今人考证这一事件根本不可能发生。李白研究者詹锳先生认为:“太白救汾阳之说,纯属伪托。”[ ]17而后世作者,对此都大书特书。如杨观潮短剧《贺兰山谪仙赠带》,专门铺写李白救郭子仪一事。这基本都是根据《新唐书•李白传》。这也说明了《新唐书•李白传》在后世戏曲家眼中的权威性。这应是属于史传文化的影响。

  2、宫廷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本质上还是一个皇权社会,皇帝处于全社会的中心位置。所以全社会被浓厚的皇权文化所笼罩,而宫廷文化作为皇权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式的舆论聚焦,另一方面又是对宫闱秘闻的大众猎奇。李白故事在后世的传播中,其所涉及的宫廷内容,也是受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点从洪升的创作可以鲜明看出。

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叙述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一开始他只是想写李白,“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6]3这部《沉香亭》传奇没有保存下来,应是以李白带醉为唐玄宗作《清平调》为中心。但是洪升的思路并没有止于此,他受宫廷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将思路聚焦于宫廷,“因去李白,如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觉得还不满意,最终改成了以李杨爱情为中心的《长生殿》,且其中李白故事全部删去,完全成了一部宫廷秘闻。宫廷文化很明显在持续影响着洪升的思路,因为宫廷文化,洪升注意到李白故事;最终同样是因为宫廷文化,洪升又扬弃了李白故事。甚至可以说,洪升的核心关注点并不是在李白本身,而是李白所涉及到的宫廷事迹。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社会大众的核心关注点也不是在李白,而是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闱秘闻。正是这一点,成就了洪升的《长生殿》。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单纯李白故事的戏曲与小说,没有成为文学经典。因为在叙事文学领域,如果题材不是热点,光靠作家的文学技巧,也是很难成就文学经典的。

    3、士人文化的影响

    在李白故事的发展演化中,可以看到鲜明的士人文化影响。戏曲小说中的李白形象,实际上寄托了历代文人们对士人形象的想象。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与信任,这很容易唤起士人对于皇权的甜蜜想象。而李白对高力士的轻蔑,则体现了士人们希望笑傲权贵的理想。李白带有魏晋风度的诗酒风流,则更是让很多士人非常欣赏。所以李白以其独特的人格与事迹,成为古代作家们关于士人理想人格的一个典型形象,引起了众多作家对李白故事敷写,借李白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种种感悟。在这些李白戏曲小说塑造中,李白实际上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此外,贬谪文化作为古代士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李白故事的流变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屠隆《彩毫记》都把李白的贬夜郎作为写作的中心之一。

    4、仙道文化的影响。

    李白故事在流变过程中,很明显被打上了道教文化意蕴的烙印。当然这种烙印,并不是强行打上去了,根源还是李白个人的好道,李白的作品中有大量求仙访道的作品,所以李白也被称为“诗仙”。好道这一点,也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李白的一生。李白早年作品《大鹏赋》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子微是唐代大道士司马承祯。此后,依靠司马承祯的赞扬,李白干谒了司马承祯的女弟子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早年入道,道号“持盈”。正是靠了玉真公主的关系,李白才得以被唐玄宗召见。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 ]1234

    由于李白本人的好道,所以李白故事的流变,都会有道教色彩,区别只是在于多和少。李白采石矶故事,唐宋时期就有流传,洪迈曾经予以驳斥,然而受仙道文化影响,李白的逝世被后世作家想象成“仙解而去”。“如冯梦龙《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道教色彩非常淡,但在结尾关于李白的归宿,还是写成了仙人归位:“李自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乐声味亮,……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孟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施节,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而屠隆的《彩毫记》则仙道文化的意蕴最为浓厚。体现在关目设置上就是设置大量涉及仙道的内容,比如第三出“仙翁指教”,第五出“湘娥访道”,第十五出“游玩月宫”,第二十四出“访道仙翁”,第三十四出“蓬莱传信”,第三十八出“仙官列奏”[ ]。这些仙道内容的加入,就使得整部《彩毫记》有着浓厚的仙道文化意蕴,近乎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可见,仙道文化是李白故事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总之,李白故事的发展演变受到了多种亚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相应李白作品的不同风貌,这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差别很大的社会文化心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的故事相比,李白故事流变又有其特殊性。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如“孟姜女哭长城”那样的民间故事的发展演变,故事传播的动力全在故事的吸引力本身。而李白故事流变实际上也与李白诗歌的接收史交织在了一起。李白故事有其魅力,但这种魅力的根源并不单纯是故事本身,更有李白诗歌所带来的魅力。所以李白故事的发展演变,也受到了李白作品,人们对李白作品解读方式的影响。因此,李白故事流变既特殊又不特殊。在李白故事流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的故事流变,如孟姜女故事流变、花木兰故事流变、包拯故事流变,甚至西天取经故事流变、水浒故事流变等等,综合起来探讨其上千年流变中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其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归纳流变中起作用的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对于叙事文化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注释:

[1]涉及李白事迹的文献,数量非常多,在前人整理的李白诗文集中一般都有附录。此外,裴斐、刘善良编的《李白资料汇编》中也收录了大量材料。

[2]相关情况可参考朱玉麒《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3月期。


参考文献:

[1]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徐征.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徐沁君编.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明]吕天成.曲品校注[M].吴书荫,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6] [清]洪升.长生殿[M]. 孙安邦、蓓蕾,评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7] [清]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8]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9]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2007.

[10 ] [明]毛晋编.六十种曲[M].北京: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