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母”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发起人:lily  回复数:3  浏览数:12980  最后更新:2010/4/7 21:08:49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4/5 20:02:39
lil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8
注册时间:2010/2/25
关于“龙母”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关于“龙母”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刘守华
[摘 要] 关于“龙母”或“孽龙”、“秃尾巴龙”的传说故事,早在东晋陶潜《搜神后记》中即有论述,一千五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民众所津津乐道。孽龙为家庭、社会所不容,不得不远出闯荡江湖以求生存,却又眷恋故土家园,不忘生母养育之恩,满怀乡情与亲情,成为一个古老怪异又有着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民间故事 龙母 孽龙 乡情与亲情
 

在中国民间故事宝库中,有一个倾注着亲情与乡情的著名故事,讲述一农家妇女生一龙子,虽被其父斩去龙尾,视为孽龙,却不忘母恩,爱护乡亲,因而深得民众爱戴。它被称为“龙母型”或“龙子望娘型”、“秃尾龙型”,激起了许多学人的研究兴趣。容肇祖的《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①顾希佳的《龙子望娘型故事研究》②和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于1989年编印的《秃尾巴老李学术讲座会论文集》,就是其中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这个故事的早期形态,就是署名为晋代大文学家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中的《蛟子》:长沙有人,忘其姓名,家住江边。有女子,渚次浣衣,觉身中有异,后不以为患,遂妊身。生三物,皆如鲸夷鱼。女以己所生,甚怜异之。乃着澡盘水中养之。经三月,此物遂大,乃是蛟子。各有字:大者为
“当洪”,次者为“破阻”,小者为“扑岸”。天暴雨水,三蛟一时俱去,遂失所在。后天欲雨,此物辄来。女亦知其当来,便出望之。蛟子亦举头望母,良久乃去。经年后,女亡。三蛟子一时俱至墓所哭之,经日乃去。闻其哭声,状如狗嗥。③故事中的“蛟”也就是龙。许慎《说文解字》称:“蛟,龙之属也。”那位长沙女子所产的三个蛟子也就是龙子。本篇故事由女人在水滨感应怀孕而生龙子及龙子思念母亲,不断回家望母,母死后又前来祭母、哭母这两部分构成,已包括了龙母型故事的两个核心母题。它们涵盖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叙述虽然粗略却颇为完整,在表层的神奇幻想下,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感应怀孕生龙子的母题由古神话中移植而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所载哀牢夷有一妇人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后怀孕所生之子即龙子,推以为王,称为九隆。这个九隆神话是众所熟知的。它们属于以龙为图腾的母系氏族的神话传说,所生的龙子因神奇不凡往往被推举为首领,赋予英雄的品格;又故事显然以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为背景,故尊崇龙母的感情表现得特别浓烈。《蛟子》源于古神话的印记十分明显。但《蛟子》一篇又跨越神话的叙事形态,具备了后世民间幻想故事的特质,那就是神圣性的消褪与世俗性的增强。女子生下来的并不是像九隆王那样神圣勇武、成为立国君主的龙子,而是形如鲇鱼,声如狗嗥的怪物。虽然按照古典文献的释义,“无角曰蛟”,或“小曰蛟,大曰龙”,或直称“蛟龙”,但在民间文化中蛟却是有别于神龙的水中精怪,后世进一步演化为“孽龙”,尽管有巨大能耐却受到社会歧视;然而它们却极通人性,事母至孝,只要是下雨天,就前来“举头望母,良久乃去”;母亲死后又至墓前痛哭经日。在这虚构的幻想情节中,跃动着的却是现实世界里母子相依为命的至亲至爱之情。
《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其实也并不是它最早的文献记录。《太平广记》卷四五六引作《搜神记》,实出于《后汉书•窦武传》的《窦氏蛇》,其文献记载更早: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聚集,有大蛇从
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恸。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④《蛟子》一篇所含的两个母题在这里均已出现,对哀恸祭母的情景渲染得更为强烈感人。蛟与蛇的形象也相类,只是由于载入史书,附会成历史人物的实有事迹,记述便更为粗略。由此可以推断,龙母故事早在汉代就开始形成了。
唐宋时期,异文增多,内容更加繁富,如唐刘恂《岭表录异》所载的《悦城龙母》: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于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
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
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即返悦城而卒。乡里
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
西岸矣。⑤又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的《端溪温媪》: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其大如头,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许,穿卵而出。媪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至。”乃使以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⑥悦城县属广州德庆州,容肇祖撰《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以《悦城龙母》为最早之文献记载。该文从唐宋明清历代诗文、县志、碑记中搜寻有关温媪神异事迹的材料十余则,详述本传说的历史演变过程,使人深受启迪。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当地很早就建立了龙母庙。宋人撰《孝通庙记》称:“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来者,靡不乞灵于祠”,并“历享圣朝封诰之典”。因建庙奉祀,便使其在民间影响不断扩张。二是传说故事本身经众口附会增饰,也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在宋人笔下,龙子能“入水捕鱼”,“萦回媪侧”,又不让龙母离开故土,“辄引船还”,媪死后,它们竟能“萦浪转沙以成坟”,曲尽孝道;而龙母呢,也有了预知人间灾福的神通,并受到朝廷礼聘,这样,死后之成为民间信奉的俗神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容肇祖的文章认为,德庆龙母传说于唐代出现后,到宋初时,“其历史上的事迹虽更神奇,而更加有象有征,更觉可信了”。他断定宋人笔下的龙母故事已具有完整形态是中肯的,至于它的雏型则应追溯至唐前,特别是《搜神后记》中的《蛟子》。
明清以来龙母型故事不仅扩大了它的流传范围,而且在形态上也有了使人耳目一新的变异。试举袁枚《子不语》中的《秃尾龙》为例: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之,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岩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⑦故事中保留了女人接触感应或误食桃李而生龙子以及龙子尽孝葬母的母题,其引入注目的新变异主要表现在父断龙尾的情节上。近世流传的龙母故事,都有父亲或舅舅持刀断尾的说法。顾希佳的文章对此现象作过初步探讨。他写道:值得一提的是断尾巴的说法。我们发现,北自黑龙江,南至广东,此类传说都喜欢将龙子的尾巴砍断,尽管原因不尽相同。古籍中断尾之说迟至明清才出现,以前的记载都不见断尾情节。这也许是由于原生的感生说在后世受到了冲击,才会出现这带有传奇色彩的一刀。故事虽然保持了传统的说法,却势必要带上后世流传那个社会阶段的烙印。另外一个原因,则也许是统治阶级已经把龙子和皇帝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了;民间故事为了避讳,也不得不加上这一刀。加了这一刀,尾巴虽断,却可继续留在民间。断尾,正是民间文学中变异性和传承性对立统一的产物。
上述论断有不少可取之处,却似乎尚未解开这一情节变异之谜。首先须加说明的是,断尾的说法早在宋人《太平寰宇记》所载《端溪温媪》中就出现了,正因为断了尾巴,“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只是出于误伤罢了:“媪后治鱼,误断其尾。”当时的故事讲述人未赋予这一情节以更深寓意。明清以来的说法则是其父或舅视之为妖孽降生,本想斩除,因其母的阻拦或迟疑只断龙尾,使之脱逃,从此就成了一条秃尾巴“孽龙”了。如《子不语》称:“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湖南石门县采录的《桩巴龙》⑧中的有关叙述即代表了现今民间的流行说法:那女人生下九条龙后,“舅子急心赶到妹妹家,看到真的是些怪物,就拿起刀一刀一条,一刀一条,杀了八条。他正要杀第九条时,那条龙转过头来看了舅舅一眼。舅舅就说:‘莫非你还回心转意呀?要得,我就留你一条命吧!’就这样只砍了他的一截尾巴,成了一条桩巴龙。”可见,龙子之所以挨刀断尾,是被人视作妖孽、遭人嫌弃的结果。这一变异同人们对女人生龙子这一传统情节的排斥心理有关,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民众心理上的投影;可是它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由于挨了这一刀,龙子就变成一条为家庭、社会所不容的“孽龙”,不得不远离家乡,由此还形成了它具有叛逆意义的暴烈性情,但它孝敬母亲以及爱恋家乡的情感却始终如一。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构想,便编织出关于这条孽龙的种种有趣故事。
在80年代中国展开的民间文学普查中,至今尚在民众口头存活的断尾孽龙故事被大量采录
上来。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举行关于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学术讨论会而编印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一书,就选入作品一百余篇。巫瑞书在《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⑨一书中论及湖南的《桩巴龙》传说,列举的作品达80余篇。它们的形态大同中又有诸多差异:有的故事将它的爱母和仇父进行对比,《子不语》所载故事中就讲秃尾巴龙怎样将父棺从合葬墓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以报复自己呱呱坠地时所挨的那一刀,明显地表现出对父亲,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情绪。有的借孽龙故事对自然暴力作形象化解释,表现人们企图控制自然暴力、战胜自然灾害的积极愿望。许多地方都有孽龙回家探母祭坟会带来恶风暴雨的传说,这是人们将每年春秋时季节性的暴风雨和孽龙探母联系起来所编织的故事,并说“刮风是给它娘坟上添土,下雨是哭它娘”。对孽龙的同情和畏惧心理在故事叙述中交织在一起。有时人们还为孽龙辩解,说它是将母亲叮嘱的“莫来”,误听为“恶来”的结果。⑩由孽龙会行风行雨,人们便造出《黑龙抗旨》[11]这样的故事,讲它牢记母亲“多为穷人办好事,可甭作孽”的叮嘱,曾违抗玉皇大帝要给山东大旱七七四十九天的旨令,降了一场大雨;后又不理会玉帝要行七七四十九天粗风暴雨的旨令,以致受到天庭的严厉处罚。故事既颂扬了龙母和龙子,也表现了企求风调雨顺的中国农民的普遍心态。也有的故事别出心裁,说一个男孩子拾得一颗宝珠,地主来抢,他一时情急吞入口中,心如火烧,来到河边不停地喝水,于是变成了一条孽龙,复仇淹死地主后离去,在江中回头望娘,便留下了24个望娘滩。这个《望娘滩》[12]的故事流行于四川,赋予了孽龙故事以反抗阶级压迫的鲜明倾向性。
东北和山东一带广泛流传的“有关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作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故事
群,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把这条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求生路的孽龙,和大
批为生计所迫而勇闯关东的山东汉子联系起来,在孝敬母亲的基础上,又赋予他以热爱家乡、关怀乡亲的可爱品格。黑龙江上有支歌:“日头晒暖满江水,开船的老大不改嘴,船上只要有山东客,遇上顶风不后悔!”为什么呢?据传说,山东出生的秃尾巴老李后来成了黑龙江的镇江龙,
所以对山东老乡总是尽力保护。在关于秃尾巴老李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学人中肯地指出,有关半人半龙的秃尾巴老李的神奇故事,不仅是华夏民族龙图腾崇拜传统民俗心理的表现,也是“山东农民为生存移民关东的历史写照,和辛勤劳作的山东大汉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13]总之,断尾孽龙形象的创造,是龙母故事引人注目的新发展。它虽具有上述多重内涵,然而
联系明清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来看,这个为家庭、社会所不容而不得不远离故土,以暴烈手段闯荡江湖来求得生存的孽龙形象,我以为把它的内核作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所出现的社会叛逆者的象征,似乎更为合理。许多卷入农民战争的草莽英雄,就是它的现实原型。他们掀起的暴风骤雨使人震骇;他们被迫逃亡,眷恋故土,时刻不忘生母养育之恩的境遇和品性又令人亲近同情。孽龙成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一个既古老怪异而又极具现实性与人情味的独特艺术形象。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母故事的文化内涵更趋丰富,叙说的重心虽转向龙子,但母子之情仍贯
穿始终,龙母的形象也相映生辉,获得了新的光彩。
龙母故事的体裁在一般情况下均被列为地方传说,因它同一些地方实有的龙母庙及奉祀龙母的习俗相关联,或者同某些自然现象相关联;但它并不是从地方特定风物生发出来,采取特定叙说方式构成的故事,而是在故事落地生根后,以附会手法同当地某些风物相结合从而推演出有关情节的。其故事的主干由女人感应怀孕生龙子、龙子孝敬生母以及龙子遭人歧视断尾离家等几个母题构成。由于龙的形象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人们可以沿用上述母题编织成五光十色的动人故事,用以概括反映复杂丰富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深沉意愿;从而使其获得了贯通古今南北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珍品之一。
 ①《民俗》9、10期连载, 1928年5月
 ②《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③〈晋〉陶潜《搜神后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5页
 ④〈晋〉干宝《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刘恂《岭表录异》,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⑥见《渊钌监责函》卷四三七引《南越志》。容肇祖在《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中,称本条原出自《太平寰宇记》
 ⑦袁枚《新齐谐子不语》,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77页
 ⑧刘楚堂讲述,孙开国整理《桩巴龙》,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石门县资料本》1986年编印
 ⑨《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96页
 ⑩《四月有个摆头风》,曾昭和讲述,叶宏树整理,见《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1]《黑龙抗旨》,孟庆志讲述,孟凡科整理,见《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1988年编印
 [12]《望娘滩的故事》,李华飞搜集整理,见《中国民间故事选》,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13]《秃尾巴老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1989年编印,第100、64页
——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社会科学版)

2010/4/5 20:45:18
rainning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86
注册时间:2009/12/25

2010/4/6 16:32:39
chpd1919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271
注册时间:2010/2/23
顶一个

2010/4/7 21:08:54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