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漫笔 > 详细内容
宁稼雨:四十年前大学时代学习生活琐忆(1)
发布时间:2018/8/12  阅读次数:1532  字体大小: 【】 【】【

  

今年2018年是文化革命后恢复高考41周年,回想40年前,我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考生进入心目中大学的情景,不禁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随思绪流淌,写下当年点点滴滴,以为历史纪念。

  

经过艰苦卓绝的奔波努力,197811月,我终于在其他同学入学一个月后坐在了辽宁师范大学(当时还是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室。那种心情,不是个中人是难以体会到的。

文革后的辽宁师院中文系,没有自己的教学楼,与生物系合用一个教学楼,在辽师北院大门西北侧。一二两层是生物系,三层是中文系。我所在的78级走读班(因扩大招生,学校宿舍紧张原因,所有本市户口学生一律走读学习)在三楼阳面的大教室。

走进教室才发现,教室里的一切设施,从黑板到桌椅板凳,都还是文革前的旧物。两个走读班共约90人,每人一个个人学生桌,可以上锁。我最后一个入学,坐在最后一排。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会知道,文革后恢复高考开始上大学的最初几届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我所在的班级年龄最大的老大哥和最小的小学弟的年龄刚好相差一倍(34:17)。同时大家的知识基础相差也十分悬殊。

比较好一点的是年龄较大的老高中同学,两个走读班大约有七、八位。我同桌张守治大哥是1966年高三毕业生,基础非常扎实,人也非常低调,来上学只想拿个文凭。课堂上很多东西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但对张大哥来说几乎至少都已经是半瓶子醋了。比如,班上大多数同学的英语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的,而张大哥则能和英语老师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了。有一次早上英语课他迟到了,只见他站在教室门口,用英语大声请示:“May I come in?”老师应声回答:“Come inplease!”。这段简单的英语问答在今天连小学生都不在话下,但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大学课堂上,张大哥的英语水平一下子在大家心目中成为让人五体投地的偶像级别!这位张大哥当时喜得贵子不久,太太满月后还要上班。每晚他都非常辛苦地负责照顾婴儿,白天来学校上课时经常趴在桌上补觉。就这样,老张的考试成绩还很少有低于80分的时候。

其次是我们这一批从中学教师岗位上考过来的同学,两个走读班大约也有七、八位。我们这批人1971年底中学毕业,没有插队下乡,也没有进工厂,而是被送到当时的旅大师范学校(今大连大学部分前身)进行师资培训,于1973年初培训结束分配到大连市内各中小学任教。因为任教的缘故,少不了跟书本打交道,所以相对那些下乡插队同学,文化基础要相对好些。以我本人为例,我虽然在师范学校学的是美术专业,出来在中学担任美术老师,但因当时师资匮乏的缘故,我在所在单位除了语文和外语外,教过几乎所有的其他文科课程(政治、历史、地理等)。加上学校的知识文化环境,虽然处于文化荒漠时期,但和农村相比,文化知识气氛还是相对好些。

其他还有两部分就是插队知青和应届毕业生。插队知青在那个年代的中学本来就没学多少文化课知识,下乡之后也很难有全面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多数人是高考前临阵磨枪,仓促上阵而来的。据班上插队考上来的同学说,他们在农村考点参加高考时,有些监考的“贫下中农”心地善良,看到考场的孩子们那份抓耳挠腮的窘迫样子,就在考场上号召大家:“你们谁会做这些题就行行好,告诉大家吧——看把人家急成什么样子了!”而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虽然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教学秩序大有改观,但最要命的问题是他们的小学正是在文革最混乱,张铁生、黄帅红得发紫,读书无用论最猖獗的时期,所以文化知识基础太薄弱,能直接从应届考上大学的实属凤毛麟角。我们两个走读班总共也就只有五、六位。以我亲眼所见,我参考高考的考场是和我任教学校的应届学生同在一个考场。整个考场的应届生考上大学或中专的大概只有三两位。当时有的学生考完出来跟我说:我看了考卷实在是会答的不多,但又不甘心离开考场,看你答题十分投入起劲,自己把会做的答完后,干脆就在那儿看你答题的姿态,也很过瘾!

对我来说,能在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之后绝处逢生,争取到上大学的机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珍惜、珍惜、再珍惜!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