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集部作业 1120160499 杨程远
集部作业 1120160499 杨程远
发起人:程远 回复数:
0
浏览数:
9354
最后更新:2016/12/11 23:26:14 by rainning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6/12/11 23:24:50
[
只看该作者
]
#1
程远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8
注册时间:2016/10/11
回复
编辑
删除
集部作业 1120160499 杨程远
集部作业
1120160499 杨程远
一,集部的渊源、流变和形成发展
作为成熟的官修目录著作,《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个类目。就内容而言,追本溯源,《汉书·艺文志》中“诗赋略”应为集部的渊源,包括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歌诗五类。《汉志》以后,有荀勖《中经新簿》之丁部,其中著录诗赋;王俭《七志》之文翰志;阮孝绪《七录》之文集录等均为“诗赋略”一脉相承。至《隋书·经籍志》,始确立四分法,集部得以正式形成。《隋志》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三个类目,道经、佛经有详细的小序和书目统计,但没有具体书目名称。具体分类和类目如下:
《汉志》“诗赋略”:著录诗赋106家,1318篇,共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隋志》集部:著录554部,6622卷,共三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共“三种”。另有佛经、道经两类有小序、数目,无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著录3275部53005卷,共五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曲两家又略分甲乙。词为五类: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从著录的书目可以看出:集部的分类,在《隋志》中已经大体成型,而这是和《汉志》所创的雏形分不开的,正如《隋志》集部小序末尾说:“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可见成熟的集部正是脱胎于“诗赋略”并加以引申、合并后的结果。具体而言,“楚辞类”中收录了《汉志》诗赋略中屈原赋的部分作品;另一部分作品和陆贾赋、荀卿赋一道进入“别集”类,且这种以作者区分集子的分类方法为别集所继承;杂赋、歌诗类带有综合归纳性质的分类方法则为总集所继承。
二,具体类目的变化
(一)楚辞类
楚辞类为《隋志》首创,此后官修目录均沿用此例。《楚辞》一书为西汉刘向所编,收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和刘向的楚辞作品。《汉志》诗赋略小序中说: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
这里面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有很多,一,几乎通篇都贯穿着强烈的功用文学观念。诗赋的意义,在于“登高为赋”方可以为大夫,在于不学之无以言,因此班固自然对“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的作品颇有微词。比较《隋志》《总目》小序及综合古代官方文学观念,可以说这一功用文学观在我国影响深远。二,诗与赋的紧密相联。班固小序中说“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引用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之说。可以说言赋比言诗。我人知道,《诗》在《汉志》中属六艺略,在后世则为经部之书。因此班固的做法除了在分类上追本溯源,也是为了提升赋的地位,进而确立“诗赋略”存在的价值。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汉代经学思潮大背景下的学术动态。
《隋志》楚辞类小序中首先简要梳理了楚辞的发展历程:“《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寝息,诌佞之道兴,讽刺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汉武帝命淮南王为之章句,旦受诏,食时而奏之,其书今亡。”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隋志》充分注意到了楚辞气质高远、雅致清远的特征,这表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足发展,官修目录在文学观念上了有了很大的进展。
《总目》楚辞类叙录中谈及:此类定名,始于刘向。而最先以此为类目者,始于《隋志》。“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所以“不得不分著”,乃是充分考虑到楚辞的文体特征,因此所受书目极少,仅6部65卷,存目17部75卷。清人治学之严格及对楚辞选编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别集类。《汉志》无别集,仅以人名命集,有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之属。
《隋志》始有别集类,小序中说:“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年代迁徙,亦颇遗散。其高唱绝俗者,略皆具存,今
依其先后,次之于此。”这进一步说明了《隋志》文学观念的进步,其分类的原则就是“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观其体势,见其心灵”八个字,这种完全从文章题材、作者心灵去观照分类的角度充分体现出《隋志》作者在文学观念上对经学化和功利化的进一步摆脱和进步。鲁迅先生曾言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说,也正是有了魏晋南北朝的充分发展,《隋志》的文学观念才得以长足的进步。
《总目》类叙录中提到:别集始于东汉,以此为名始于张融《玉海集》,而体例之形成始于齐梁。唐宋以后,别集日盛,但“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一代仅有数十人而已。馆臣认为,精华的筛选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否则难免泥沙俱下,所谓“阅时未久,珠砾并存”,因此明代以后作品更多,但《总目》的筛选著录却更为严格,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三)总集类。《汉志》无总集,唯杂赋、歌诗类带有综合归纳性质的分类方法则为总集所继承。《隋志》总集类小序中指出:“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今次其前后,并解释评论,总于此篇。”
《总目》叙录则首先指出了总集编纂的必要性,那就是“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以及“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因此总集被视为文章的渊薮和衡鉴。其次点明体例的形成以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为始。最后批评了某些编者编辑总集的不严谨,甚至“剽窃陈因”,《总目》列出也是为了引以为戒。对比后两篇叙录,我们不难发现,总集的形成有其必然性,首先这是文学作品数量日增、人们需要有容量更大的类目出现的必然结果。其次,总集的出现体现文体意识的增强,如《昭明文选》分“文”为赋、诗、骚、七等38类。第三,对文章的裁汰和品评是总集出现的又一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