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故事的演变与思慕美人情结
发起人:cosmos516  回复数:0  浏览数:5455  最后更新:2010/2/26 10:27:22 by cosmos516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2/26 10:27:22
cosmos516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6
注册时间:2010/2/23
燕子楼故事的演变与思慕美人情结
[size=10.5pt]

[align=center][size=10.5pt]燕子楼故事的演变与思慕美人情结



[/align]

[align=center][size=10.5pt]Studies On the Evolution of Swallow Pavilion Story and the Beauty Complex

[/align][size=10.5pt]李春燕



[size=10.5pt](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align=left][size=10.5pt]

[/align]

[align=left][size=10.5pt][

[size=10.5pt]摘

[size=10.5pt] 



[size=10.5pt]要

[size=10.5pt]


[size=10.5pt]论文运用主题学方法,对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了燕子楼故事在诗集诗话、小说、戏曲、方志和历代诗词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故事的演变轨迹,即情节流变的主旋律和变奏,以及盼盼的形象嬗变,并进一步从文人心态的角度,阐释了思慕美人情结在推动情节流变和形象嬗变中所起的作用。

[size=10.5pt]

[/align]

[align=left][size=10.5pt][

[size=10.5pt]关键词

[size=10.5pt]


[size=10.5pt]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

[size=10.5pt]主题学;关盼盼;演变轨迹;思慕美人情结

[size=10.5pt]

[/align]

[align=left][size=10.5pt][

[size=10.5pt]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0275

(2009

)01-0000-00



[/align][size=10.5pt]



[size=10.5pt]关盼盼燕子楼故事是一个悲情的美女故事,盼盼是张尚书的家妓,尚书死后,盼盼念旧不改嫁,独居燕子楼十余载。白居易在《燕子楼序》中记载了这段逸闻,宋人又加入白居易诗讽盼盼、盼盼绝食而死的情节,燕子楼故事基本定型,此后,故事情节进一步增益,出现了盼盼鬼魂与文人的唱和。关盼盼的故事历代流播,“燕子楼”成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典故,徐州燕子楼也成为胜迹,关盼盼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后人。





[size=10.5pt]一、燕子楼故事的文本流传





[size=10.5pt]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有《燕子楼序》,“保存下了一个很有趣味而略带悲剧性的故事”[1]44

,徐州张尚书家妓盼盼,在尚书身死之后,念旧爱不嫁,独居燕子楼十余载;张仲素作《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2]311

,白居易因与盼盼有一面之交,感叹而作和诗。《序》主要交待作诗的缘起,明言“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2]311

,由此可见,盼盼念旧不嫁作为一个引子,它促发了发生在白居易和张仲素之间的诗歌唱和。





[size=10.5pt]南宋《唐诗纪事》中有《张建封妓》,叙述中将《燕子楼》三首“为盼盼作”[2]311

改成“乃盼盼所作”[3]2025

,一字之差,原诗作者张仲素成了传诗者,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成了和盼盼之作,并出现了白居易诗讽盼盼,盼盼“怏怏旬日不食而卒”[3]2025

的结局。全文记述虽然简略,但情节却疏落有致,成为后世借以发挥的渊薮。





[size=10.5pt]《唐诗纪事》后,燕子楼故事基本定型,即盼盼念旧不嫁、诗歌赠答、遭讽含恨而终。明代的诗集诗话中,广泛以诗人小传、略传的形式记载燕子楼故事。立意彰显

女性才华的著作,如郑文昂的《名媛汇诗》卷七有《燕子楼感事三首》、《和白舍人》,钟惺《名媛诗归》卷十四也收了这四首诗,还附有《关盼盼略传》;赵世杰《古今女史》收录盼盼诗作,姓氏卷有小传。此外,《古艳乐府》中也略述了燕子楼故事。







[size=10.5pt]在清代,《全唐诗》卷八零二收录盼盼诗作,并在名下列小传。陆昶《历朝名媛诗词》卷三有关盼盼插图、略传和《燕子楼感事三首》。恽珠《兰闺宝录》卷二有《关盼盼略传》,民国雷瑨《青楼诗话》卷下则有《论关盼盼诗》。





[size=10.5pt]以上所录燕子楼故事大都沿袭前人,作者以见闻和典故来记录,对于故事的规模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size=10.5pt]



[size=10.5pt]《丽情集》中的《燕子楼》条是盼盼故事最早的小说形态,《类说》和《绀珠集》节引《丽情集》,《绿窗新话》与《类说》文字相同,只写到守节和诗歌赠答。而明代文言小说中,如托名元王恽的《燕子楼传》,则写到念旧不嫁、被诗讽而死。在冯梦龙《情史》、梅鼎祚《青泥莲花记》、王世贞《艳异编》中也都写到不食而卒,

文字大同小异,只是入类情况不同。





[size=10.5pt]文言笔记中,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三十二白居易条,从文人逸事的角度记录了燕子楼故事;朗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六诗文类燕子楼条,则从《燕子楼》诗切入略叙燕子楼故事。







[size=10.5pt]至于白话小说,宋代有《燕子楼》话本,著录于《醉翁谈录》中,入烟粉类。明小说集《警世通言》卷十有《钱舍人题诗燕子楼》,讲盼盼死后鬼魂与士人交接的故事,情节延伸到盼盼死后,宋人钱易作诗为盼盼鸣不平,因而引来佳人致谢。





[size=10.5pt]戏曲中,宋元戏文有《许盼盼燕子楼》①,元剧有侯克中的《关盼盼春风燕子楼》,均亡佚。 明代竹林逸士有《燕子楼》传奇

[size=10.5pt]2

[size=10.5pt],内容不出守节、被讽范围,作者自引为盼盼知音。





[size=10.5pt]清代有叶弈苞《燕子楼》杂剧,收入《经锄堂乐府》,今有康熙刻本,存于华东师大图书馆。四折,写盼盼守节、遭诗讽自尽而死事,悲剧气氛浓郁

[size=10.5pt]3

[size=10.5pt]。陈烺的《燕子楼》传奇

[size=10.5pt]4

[size=10.5pt],16

出,写受宠、守节、讽死事,细节上有所增益。该剧有三个明显特色:为白居易开脱,无意讽死;加入果报思想,将盼盼行为解读为花神下世历劫,劫满归天;旌表守节,突出盼盼念旧恩守节不嫁,为封建礼法立榜样。








[size=10.5pt]从明代开始,盼盼事迹被广泛写入地方志。嘉靖年间刊行的《徐州志》,在卷九《人物志四·杂记篇》有《张建封妾盻盻》,文字与《唐诗纪事》大致同。万历间《徐州志》古迹考有燕子楼条,记盼盼念旧不嫁、不食而卒,并征引了宋元明时代的相关诗词。《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介绍徐州古迹燕子楼时,也提及了盼盼守节不食而卒之事。





[size=10.5pt]同治年间修的《徐州府志》则更为详细地介绍了燕子楼故事,它首次将盼盼写入烈女传,多处引文证明张尚书为张愔,考证了燕子楼的位置,并大量引用了吊盼盼、咏燕子楼的诗词。





[size=10.5pt]此外,历代还有大量吊盼盼、燕子楼怀古类的诗词作品,在宋代有10

首,分别为陈荐(诗一)、苏轼(词一)、秦观(诗二词一)、毛滂(诗二词一)、陈师道(诗一)、文天祥(诗一);元代共5

首,分别为萨天锡(诗二词一)、陈孚(小令一)、刘炳(诗一);明代诗6

首,分别为


曾棨、胡俨、薛瑄、何乔新、徐渭、徐惟贤(诗各一);清代民国共5

首,分别是钱谦益的《燕子楼》、张彦圣《燕子楼怀古》、钱守璞的五绝《咏古美人·关盼盼》、武懿词《秦楼月·关盼盼》、席佩兰的七绝《题美人册子·盼盼》。以上诗作均本着赞许的态度,多抒发一种感伤的情绪。





[size=10.5pt]二、燕子楼故事的演变轨迹





[size=10.5pt]文本的流传伴随着情节的流变和形象的嬗变,燕子楼故事的情节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呈双线结构,主线为盼盼的结局从守节发展到死节,副线为情节的变奏,盼盼死后鬼魂答谢知音,有走向人鬼恋的企图。





[size=10.5pt]情节流变的同时,盼盼的形象也不断变化,由家妓、诗妓逐步走向节妓、烈女。在此过程中,盼盼不断被美化拔高,逐渐集美、才、贞于一身。





[size=10.5pt](一)情节流变的主旋律——从守节到死节





[size=10.5pt]燕子楼故事流变的主旋律,是敷衍盼盼结局从十年守节到被讽自尽。白居易《燕子楼序》写盼盼十年守节,到《丽情集》,至晚到《唐诗纪事》,故事情节发展到盼盼不食而卒,此后故事一直以这种形态流传,明代的《燕子楼》传奇、话本《燕子楼传》,《情史》以至清代戏曲中的燕子楼故事,其基本情节,都保持了从守节到死节的体制。





[size=10.5pt]不食而卒的结局出于何时,学界有两种看法,一为北宋前期,出于《丽情集》,一为首出于南宋刊刻的《唐诗纪事》。





[size=10.5pt]《丽情集》亡佚,今所见《丽情集》本燕子楼故事保存在《类说》和《绀珠集》中,《类说》中的燕子楼故事,只是写到盼盼凄然和白诗,至于后面不食而卒的情节,不知道是引用时被删节了还是本来没有出现。





[size=10.5pt]多数学者怀疑《类说》本为节引,盼盼死节的结局应该出现在《丽情集》中,如《宋代志怪传奇叙录》中指出,白序与《丽情集》中燕子楼故事差异之大,不像是版本差异引起的问题,大概是宋人自己改写的,不食而卒的结局应该在《丽情集》中

[size=10.5pt]5

[size=10.5pt];程毅中先生也认为《丽情集》中的盼盼故事完全出自于虚构捏合,是一篇构思巧妙的小说,不食而卒、口吟二句的情节,大概是出自《丽情集》中

[size=10.5pt]6

[size=10.5pt]。





[size=10.5pt]支持盼盼不食而卒结局来自《唐诗纪事》的,认为盼盼在《丽情集》中还不是死节的结局,其论据是北宋咏盼盼的诗词只提到守节

[size=10.5pt]7

[size=10.5pt]。





[size=10.5pt]笔者支持前说,北宋人吊盼盼诗词的悲凉气氛可佐证燕子楼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此外北宋陈荐

[size=10.5pt]8

[size=10.5pt]有“乐天才思如春雨,断送残花一夕休”[4]509

,所谓“断送残花”应为白居易讽死盼盼事,陈荐此诗当然早于《唐诗纪事》,可见在北宋时已有了盼盼被讽死的说法。





[size=10.5pt]从《白序》到《丽情集》变化颇多——将三首《燕子楼诗》归在盼盼名下,敷衍盼盼能以诗词代答;将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诗串入,杜撰了盼盼的答诗及临终二句;盼盼的结局由守节变为被白居易讽死——情节上由文人唱和盼盼守节故事,发展到盼盼主动与文人诗歌唱和、白居易以诗讽之、盼盼郁郁而终。此时故事定型,后世作品多都沿袭这一情节体制,在清代戏曲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成为故事流传的主旋律。





[size=10.5pt](二)情节的变奏——死节后鬼魂谢知音





[size=10.5pt]燕子楼故事在《丽情集》中定型后,并非一成不变,在《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中又出现了情节变奏。这一变奏是流变主旋律的延展,《丽情集》中的盼盼故事成为上半段,盼盼遭诗讽后含恨而终,二十年后,其鬼魂与后世的知音者相遇,诗歌互答,写得情致绵绵。





对于渊源已久的燕子楼故事,《警世通言》中的记叙显然是一种沿袭,文中自称皇宋,明显是宋人口吻;另外小说中对话用“曰”而不是“道”、“说道”,多用文言四字描写,与“三言”中冯氏自创作品多用纯熟的口语风格不合



[size=10.5pt]9









溯源燕子楼故事的情节变异,



[size=10.5pt]《醉翁谈录》记载“烟粉类”话本《燕子楼传》,虽散佚无存,经孙楷第、谭正璧、胡士莹等学者考证,一般认为是写关盼盼人鬼恋故事的



[size=10.5pt],元佚杂剧《关盼盼春风燕子楼》也被认为是写人鬼恋的



[size=10.5pt]。

由此可见,情节变奏一脉,《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并非异军突起,追溯起来,起码可以牵出宋话本和元杂剧的渊源



[size=10.5pt]





[size=10.5pt]促成这种变奏的,抒情文学也不乏鼓动造势之功。燕子楼作为一个悲剧故事,关盼盼十年孤守却不为人理解的满腔怨恨,往往引来文人的思慕和同情,成为作诗的由头,由白氏《燕子楼序》开端,这种传统不断得到延续和强化。





[size=10.5pt]苏轼的《永遇乐》“夜登燕子楼,梦盼盼而作小词”[5]10

,思慕感伤,由盼盼的遭遇生发出人世感慨。秦观诗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盼盼的相思寂寞,诗中流露出了无奈和伤感。





[size=10.5pt]萨天锡描述燕子楼的位置“断碑落日古城头”[6]

卷二,将军音容不复,画眉人远,盼盼不复妆容,因此“无数远山生暮愁”[6]

卷二,落笔在盼盼的愁;而另一首“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6]

卷二,则抒发了“人生百年如寄”

[6]

卷二的人生伤感,态度极为放旷,

在磊落中流露出伤感,着力在文人之愁。

钱谦益诗也立足于一个愁字,因情而生愁,道出了盼盼与文人的共同点。张彦圣《燕子楼怀古》则结合两方面来写,从“人去台空燕不回”[4]509

写起,凄凉满地、罗裙添恨、风起旧哀,极力渲染盼盼的愁,同时又写“香梦总随云影尽,芳魂常共雨声来”[4]509

,则是在文人角度表现出的对盼盼的思慕和理解。





[size=10.5pt]有了抒情文学的氤氲熏染,加上叙事文学的顺势延展,燕子楼故事的情节变奏来得水到渠成。

《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将曾写过人鬼恋故事的钱易引入燕子楼,体现了作者有意将燕子楼故事写成人鬼恋的意图。故事结合了赞扬守节和感伤佳人的两种倾向,一方面道学气很重,另一方面也顾及了题材本身特有的诗性,虚拟了钱易的赠诗,因诗而通情,钱易得到佳人的垂青顾念,引得春心荡漾。然而,要顾及佳人守节的品德,就不能放开手脚写艳遇鬼魂。《警世通言》以后,燕子楼故事的这一情节变奏戛然而止,清代的燕子楼故事统统回归到情节主旋律上,挥之难去的,只有文人的叹息和惆怅而已。



[size=10.5pt]



[size=10.5pt](三)盼盼形象的嬗变:诗妓——节妓——烈女





[size=10.5pt]伴随着情节的演变,盼盼的形象不断被重塑、美化。《白序》中能歌善舞的美女,一进入小说家的视线,立刻成了善于写诗的才女。此外,对于盼盼行为的解读上,唐宋时,她是恪守道德的家妓;从南宋末年,文人开始强调盼盼忠义的品质,突出其报主的美德,在明代盼盼是贞节妓女的形象



[size=10.5pt],清代盼盼被写入烈女传,俨然成了集传统妇德于一身的圣母。





[size=10.5pt]盼盼从张尚书的爱妓演变成才华卓越的诗妓,其关键之点是三首《燕子楼》诗的归属问题。这在诗史上成了一个悬案,历代录诗的著作,有的将三诗归于张仲素名下,有的则归在盼盼名下。究其原因,乃是燕子楼故事发展演变的影响。在故事的演变之初,小说家便把张仲素模拟盼盼口气的《燕子楼》三首归在了盼盼名下,之后又虚构出三百首的《燕子楼集》,以此奠定关盼盼的诗妓形象。





[size=10.5pt]《白序》中明确交代,“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辞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2]311

一个“为”字、一个“辞甚婉丽”给了小说家嫁接故事的余地,《唐诗纪事》中三首诗已经是盼盼所作;《绿窗新话》中更直接,“(盼盼)多以诗代问答,有诗近三百首,名燕子楼集”[7]131

,《燕子楼》三首也理所当然是盼盼的作品了。到了《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中,三首诗成了盼盼主动“赋诗寄呈乐天”[8]125

,以期得到赞扬的倾诉衷肠之曲,盼盼的才女形象确定无疑。





[size=10.5pt]不同时代文人对于盼盼行为的解读,也推动了盼盼形象的演变。《白序》、《唐诗纪事》中这样表述盼盼的行为——念旧爱而不嫁,白居易赞同盼盼的行为,但赞扬的意味很淡薄,争教红粉不成灰之语隐约透着世事无情、人事难料的伤感。《绿窗新话》只言盼盼誓不他适,虚构盼盼看到白诗后的反应,把白诗中感伤的意味嫁接成了指责,颇有对盼盼提出更高道德要求的苗头。





[size=10.5pt]南宋末年,随着民族危机的深重,忠于宋主的文天祥,从盼盼行为中解读出忠义, 他在《燕子楼》诗中,高度评价了盼盼,“自古皆有死,忠义常不没”[9]362

,以盼盼自喻,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盼盼的家妓身份在某种程度上被淡化。





[size=10.5pt]明代是贞节酷烈的时代,妓女的爱情贞节也被提倡,《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中,盼盼“无他计报尚书恩德,请落发为尼……誓不他适”[8]127

,《七修类稿》评道“盼盼不独钟情意气,且知义理,可谓妓妾中杰出者。”[10]469

此后,燕子楼故事以各种面目编入小说集,盼盼忠贞的形象不断被强化。





[size=10.5pt]清初的《燕子楼》杂剧中,作者一反回避悲剧结局的传统,在盼盼贞洁之心受辱时,把盼盼塑造的很是刚烈,痛哭吟诗后自尽。同治年的《徐州府志》中,盼盼入《烈女传》,则表明官方承认了盼盼节烈的身份。稍晚的《燕子楼》传奇则着力刻画盼盼的忠义和贞节,同时又加入了因果循环等思想,以花神下凡历劫阐释盼盼守节、死节故事,从一开始以惊叹的口气赞扬盼盼守节,到最终认为盼盼守节是命中注定。理学思想在不自觉地改造着盼盼形象,将这一故事完全套入理学彀中。





[size=10.5pt]三、思慕美人情结与燕子楼故事





[size=10.5pt]燕子楼故事内蕴丰厚,其演变流传在文人心态(思慕美人情结)和恩报文化中均展现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燕子意象、燕子楼遗迹和盼盼际遇之间也有内在的文化关联。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思慕美人情结着手,分析后人一再美化盼盼、以及艳遇鬼魂的情节变奏昙花一现的内在文化根源。





[size=10.5pt]我国素有思慕美人的传统,《诗经》中有很多歌咏美女的作品,如《硕人》、《蒹葭》、《月出》等。自屈原后,美人在文学中有了象喻意义,香草美人传统、美人幻梦情结无不诉说着后世文人对于美人的渴慕。为了宣泄这种情怀,他们创造出一系列的神女、妖女,更是热衷于按自己的意愿重塑上代的名女,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在这其中,思慕美人情结几乎成了创作和传播美女故事的发源性动力,表现在燕子楼故事的流传演变上,则是才女文化对于实有其人的名妓形象再创作的影响。





[size=10.5pt]在盼盼形象的演变中,才女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名妓文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唐代时,随着诗歌、音乐的发展,政府的乐籍制度催生了一系列色艺俱佳的名妓。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社会风气开放,文人纵酒狎妓,更多地以诗歌描写妓女的生活、与妓女唱和,随之出现了很多有文采的妓女,如薛涛、李治、鱼玄机等,她们的诗在内容上不外伤离惜别、追悼年华,或描写浓情艳意的生活,但这开起了名妓文化的先河。





[size=10.5pt]名妓文化推动了文人对于女子才华的肯定,使文人对名妓的才华抱有普遍的心理期待,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儒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于是文学作品中的妓女形象,美丽之余多才多艺,能诗也成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size=10.5pt]明末出现了“才女崇拜”思潮,谢肇淛在

《五杂俎》中认为应该将才智、文章之女也列入《列女传》中,清代的鸳湖烟水散人对美人提出了别致的看法——色庄语寡者,不足为艳;精于女红,而不会吟咏者,不能称雅;行坐不离绣床,不会倚栏待月、怨春伤时者,不为有韵;最完美的美人,应该是胆识和贤智兼收,才色与情韵并列




[size=10.5pt],这是对文学作品中美人形象的概括。





[size=10.5pt]基于名妓文化和才女情结,在盼盼形象上,文人极力渲染盼盼的才华,将她塑造成才貌双全的女子。按白序,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2]311




,是一位美女,而念旧不嫁的传闻一进入文人视野,盼盼就成了诗人,先是把张仲素《燕子楼》诗归在盼盼名下,继而设想出盼盼独居十几年,“多以诗代问答,有诗近三百首,名燕子楼集”[7]131

,后又杜撰了盼盼的《和白舍人诗》,以及“儿童不识冲天物” [3]2025

二句,在盼盼形象上坐实了才女这一点。到盼盼的鬼魂出现,一方面写她的美貌,“虽江梅之映雪,不足比其风韵”


[8]129

,同时又说她能评诗,并能以诗酬谢知音,真可谓情韵兼美,令人无法抗拒。







[size=10.5pt]明代是伦理道德加强与个性解放思潮涌动的时代,二者并行,使思慕美人的艳遇故事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重情思潮的发展,对于才性和感情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理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对于女子贞节有了前所未有的强调。文人思慕的美人也成了完美道德的化身,在美貌、才华和道德方面体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兼美性。表现在文学中,文人对于美女形象的塑造上,一方面大力敷衍其才华,同时,在道德评判上要求的更为严苛,美人的寓意呈现立体多向性。







[size=10.5pt]美女代表了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其寓意,在不同时代又各有侧重。具体而言,在战国时代,以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为代表,美女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被歌颂和追求。魏晋唐宋以来,美女作为文人失意人生的补偿和寄托,更多的代表了文人的性爱理想;元明清时代,随着理学的推进和加强,美女进而成为文人道德理想的承载,美女被拔高,往往集美色、才华、道德于一身。





[size=10.5pt]在故事的形成阶段,看张仲素的《燕子楼》诗——“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2]311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2]311

,极力写佳人的空房寂寞、长夜相思;白居易的和诗继承了原诗的凄凉氛围,“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2]311

,繁华不再,罗衫寂寞,“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2]311







[size=10.5pt]感叹美人一去不再,人去楼空;思慕美人,盼盼的才情美貌、盼盼的孤独寂寞、不为人理解的苦闷,只有在士人最私密的梦里才能得到表现。苏轼《永遇乐》,梦到盼盼,梦被鼓声惊醒,寻遍小园也不见丽人芳踪,

[size=10.5pt]从感伤情绪抒发了人生无奈。

[size=10.5pt]



[size=10.5pt]“男作家写作上的一个老传统是倾心于被否定的女人,与丈夫分离的或被丈夫抛弃的那种女子。尽管对男人来说,想着一位独居的女人很可能带有一点温和的色情意味,但他们的感情一般是非常抽象的,可综合为长久的、悲哀的和无目标的那一种。”[11]163

曾经的风流姿态和十年寂寞生涯的巨大反差,这种神秘的吸引力使文人对关盼盼充满兴趣,正如竹林逸士《燕子楼》的创作动机,“白公不能知盼盼,作者顾知之矣”[12]70

。在这里,美女成为了文人的知音,歌咏美女故事成了文人抒发人生失意的突破口,而夜梦盼盼,在写人生失意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了性爱的渴望。





[size=10.5pt]《钱舍人题诗燕子楼》紧承了《永遇乐》,写梦境,正面写文人对盼盼的性爱渴求,把文人对盼盼的思慕写得最大胆。钱舍人作诗表示理解盼盼,盼盼香魂以守园吏之女身份与之相见,钱舍人对盼盼倾心不已,“今日相逢,可谓才子佳人,还有意无?”[8]129

拒绝钱舍人后,盼盼又赠诗致谢,引得钱舍人春心荡漾,之后盼盼倏然离去,留给钱易的只有一枕未遂的游仙梦。





[size=10.5pt]盼盼之所以被后人思慕,不仅因为她是美女,还因她品格中的忠贞。因此,不管盼盼在文人笔下是如何的情韵兼胜,她只能是士人思慕暗恋的对象。

[size=10.5pt]美化后的盼盼已然成了最高道德的承载,

“幸君无及于乱,以全贞洁之心”



[size=10.5pt][8]129

,划清了爱慕者与盼盼的心理界限,使得后世追慕者望而却步。明代以后的燕子楼故事,大都写到被讽后黯然而死,情节变奏戛然而止,艳遇香魂之说不再被提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size=10.5pt]



[size=10.5pt]从梦盼盼感叹人生失意,到为盼盼鸣不平得遇美人香魂,最终归于感慨“香梦总随云影尽,芳魂常共雨声来”,[4]509

文人对美人的思慕透露出性爱的渴求,因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转而抒人生的失意感慨。思慕美人情结在燕子楼故事的情节变奏上,表现的是理学渐进阶段、文人在道德理想和性爱理想中的抉择和两难。





[size=10.5pt]燕子楼故事的情节演变和盼盼形象的美化,都离不开思慕美人心态的主导,然而,二者无法按同比增长,被封为烈女的盼盼不可能成为人鬼恋的女主角,因此燕子楼故事始终被伤感的情调所笼罩,这种伤感来自于企慕情境,

[size=10.5pt] 始终是对在水一方的企慕,

[size=10.5pt]这造就了燕子楼故事独特的诗性和美感。





[size=10.5pt][

[size=10.5pt]注


释]





[size=10.5pt]1

[size=10.5pt]《许盼盼燕子楼》已亡佚,《曲谱》征引,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仅存九只曲子,已无法推测剧情内容。





[size=10.5pt]2

[size=10.5pt]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收入能品。《远山堂曲品》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年版,第70

页。





[size=10.5pt]3

[size=10.5pt]此处多参考杜桂萍论文《叶奕苞<

经锄堂乐府>

相关史实考》,载《文学遗产》,2008

年第3

期,113-118

页。





[size=10.5pt]4

[size=10.5pt]陈烺《玉狮堂传奇十种曲》,共二函十四册,《燕子楼》传奇为第三种,有清光绪十七年徐光莹刻本,存于天津图书馆古籍部。





[size=10.5pt]5

[size=10.5pt]详见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续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78

页。





[size=10.5pt]6

[size=10.5pt]详见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55

页。





[size=10.5pt]7

[size=10.5pt]详见黄意海、黄井文论文《白居易<

燕子楼>

诗考辨》,载《文学遗产》,1997

年第4

期,106-109

页。





[size=10.5pt]8

[size=10.5pt]陈荐在北宋神宗朝为官,见藏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书店1980

年版,第1104

页。





[size=10.5pt]9

[size=10.5pt]此处参考了钱伯城的评点,见《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第138

页。





[size=10.5pt]10

[size=10.5pt]详见陈桂声《话本叙录》,珠海出版社,2001

年版,55-58

页。





[size=10.5pt]11

[size=10.5pt]参见胡颖论文《元佚杂剧<

关盼盼春风燕子楼>

本事考》,载《兰州学刊》,2002

年第6

期,96-97

页。





[size=10.5pt]12

[size=10.5pt]参见李奉戬论文《明清小说中的妓女和爱情贞节》,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

年第2

期,19-26

页。





[size=10.5pt]13

[size=10.5pt]参见郭英德论文《至情人性的崇拜--

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


》,载《求是学刊》,2001

年第2

期,80-87

页。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参考文献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1]

[size=10.5pt]左舜生.

春风燕子楼[M].

上海: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size=10.5pt][2]

[size=10.5pt]白居易.

白居易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size=10.5pt][3]

[size=10.5pt]计有功.

唐诗纪事校笺

[M].

成都:

巴蜀书社,1989.





[size=10.5pt][4]

[size=10.5pt]方骏谟.

徐州府志[M].

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台北: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size=10.5pt][5]

[size=10.5pt]苏轼.

东坡乐府[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size=10.5pt][6]

[size=10.5pt]姚应龙.

徐州志[M].

天津图书馆古籍部,

明万历五年刻本.





[size=10.5pt][7]

[size=10.5pt]皇都风月主人.

绿窗新话[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size=10.5pt][8]

[size=10.5pt]冯梦龙.

警世通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size=10.5pt][9]

[size=10.5pt]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M].

北京:

中国书店,1985.





[size=10.5pt][10]

[size=10.5pt]郎瑛.

七修类稿[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size=10.5pt][11]

[size=10.5pt]伊沛霞.

内闱:

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size=10.5pt][12]

[size=10.5pt]祁彪佳.

远山堂曲品[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size=10.5pt]





[


责任编辑;曾垂超





[size=10.5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