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子部作业 金美玲
子部作业 金美玲
发起人:meiling 回复数:
0
浏览数:
4005
最后更新:2016/11/27 23:35:11 by rainning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6/11/27 23:18:10
[
只看该作者
]
#1
meil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7
注册时间:2016/10/9
回复
编辑
删除
子部作业 金美玲
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 1120166009 金美玲
子部的演变过程
—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子部分类
从三部著作的分类当中可以明显看出,《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当中有子部,但《汉书•艺文志》无子部。现今我们通过前人学者的研究可以得知,
《汉书•艺文志》无子部之名,但有子部之实。
《四库总目提要》子部总叙当中表述:“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 可以知道子部根基于《七略》,
在《七略》的基础上,班固删《辑略》而形成六分法,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子部”。
到《隋书•经籍志》采用四分法,分为经、史、子、集,便明确表明了子部的确立。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承袭《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而最终的完善和定形。
三部著作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及相似性。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对子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便明显不同。
以下是《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类设置及次序: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10类: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隋书•经籍志》子部14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14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推步、算书)、术数(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
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用、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家(杂事、异闻、琐语)、释家、道家。
二、子部小类的分析
1. 通过以上子部小类的设置,我们可以知道《隋书•经籍志》子部中的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中的兵家、 医家、天文算法、术数等;
《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无设置此类,但我们知道,上述的分类,相当于《汉书•艺文志》的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隋书•经籍志》子部表述:“《汉书》有《诸子》、
《兵书》、《数术》、《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由此可以得知《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子部是在《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和兵书略、
数术略、方技略合并的基础上而设置的。
2. 儒家
通过子部小类设置及次序发现,三部著作均把儒家位于子部之首。之所以把儒家位于子部之首,是因为儒家教化与统治阶级有密切相关。根据朝代更迭,社会背景、
思想观念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始终提倡儒家其原因在于儒家核心思想利于治国。例如汉武帝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阶级便将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及社会思想。
中国在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思想,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社会思想,乃至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下是《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的表述:
《汉书•艺文志》表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
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隋书•经籍志》表述:“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
《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后陵夷衰乱,儒道废阙。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
发明其指。所谓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为之,不顾其本,苟欲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博而寡要’。”
《四库总目提要》表述:“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拟尼山,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
儒林分为两传。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自时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雠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明之末叶,其祸遂及于宗社。
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圣门设教之意,其果若是乎?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而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
金、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惟显然以佛语解经者,则斥入杂家。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
三部著作着录“儒家”书籍:
《汉书•艺文志》:“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隋书•经籍志》:“ 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四库总目提要》:右“儒家类”三百七部,二千四百七十三卷,内二十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我们可以知道,三部著作在发展到确立及定位,都反映出“儒家”在子部之首的认同和肯定。其二,儒家核心思想利于统治者的治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其三,根据朝代更迭、历史的变迁儒家具有“时代适应性”和“实践性”,并有效的践行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思想。其四,中国发展历程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及教化的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所在。
3.道家
《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道家”地位提升,直到《四库全书总目》地位下降。《汉书•艺文志》诸子略10类当中道家排在儒家之后排在第二位;《隋书•经籍志》子部14类
当中也排在儒家之后的第二位;《四库总目》则14类当中排在倒数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当中,关于老子和庄子的书籍明显之多。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混乱不定的时期,很多文人提倡重于老子和庄子,
该时期道家的思想是最为繁荣。通过《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关于老子、庄子的着录书籍便知。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老子、庄子书籍比较。
着 作
书 名 儒 家
《 汉书•艺文志 》 《隋书•经籍志》
老子 1、《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2、《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
3、《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4、《说老子》四篇。 刘向。
1、《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汉长陵三老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汉》征士严遵注《老子》二卷,
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2、《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蜀才注。亡。)
3、《老子道德经》二卷(钟会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老子经》二卷,东晋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晋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郸氏注;
《老子》二卷,常氏传;《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二卷,盈氏注。亡。)
4、《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一卷(晋尚书郎孙登注。)
5、《老子道德经》二卷(刘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巨生解;《老子道德经》二卷,晋西中郎将袁真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凭注;《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惠琳注;
《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惠严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王玄载注。亡。)
6、《老子道德经》二卷(卢景裕撰。)
7、《老子音》一卷(李轨撰。梁有《老子音》一卷,晋散骑常侍戴逵撰,亡。)
8、《老子》四卷(梁旷撰。)
9、《老子指归》十一卷(严遵注。)
10、《老子指趣》三卷(蠙丘望之撰。)
11、《老子义纲》一卷(顾欢撰。梁有《老子道德论》二卷,何晏撰;《老子序决》一卷,葛仙公撰;《老子杂论》一卷,何、王等注;《老子私记》十卷,梁简文帝撰;《老子玄示》一卷,
韩壮撰;《老子玄谱》一卷,晋柴桑令刘遗民撰;《老子玄机》三卷,宗塞撰;《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亡。)
12、《老子义疏》一卷(顾欢撰。梁有《老子义疏》一卷,释慧观撰,亡。)
13、《老子义疏》五卷(孟智周私记。)
14、《老子义疏》四卷(韦处玄撰。)
15、《老子讲疏》六卷(梁武帝撰。)
16、《老子义疏》九卷(戴诜撰。)
17、《老子节解》二卷
18、《老子章门》一卷
庄子 1、《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1、《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撰,晋散骑常侍向秀注。本十二卷,今阙。梁有《庄子》十卷,东晋议郎崔撰注,亡。)
2、《庄子》十六卷(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今阙。)
3、《庄子》三十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录》三十三卷。)
4、《集注庄子》六卷(梁有《庄子》三十卷,晋丞相参军李赜注;《庄子》十八卷,孟氏注,录一卷。亡。)
5、《庄子》音一卷(李轨撰。)
6、《庄子音》三卷(徐邈撰。)
7、《庄子集音》三卷(徐邈撰。)8、《庄子注音》一卷(司马彪等撰。)
9、《庄子音》三卷(郭象撰。梁有向秀《庄子音》一卷。)
10、《庄子外篇杂音》一卷
11、《庄子内篇音义》一卷
12、《庄子讲疏》十卷(梁简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阙。)
13、《庄子讲疏》二卷(张讥撰,亡。)
14、《庄子讲疏》八卷
15、《庄子文句义》二十八卷(本三十卷,今阙。梁有《庄子义疏》十卷,又《庄子义疏》三卷,宋处士王叔之撰,亡。)
16、《庄子内篇讲疏》八卷(周弘正撰。)
17、《庄子义疏》八卷(戴诜撰。)
《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道家中,关于老子和庄子的书籍明显增多。
《四库总目提要》明确表述:“四库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
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入之;
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直到“四库全书总目”,道家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失去了其“道”的本意。除了老子庄子的书籍以外还注入其他内容的书籍,并且将道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
从而导致“道家”地位逐渐轻视,降落到最后一位的主要原因。
4. 兵家。
在《汉书•艺文志》将兵书略于其他六艺略与诸子略一样单独设置为一类,“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到《隋书•经籍志》确立子部,将兵家排第十位,
“右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直至《四库全书总目》承袭《隋书•经籍志》提升为子部的第二位在儒家之后,“右“兵家类”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皆文渊阁着录”,
“ 右“兵家类”四十七部,三百八十八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可见历代目录兵家地位都体现出稳中提升的现象。
这与古代历史背景有关,因古代战乱不断,对一个国家的兵力便是国家的势力、地位的象征。改朝换代也好历史变迁也好,对于历代国王及朝廷政策、策略而言“兵家”被重视是自然及必然,
单独设立并不怪异。到了《四库全书总目》的时候不光是地位提升,关于兵家的书籍也增多。便是一个改朝换代兵家被重视的最为典型的时期。明代是汉族正统的天下,历代都是文官在上;
到了清代满人正统,武官的地位相对提高,八旗制度最为典型。 可见古代对军事“兵家”极为重视,其被重视、地位提升与朝廷政策有密不可分。
5. 农家
农家在历代的目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是缓缓上升的趋势。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共10类当中排第九位,表述:“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隋书•经籍志》的子部是14类中排第八位,地位明显提升。并且表述:“右五部,一十九卷。
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书》叙八政,其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 ’。”《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表述相似,其概念是承袭的
。然而在着录的书籍当中发现,《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书籍并不多,并且《汉书•艺文志》书籍并无承袭到《隋书•经籍志》着录当中。只有两本书像似承袭到《隋书》,
但书名和所属分类,两本着作则不同。
《汉书•艺文志》农家书籍:
《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齐、楚间。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赵氏》五篇。不知何世。
《汜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
《隋书•经籍志》农家书籍:
《泛胜之书》二卷(汉议郎泛胜之撰。)
《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寔撰。)
《禁苑实录》一卷
《齐民要术》十卷(贾思勰撰。)
《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五卷(杨瑾撰。梁有《陶朱公养鱼法》,《卜式养羊法》、《养猪法》、《月政畜牧栽种法》,各一卷,亡。)
农家书籍《神农》和《王氏》在两本着作,着录分类比较:
书名 著作 著者 分类
《神农》二十篇 《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农家类
《神农重卦经》二卷 《隋书•经籍志》 子部•五行类
《王氏》六篇 《汉书•艺文志》 诸子略•农家类
《尚书王氏传问》二卷 《隋书•经籍志》 经部•书类
《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 《隋书•经籍志》 史部•杂传
《王氏江左世家传》二十卷 《隋书•经籍志》 王褒撰 史部•杂传
《太原王氏家碑诔颂赞铭集》二十六卷 《隋书•经籍志》 集部•总集
到了《四库全书总目》将农家提升排在子部的第四位,表述:“今逐类汰除,惟存本业,用以见重农贵粟,其道至大,其义至深,”其充分体现了重农思想。并且在农家“本业”上的概念也深加明确,
在著录及梳理书籍上更加专业和明确的解释。
《四库总目提要》表述:“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着录,大抵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鹰经》、《蟹录》至于《相贝经》,而《香谱》、
《钱谱》相随入矣。因五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谱》、《荔支谱》、《橘谱》至于《梅谱》、《菊谱》,而唐昌《玉蕊辨证》、《扬州琼花谱》相随入矣。因蚕桑而及《茶经》,
因《茶经》及《酒史》、《糖霜谱》至于《蔬食谱》,而《易牙遗意》、《饮膳正要》相随入矣。触类蔓延,将因四民月令而及算术、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风角、鸟占,因《救荒本草》而及《素问》、
《灵枢》乎?今逐类汰除,惟存本业,用以见重农贵粟,其道至大,其义至深,庶几不失《豳风》无逸之初旨。茶事一类,与农家稍近,然龙团凤饼之制,银匙玉碗之华,终非耕织者所事,
今亦别入谱录类,明不以末先本也。”
6. 杂家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有名家七家,三十六篇;墨家六家,八十六篇;纵横家十二家,百七篇。《隋书•经籍志》将承袭《汉书•艺文志》子部也有此三类,名家有四部,合七卷;墨家 有三部,
合一十七卷;纵横家有二部,合六卷。但到了四库全书就无三类。其原因在于此三类,名家、墨家、纵横家不被重视,都合并入为杂家类目中。
《四库总目提要》将明确表述:“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着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或其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不能一概着录。后人株守旧文,
于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文子》、《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题,自为支派,此拘泥门目之过也。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今从其说,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
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
《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承袭的名家 •墨家书籍表:
(纵横家,无承袭书籍)
书名 著作 著者及备注 分类
《邓析》二篇 《汉书•艺文志》 郑人, 与子产并时。 诸子略•名家
《邓析子》一卷 《隋书•经籍志》 郑大夫 子部•名家
《尹文子》一篇 《汉书•艺文志》 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诸子略•名家
《尹文子》二卷 《隋书•经籍志》 尹文, 周之处士,游齐稷下 子部•名家
《墨子》七十一篇 《汉书•艺文志》 名翟,为宋大夫 诸子略•墨家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 《隋书•经籍志》 宋大夫墨翟撰 子部• 墨家
《随巢子》六篇。 《汉书•艺文志》 墨翟弟子 诸子略•墨家
《隋巢子》一卷 《隋书•经籍志》 巢,似墨翟弟子 子部• 墨家
《胡非子》三篇。 《汉书•艺文志》 墨翟弟子 诸子略•墨家
《胡非子》一卷 《隋书•经籍志》 非,似墨翟弟子。梁有《田俅子》一卷,亡。 子部• 墨家
通过以上表述可以得知,其一,名家、墨家、纵横家没有单独设置一类在于书籍没有增多,不被重视。其二,历代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的核心,然而造成其他诸家都成背景。
其三,战乱中诸家都提出自家的观点,都有自家的优缺点,然而杂家正把各诸家着录经典收集起来,着录到杂家当中。实现了个学派、诸家、学术自由的发展。其四,看似比较杂乱,
但其杂乱中清晰。《四库全书总目》把杂家分为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六小类。其五,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杂家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历代朝政干涉学术的发展,
从而造成诸家没有容身之处,杂家类便收集着录为一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当中小说类排在诸子略的最后一位,着录书籍有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隋书•经籍志》子部当中排第九位,着录书籍有二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四库全书总目》则排第十二位,表述:“ 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五部,五十四卷,皆文渊阁着录。……右‘小说家类’杂事之属,一百一部,四百七十五卷,
内七部无卷数,皆附《存目》。……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三十五部,二百卷、内一部无卷数,皆附《存目》。”在排序上看并无太大的变动,但是单独看“小说”类整体的发展和地位是明显提高。
三部著作对小说表述进行比较: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表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以看出,在《汉书•艺文志》当中小说的地位低、被轻视。
《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表述:“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
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
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通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隋书•经籍志》承袭《汉书•艺文志》,
都表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很为轻视。 但从着录书籍《燕丹子》一卷、《笑林》三卷、《笑苑》四卷等书籍来看,其充分体现了现今我们所说的小说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小说”本身的发展和提升。
《四库总目提要》子部•小说类表述:“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于武帝时矣。
故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汉书•艺文志注》,凡不着姓名者,皆班固自注。)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
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
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是亦古制,
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
在此《四库总目提要》 也承袭了《隋书•经籍志》和《汉书•艺文志》子部中归入小说之言。其二,更明确地解释四库全书中着录小说的原因,及分为琐语之属、 杂事之属。
其三,在着录书籍当中,可以看书《隋书•经籍志》当中将“小说”与“史”混淆问题,到了《四库全书总目》进一步明确小说的概念和意义。
以着录书籍《山海经》、《穆天子传》、《搜神记》为例:
《山海经》 著作 著者 分类
《山海经》十三篇 《汉书•艺文志》 数术略•形法类
《山海经》二十三卷 《隋书•经籍志》 郭璞注 史部•地理类
《山海经》十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 (晋)郭璞注 子部• 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山海经广注》十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 (清)吴任臣注 子部• 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山海经释义》十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 (明)王崇庆撰 子部•小说家类
《山海经笺疏》十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 (清)郝懿行撰 子部•小说家类
《穆天子传》 著作 著者 分类
《穆天子传》六卷 《隋书•经籍志》 郭璞注 史部•起居注
《穆天子传》六卷 《四库全书总目》 (晋)郭璞注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搜神记》 著作 著者 分类
《搜神记》三十卷 《隋书•经籍志》 干宝撰 史部•杂传
《搜神后记》十卷 《隋书•经籍志》 陶潜撰 史部•杂传
《新刻出像增补搜记》
六卷 《四库全书总目》 子部•小说家类
《搜神记》二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 (晋)干宝撰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搜神后记》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 (晋)陶潜撰 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搜神秘览》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 (宋)章炳文撰 子部•小说家类
通过以上子部分析可以得知,三部著作一定程度上承袭前著作的概念,并在前著作的概念上进一步的调整、细化分类和解释。更加的系统化、专业化。
同时可以得知,小类的次序变化以及出现与消失,被重视与忽视,与改朝换代的历史背景有关。历代都是利于治国、统治便是核心思想;不利便成为排斥和轻视。
学术的大多都受到官方政治的控制和历代者统治的影响。与前所分析的经部与史部一样古代经学思想、文化、文学等发展和历程都与政治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艺文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2].魏征,《隋书•经籍志》,电子版。
[3].《四库全书总目》, 电子版。
[4].《四库总目提要》,中文百科在线。
[5].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韩),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소명出版社,2004。
[7].(韩),韩国中国学会,《中国小说史的理解》,学古房,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